一 : 古墓惊魂探秘邙山古墓群
洛阳古墓博物馆
睁开眼睛,拉起窗帘,外面的天是灰蒙蒙的,仔细听了听,淅淅沥沥的还下着雨。[www.61k.com]我们此次行程的最后的一站,将要去拜访的是一个异度的世界。
时间刚刚8点整,83路汽车已驶出了洛阳的市区,在一条空荡荡的公路急速飞奔着。猛地,车停了下来,我们两个人就这样被孤单单地撇在了路边。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雨星儿幻化成了腾腾的水雾,漫天一片泛白,竟已看不出雨滴来了。我摘下眼镜,在上衣的干处,擦了一下:远处好像有山,山却迷离在雨中,雨中仿佛有楼,楼却时隐时现在山中,不禁想起苏轼说起的“山色空蒙雨亦奇”来,再走近一些,楼上两个大字渐渐清晰起来——“古墓”。
确认了方向后,我们向北前行,耳边是自己的脚步在空洞的甬路上回响,终于到了烟雨迷蒙的尽头处。
生居苏杭,死葬北邙
邙山位于洛阳城北郊、黄河南岸,东西绵延100多公里。这里山势雄伟,水深土厚,伊、洛之水自西而东贯城而过。立墓于此,即圆了古人所崇尚的“枕山蹬河”的愿意,因此邙山被视为殡葬安冢的
风水宝地。就这样,历代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多以邙山作为他们安身长眠的乐土,就连朝鲜半岛的百济国国王在客死他乡后,也选择了邙山为自己的安葬之地。唐代诗人王建说“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白居易则问“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于是在民间就有了“生于苏杭,死于北邙”之说。
“古墓博物馆”位于洛阳市北郊的邙山冢头村,古墓群的中心,占地44亩,并搬迁、集中、复原了上自两汉下至北宋的陵墓22座。这些墓葬风格迥异,但却都是某一时期的典型,虽然经过发掘和搬迁,仍然是原物原样的风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西汉打鬼图壁画墓”“东汉车骑图壁画墓”等墓穴中的瑰丽壁画更是堪称国宝。
8点30分,琳和我成了这一天进入古墓的第一批客人。博物馆的大殿是一座仿汉代的宫殿式建筑,左右两侧立有汉白玉天禄、辟邪(为镇墓兽,辟邪头上单角,天禄为双角,两者似狮,古人认为狮虎凶猛,可除凶祟,所以用这种神兽来看守阙门和神道。造型上,辟邪比较细长。)一对。
跨进殿内,等在那里的小贩一拥而上,举起各种复制的棺材、怪兽、唐三彩来“吓唬”我们,我们当然无心去光顾他们,但大殿内除了小贩和复制品外,却找不到任何博物馆的痕迹。我再想了一想,不禁自己笑了,要去古墓探险自然是少了一样重要东西。于是找了其中一位面善的兄弟,买了一张“寻宝地图”,兄弟脸上露出了一丝神秘的微笑,并不动声色地用大拇指向地下指了指,我这才会意,古墓当然在地下了,于是拉了琳琳,向地下寻路而去了。
说到古墓,就要首先从“死”字说起。死,作为自然界万物一种物理终结,是人类无法回避、无法解释、无法超越的问题。这个令人恐惧、焦虑的现实问题,对于史前时期的人类来说,自然是一个无法解释的迷。他们惧怕死亡的降临,而当死亡真正来临,这又成为了部族中的大事,人们会聚集起来,并举行活动以告别死者,就这样漫漫形成了一套具有神秘色彩、庄严而隆重的丧葬礼俗,于是有了另一个字“葬”。
“葬”字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出现,是个典型的象形字,其意是将死者的遗体掩埋在井字形的棺椁中,并在上面盖上草、土加以掩埋,于是就有“墓”。中国人传统的葬式是土葬,实行土葬,要把死者安置在棺中,然后埋入土中。埋棺之处叫做墓,在墓地埋棺之处的地面上堆土成丘状,叫做坟,也称冢,也就是说墓指平处,坟指高处。在中原地区,我们的先人最开始都是进行墓葬的,在西周时期才出现了坟,秦汉以后,几乎可以说无墓不“坟”。
汉墓观图
我们按卖“寻宝图”兄弟的指点,找到了进地下古墓的入口。刚进到古墓的地下展馆,气温一下就降了下来,再感觉不到夏天的气息,明黄的灯亮下,一个四方的展厅空无一人,展示的是一些古墓与随葬物的照片。而展厅的两侧各有墓道相联,我们选择了左手边的路走了进去。墓道有五六十米长,道的尽头是另一间明亮的展厅,而墓道的两侧则是七八个一米见方的黑洞,洞里面就应该是传说中的古墓了。琳有点害怕,紧紧跟在我的身后,我取出了头灯,戴在脑袋上,拉着琳准备进入黑洞,琳却摆脱了我的手,独自站到了明亮之处。
“好,你等我,我先进去。”说起来是很轻松,不过我怎么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感觉呢?这时,“印第安娜.琼斯,劳拉.克劳馥,东陵大盗孙殿英等”各种XX人的形象一下子都出现在了眼前。我弯着腰,轻手轻脚地进了这个墓穴,地下湿气与寒气混合了古墓的味道迎面向我冲过来,我稍微停了一下,又走了五六步。
忽然,“叭”的一声响,把我吓得跳了起来,这才发现原来是触动了墓室里的声控灯。虚惊一场,我还以为是触发了冲天刀、立天弩;踩到了翻板、转板、连环板;掉进了脏坑、净坑、梅花坑呢。我才定了定神,琳却已笑破了肚皮,围着我跳来跳去,模仿着我刚才的动作,我不理她,独自欣赏起古墓墙上的壁画来。
这是一座由主室和左右耳室组成汉墓,墓葬整体采用空心砖结构所筑,主室还另用特殊的砖石加以了装饰。壁画分别绘制在墓室门额、主室顶部和主室后山墙上。几年前在意大利的时候,我还曾惊诧于庞贝古城的壁画鲜艳如新不可多得,但比此墓中,同一时期中国“汉代的车马出行壁画”来,就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看这匹鸡油黄,名为黄膘透骨龙,通身金灿灿,无一根杂毛的,肚大毛长,马头高昴,鬃尾乱颤,四蹄翻飞;那一骑却如墨黑,名号乌骓豹,通体缎子一样油光放亮,这乌骓背长腰短,膘肥体壮,前面两腿高高扬起,后面两蹄却纹丝不动,大有一越而腾空之势;再看驭车者,宽袍大袖,头戴赤冠,面容饱满,衣带迎风飘起,栩栩如生。四下里生着高高低低的草,在日光中极淡极淡的,一片模糊。那哽噎的日色,让人想起:“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样精美的汉墓,我们又看了好几处,不过著名的“烧沟西汉壁画墓”却是一片的漆黑,而且有水流流淌的嘀嗒声,伸手触及墙壁也是一片的湿润,不知传说中的汉代宫笔彩绘是否已安然转移,躲过此劫。为了报复琳琳方才的嘲弄,我便栖身黑暗处,开始讲起鬼的故事来,她的惊声尖叫,终于引出了一位女的工作人员,琳尴尬的吐了吐舌头,我故作无辜状微笑地对了“古墓看守”点了点头,就转入了另外的墓室去了。
宋墓有“鬼”
这是一座用铁网重重包裹了的唐墓,好一屋色彩鲜艳的“三彩”,文武吏、天王俑、镇墓兽、马、骆驼、牵马俑、牵驼俑、骑马俑,整整一大排,露过铁网细密镂眼,那张牙舞爪的独角镇墓兽,红着眼睛,仿佛随时有扑上来噬血的冲动。转了几个弯,到了宋代的“四郎”的墓地,不知此“四郎”和杨家那个探母四郎是否有关。墓室平面呈八角形,八角各砌有砖柱,柱顶系砖雕斗拱,八角之间除一面为仿木门外,另七面墙壁皆绘有壁画。迎门的一面,彩绘了墓主人夫妇吃饭的场面。
在下垂的红色帷幕下,夫妇左右拱手端坐。四郎头戴黑色发冠,身着圆领乳白色长袍;女墓主发髻高耸,身穿红色衣裙,俩人相对微笑。中间桌上放满了壶杯碗盘和菜肴美食,另外还有一男女三个身躯矮小的侍者在一边恭候。我戴着的头灯一闪,北墙上的一道门吸引了我的目光,再仔细看一看,门扉半掩,每扇门上有金色乳钉四行,每行四枚,还有衔环铺首……,将头灯再拨亮一档,竟然有一女子的半个身子浮现在了衔环之下,似欲开门而出,尤半遮面。
“鬼啊!”琳掩面大叫起来,我也是一惊,于是我俩双双跑出了这座宋墓,相对无言足有半分钟。鬼又不是什么“阿堵物”为什么会让人们如此的闻之色变呢?缓过神来的我,给琳说起,我听到的关于鬼的来历故事。
那还要从上古时代,轩辕黄帝与南方的蚩尤的涿鹿之战说起。想当年,黄帝和蚩尤为争黄河的地盘,各带一帮兄弟发生火拼。开始的时候是九黎的蚩尤大占上风,连败了黄帝九次还死死不放,一直渡过了黄河,追到黄帝的老巢涿鹿。黄帝背城一战,在眼看就要完蛋的时候,终于率先使用了“生化武器”——(黄帝令人将东海流波山上的怪兽“夔”捉回来,并把它的皮剥下来做成了鼓面;又派人将森林中的雷兽捉来,从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头当鼓槌。)一敲这面鼓,方圆500里都听得到。
最后的决战开始了,蚩尤顶着牛角带头冲锋,奋勇战斗,但对皇帝的新武器准备不足,被鼓声震倒,不幸牺牲。双方的士兵为了他的遗体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各得一半,首级归了黄帝。看着这个把自己打的如此狼狈的敌人的头颅,黄帝感到又高兴又敬畏,于是细心地将蚩尤的头皮整个剥了下来(完整的,从脖子到头顶),洗干净后罩到一个竹笼子上,以后打仗时就把它摆到军队前列作为战神图腾,从此黄帝百战百胜。这个套着头皮的竹笼子,被黄帝叫作“鬼”,这就是“鬼”一字的来历。到后来传来传去的,就没什么人知道“鬼”到底是什么东东了,只知道是一种很吓人,看到了就要跑的怪物。
好像跑题了啊,您要问那宋墓墙上的“鬼”到底是何物? 买张火车票,自己去洛阳看看吧,呵呵。
惊艳密室
转了一个圈子,又回到了汉墓的地界,那个看守古墓的女人还在,一回生二回熟了嘛,于是她主动上前来和我们打了招呼,并暗示我们有好东西可以看,不过自然是要进些“人事”。大家都是在江湖上混的,当然要明白钱财虽是身外之物,却又是办事的敲门砖的道理。
于是,古墓女在左手边的墙边轻轻一按,我们身后的墙豁然而开,果然有机关,我又习惯性地向前跳开,还好没有传说的暗器飞出。这时,古墓女拉了琳已经进入了密室,我又看了看地形,没发现不妥,于是也跟着到屋内。密室不大,七八平米左右,里面一件青铜器,几件唐三彩,十几件瓷器和扫把、墩布、方便面挤在一起。
古墓女随便拿了只青花瓷瓶,在我眼前晃了一下,说道:“这个是宋代的汝窑的上品,不过底坏了,要不……”
我俩规规矩矩地对这瓷瓶行了注目礼。她又抄出一匹半米来高的三彩大马,只见杏黄的马身,叶绿的鞍镫,猩红的配饰把三种颜色调和均匀,工整细腻,线条流畅,丰满圆浑,生动传神,虽处在暗密的灯光之下,却仍掩不住绚丽的光泽。女人只是轻轻摇了摇头,没有多说什么。不说,我们却也看得出此物的非凡。这时,琳红着脸小声问古墓女:“我可以摸一下它吗?”古墓女爽快地答应了,于是我俩四只手齐齐地伸出,从马头一直摸到马蹄,我还特别在马屁处拍了两下,才放它回原处。
最后,古墓女拿出个霉绿斑斓的青铜盆来,这个“盆”和我们日常用的脸盆笮〔畈欢啵
二 : 邙山陵墓群
地址:洛阳市老城区机场路45号
古迹陵园/墓地
建议3-4小时
开放时间: 洛阳古墓博物馆:9:00-17:00(16:30停止入内),每周一闭馆。汉光武帝陵:8:00-19:30。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洛阳古墓博物馆免费开放,北魏景陵免费开放,汉光武帝陵门票30元。
景点介绍 邙山古墓群面积庞大,涵盖孟津、偃师等20多个乡镇。西至孟津县常袋乡酒流凹村——洛阳市郊红山乡杨冢村一线,东至偃师山化乡南游殿村——山化乡忠义村一线,大致呈东西向长条形分布。邙山陵墓群是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有“东方金字塔”之称。邙山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河,自古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说法,因此这里古墓众多,“无卧牛之地”。整个陵墓群有大型的封土墓970多座,古墓葬有数十万之多。其中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的地方。陵墓群年代从东周到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一直延续到五代的后唐。大致呈东西向长条形分布,可分成4段:西段(北魏陵区)、中段(东周、东汉、后唐陵区)、东段(西晋、曹魏陵区)、夹河段(东汉、西晋墓群)。这些陵墓中最为有名的便是汉光武帝刘秀的陵墓。此陵有5绝;一是帝王选陵,不是背山面河,而是枕河蹬山,为全国独一无二;二是一园千柏,国内仅有。原陵共存隋唐古柏1500余株;三是汉陵晓烟,风光奇妙;四是鼓掌“啾啾”,柏树鸟鸣;五是众柏成像, 邙山古墓群面积庞大,涵盖孟津、偃师等20多个乡镇。西至孟津县常袋乡酒流凹村——洛阳市郊红山乡杨冢村一线,东至偃师山化乡南游殿村——山化乡忠义村一线,大致呈东西向长条形分布。邙山陵墓群是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有“东方金字塔”之称。邙山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河,自古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说法,因此这里古墓众多,“无卧牛之地”。整个陵墓群有大型的封土墓970多座,古墓葬有数十万之多。其中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的地方。陵墓群年代从东周到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一直延续到五代的后唐。大致呈东西向长条形分布,可分成4段:西段(北魏陵区)、中段(东周、东汉、后唐陵区)、东段(西晋、曹魏陵区)、夹河段(东汉、西晋墓群)。这些陵墓中最为有名的便是汉光武帝刘秀的陵墓。此陵有5绝;一是帝王选陵,不是背山面河,而是枕河蹬山,为全国独一无二;二是一园千柏,国内仅有。原陵共存隋唐古柏1500余株;三是汉陵晓烟,风光奇妙;四是鼓掌“啾啾”,柏树鸟鸣;五是众柏成像,光武仰卧。
三 : 中国最大古墓群——邙山
探秘中国最大古墓群
邙山,地处河南洛阳城北。“生居苏杭,死葬北邙。”邙山地区拥有的古墓冢数量之多、面积之大、延续时间之长,世界罕见。在面积达750余平方公里、地跨洛阳所属7个区县的陵墓群范围内,冢连冢、墓压墓,长眠着自东周一直到明清各朝代数不胜数的王侯将相、才士名流。但由于年代久远、历史变迁、风剥雨蚀及近代以来遭疯狂盗挖等原因,邙山古墓冢的数量、每座墓主的身份,今天已难以准确统计和确认。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历史上对邙山墓葬群最大规模的考古调查与勘测即将全面展开。这次考古调查与勘测将动用包括计算机技术、测绘技术、航空影像技术、遥感技术等在内的先进科技手段,以寻找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代15座帝陵为重点,对古墓群进行全面普查。
1、王侯将相“扎堆”埋
“生居苏杭,死葬北邙。”这句话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只有到了邙山,你才知道这话的含义和分量!
在邙山土岭上,数百座高大巍峨的覆斗形古墓冢,星罗棋布,森然壮观。
据史料记载,刘秀、元宏等十数位君临天下的帝王,张仪、樊哙、班超、狄仁杰等数千位将相名流,扶余王、泉男生等众多外邦国王,乃至刘禅、李煜等亡国之君,都安息在洛阳城北这几十里的土岭上。至于一般富贵人家的墓葬,更是不计其数。
邙山上的陵墓都是谁的,一直是个难说清的问题。由于墓葬位置的文字资料流传下来的很少,墓碑往往散失难以寻觅,频繁的战乱中,墓主的后代流散各地。要确定每座墓主的身份,实在困难。
清代乾隆年间,洛阳知县龚松林搞了一次“立碑运动”,在大大小小的陵墓前都竖起了石碑,刻上墓主人姓名。但龚松林急于求成,根本没下足考证工夫,结果常常张冠李戴。经他这一捣乱,邙山古墓更是乱上加乱,再也弄不清楚了。
尽管如此,由于有出土的墓碑佐证和史料记载,还是有些线索能够证明邙山长眠者身份的不一般。
根据文献记载,洛阳邙山地区主要埋葬着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这一区域面积达750余平方公里,地跨今洛阳市所属的西工区、老城区、涧西区、河区、洛龙区、偃师市、孟津县7个区县。
这四代帝陵中有东汉5陵: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曹魏1陵:文帝首阳陵;西晋5陵: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北魏4陵: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帝陵周围还密布着大大小小的墓冢,它们是王公贵族、皇亲国戚的陪葬墓。
除了以上四代帝陵以外,20世纪初在洛阳西郊、邙山脚下的金村附近还发现了东周时期的大墓群,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一些考古专家认为这是东周王陵。另外又据文献记载,五代后唐的帝陵亦在邙山地区。
去年11月,洛阳考古工作者对邙山帝陵进行了初步调查确认,在陵墓群区域范围内,目前尚有包括帝陵在内各个时期的古代墓冢大约330余座。
孟津平乐镇一带,有一字排开的三座大墓,当地人称为大汉冢、二汉冢、三汉冢。有考古学者认为,这应该是几位东汉皇帝的陵墓。据考证,刘备儿子“阿斗”刘禅的墓就在这几座大汉皇帝陵东南几里地外。蜀国灭亡后,刘禅被押解到了西晋的首都洛阳,封为安乐公,软禁在阿斗小城。公元271年,刘禅死后葬在孟津平乐镇翟泉村东。据说,刘禅墓冢在20世纪60年代还有7米高、直径15米。后来农民浇地,墓室坍塌,今已夷为平地。
邙山上埋葬的另一个亡国之君,是才华横溢的南唐后主李煜。史书记载,亡国后的李煜不明不白地死在开封,“以王礼葬洛阳北邙山”,他的墓冢约在孟津县朝阳镇后李村、周寨村一带。
在邙山上千古长眠的,还有苏秦、吕不韦、樊哙、狄仁杰等数不胜数的青史留名人物。
2、邙山古墓缘何多
据专家介绍,早在苏杭成为鱼米之乡之前千年,邙山就已是古人心目中最佳安息地。
“北邙山头无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唐朝诗人王建的一句诗,活生生地告诉我们,唐代的邙山竟然是“寸土寸金”!
从汉代到唐代,洛阳北邙一带一直是人们向往的长眠之地,历代达官贵人、富商巨贾都以能得到邙山一块墓地而自豪。
一代又一代的洛阳人,还有数不清的异乡、异国人,把邙山当成了自己人生的终点。
邙山之所以会成为“热门”的大墓地,与洛阳的古都地位紧密相连。
邙山脚下的洛阳,在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从4000多年前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朝起,曾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13个朝代在此建都。
在累计1000多年的时间里,洛阳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历史上,洛阳城建了毁、毁了建,但经常是“城池雄伟,宫苑壮丽,为天下之冠”,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文人雅士云集其间。繁荣时的洛阳常有数十万人居住,最辉煌时城市居民超过百万。邙山古墓中长眠的人,都曾目睹洛阳城的辉煌与沧桑。
对风水的迷信是邙山被看好的第二个原因。
洛阳城外的邙山,北带黄河,南望伊阙,在古洛阳人眼里是绝好的风水宝地。南北16公里、东西30公里、面积约有500平方公里的北邙,地势高,视野开阔,土层深厚,土壤紧硬密实,适于安置墓穴;东汉皇陵又赫然兀立于邙山岭上,所以这里自然成为洛阳人向往的安葬之处。
3、近代遭受疯狂盗挖
对邙山墓葬群的偷盗,从古代至近代断断续续一直没有停止。但使墓葬遭受严重破坏的盗墓行为,却发生在近代,是由汴洛铁路的修建引发的。
1905年,清政府向比利时一公司借款修筑汴洛铁路(现陇海铁路一部分),随后又修建洛潼铁路。铁路通过邙山南麓,就地取土时不断挖出了古墓,引起在场外国技师的极大兴趣,他们大量收集古物寄回欧美。
听说墓里的东西能卖钱,邙山各村庙里以前存放的古物,一夜之间没了踪影。当时的中国经济凋敝,国家混乱,很多贪图暴利的人开始到处搜寻、挖掘古墓。邙山之上从此打破千古幽静。
在盗墓分子“发财”的示范效应之下,邙山上几十个村庄互相效法,竞挖古墓,视为发财捷径。大量的古冥器被从邙山地下挖了出来,流向北京、上海,再流向国外。
据知情者回忆,当时每年秋庄稼收完之后,邙山上盗墓的像赶会一样,成群的人刨红薯般挖古墓,卖包子的、卖羊肉汤的搭起棚子招徕生意。挖出来的玉器、铜器用箩筐装、马车拉,到底挖出多少谁也不知道。有人说,庞家沟挖出来的东西卖的钱,可以用元宝把沟填满。许许多多的文物就此流落海外,现在欧美、日本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洛阳邙山珍贵文物不计其数!
1925年前后,洛阳四郊成立民团、红枪会等武装组织后,当地恶霸依靠枪支,驱使穷人,变夜间盗墓为有组织的白天公开挖掘。邙山上很多地方不再种地,专门挖墓。
1927年,洛阳驻军为搜刮财物,以筹措经费为名,勒令古玩商人交纳20%的税金,开了古玩业征税的先例。1928年,军阀韩复榘占据洛阳,接受古玩商人的建议,成立“古玩特税局”,大量发行经营许可证性质的行贴,对卖古物的人征20%的税,等于把盗墓行为合法化了,自此盗掘买卖之风更严重。到韩复榘离开洛阳时,邙山古墓已是“十墓九空甚至十墓十空”。
4、“洛阳铲”因邙山而生
到20世纪20年代,墓中古物价格越来越贵,盗掘之风随之愈刮愈烈,邙山上以盗墓为生的多达1万多人。利益驱使之下,洛阳盗墓者挖掘古墓的技巧也越来越精,大名鼎鼎的“洛阳铲”就是这个时候发明的。
由于古墓年代久远,很少保留着封土堆,在地面上已看不出任何痕迹,找出古墓的准确位置是盗掘的前提。经常找墓,使盗墓者逐渐掌握了辨别各种土壤的技能,地面下的土都是一色的生土,如果发现有“花土”(土色不一),就说明有人动过,就可能是古墓。当时,盗墓者用厚实锐利的钢锨在地上捣出方形洞穴,鉴别锨头沾带出来的土,以此来找墓。但这种方法很费力,钢锨经常带不上土,也不能探得很深。
据专门研究洛阳盗墓史的考古专家赵振华介绍,“洛阳铲”的发明者是邙山南麓马坡村的李鸭子。
李因家境贫寒,以刨古墓为生。1923年,他到孟津县赶集,见集上卖水煎包子的正在搭棚子,用一把筒瓦状的短柄铁铲子,在地上挖坑插棚杆。那铲子往地下用力一戳,提起就带出不少土来。李鸭子灵机一动:这样的铲子探墓肯定比钢锨容易多了。于是他用纸贴着铲子撕出一张图样,回家后找铁匠琢磨着打造了一把。
果然好用,u形的铲子,每次带出三四寸深的土,铲子的柄接长了,地下几米、十余米的土壤都能带出地面。老练的盗墓者眼观鼻闻手搓,从土的颜色、结构、包含物,就能知道有没有墓葬、是什么年代的墓、墓穴有多大。
从此,“洛阳铲”就在盗墓者手中传开了,地下的众多古墓又开始遭殃。
虽然当时洛阳地方政府也曾发布公告禁止挖掘古墓,但从来都是执行不力,公告如同一纸空文。
邙山古墓噩梦的终结是在1948年洛阳解放后。人民政府以崇高威信,发布公告禁绝盗墓行为,终于让沿袭近半个世纪的盗墓恶习一朝终结。但损失已经无法挽回,邙山的伤痕永远难以抹平。
据黄明兰研究,洛阳解放前出土历代墓志约5万方,平均每座古墓出土一方,即被盗掘古墓5万座;平均每座出土10件文物,即有50万件之巨,其中95%的文物都流失海外。盗墓者进入墓室,取走他们认为值钱的东西后,常把墓中取不走但可能更有价值的文物砸碎,把珍贵的壁画涂抹得面目全非。这种现象在考古发掘中时有所见。
5、邙山古墓群将得到研究和永久保护
洛阳邙山地区拥有的古墓冢数量之多、面积之大、延续时间之长,世界罕见。2001年6月,邙山陵墓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古墓家底不明一直制约着文物保护工作和考古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在面积达750余平方公里的陵墓群范围内,不仅拥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代帝陵及其它古代墓茔大约330余座,还汇集了东周、西汉、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其它时期其它类型的墓葬约有数十万之多,它们与陵墓群犬牙交错难以分辨。
由于年代久远、历史变迁、风剥雨蚀及人为破坏等原因,邙山古墓冢的数量不断变化,难以准确统计。具有地面标识的墓茔已由解放初的600座左右减少到目前的不足400座。
为尽快保护、研究这一古墓最集中的地区,20世纪80年代初,洛阳文博界的专家学者们倡仪开发邙山墓葬文化,并从洛阳地区数十年来科学发掘的1万多座古墓中,精心遴选出26座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墓葬,在邙山乡的冢头村修建了洛阳古墓博物馆,于1987年建成对外开放。
去年11月,在1984年文物普查的基础上,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又对邙山帝陵进行了初步调查,确定了陵墓群区域古代墓冢的数量。
日前,有关人士表示,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全方位、大规模、专题性的考古调查与勘测工作即将全面展开。这将是历史上对邙山墓葬群最大规模的考古调查与勘测,前期准备和专家论证工作已经就绪。
此次考古调查与勘测将对古代墓冢进行全面普查。帝陵是洛阳邙山陵墓群的主体,展开的考古调查与勘测工作将以寻找15座帝陵为重点,在不影响墓冢、墓葬和陵园整体的前提下,对个别重要的帝陵和陪葬墓的周边地方进行试掘。
寻找帝陵的工作将分为三步:找到帝陵的确切位置;确定帝陵的陵园范围;最后,找到帝陵的陪葬墓群。在搞清楚陵墓群的结构布局、划分出陵区与陵墓群范围的基础上,测绘陵墓群总平面图、各陵区分布图和帝陵、陪葬墓的遗迹平面图,制作帝陵的立体景观图。
考古工作者将综合运用传统和最新的现代技术,进行这次考古调查与勘测,以廓清古墓群的“真面目”。先进的科技手段包括计算机技术、测绘技术、航空影像技术、遥感技术,以记录调查成果,寻找未知古代墓冢。
据介绍,承担此次任务的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遥感信息工程系,已经共同研制开发出邙山陵墓群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信息库,将对调查区域进行监测、建档和管理。调查中发现的任何墓冢、遗迹点均可利用GPS(全球导航定位)定位在电子地图上,而已经标注在电子地图上的墓冢、遗迹点均可通过GPS找到具体地点。同时,计算机将以强大功能把有关帝陵、陪葬墓、遗迹点的各种文字、图片、摄像资料全部汇集在一起,以便研究和整理。
此项工作将分三个阶段实施,2003年至2005年为第一阶段,2006年至2009年为第二阶段,2010年至2012年为第三阶段。最后,调查的结果将落实在地形图、摄影图片、航测片等现代形象载体上。
■特别链接
邙山陵墓在遭受严重的人为破坏
记者在洛阳邙山地区采访时了解到,邙山古墓50年来减少过半,不仅仅是被盗的原因。
谈到邙山的现状,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教授韩国河心情沉重地说:“邙山陵墓在遭受着严重的人为破坏。邙山陵墓的地面封土正在迅速地被蚕食,正以可怕的速度日益减少!”
他说,在调查和初步测量的过程中,直接的感受是与20年前的地图对照,许多墓冢已经完全从地面消失,只有借助访问上年纪的老乡才能指认和寻觅踪影。
他所看到的墓冢,大多数四壁盗洞多处,有很多还是新近被盗,盗洞中废弃的电灯泡和手电筒赫然在目。有的墓冢被农民开垦逐渐蚕食,仅存一土墩、土柱,有的被人打成窑洞或凭依筑房居住,有的被就地取材改造为烧砖窑,有的被利用建成水塔……而更多的墓冢已被基建施工、砖场取土、开辟农田、盖房垫院完全破坏,甚至彻底消失了。
一些建设单位置文物保护法于不顾,直到在建设工地挖出毁坏文物经群众举报的情况下才被迫补办手续,交钱了事。而由于受经济利益驱动,一些管理单位也对危及和毁坏文物的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致使人为破坏文物事件愈演愈烈,远远超过了自然损毁。
另外,许多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几近于零。当调查人员寻访墓冢位置时,老乡几乎不问来意,立刻热心指点、带路,完全没有任何防范意识,这无疑也给盗墓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队长朱亮介绍说,多年以来,地方乃至国家考古单位的学者们就已经开始为邙山陵墓群的历史和现实价值能够得到充分的认知、启动邙山帝陵的研究和调查、保护事业而奔走呼吁。但邙山古墓群实在是太特殊了,在古墓最集中的孟津县平乐、三十里铺一带,现存古墓约160座,平均每平方公里40个左右。其面积之大,墓冢之多,延续时间之长,使得考古调查工作异常复杂和繁重。所以直至今日,邙山陵墓群的保护和调查工作才刚刚起步。
“如果再不进行调查,我们就会永远搞不清楚了。这个工作是一个历史责任,再不做我们将无法面对祖先,更无法向子孙后代交待了。”朱亮说。?(桂娟 顾立林)
邙山又名北邙,是崤山向东延伸的余脉。广义的邙山西起三门峡,沿黄河南岸绵延至郑州市北的广武山,长度200多公里;狭义的邙山,是指洛阳市以北,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
驱车出洛阳城北,要不了多久,堆积着厚厚黄土层的矮山就会出现在人们面前,其地貌形态和黄土高原非常相似。
邙山既无巍峨陡峭之险,又无风光秀丽之美,但这道普通的丘陵,却是古都洛阳的北部屏障,历史上很多战争发生在这里,不少重大事件与邙山有关。尤其是邙山之上冢连冢,墓压墓,古墓之多堪称中国之最。“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的诗句真实记录了这一情况。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洛阳的考古工作者黄明兰每个星期天都要在茫茫邙山考察,十余年不辍。据这位如今已经七十高龄的老先生介绍,邙山上都是粘土,一下雨,水就从这路上流,慢慢就冲成了几十米深的沟。夏天、秋天暴雨倾盆的时候,大水冲向沟中,沟塌崖崩,就会有古墓暴露,陪葬的陶器等被雨水冲刷而出。以前当地农民认为墓中的东西是不祥之物,拾到了不敢拿回家,都放在村子的庙里。
他们更不知道,这邙山下埋葬的帝王、名人之多,连考古学者都为之惊讶。
本文标题:
邙山陵墓群-古墓惊魂探秘邙山古墓群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5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