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韩寒三重门-韩寒写的三重门如果拍成电视剧,谁当导演最合适

发布时间:2017-12-15 所属栏目:韩寒 三重门

一 : 韩寒写的三重门如果拍成电视剧,谁当导演最合适

三重门

韩寒写的三重门如果拍成剧,谁当导演最合适


有这部电视剧,只有8集。基本资料  剧名:《三重门》  集数:8集  年份:2001年主创人员  导演:金琛主要演员  吴禺男饰林雨翔  黄燎原饰马德堡  董 洁饰苏 珊  刘 芸饰沈溪儿  三重门电视版海报三重门电视剧版评论  在看电视版的《三重门》之前   我并没有读过韩寒的原著   虽然我知道它当年轰动一时以及由此带出的“韩寒现象”引起的争议   我被这部8集的电视剧吸引的原因是   因为它的不拘一格   这是一部风格化的作品   一部个性张扬的作品   如果说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讲述一个压抑时代的自由少年的故事   那么《三重门》则是讲述一个自由时代的压抑少年的故事   带有黑色幽默的旁白   言语中难以掩藏的强烈的桀骜不驯   抨击现行教育体制   如果你把它简单得解读成一部描写中学生早恋的作品   那么你错了   《三重门》描写的是一个少年的成长历程   它触及到最敏感和最有主见但心态又还稚嫩的一群人   他们隐藏着幽忧少年的情怀   在这情怀里珍藏着少年最容易触动的一份少年维特的烦恼   但在我看来   主人公林雨翔与SUSAN的情愫并不是《三重门》想要表达的主体   而是添加的味精而已。   先说说这味精的味道   因为得利于影视套拍   这部电视的电影镜头感非常强   画面的选取既有油画的质感   又有中国山水画的写意   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董洁穿着校服   在微风中骑着单车的情景   加过柔光处理   飘逸、朦胧   绵绵诗情让每个经历过那个年纪的人都无法释怀   林雨翔对于SUSAN奉若天人的向往出于单恋的成份多一些   SUSAN虽然对这个“才子”也有所好感   但她的若即若离更令林雨翔魂牵梦绕,梦寐以求   他们之间直接的对话很少   林雨翔虽然才情横溢   能在课堂上出口成章地破题立论   但在心之向往的女孩面前却太过于矜持,羞涩   几次都错过了表白的机会   只能寄情于诗篇和那一片片夹在单车上的绿得通透的树叶……   那种感觉真的很美好   我莫名其妙地拾起一些记忆碎片   感悟“柏拉图”的精神之恋……   电视版的《三重门》没有掩盖小说中抨击的锋芒   只是适当做了些软化   毕竟电视剧必须通过报批这一关   我个人认为电视版的改编是很成功的   它保留了小说主体的讽喻和思辩性   不再是纯粹地描写积极向上的校园生活   而是“揭露”了当代校园里的确存在的各种丑陋现象并予以鞭笞   其中的一些细节非常真实   例如罚站   老师用粉笔头丢学生   逼林雨翔改掉左撇子等等并不是十分人道的行为   似乎都能在早已远去的学生时代片寻到它的痕迹   我们多多少少受过压抑   对于应试教育的痛苦感同身受   虽然我认为韩寒在原著《三重门》中对基础教育的置疑太过极端了   电视版的《三重门》采取了一个比较折衷的办法   结尾时SUSAN,溪儿,罗天诚,马德保,梁梓君等人的一席讨论   表达了我们少年时曾有的疑惑   提供很多给成年人思考的东西   也对素质教育提出了一些非常有独特性的希冀   这部电视剧还有很多让我感动的东西   例如林雨翔与马德保亦师亦友的关系   SUSAN唱着<青春无悔>讲述的那个女教师哭着接受调令的故事   这两个老师身上的勃勃生机但又郁郁不得志的惨淡结局   也是现行教育体制的一个缩影   在我心中强烈的引起共鸣   因为   在我的记忆深处   也有着这样一个曾经引领过我的老师……   首先   我没看过那个叫韩寒的人写的《三重门》原著   也不打算现在再去看看   但要说的是   这部电视剧真的很不错   诗情画意   美如仙境   那种朦胧的感觉让每人经历过那个年纪的人都无法释怀   也许因为主演之一的董洁   我才会去看这部剧   才会这么认真,急迫的去看   但它真的没让我失望   每个演员在戏中都表现的很好   董洁戏份不多,但却是穿针引线的关键   里面有很多旁白   即深奥,又通俗   这个让我也弄不明白的矛盾手法却很好说清楚了问题   并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很佩服里面的主人公   他是个天才   但他无法自主自己的命运   一刻也不能   他没有选择命运,选择生活的权力   他在这个社会中,只有这样的活着   尽管,似乎很难懂的一部戏   但我却十分透彻的懂了   我懂每个主人公的一切的东西   我可以从他们的角度看问题   并知道他们怎么想,为什么做某件事   我觉得这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好剧   我奇怪的是为什么标名“中学生禁止观看”等等   里面可是一点点出格的东西都没有呀   只有看过   大家才会明白我说的一切   如果你没时间或不太相信我说的话   你可以先看一下片尾曲   它的词很美很切剧情   它就像一个浓缩版的《三重门》   大家看过就知道了 三重门在线观看地址:

二 : 答春绿——韩寒不熟悉《三重门》中的情节

本文转载自天涯杂谈高楼,系汇集多位网友智慧而成。我所看到的主要作者是@狮王谢退思,未考证是否为原始作者。

忽然来了许多读者,看到有读者在说字幕问题,解释一下:图上的字幕是网友做上去的,但文章中有链接,大家可以自己对照。这种事情没法诬陷,也抵赖不掉。提示一些耐心不好的读者:韩寒背错一句诗不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哦,请仔细把文章看完。另外把一位网友的留言发上来:

@树寒2012-02-12 17:12:30

纠正楼主一个小小的错误,那首诗也不是主人公的同学写的,是他们在饭店的桌子上看到,别人刻在那儿的。

以下是正文:

  一道选择题。看完以下全文,选择:

  A: hh没有看完过自己的书
  B: hh有学习理解障碍,看不懂张放的文章
  C: hh故意歪曲
  D: hh是天才【此为凑数】

  看张放都忍不住骂“艾思厚尔”了,不学无术,实在是无语呀。

  参考文献:

  三重门3(6):

  HH代笔门土豆视频(9分34秒处)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Y0YymUSIqA/
  
答春绿——韩寒不熟悉《三重门》中的情节

答春绿——韩寒不熟悉《三重门》中的情节

答春绿——韩寒不熟悉《三重门》中的情节

答春绿——韩寒不熟悉《三重门》中的情节
[天涯网友@从会种田到智商低的补充]
是“卧知绘中天”还是“卧枝伤恨低”?
从2000年左右看《三重门》到现在,我一直清楚地记得第二句是“卧知绘中天”(因为要整蛊别人用)。查新浪读书()、搜狐读书()和腾讯读书()也都是“卧知绘中天”。
怎么在韩寒视频访谈中变成了“卧枝伤恨低”?是《三重门》再版改了么?如果不是,那是韩寒背自己的诗都背错了?求教。
答春绿——韩寒不熟悉《三重门》中的情节

以下是《三重门》中的原文段落截图:

答春绿——韩寒不熟悉《三重门》中的情节


另:韩寒在腾讯的访谈视频中也提到了这件事情,以下是访谈记录的截图,在视频的7分50秒处:


答春绿——韩寒不熟悉《三重门》中的情节

“应该是柳宗元什么什么的分析了一堆”的是林雨翔,而不是韩寒口中的“他们”(张放)。显然,韩寒并不熟悉书中林雨翔分析诗的这段“包袱”。

最后附上韩寒放在自己博客上的张放文章截图,很明显,张放说的是对诗的评论,也就是《三重门》截图中绿框框起来的部分,而不是如韩寒所述,说“这首诗不可能出自17岁少年之手。”(注:张放文章中对歌词的质疑可能站不住脚,本文不做深入讨论。这里仅谈《答春绿》一诗。)

韩寒博客《答春绿》文链接:

答春绿——韩寒不熟悉《三重门》中的情节

三 : 韩寒《三重门》到底谁写的

水落和石出——《三重门》到底是谁写的?(2012-01-25 14:11:31)转载▼标签: 杂谈
  水落和石出——《三重门》到底是谁写的?

  韩寒终于在大过年的时间里作出了光明的、磊落的回复了。韩寒的题目叫《光明和磊落》,我取个名字叫《水落和石出》。到底是“磊落”还是“水落”?各位看官自己判断。

  我从来没有在写韩寒的文章里下过定论,甚至假设都很少,我只是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仓促下定论,是很不科学的。我只是拿韩家父子自己说过的话来质疑他们,因为他们说的话很多是自相矛盾的。说实话,除了相关的几个人,想真正拿出《三重门》代笔证据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况且也未必就是代笔的,所以我们只能质疑,至于大家看了文章有什么样的判断,那完全是读者自己的事了。

  1:韩寒在《光明和磊落》一文里,前面和后面基本都是废话,中间有一段是回应质疑的,他是这样写的:

  所以我深知这种污蔑对一个作家的声誉损失的一辈子的。既然很多质疑我的人主要焦点集中在我17岁时候我第一本小说《三重门》上,而理由恰恰是在他们的17岁写不出来,所以我的17岁也必须不行。好在我留下了当年《三重门》所有的手稿,定稿整整四百多,加上初稿和修改稿一共超过八百页,接近四十万字。

  韩寒当然可能在17岁写就《三重门》。但韩寒即使提供了手稿原件也不能证明其就是《三重门》的作者。公众都知道《三重门》书都已经出了,不可能没有原稿。公众现在不是质疑韩寒有没有原稿,而是质疑《三重门》的原创。韩寒为了表示自己的证据确凿,附上几张显示原稿的照片。但我认为:即使原稿铺遍960万平方公里,垒得高于8848米,也不能说明问题。韩寒以这样的方法来回应,有点像当年小沈阳在春晚节目上穿的裤子,跑偏了。

  2:韩寒还说:17岁的我为了这本书,花费了整整一年多,也荒废了学业,白天到深夜,课内到课外,周一到周日,甚至连体育课都逃了。

  我们都知道韩寒是98年下半年进入松江二中的,99年3月28日获得新概念作文大奖。而韩父非常肯定地说,此前已经完成了《三重门》。就是按韩父说的截止到99年3月28日完成,最多也就半年时间,就是四舍五入也就一年,也没有像韩寒说的一年多啊!

  以下是韩寒在《零下一度》的《足球啊足球》一文里的一段话:

  上了高中后常在双休日踢球。1999年高一足球联赛,我们连小组都没有出线,我承认那次自己踢得很臭,因为和那时的队员在一起,我有些找不到感觉。

  

  看了以上两段话,我不知道各位看官什么感觉?前一段说周一到周日都在写作,连体育课都逃了,表明写作很紧迫;下一段却说上了高中后常在双休日踢球。我不知道周一到周日包不包括双休日?一个连双休日都喜欢踢球的人,会不会连体育课都逃?

  3:韩寒《三重门》里涉及那么多名人和典籍,而韩粉说:即使引用了,也未必都看过啊!这个话韩粉是害了韩寒,是向韩寒泼了隐形的粪,你们也根本不了解韩寒。让我们来看韩寒自己怎么说:

  为了显示自己读书很多,我有一个小本子,记下了很多可以引用的地方,用在文章里和第一本小说《三重门》里,这也是当时为什么很多教授大为震惊,觉得我旁征博引,其实我只是有多少存款花多少钱而已。(摘自韩寒博文《正常文章一篇》)

  如此看来,韩寒是看了《三重门》里引用的典籍。有多少存款花多少钱,我没理解错的话,就是我看了多少书引用多少典籍。

  4:韩寒还说:当然都是一些少儿科普和童话寓言,我几乎每两个晚上都要看掉一本书。到了初中高中,我拼命的读各种书,这点我的同桌和老师都可以证明,到了高中更加病态,彻夜阅读《管锥编》《二十四史》《论法的精神》《悲剧的诞生》。(摘自韩寒《正常文章一篇》)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韩寒在《足球啊足球》一文里怎么说的:

  我跟足球结缘是在初一时。初一的课程比较宽松,每天傍晚一下课就去踢球。那时我球技很差,往往沦为替补。我不甘心,于是每日苦练。由于我的技术飞快进步,在初二(14)班时我已经属于班里足球出众者。每逢放学早,我们就会携一只真皮足球去篮球场踢球,直到夕阳西下。

  初二全校联赛时,我们班几经大喜大悲,终于捧回冠军。那天我们全队一起灿烂地笑,对足球场作暂别。上了初三后,就很少真正地去踢一场球了。

  前一段文字说自己嗜书如命,初中如此,高中更是变态地看书。这段话结合上面说自己上课也看课外书,传达给我们的意思就是:韩寒无论是课内课外,都在看书。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韩寒的《三重门》是在高一写的,《三重门》里那么多的典故韩寒自称是读了的,读的时间段只能在初一和初二的上半学期的时光。因为韩父说:1997年的整个三月份,放学以后,晚上做好作业,韩寒都着了魔似的开始写作,写的文稿基本上都是一次定型的。而97年3月份是韩寒的初二下半学期,已经着魔写作了。也就是说韩寒的那些书都是在初一和初二的上半学期读的。但韩寒在《足球啊足球》里是这样说的:初一课程宽松,每天傍晚一下课就去踢球了,后来到初二球技还突飞猛进呢!每逢放学早,我们就会携一只真皮足球去篮球场踢球,直到夕阳西下。

  我的问题是:如果韩寒看了那些书,是用什么时间看的?韩寒不是说初中是拼命看书的吗?怎么又每天傍晚一下课就去踢球了呢?

5:韩寒在《正常文章一篇》里的描述:

  《三重门》这么书在创作过程中,坐在我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中发白的同学们都知道是什么情况,我几乎是写一页给要好的同学们传看一页的,尤其是我的同桌陆乐,他是从第一页看着我写到最后一页的。

  

  而韩父在《儿子韩寒》第三篇‘丢三落四’最后第二段里是这样说的:

  可再粗心的人,也有心细的地方。
  比如,他上高中后写长篇小说《三重门》,这期间要经过寝室、教室、家里,还要对同学、老师、家长有所回避,500格稿纸,400多页,竟然没弄丢一页。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594398/

  韩寒说在课堂上写《三重门》,很多同学都知道,而韩父说要对同学、老师、家长有所回避。既然同学们都知道,那韩寒回避什么同学干什么呢?

  还有,韩寒在《光明和磊落》里说:好在我留下了当年《三重门》所有的手稿,定稿整整四百多,加上初稿和修改稿一共超过八百页,接近四十万字。

  而从韩父说的话去理解,应该是所有的稿件总共400多页,因为韩父曾经说过:他还写得一手很好的钢笔字,写的文章初稿就如别人改定誊清的稿件一样,基本上是一次"成型"的。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594398/

  我想问的是:稿件到底是400多页还是800多页?韩寒到底是要修稿的还是一次定型的?

  6:韩父在《儿子韩寒》里说:一部《三重门》,20多万字,也真是难为了一个高一学生。试想,就是认真地抄一遍也得多少时间?更何况要构思,要"偷偷摸摸"地写。
  我后来问他:"你是用什么时间写的?是不是熄灯后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写的?"他说:"不是。你试试,在被窝里连稿纸都摊不开,能写东西吗?我是在上课时写的。"我问:"你上什么课写的?"
  他说:"上什么课都写,只要灵感一来。"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594398/

  而韩寒在《足球啊足球》里是这样说的:

  幸亏我的长跑成绩1500米跑进5分钟(上海人普遍跑得比较慢),作为体育特招生进了市重点高中——松江二中。

  进了松江二中要住校,无父母管教,很幸福。我每天上课看书,下课看书,图书馆的书更是被我扫荡干净,只好央求老师为我开放资料库。中午边啃面包,边看“二十四史”。为避免我的文风和别人一样,我几乎不看别人的文艺类文章,没事捧一本字典或词典读。

  

  我为什么不将以上两段话全部做成红色,而只是将两句话做成红色,是为了让读者做对比。上一段里说上课时写《三重门》,下一段却说我每天上课看书,下课看书。我想问的是:高一那段时光的上课时间,韩寒到底是在看书还是写书?如果是写书,为什么说在看书?如果是看书,那《三重门》是什么时候写的?

  我不知道这个世上有几个韩寒?我不知道韩家父子文章里描述的到底是不是同一个韩寒?我不知道韩寒在初中、高中到底在干什么?我不知道韩寒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时间做那些事?我更不知道韩寒的一天是不是24小时?

  另外:以下是韩寒在2003年9月出版的《通稿2003》里《教师的问题》一文里的描述: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故意将教师的地位拔高,终于拔到今天这个完全不正确的位置。并且称做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其实说穿了,教师只是一种职业,是养家糊口的一个途径,和出租车司机,清洁工没有本质的区别。如果全天下的教师一个月就拿两百块钱,那倒是可以考虑叫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

  http://tieba.baidu.com/f?kz=261018653

  我们再来看韩父在2000年12月出版的《儿子韩寒》里《先到老师那儿搞素质教育》一文里的描述:

  老师的地位一下子提高了很多。教师的工作被誉为“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老师和工人、农民、医生、干部等一样,都不过是一种谋生的“职业”而已,也是拿工资吃饭,不存在“最”的问题。

  

  从以上两段文字看,无论从文字架构、语法以及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意思,我不知道有什么差别?

  (以上红字全是韩家父子的原话,都来自韩家父子的书籍)

  2012年1月25日

  红水西三

四 : 《三重门》里面的几个硬伤,韩寒你如何解释呢?--大义转贴

今天下午翻了翻三重门,仅对我所了解的技术问题谈谈个人看法,前面发了几贴,现在集中贴出。

  三重门里面写“周庄不愧是1个古老的小镇,连停车场都古味扑鼻,是用泥土铺成的。前几天秋雨不绝,停车场的地干后其状惨烈,是地球刚形成时受广大行星撞击的再现。一路上各式各样的颠都在这里汇总温故知新一遍。”

  文章说是去周庄的路和停车场是泥土铺成的,事实上这一点与1998年,也就是三重门开始写作的时间,不吻合。这个样子更像是90年代初的周庄。与文章形成时间前后相差大概8年左右。

  周庄的出名大约是因为1985年吴冠中的画(当然后来陈逸飞也画过),此后逐渐成为旅游热点。1995年周庄旅游开始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铺开,硬件建设也逐年跟上,到1999年2月份中铁四局已经在周围建好了旅游公[www.61k.com]路和硬化停车场。不可能有停车满是泥浆的问题。另外由于旅游业的推进,从97年开始,任何1个星期七在周庄的大门口都挤着密密麻麻的大巴中巴小巴,至于“周庄的大门口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公车”的景象,大概只有95年以前才多见。这个便是作者不由自主把以前的经验移植到了1999年成文的三重门。但若是98-99年亲自所见所写,自不会将95年以前的经验代入到这篇文章里。要针砭时弊,大可以换些角度来看问题,例如98年准备开建的穿透周庄而过的公路。

  三重门里面写到学校集合去南京旅游。从上海到南京,在路上要花费十五个小时来回。

  原文是这么说的,早上3点出发,晚上22点回来,留在南京的时间仅有四个小时。也就是说路上要用去十五个小时。现实情况是,沪宁高速早在1996年就开通了,设计行车时间为2.五个小时,把路上吃饭打尖的时间算上,单程四个小时也足够了,但文章不经意间透露的这个信息,居然要单程7.五个小时。这显然是沪宁通车之前的经验。显然,作者在某些地方的成文时间,是早于1996年的。

  徐志摩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没有异议的,这个在三重门里面也体现出来了。三重门固然是文学创作,但是作者在文学创作中的评论,则代表了作者的文学观和价值观,这个固然是作者在创作中夹带的私货,不由自主地来影响着读者,但也完完全全代表了作者的真实立场,不应该和文学创作里面的虚构混为一谈。在三重门里面作者评论道:"徐志摩除了飞机失事头上1个大洞死得比较不雅外,评上大雅是没有异议的",也就是说作者对徐志摩的文学地位是持肯定态度的,这也代表了大多数读书人的看法,与韩寒的爸爸所读的书形成的文学价值观是一致的。

  但是在韩寒2006年接受凤凰非常道的访谈,谈到徐志摩之际,韩寒支支唔唔地说,“徐志摩,他的地位并没有大家说的那么高”,同时脸上尽是迷茫和不肯定的神情,这个时候他难道没想起过自己其实写过一本书叫三重门,里面他还评论过,徐志摩是大雅,大家是没有异议的。如果他是个记忆上的天才,他甚至完全可以把他自己评论徐志摩的那段话背下来嘛。自己写过的东西,才过了7年,就忘光光了?


  韩寒向来是轻视理科的,这个从他《三重门》的后记里面即可看出来,“就我而言,理科已经对我完全没有意义”,翻译过来,就是学不学理科对他来说没有区别(这句话本身的语病我们稍后再谈)。

  因为不学无"理",所以在他的《三重门》里面,极少提到理科知识,那是“子之短”;即使有,也是不伦不类。例如这句,“好像超越光速走到未来,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稍微学过高中物理的同学都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1个已经经过确认建立的体系,并不需要人再来“证实”,需要“证实”的,那是“猜想”,例如“歌德巴赫猜想”。并且,相对论的1个重要思想是,“光速是无法超越的”,如果有超光速的事物存在,那并不是“证实了相对论”,而是违背了相对论。这便是1个不学理科的学生给青少年读者造成的不必要的误区——其实认认真真上完高中三年,并不会使1个本就天才的学生蒙受多大的损失。

  其实韩寒不仅轻视理科,而且文科也稀里糊涂,如果不是他稀里糊涂,那便的确有代笔的人存在了。还是回到上面那句话,“就我而言,理科已经对我完全没有意义”。这个“就我而言”,和“对我”,是重复语义。换句话说,没有必要2个都用。你可以说,“就我而言,理科已经完全没有意义”,或者说“理科已经对我完全没有意义”,但两者一起使用,便是错的。

  比较反讽的是,韩寒在《三重门》里面还辛辣讽刺过这种顾头不顾尾的用法。他写道,“难怪现在言情电视连续剧里都有这种台词’我俩单独在一起吃饭’,其实从形式逻辑学来说,此话不通,两人何谓’单独’。”。如果这句是他自己写的,在后记中便不至于犯这样的错误。如果在后记中有这样的错误,那是怎样的稀里糊涂,哎哟,后记总不是文学创作吧。
本文标题:韩寒三重门-韩寒写的三重门如果拍成电视剧,谁当导演最合适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136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