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高性能聚酰亚胺纤维
Vol??33No??5??14??化工新型材料NEWCHEMICALMATERIALS第33卷第5期2005年5月
新材料与新技术
高性能聚酰亚胺纤维
刘向阳??顾??宜
(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65)
摘??要??本文综述了聚酰亚胺纤维的性能及其制备工艺,以及聚酰亚胺纤维在结构方面的研究及纤维成型新技术、新工艺。(www.61k.com]
关键词??聚酰亚胺,高性能纤维,纺丝
Highperformancepolyimidefibres
LiuXiangyang??GuYi
(StateKeyLaboratoryofPolymericMaterialsEngineering,CollegeofPolymerScience
andEngineering,SichuanUniversity,Chengdu610065)
Abstract??Polyimidefibrespossessmanyadvantageousproperties,suchashighstrength,highmodulus,heat
resistanceandradiationresistance.Propertiesandpreparationprocessofpolyimidefibreswerereviewedinthisarticle.Theresearchdevelopmentofpolyimidefibrestructuresandnewtechnologieswerealsodiscussindetail.
Keywords??polyimide,highperformancefibres,spinning
????高性能有机高分子纤维在近几十年中得到快速的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包括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杜邦公司的Kevlar系列,俄罗斯的APMOC、SVM纤维)
[1]
空领域的巨大需求,以及聚酰亚胺合成技术的改进和纺丝技术的发展,再加上通过对聚酰亚胺纤维分子结构的设计,以及对其制备过程聚集态结构的研
究与控制等方法的应用,得到了不同化学结构的高强高模、耐高温、耐辐射的聚酰亚胺纤维[2,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并二噻唑
唑(PBO)
(PBT)、聚苯并二咪唑(PBI)、聚苯并二
纤维和聚酰亚胺纤维等。芳香族聚酰胺纤维分子链中存在易热氧化、易水解的酰胺键,因此其环境稳定
性差;聚乙烯纤维耐高温性能不佳;PBO纤维尽管拉伸强度、模量很高,但其抗压强度一般;聚酰亚胺纤维的优势一直局限在耐高温、耐辐射等方面(如P84,Kapton),其力学性能还远未达到聚酰亚胺结构所应有的水平,其原因主要是过去的合成技术不成熟,酰亚胺化后的聚合物溶解性差,以及纺丝技术存在着较大的难度等。因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聚酰亚胺纤维的研究与发展相对滞后。随着航天航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50433010
1??聚酰亚胺纤维的性能
由于聚酰亚胺为刚性链分子结构,因而其纤维具有高强高模的特征,尤其在模量方面非常突出。从表1中一些高性能纤维的对比来看,聚酰亚胺纤维的力学性能是比较优越的,其拉伸强度与Kevlar系列纤维相当;但聚酰亚胺纤维的初始模量则比Kevlar高出许多,与PBO相当。据文献报道,俄罗斯已开发出一种高强型聚酰亚胺纤维,其拉伸强度可达5??8GPa,模量达到285GPa;日本也开发出一
[4]
作者简介:刘向阳(1970-),男,博士生。主要从事高性能聚合物方面的研究。
聚酰亚胺纤维 高性能聚酰亚胺纤维
第5期刘向阳等:高性能聚酰亚胺纤维
??15??
种聚酰亚胺纤维[5],拉伸强度可达4??6GPa,模量达到107GPa。[www.61k.com]
表1??聚酰亚胺纤维与其他高性能纤维力学性能比较
类型
联苯型聚酰亚胺纤维
Kevlar29PBO纤维NomexUHMWPE
拉伸强度/GPa模量/GPa
3.12.85.80.653.2
174631801799
延伸率/%
2.04.03.5223.7
伸强度一般<1??0GPa[6]。2.2??溶液聚合、溶液纺丝法2.2.1??聚酰亚胺纤维制备工艺
通过合成聚酰胺酸中间体溶液或聚酰亚胺溶
液,然后进行溶液纺丝,再经一步或两步法工艺制备聚酰亚胺纤维,如图1
所示。
聚酰亚胺纤维不仅具有高强高模的特征,而且还具有耐高温、耐化学腐蚀、耐辐射等优越的性能,这些性能与Kevlar49的比较见表2所示。
表2??聚酰亚胺纤维与Kevlar49性能比较
性能热氧化稳定性
吸水性(200??水蒸汽中)
耐水解性(85??40%硫酸中)
耐水解性(85??10%NaOH中)
80~100??紫外光辐照极限氧指数LOI
聚酰亚胺纤维300??空气中强度保持90%12h强度保持60%250h强度保持93%100h强度下降40%24h强度保持90%
50
Kevlar49300??空气中强度保持60%
8h强度保持35%40h强度保持60%50h强度下降50%8h强度保持20%
29
图1??溶液纺丝制备聚酰亚胺纤维工艺过程
两步法:采用常见的非质子强极性溶剂(如NMP,DMAC)、二胺、二酐在低温下缩聚生成聚酰胺酸原液,直接进行纺丝,原丝经洗涤、干燥、高温热亚胺化(250~350??),得到聚酰亚胺纤维。由于聚酰胺酸溶解性较好,因此两步法工艺很好地解决了
聚酰胺酸纤维生产过程中溶剂的选择性难题。但是该工艺也明显存在其局限性,因为聚酰胺酸纤维在高温热酰亚胺化过程中,有小分子水释放出,所以很难避免酰亚胺化过程中纤维微孔的形成,得到的聚酰亚胺纤维力学强度一般不高。相关文献针对该工艺中的微孔难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7,8]
。
与Kevlar49相比,聚酰亚胺纤维具有更好的热氧化稳定性,非常强的耐酸腐蚀性,优异的耐辐射性和阻燃性能[4]。
一步法:采用聚酰亚胺溶液进行纺丝,其优点在于纺制的原丝无需再进行酰亚胺化,可有效地避免两步法工艺中因水分子释放所造成的纤维微孔问题,一般得到的聚酰亚胺纤维的力学性能较高。由于聚酰亚胺的溶解性能差,大大地限制了采用一步法工艺制备聚酰亚胺纤维的种类[9,10]。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出现了先将聚酰胺酸溶液部分酰亚胺化,再进行纺丝,最后原丝经高温完全酰亚胺化的制备工艺方法
[11]
2??聚酰亚胺纤维的制备
2.1??溶液聚合、熔融纺丝法
通过合成热塑性聚酰亚胺,再进行熔融纺丝。其主要工艺为:在常用的非质子强极性溶剂(如NMP、DMAC等)中加入二胺和二酐进行溶液低温缩聚,通过单体摩尔比以及加入封端剂来控制聚酰亚胺分子量,所得到的聚酰胺酸再经水/甲醇沉析出来;洗涤、过滤、烘干、热酰亚胺化处理后得到聚酰亚胺粉末;再采用通用的单螺杆纺丝机械进行熔融纺丝,加工温度约为340~360??。该工艺的优势是,纺丝机械设备成熟,但由于合成的热塑性聚酰亚胺分子量不高,得到的聚酰亚胺纤维力学性能较差,拉
。
2.2.2??溶液纺丝工艺方法
溶液纺丝包括干法、湿法、干/湿法等工艺方法。传统的湿法纺丝是湿喷湿纺工艺(Wet-jetwetspun),但对各向异性的纺丝液,MonsantoMorgan首先提出了??干喷湿纺??工艺(Dry-jetwetspun),Blades将此技术用于芳香聚酰胺在溶致液晶相态下的纺丝,使PPTA纤维(Kvelar纤维)的性能有非常
聚酰亚胺纤维 高性能聚酰亚胺纤维
??16??
化工新型材料第33卷
明显的提高。(www.61k.com)这种具有独特效果的干/湿法纺丝工艺,对纺丝原液呈现溶致液晶的聚合物体系有着明显的效果,可大大提高纤维在纺丝过程中的取向度,从而达到提高纤维的力学性能。聚酰亚胺或聚酰胺酸溶液一般不具有溶致液晶现象,因此采用湿法或干/湿法纺丝工艺所得的聚酰亚胺纤维原丝的力学性能并没有发现有本质的不同,最终聚酰亚胺纤维力学性能与其后热处理技术则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上述两种纺丝方法是目前纺制聚酰亚胺纤维的主要方法[12]。
另外,还包括电喷纺丝法等工艺方法
[13]
外,四川大学顾宜教授等[15],通过引入带有侧链液晶基元的二胺单体,经共聚制备的侧链液晶聚酰亚胺薄膜的拉伸强度明显提高,其原因在于侧链的液晶基元起到了原位复合自增强的作用,同时由于该新型单体中侧链结构的存在以及2个胺基又处于间位,也明显地改善了聚酰亚胺的溶解性能。3.1.2??主链结构中引入新型结构单元
目前,在主链结构中引入新型结构单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合成杂环二胺单体,采用共聚的方式,以达到提高聚酰亚胺纤维力学性能的目的。其中俄罗斯研制的含有嘧啶结构单元的聚酰亚胺纤维的强度达到5??8GPa,模量为285GPa,是目前有机高分子纤维中力学性能最高的。日本专利报道,采用3,3??-二甲基-4,4??-联苯二异氰酸酯单体,通过聚合、纺丝、拉伸热处理工艺得到了拉伸强度为4??6GPa,模量107GPa的聚酰亚胺纤维。
3.2??聚酰亚胺纤维的聚集态结构
聚酰亚胺纤维具有的优异性能,不仅源于其特殊的化学结构,也源于分子链沿纤维轴方向的高度取向及横向的二维有序排列。聚酰亚胺纤维一般为半结晶型聚合物材料,通过热拉伸处理,其无定形区以及结晶区域都会沿纤维轴方向进行取向,但要得到高性能的聚酰亚胺纤维,则需要高的结晶度和高的取向度。FrankW.Harries等认为,要得到力学性能优异的聚酰亚胺纤维,必须对纤维在拉伸过程中的结晶速率进行控制,结晶速率太快,不利于纤维的拉伸,从而不利于微晶的取向;同时纤维在热拉伸过程中由于工艺的差别还会直接引起其结晶度的改变,导致晶体的尺寸和形态的变化[16]。另外,他们还发现,主链苯环上取代基的位置及体积大小的不同,也会对聚酰亚胺纤维的形态结构及物理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采用3,3??-二甲基-4,4??-二胺基联苯、2,2??-二甲基-4,4??-二胺基联苯(DMB)和2,2??-三氟甲基-4,4??-二胺基联苯(FMB)二胺单体,分别与3,3??,4,4??-联苯酐进行聚合、纺丝、热处理等,所得的聚酰亚胺纤维的结晶形貌分别为斜方晶、三斜晶、和单斜晶,其力学性能比较见表3所示。
StephenZ.D.Cheng等还用广角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了热拉伸处理对聚酰亚胺纤维造成的结构变化,研究表明热拉伸处理使平行于纤维轴方向的微晶晶面的尺寸随着拉伸倍率的提高而逐渐增大,而垂直于纤维轴方向的晶面尺寸则逐渐减小(图略)[17]。
MarkEashoo等认为,聚酰亚胺纤维在热拉伸
[5]
[4]
。电喷
纺丝法已成功地用于纺制纳米有机纤维,即将聚合物溶液在30kV高电压及110mA以内的电流作用下纺丝,得初生纤维,再经水洗、热处理,可制得纳米有机纤维。Matsui指出,当单纤维纤度细到0??3dtex左右时,便会出现微纤效应,在性能和质量上出现一个飞跃。但直到2003年韩国的Chang-woonNah等才首先在纺制聚酰亚胺纤维的过程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13],得到了不同纤度的纳米聚酰亚胺纤维。该工艺有望成为纺制超细旦聚酰亚胺纤维的有效方法。
3??聚酰亚胺纤维的结构研究
聚酰亚胺纤维虽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但其溶解性问题所带来的制备工艺难题严重地阻碍了聚酰亚胺纤维的发展,要得到较高力学性能的聚酰亚胺纤维难度较大。如何提高聚酰亚胺的溶解性及其力学性能,这就必然涉及到聚酰亚胺纤维分子结构和纺丝聚集态结构方面的控制与研究。3.1??聚酰亚胺纤维的分子链结构3.1.1??改善聚酰亚胺的溶解性
一般采用醚酐或醚胺合成得到的聚酰亚胺的溶解性能较好。由于其主链结构中存在着氧原子,使得主链旋转、弯曲等的能量较低,从而影响了聚酰亚胺主链的刚性棒状结构,很难得到高强高模的聚酰亚胺纤维。为了达到既能保持聚酰亚胺结构的规整性,又能得到较高力学性能的聚酰亚胺纤维和改善聚酰亚胺的溶解性的目的,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在聚合体系中采用联苯型结构的单体,由于该单体两苯环并非共平面,存在一定的夹角,与均酐相比改善了溶解性[14];二是通过在单体结构中引入甲基、氟等侧基以及聚合方式上采用共聚,也可在保持较好力学性能的同时,达到改善溶解性的目的。另
聚酰亚胺纤维 高性能聚酰亚胺纤维
第5期
表3??主链苯环上取代基的位置及????
性能纺丝方法拉伸倍率/x拉伸强度/(g/d)拉伸模量/(g/d)压缩强度/MPa结晶度/%取向度/%
刘向阳等:高性能聚酰亚胺纤维
??17??
的广泛关注和投入,同时也将吸引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参与研究和开发,这必将会给聚酰亚胺纤维的研究和发展带来新的飞跃。[www.61k.com]
参考文献
[1]??王曙中,王庆瑞,刘兆峰??高科技纤维概论[M]??上海:中国纺
织大学出版社,1998
[2]??DuobinisN??[J]??TextileResJ.1993,63(2)??99~103[3]??Polyimidefibers??[P]??US5840828,1998
[4]??张清华,张春华,陈大俊,丁孟贤??[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
2002,27(5)
[5]??木村良晴,北尾敏男,山村秀树??[P]??1993,特开平5-132818[6]??DorseyKD,DesalP,AbhiramanAS,etal.[J]??1999,73??
1215~1222
[7]??GoelRN,HepworthA,DeopuraBL,etal.[J]??JApplPolym
Sci,1979,23??3541~3552
[8]??WilliamE.Dorogy,Jr.AnneK.ST.Clair.[J]??JApplPolym
Sci,1991,43??501~519
[9]??TakahoKaneda,ToshioKatsura,KanjiNakagawa,etal.[J]??J
ApplPolymSci,1986,32??3133~3149
[10]??TakahoKaneda,ToshioKatsura,KanjiNakagawa,etal.[J]??J
ApplPolymSci,1986,32??3151~3176
[11]??SeungKooPark,RichardJFarris.[J]??Polymer,2001,42??
10087~10093
[12]??韩哲文曹兴祥,吴平平.[J]??功能高分子学报,1989,2(4)[13]??ChangwoonNah.[J]??PolymerInternational,2003,52(3)??
429~432
[14]??丁孟贤,何无白??聚酰亚胺新型材料.[M]??北京:科学出版
社,1998
[15]??范浩军.[C]??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16]??FrankW.Harris,StephenZ.D.Cheng.[P]??US5378420,
1995
[17]??StephenZ.D.Cheng,ZongquanWu,MarkEashoo,etal.[J]??
Polymer,1991,32(10)??1803
[18]??MarkEashoo.[J]??Polymer,1993,34(15)??3209
[19]??DorogyWE,Jr,St.ClairAK.[J]??PolymMaterSciEng,
1989,59??1177~1181
体积大小对纤维性能的影响
BPDA/FMB干/湿法102410004505085
BPDA/DMB干/湿法102613006506585
过程中,纤维的整体取向度和结晶区取向度都随着拉伸倍率的提高而增大,但当拉伸倍率达到一定程
度以后,纤维的整体取向度的增大主要归因于非结晶区分子取向度的提高[18]。
另外,纺丝及干燥过程依然会产生诸如孔隙、残余应力等缺陷,这些缺陷经过Tg以上温度进行热处理后,残余应力得到释放,残余的溶剂被除去,改善了力学性能;但仍不能完全消除这些宏观缺陷。DorogyE,JR.等用扫描电镜研究了聚酰胺酸纤维的微相结构,结果表明,纺丝阶段孔隙的形成是和纺丝温度、凝固液温度以及组成相关,温度高、空隙形成多,且凝固液的沉淀剂浓度高,空隙会急剧增加;同时酰亚胺化过程中,小分子水的释放,会进一步加大空隙,因此整个纺丝及热处理工艺过程的形态及结构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19]。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聚酰亚胺纤维本身技术的发展和其应用领域的扩大,尤其是合成技术、纺丝技术的成熟以及其结构与性能方面研究的深入,高强高模、耐高温、耐辐射的聚酰亚胺纤维正在引起世界各国(上接第56页)
收稿日期:2005-04-14
3??结??论
应用工业级碱式碳酸锌采用直接沉淀法法可制得粒径较小的纳米ZnO,颗粒平均粒径约为13nm左右,且颗粒团聚不明显。其操作简便易行,对设备、技术要求不高,不易引入杂质,产品纯度高,有良好的化学计量性,成本较低,易于工业化生产;因采用工业级碱式碳酸锌为原料,原料易得,与其它直接沉淀法制备纳米ZnO相比,成本更低。
抗菌试验表明,本实验制备的纳米ZnO具有较强的抗菌性能,与相关研究的纳米ZnO具有的抗菌性能相吻合[3]。
参考文献
[1]??WongEM,BonebichJE,SenrsonPC.[J].MaterialsRe-searchSocietySymposiumProceedings,1999,536??347~352[2]??石西昌,王赛等.[J].化工新型材料,2003,(3)??13~15.[3]??李彦峰,汪斌华,黄婉霞,涂铭旌等.[J].化工新型材料2002,30
(6)??44~46
收稿日期:2004-07-09
二 : 聚酰胺纤维俗称尼龙(PA)
百科名片三 : 高性能聚酰亚胺纤维
Vol??33No??5??14??化工新型材料NEWCHEMICALMATERIALS第33卷第5期2005年5月
新材料与新技术
高性能聚酰亚胺纤维
刘向阳??顾??宜
(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65)
摘??要??本文综述了聚酰亚胺纤维的性能及其制备工艺,以及聚酰亚胺纤维在结构方面的研究及纤维成型新技术、新工艺。
关键词??聚酰亚胺,高性能纤维,纺丝
Highperformancepolyimidefibres
LiuXiangyang??GuYi
(StateKeyLaboratoryofPolymericMaterialsEngineering,CollegeofPolymerScience
andEngineering,SichuanUniversity,Chengdu610065)
Abstract??Polyimidefibrespossessmanyadvantageousproperties,suchashighstrength,highmodulus,heat
resistanceandradiationresistance.Propertiesandpreparationprocessofpolyimidefibreswerereviewedinthisarticle.Theresearchdevelopmentofpolyimidefibrestructuresandnewtechnologieswerealsodiscussindetail.
Keywords??polyimide,highperformancefibres,spinning
????高性能有机高分子纤维在近几十年中得到快速的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包括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杜邦公司的Kevlar系列,俄罗斯的APMOC、SVM纤维)
[1]
空领域的巨大需求,以及聚酰亚胺合成技术的改进和纺丝技术的发展,再加上通过对聚酰亚胺纤维分子结构的设计,以及对其制备过程聚集态结构的研
究与控制等方法的应用,得到了不同化学结构的高强高模、耐高温、耐辐射的聚酰亚胺纤维[2,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并二噻唑
唑(PBO)
(PBT)、聚苯并二咪唑(PBI)、聚苯并二
纤维和聚酰亚胺纤维等。芳香族聚酰胺纤维分子链中存在易热氧化、易水解的酰胺键,因此其环境稳定
性差;聚乙烯纤维耐高温http://www.61k.com性能不佳;PBO纤维尽管拉伸强度、模量很高,但其抗压强度一般;聚酰亚胺纤维的优势一直局限在耐高温、耐辐射等方面(如P84,Kapton),其力学性能还远未达到聚酰亚胺结构所应有的水平,其原因主要是过去的合成技术不成熟,酰亚胺化后的聚合物溶解性差,以及纺丝技术存在着较大的难度等。因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聚酰亚胺纤维的研究与发展相对滞后。随着航天航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50433010
1??聚酰亚胺纤维的性能
由于聚酰亚胺为刚性链分子结构,因而其纤维具有高强高模的特征,尤其在模量方面非常突出。从表1中一些高性能纤维的对比来看,聚酰亚胺纤维的力学性能是比较优越的,其拉伸强度与Kevlar系列纤维相当;但聚酰亚胺纤维的初始模量则比Kevlar高出许多,与PBO相当。据文献报道,俄罗斯已开发出一种高强型聚酰亚胺纤维,其拉伸强度可达5??8GPa,模量达到285GPa;日本也开发出一
[4]
作者简介:刘向阳(1970-),男,博士生。主要从事高性能聚合物方面的研究。
第5期刘向阳等:高性能聚酰亚胺纤维
??15??
种聚酰亚胺纤维[5],拉伸强度可达4??6GPa,模量达到107GPa。
表1??聚酰亚胺纤维与其他高性能纤维力学性能比较
类型
联苯型聚酰亚胺纤维
Kevlar29PBO纤维NomexUHMWPE
拉伸强度/GPa模量/GPa
3.12.85.80.653.2
174631801799
延伸率/%
2.04.03.5223.7
伸强度一般<1??0GPa[6]。2.2??溶液聚合、溶液纺丝法2.2.1??聚酰亚胺纤维制备工艺
通过合成聚酰胺酸中间体溶液或聚酰亚胺溶
液,然后进行溶液纺丝,再经一步或两步法工艺制备聚酰亚胺纤维,如图1
所示。
聚酰亚胺纤维不仅具有高强高模的特征,而且还具有耐高温、耐化学腐蚀、耐辐射等优越的性能,这些性能与Kevlar49的比较见表2所示。
表2??聚酰亚胺纤维与Kevlar49性能比较
性能热氧化稳定性
吸水性(200??水蒸汽中)
耐水解性(85??40%硫酸中)
耐水解性(85??10%NaOH中)
80~100??紫外光辐照极限氧指数LOI
聚酰亚胺纤维 300??空气中强度保持90%12h强度保持60%250h强度保持93%100h强度下降40%24h强度保持90%
50
Kevlar49300??空气中强度保持60%
8h强度保持35%40h强度保持60%50h强度下降50%8h强度保持20%
29
图1??溶液纺丝制备聚酰亚胺纤维工艺过程
两步法:采用常见的非质子强极性溶剂(如NMP,DMAC)、二胺、二酐在低温下缩聚生成聚酰胺酸原液,直接进行纺丝,原丝经洗涤、干燥、高温热亚胺化(250~350??),得到聚酰亚胺纤维。由于聚酰胺酸溶解性较好,因此两步法工艺很好地解决了
聚酰胺酸纤维生产过程中溶剂的选择性难题。但是该工艺也明显存在其局限性,因为聚酰胺酸纤维在高温热酰亚胺化过程中,有小分子水释放出,所以很难避免酰亚胺化过程中纤维微孔的形成,得到的聚酰亚胺纤维力学强度一般不高。相关文献针对该工艺中的微孔难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7,8]
。
与Kevlar49相比,聚酰亚胺纤维具有更好的热氧化稳定性,非常强的耐酸腐蚀性,优异的耐辐射性和阻燃性能[4]。
一步法:采用聚酰亚胺溶液进行纺丝,其优点在于纺制的原丝无需再进行酰亚胺化,可有效地避免两步法工艺中因水分子释放所造成的纤维微孔问题,一般得到的聚酰亚胺纤维的力学性能较高。由于聚酰亚胺的溶解性能差,大大地限制了采用一步法工艺制备聚酰亚胺纤维的种类[9,10]。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出现了先将聚酰胺酸溶液部分酰亚胺化,再进行纺丝,最后原丝经高温完全酰亚胺化的制备工艺方法
[11]
2??聚酰亚胺纤维的制备
2.1??溶液聚合、熔融纺丝法
通过合成热塑性聚酰亚胺,再进行熔融纺丝。其主要工艺为:在常用的非质子强极性溶剂(如NMP、DMAC等)中加入二胺和二酐进行溶液低温缩聚,通过单体摩尔比以及加入封端剂来控制聚酰亚胺分子量,所得到的聚酰胺酸再经水/甲醇沉析出来;洗涤、过滤、烘干、热酰亚胺化处理后得到聚酰亚胺粉末;再采用通用的单螺杆纺丝机械进行熔融纺丝,加工温度约为340~360??。该工艺的优势是,纺丝机械设备成熟,但由于合成的热塑性聚酰亚胺分子量不高,得到的聚酰亚胺纤维力学性能较差,拉
。
2.2.2??溶液纺丝工艺方法
溶液纺丝包括干法、湿法、干/湿法等工艺方法。传统的湿法纺丝是湿喷湿纺工艺(Wet-jetwetspun),但对各向异性的纺丝液,MonsantoMorgan首先提出了??干喷湿纺??工艺(Dry-jetwetspun),Blades将此技术用于芳香聚酰胺在溶致液晶相态下的纺丝,使PPTA纤维(Kvelar纤维)的性能有非常
??16??
化工新型材料第33卷
明显的提高。这种具有独特效果的干/湿法纺丝工艺,对纺丝原液呈现溶致液晶的聚合物体系有着明显的效果,可大大提高纤维在纺丝过程中的取向度,从而达到提高纤维的力学性能。聚酰亚胺或聚酰胺酸溶液一般不具有溶致液晶现象,因此采用湿法或干/湿法纺丝工艺所得的聚酰亚胺纤维原丝的力学性能并没有发现有本质的不同,最终聚酰亚胺纤维力学性能与其后热处理技术则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上述两种纺丝方法是目前纺制聚酰亚胺纤维的主要方法[12]。
另外,还包括电喷纺丝法等工艺方法
[13]
外,四川大学顾宜教授等[15],通过引入带有侧链液晶基元的二胺单体,经共聚制备的侧链液晶聚酰亚胺薄膜的拉伸强度明显提高,其原因在于侧链的液晶基元起到了原位复合自增强的作用,同时由于该新型单体中侧链结构的存在以及2个胺基又处于间位,也明显地改善了聚酰亚胺的溶解性能。3.1.2??主链结构中引入新型结构单元
目前,在主链结构中引入新型结构单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合成杂环二胺单体,采用共聚的方式,以达到提高聚酰亚胺纤维力学性能的目的。其中俄罗斯研制的含有嘧啶结构单元的聚酰亚胺纤维的强度达到5??8GPa,模量为285GPa,是目前有机高分子纤维中力学性能最高的。日本专利报道,采用3,3??-二甲基-4,4??-联苯二异氰酸酯单体,通过聚合、纺丝、拉伸热处理工艺得到了拉伸强度为4??6GPa,模量107GPa的聚酰亚胺纤维。
3.2??聚酰亚胺纤维的聚集态结构
聚酰亚胺纤维具有的优异性能,不仅源于其特殊的化学结构,也源于分子链沿纤维轴方向的高度取向及横向的二维有序排列。聚酰亚胺纤维一般为半结晶型聚合物材料,通过热拉伸处理,其无定形区以及结晶区域都会沿纤维轴方向进行取向,但要得到高性能的聚酰亚胺纤维,则需要高的结晶度和高的取向度。FrankW.Harries等认为,要得到力学性能优异的聚酰亚胺纤维,必须对纤维在拉伸过程中的结晶速率进行控制,结晶速率太快,不利于纤维的拉伸,从而不利于微晶的取向;同时纤维在热拉伸过程中由于工艺的差别还会直接引起其结晶度的改变,导致晶体的尺寸和形态的变化[16]。另外,他们还发现,主链苯环上取代基的位置及体积大小的不同,也会对聚酰亚胺纤维的形态结构及物理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采用3,3??-二甲基-4,4??-二胺基联苯、2,2??-二甲基-4,4??-二胺基联苯(DMB)和2,2??-三氟甲基-4,4??-二胺基联苯(FMB)二胺单体,分别与3,3??,4,4??-联苯酐进行聚合、纺丝、热处理等,所得的聚酰亚胺纤维的结晶形貌分别为斜方晶、三斜晶、和单斜晶,其力学性能比较见表3所示。
StephenZ.D.Cheng等还用广角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了热拉伸处理对聚酰亚胺纤维造成的结构变化,研究表明热拉伸处理使平行于纤维轴方向的微晶晶面的尺寸随着拉伸倍率的提高而逐渐增大,而垂直于纤维轴方向的晶面尺寸则逐渐减小(图略)[17]。
MarkEashoo等认为,聚酰亚胺纤维在热拉伸
[5]
[4]
。电喷
纺丝法已成功地用于纺制纳米有机纤维,即将聚合物溶液在30kV高电压及110mA以内的电流作用下纺丝,得初生纤维,再经水洗、热处理,可制得纳米有机纤维。Matsui指出,当单纤维纤度细到0??3dtex左右时,便会出现微纤效应,在性能和质量上出现一个飞跃。但直到2003年韩国的Chang-woonNah等才首先在纺制聚酰亚胺纤维的过程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13],得到了不同纤度的纳米聚酰亚胺纤维。该工艺有望成为纺制超细旦聚酰亚胺纤维的有效方法。
3??聚酰亚胺纤维的结构研究
聚酰亚胺纤维虽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但其溶解性问题所带来的制备工艺难题严重地阻碍了聚酰亚胺纤维的发展,要得到较高力学性能的聚酰亚胺纤维难度较大。如何提高聚酰亚胺的溶解性及其力学性能,这就 必然涉及到聚酰亚胺纤维分子结构和纺丝聚集态结构方面的控制与研究。3.1??聚酰亚胺纤维的分子链结构3.1.1??改善聚酰亚胺的溶解性
一般采用醚酐或醚胺合成得到的聚酰亚胺的溶解性能较好。由于其主链结构中存在着氧原子,使得主链旋转、弯曲等的能量较低,从而影响了聚酰亚胺主链的刚性棒状结构,很难得到高强高模的聚酰亚胺纤维。为了达到既能保持聚酰亚胺结构的规整性,又能得到较高力学性能的聚酰亚胺纤维和改善聚酰亚胺的溶解性的目的,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在聚合体系中采用联苯型结构的单体,由于该单体两苯环并非共平面,存在一定的夹角,与均酐相比改善了溶解性[14];二是通过在单体结构中引入甲基、氟等侧基以及聚合方式上采用共聚,也可在保持较好力学性能的同时,达到改善溶解性的目的。另
第5期
表3??主链苯环上取代基的位置及????
性能纺丝方法拉伸倍率/x拉伸强度/(g/d)拉伸模量/(g/d)压——www.61k.com——缩强度/MPa结晶度/%取向度/%
刘向阳等:高性能聚酰亚胺纤维
??17??
的广泛关注和投入,同时也将吸引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参与研究和开发,这必将会给聚酰亚胺纤维的研究和发展带来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王曙中,王庆瑞,刘兆峰??高科技纤维概论[M]??上海:中国纺
织大学出版社,1998
[2]??DuobinisN??[J]??TextileResJ.1993,63(2)??99~103[3]??Polyimidefibers??[P]??US5840828,1998
[4]??张清华,张春华,陈大俊,丁孟贤??[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
2002,27(5)
[5]??木村良晴,北尾敏男,山村秀树??[P]??1993,特开平5-132818[6]??DorseyKD,DesalP,AbhiramanAS,etal.[J]??1999,73??
1215~1222
[7]??GoelRN,HepworthA,DeopuraBL,etal.[J]??JApplPolym
Sci,1979,23??3541~3552
[8]??WilliamE.Dorogy,Jr.AnneK.ST.Clair.[J]??JApplPolym
Sci,1991,43??501~519
[9]??TakahoKaneda,ToshioKatsura,KanjiNakagawa,etal.[J]??J
ApplPolymSci,1986,32??3133~3149
[10]??TakahoKaneda,ToshioKatsura,KanjiNakagawa,etal.[J]??J
ApplPolymSci,1986,32??3151~3176
[11]??SeungKooPark,RichardJFarris.[J]??Polymer,2001,42??
10087~10093
[12]??韩哲文曹兴祥,吴平平.[J]??功能高分子学报,1989,2(4)[13]??ChangwoonNah.[J]??PolymerInternational,2003,52(3)??
429~432
[14]??丁孟贤,何无白??聚酰亚胺新型材料.[M]??北京:科学出版
社,1998
[15]??范浩军.[C]??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16]??FrankW.Harris,StephenZ.D.Cheng.[P]??US5378420,
1995
[17]??StephenZ.D.Cheng,ZongquanWu,MarkEashoo,etal.[J]??
Polymer,1991,32(10)??1803
[18]??MarkEashoo.[J]??Polymer,1993,34(15)??3209
[19]??DorogyWE,Jr,St.ClairAK.[J]??PolymMaterSciEng,
1989,59??1177~1181
体积大小对纤维性能的影响
BPDA/FMB干/湿法102410004505085
BPDA/DMB干/湿法102613006506585
过程中,纤维的整体取向度和结晶区取向度都随着拉伸倍率的提高而增大,但当拉伸倍率达到一定程
度以后,纤维的整体取向度的增大主要归因于非结晶区分子取向度的提高[18]。
另外,纺丝及干燥过程依然会产生诸如孔隙、残余应力等缺陷,这些缺陷经过Tg以上温度进行热处理后,残余应力得到释放,残余的溶剂被除去,改善了力学性能;但仍不能完全消除这些宏观缺陷。DorogyE,JR.等用扫描电镜研究了聚酰胺酸纤维的微相结构,结果表明,纺丝阶段孔隙的形成是和纺丝温度、凝固液温度以及组成相关,温度高、空隙形成多,且凝固液的沉淀剂浓度高,空隙会急剧增加;同时酰亚胺化过程中,小分子水的释放,会进一步加大空隙,因此整个纺丝及热处理工艺过程的形态及结构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19]。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聚酰亚胺纤维本身技术的发展和其应用领域的扩大,尤其是合成技术、纺丝技术的成熟以及其结构与性能方面研究的深入,高强高模、耐高温、耐辐射的聚酰亚胺纤维正在引起世界各国(上接第56页)
收稿日期:2005-04-14
3??结??论
应用工业级碱式碳酸锌采用直接沉淀法法可制得粒径较小的纳米ZnO,颗粒平均粒径约为13nm左右,且颗粒团聚不明显。其操作简便易行,对设备、技术要求不高,不易引入杂质,产品纯度高,有良好的化学计量性,成本较低,易于工业化生产;因采用工业级碱式碳酸锌为原料,原料易得,与其它直接沉淀法制备纳米ZnO相比,成本更低。
抗菌试验表明,本实验制备的纳米ZnO具有较强的抗菌性能,与相关研究的纳米ZnO具有的抗菌性能相吻合[3]。
参考文献
[1]??WongEM,BonebichJE,SenrsonPC.[J].MaterialsRe-searchSocietySymposiumProceedings,1999,536??347~352[2]??石西昌,王赛等.[J].化工新型材料,2003,(3)??13~15.[3]??李彦峰,汪斌华,黄婉霞,涂铭旌等.[J].化工新型材料2002,30
(6)??44~46
收稿日期:2004-07-09
本文标题:聚酰亚胺纤维-高性能聚酰亚胺纤维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