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指南-动物搬家:动物搬家-基本信息,动物搬家-操作指南

发布时间:2018-05-06 所属栏目: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表

一 : 动物搬家:动物搬家-基本信息,动物搬家-操作指南

动物搬家是一款有趣的搞笑小游戏,这款游戏很休闲,很简单的操作,玩家只要小动物搬家就可以了!动物的品种可以选择。

动物搬家_动物搬家 -基本信息

游戏名称:动物搬家

游戏英文名:Animalmigration

游戏类型:搞笑小游戏

这款游戏很休闲,很简单的操作,你只要小动物搬家即可了!动物的品种可以选择的哟!

动物搬家_动物搬家 -操作指南

游戏目标:

只要小动物搬家

如何开始:

游戏加载完成后点击PLAY就可以游戏

操作方法:

鼠标点击操作

动物搬家_动物搬家 -游戏动物搬家实践活动

活动目标

1、能注意倾听并按指令作相应的动作。

2、学习正确发音:唧(ji)、嘎(ga)、咩(mie)、汪(wang)、喵(miao)。

活动准备:

1、纸箱制作的动物房子(上有动物标志)。

2、玩具动物―鸡、鸭、猫、狗、羊等。

3、动物叫声的录音带。

活动形式

集体活动。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玩“猜一猜,什么在叫”的游戏。

听动物叫声的录音,每听完1种,请幼儿猜一猜,是什么动物在叫,并进行模仿。然后出示该种动物玩具。(游戏过程中,对发音不准的幼儿进行指导。)

二、玩“帮动物搬家”的游戏

1、师:“冬天,天气冷了,小动物们要搬到暖和的新家去住。让我们帮助小动物们搬家,好吗?”

2、说明游戏的玩法和规则

幼儿按顺序玩,先听录音中是什么动物的叫声,模仿其叫声,并拿起相应的动物玩具,说:“这是XX,XX长着......。我来帮助它搬家。”然后把动物玩具送到相应的房子里。

3、小结:今天小朋友们做了件好事,帮助动物搬家,表现很好,希望今后小朋友能帮助别人,做1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

4、活动结束后,将动物房子和动物玩具放置在活动角,供幼儿自己做游戏,进行练习用。

活动延伸:把今天学习的这几种动物的叫声贯穿到其他活动中。

二 : 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的使用指南大全

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的使用指南大全

总 论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饮片)为原料,按照国家药品管理部门规定的处方、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制成一定剂型的药品。它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具有疗效显著、便于携带、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等特点。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成药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青睐。

一、中成药的命名、分类及组成

(一)中成药的命名

中成药品种繁多,掌握其命名规律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中成药。通过药物名称可了解该药的处方来源、主要药物、主要功效、主治病证、使用方法等某一方面的特点,方便文献查询及临床用药。中成药的www.61k.com命名规律介绍如下。

1.以处方来源命名:此种命名方法便于查找中成药处方的来源。如金匮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局方至宝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济生肾气丸出自《济生方》等。

2.以药物组成命名:多以方中主要药物命名,若为单方制剂或药味较少的小复方则以全方组成命名,便于医师根据药物功效合理选方。如麻子仁丸、人参败毒胶囊、板蓝根颗粒、黛蛤散、良附丸等。

3.以药味数目命名:如四君子丸由四味药物组成,六味地黄丸由六味药物组成,八珍颗粒由八味药物组成,九味羌活丸由九味药物组成等。

4.以功能主治命名:此种命名方法比较直观,便于医生和患者选用。如开胸顺气丸,功效为顺气化滞,消食逐水,宽胸散结;清音丸,功效为清凉解热,生津止渴,润喉开音;寒喘丸,主治肺寒哮喘;白带丸,主治赤白带下等。

5.以其他方法命名:除以上常用命名方法外,还有一些使用较少的命名方法。有以成药性状命名的,如紫雪散,药品色紫,状如霜雪等。有以服用剂量命名的,如七厘散,每次服用剂量为七厘等。还有以服用方 法命名的,如川芎茶调散,用清茶调服等。

(二)中成药的分类方法

中成药分类,各有不同目的,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满足临床用药的需要。其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按功效分类:此种分类方法便于中医辨证的临床应用。如解表剂、祛暑剂、泻下剂、温里剂、止咳平喘剂、开窍剂、固涩剂、扶正剂等。

2.按病证分类:此种分类方法便于临床对证应用。如感冒类、咳嗽类、头痛类、胃痛类、食滞类、便秘类、腹泻类、眩晕类、失眠类等。

3.按剂型分类:此种分类方法便于经营保管。如蜜丸、水丸、糊丸、散剂、膏滋、膏药、药酒、片剂。

4.按笔画、拼音分类:此种分类方法便于查阅。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5.按管理分类:此种分类方法便于加强临床医师用药的规范性。如处方药、非处方药、国家基本药物、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物。

(三)中成药的处方来源

1.传统方 指源于古典医籍,方证明确,组方严谨,疗效可靠的著名方剂。如出自《小儿药证直诀》的六味地黄丸。

2.经验方 包括民间流传较广的有效经验方,著名医师的经验方,医院根据临床医师的经验由名家集体拟定的处方。如白带丸。

3.科研方 通过研究试制,经国家或地方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生产的中成药处方,如银杏叶片。

(四)中成药的处方结构

中成药的处方是在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指导下,按照君、臣、佐、使的关系配伍而成。

1.君药(主药) 是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中必不可少的主要药物。

2.臣药(辅药) 是辅助主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 有三种含意。(1)佐助药,即协助主、辅药,以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的药物;(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主、辅药的毒性或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即在病重邪甚,产生拒药时,配用与主药性味相反,而又能起到相成作用的从治药物。

4.使药 有两种含意。(1)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综上所述,中成药处方的构成包括君药(主药)、臣药(辅药)、佐药、使药四个部分,典型处方君臣佐使悉俱,但由于病情繁简不一,药物功效多寡不等,亦不必概全。然-http://www.61k.com-而,每一处方中主药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整个处方的核心。另外,有些药味繁多的中成药,君、臣、佐、

使难辨,则按其药物功效分出主、次部分即可。

二、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剂型,是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中成药的常用剂型主要包括两类:①中药传统剂型,如丸剂、散剂、内服膏剂(膏滋)、酒剂、露剂、胶剂、膏药等;②中药现代剂型,如颗粒剂、片剂、注射剂、胶囊剂、合剂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成药的剂型日益丰富,其剂型选用常遵循三效(速效、高效、长效)、三小(剂量小、副作用小、毒性小)、五方便(生产、运输、储藏、携带、使用方便)的原则,目前主要常用剂型如下。

(一)丸剂

系指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因赋形剂和制作方法的不同,又分为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蜡丸、浓缩丸不同种类。

1.蜜丸 系指药材细粉以蜂蜜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其中每丸重量在0.5g(含0.5g)以上的称大蜜丸,每丸重量在0.5g 以下的称小蜜丸,如河车大造丸、柏子养心丸、乌鸡白凤丸、牛黄清心丸等。

2.水蜜丸 系指药材细粉以蜂蜜和水按适当比例混匀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水蜜丸的特点与蜜丸相似,作用缓慢、持久,因制成后经过干燥,故含水量低、易保存和服用,如补中益气丸。

3.水丸 系指药材细粉以水或黄酒、醋、药汁等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水丸体积小,表面致密光滑,便于吞服,不易吸潮;一般较蜜丸崩解

快,便于吸收。如逍遥丸、牛黄上清丸、防风通圣丸等。

4.糊丸 系指药材细粉以米粉、米糊或面糊等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糊丸质地坚硬,在体内崩解慢,内服既可延长药效,又能减少某些毒性成分的释放或减缓刺激性成分对胃肠的刺激。刺激性较大或有毒药物宜制成糊丸。如犀黄丸、小金丸等。

5.蜡丸 系指药材细粉以蜂蜡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蜡丸是中成药的长效剂型之一,溶化极其缓慢,可延长药效,防止药物中毒或对胃起强烈的刺激作用。处方中含较多的剧毒或强刺激性药物,都可制成蜡丸。如三黄宝蜡丸、黍米寸金丹等。

6.浓缩丸 系指药材或部分药材提取浓缩后,与适宜的辅料或其余药材细粉,以水、蜂蜜或蜂蜜和水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根据所用黏合剂的不同,分为浓缩水丸、浓缩蜜丸和浓缩水蜜丸。浓缩丸体积小,有效成分含量大,易于服用,贮运方便。如六味地黄丸、安神补心丸等。

(二)滴丸剂

系指药材经适宜的方法提取、纯化后与适宜的基质加热熔融混匀,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却剂中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滴丸易服用,在体内溶化快,奏效迅速,可以含化或吞服。如复方丹参滴丸、清咽滴丸等。

(三)散剂

系指药材或药材提取物经粉碎 、均匀混合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散剂治疗范围广,服用后分散快,奏效迅速,且

具有制作方便、携带方便等优点。如碧玉散等。

(四)颗粒剂

系指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与药材细粉制成的颗粒状制剂,既保持了汤剂吸收快、起效迅速的特点,又具有携带、运输、贮存方便的优势。按形状分为颗粒状和块状两种;按溶解性分为可溶型、混悬型、泡腾型;按辅料不同分为有糖型、无糖型等不同类型。如感冒清热颗粒等。

(五)片剂

系指药材提取物、药材提取物加药材细粉或药材细粉与适宜辅料混匀压制成片状制剂,有浸膏片、半浸膏片和全粉片等,是常用的现代剂型之一。片剂以口服普通片为主,另有含片、咀嚼片、口服泡腾片、阴道泡腾片等。中药片剂具有体积小,用量准确,易崩解,起效快,且具有生产效率高、成本低、服用及储运 方便的优点。如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银黄含片、清开灵泡腾片等。

(六)煎膏剂

系指药材用水煎煮,取煎煮液浓缩,加炼蜜或糖(或转化糖)制成的半流体制剂,又称膏滋。具有作用持久,便于服用的特点,并有滋养补虚、润肺止咳的作用,用于治疗慢性病和久病体虚者,如琼玉膏、八珍益母膏等。

(七)贴膏剂

系指药材提取物、药材或化学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和基材制成的供皮肤贴敷,可产生局部或全身性作用的一类片状外用制剂。广泛用于治疗

皮肤病和外科疾病。贴膏剂包括橡胶膏剂、凝胶膏剂和贴剂等。如伤湿止痛膏、祛风骨痛巴布膏等。

(八)胶囊剂

系指将药材用适宜方法加工后,加入适宜辅料填充于空心胶囊或密封于软质囊材中的制剂,可分为硬胶囊、软胶囊(胶丸)和肠溶胶囊等,主要供口服用。中药胶囊剂品种很多,其中以硬胶囊为大多数,临床常用的有牛黄解毒胶囊、血府逐瘀胶囊等。常用的软胶囊有藿香正气软胶囊等。

(九)酊剂

系指药材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提取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也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分内服和外用两种。酊剂制备无需加热,杂质少,有效成分含量高,剂量准确,吸收迅速。如藿香正气水、灵芝酊等。

(十)凝胶剂

系指药材提取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具凝胶特性的半固体或稠厚液体制剂。它既可以内服,也可 以经皮或黏膜给药。适用于皮肤、黏膜及腔道用药,目前常用于抗炎镇痛、抗病毒、止痛等方面治疗。如舒康凝胶剂等。

(十一)注射剂

系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注射剂药效迅速,适用于急救。注射剂可分为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和注射用浓溶液。注射液包括溶液型或乳状液型注射液,可用于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

滴注等。如参麦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

(十二)眼用制剂

系指由药材提取物、药材制成的直接用于眼部发挥治疗作用的制剂。眼用制剂可分为眼用液体制剂(滴眼剂)、眼用半固体制剂(眼膏剂)等。也有以固态药物形式包装,另备溶剂,临用前配成溶液或混悬液的制剂。

(十三)搽剂、洗剂和涂膜剂

1.搽剂 系指药材用乙醇、油或其他适宜溶剂制成的供无破损患处揉擦用的液体制剂。其中以油为溶剂的又称油剂。搽剂溶媒有水、乙醇和油。含乙醇制剂有一定的刺激性,一般不用于破损皮肤或创伤。如妇洁搽剂、骨质宁搽剂等。

2.洗剂 系指药材经适宜的方法提取制成的供皮肤或腔道涂抹或清洗用 的液体制剂。洗剂一般以水为溶媒,用于创伤和腔道清洗的洗剂应注意无菌。用于阴道冲洗的洗剂易改变阴道的正常菌群和pH值,临床上应慎用。如复方苦参洗剂等。

3.涂膜剂 系指药材经适宜溶剂和方法提取或溶解,与成膜材料制成的供外用涂抹,能形成薄膜的液体制剂。其优点是作用时间长,且可以在创口形成一层保护膜,对创口具有保护作用。可经口腔、眼结膜、阴道、皮肤等途径局部给药,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眼科疾病、鼻腔疾病、妇科疾病、烧烫伤、皮肤炎症等。如痤疮涂膜剂、疏痛安涂膜剂等。

(十四)膏药

系指药材、食用植物油与红丹(铅丹)或宫粉(铅粉)炼制成膏料,摊涂于裱背材料上制成的供皮肤贴敷的外用制剂。前者称为黑膏药,后者称为白膏药。如祖师麻膏药等。

(十五)气雾剂、喷雾剂

系指药材提取物、药材细粉与适宜的抛射剂共同封装在具有特制阀门装臵的耐压容器中,使用时借助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喷出呈雾状、泡沫状或其他形态的制剂。其中以泡沫形态喷出的可称泡沫剂。不含抛射剂,借助手动泵的压力或其他方法将内容物以雾状等形态喷出的制剂称为喷雾剂。气雾剂和喷雾剂按内容物组成分为溶液型、乳状液型或混悬型。可用于呼吸道吸入,皮肤、黏膜或腔道给药等。气雾剂具有抛射剂,罐内压力恒定,每喷(揿)剂量较准确。喷雾剂的每喷(揿)剂量不太准确,一般外用的较多。如复方丹参气雾剂、心痛舒喷雾剂等。

三、中成药的用法用量

由于中成药剂型多样,药性各异,主治病证各不相同,故使用方法、使用剂量亦不相同,因此正确地掌握中成药的使用方法及使用剂量,采取合理给药途径,对保证安全有效地使用中成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成药的使用方法

主要包括有内服法、外用法、注射法等多种不同的使用方法。

1.内服法 中成药中内服剂占绝大多数,但由于剂型、药性、功效、主治的不同,具体的服药途径也各异。常用的服药途径有直接服用,

如口服液、合剂等液体药物;液体送服,如丸剂、片剂、胶囊剂等固体药物;含化法,如草珊瑚含片等;吸入法,如气雾剂;鼻饲法,常用于神智昏迷,牙关紧闭者,不能正常服药时可将中成药用温开水调成稀糊状,鼻饲服用。

就服药时间来说,一般内服的中成药,宜空腹服用,但特殊疾病应特殊对待,需根据病情而定。如补养类中成药宜饭前服;对胃肠有刺激的饭后服为宜;驱虫药最好清晨空腹服;安神药睡前服效果佳;呕吐者应少量多次服用;调经药宜在临近经期前数日服用;对于急性病,须遵医嘱,视病情及药物特点决定用法。

2.外用法 中成药外用药中除少数疗伤止痛,息风止痉的药物,如七厘散、玉真散可内服外用外,绝大多数外用药均不能内服,尤其含有汞、铅、砷等有毒成分的外用药,切忌入口。

外用中 成药由于剂型多样,治疗目的各异,用药方法也不完全一样,如生肌散、珍珠散、紫草膏、生肌玉红膏等,系将药粉或药膏直接均匀地臵于患处;如意金黄散、七厘散、青蛤散等,均需用适当液体制成糊状外敷,利用辅料作用来加强药物的疗效;锡类散、冰硼散、红棉散等五官科散剂类药物采用吹入的治疗方法;眼、耳、鼻科外用药则多用点入法;膏药或中成药膜剂,直接贴敷患处,可使药物在局部或全身发挥治疗作用,如狗皮膏、养阴生肌散膜等。

此外,洗擦剂煎汤薰洗患处,如骨伤科洗药;栓剂、坐药将药物臵于肛门或阴道中,如苦参栓、野菊花栓等;线剂结扎痔核漏管;条剂用于痈疽化脓引流;钉剂插入痔核枯痔等均属于外用法的给药形式。

3.注射法 中药注射法主要分为皮下、肌内、静脉、穴位及患处局部等不同给药方法。其中静脉注射又分推注和点滴两种,运用注射法的无菌操作要求和西药注射剂完全相同。至于中药注射剂用于病灶局部注射给药,系指枯痔注射液消痔灵用于痔核内注射的枯痔疗法,及莪术注射液用于宫颈癌或皮肤癌肿的局部注射疗法。

(二)中成药的使用剂量

上市中成药的说明书中已明确规定使用剂量,所标剂量是按照国家研发规定严格制定的,有科学可信的试验数据支撑,无论医生临床用药或患者自行购用都应按照说明书的规定剂量用药。然而由于病情轻重、病势缓急、病程长短、病人体质强弱、发病季节不同,医生要因病、因药、因人、因时而宜,合理确定中成药的使用剂量,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达到安全有效的用药目的。

虽然中成药大多数由原生药材中饮片制成,毒性低,安全系数大,但临床报道由于医生用量过大,或长期连续用药而引起中成药中毒的病例屡见不鲜。因此,临床医师必须结合病人的个体特点,确定最佳用量,防止用量过小,药力不足或用量过大,克伐正气的现象;尤其对含有砷、汞、铅及斑蝥、蟾酥、马钱子、乌头、巴豆等有毒成分的中成药更要严格控制使用剂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免引起过量或蓄积中毒事故的发生;对于作用猛烈,易伤正气的品种 ,也要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如破血消癥的鳖甲煎丸,破气导滞的开胸顺气丸,峻下逐水的舟车丸、十枣散等。此外,小儿用药剂量要适当减少,除经临床试验确定的小儿用药剂量应严格按其规定服用外,一般情况3岁以

内服1/4成人量,3~5岁的可服1/3成人量,5~10岁的可服1/2成人量,10岁以上与成人量相差不大即可。

四、中成药的使用注意

随着中成药品种的不断增多,临床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中成药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患-好文章-者的关注,但由于对中成药认识不足,使用不当,中成药的安全性问题受到质疑,为了使中成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证候禁忌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只有对证治疗才能达到最佳疗效。每种中成药都有其特定的功效和适用范围,对于临床证候都有所禁忌,称证候禁忌。如安宫牛黄丸,功能清热解毒,豁痰开窍,属于凉开宣窍醒神救急之品,主治中风、热厥、小儿急惊风证,用于心肝有热,风痰阻窍所致高热烦燥,面赤气粗,舌绛脉数,两拳固握,牙关紧闭的热闭神昏证。若见面青身凉,苔白脉迟,寒闭神昏者,则当禁用本药,应选用温开宣窍之苏合香丸。再如二陈丸、二冬膏、清气化痰丸、三子养亲丸都是治疗咳嗽有痰的中成药,由于功效不同,主治各异,其中二陈丸以燥湿化痰为功,主治色白成块,湿疾咳嗽;二冬膏养阴润肺,主治干咳痰粘,燥痰咳嗽;清气化痰丸清热化痰,主治痰黄粘稠,热痰咳嗽;三子养亲丸温肺化痰,主治吐痰清稀,寒痰停饮咳嗽,各有专攻,不能混淆。因此,不仅临床医生要严守病机,审因论治,充分了解药物的组成、功能主治,辨证用药;患者自行购用时,也必须搞清药物功效,主治病证及禁忌病证,必要时须在医生指导下购药。由此可见,

使用中成药时坚持辨证用药,注意证候禁忌,至关重要。

(二)配伍禁忌

中成药虽然具有疗效显著、便于携带、使用方便的特点,但临床证候是复杂多变的,因此中成药在临床具体应用中,需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常用的配伍形式有:中成药之间的配伍、中成药与汤药的配伍、中成药与西药的配伍。

中成药配伍使用通常是为了增-www.61k.com加疗效,但需要注意中成药也是由单味中药组成,其配伍受中药配伍禁忌的影响。如两个具有相似功效的中成药配伍,可能出现某种成分重复使用,如果是毒性药材或药性猛烈之品,很容易发生毒副作用,如附子理中丸与金匮肾气丸均含有附子(主要成分为乌头碱),二者配合应用,相当于增加了附子的用量,可能引起毒副作用;如两个含有“十八反”、 “十九畏”药对的中成药同用,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对于此配伍禁忌,通过检索文献、临床实践、实验研究等方面的探讨,有认为属绝对配伍禁忌的,也有认为合用不会产生不良反应的,甚至有增效作用,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因此在没有充分科学依据的情况下,应持审慎态度,遵从古训,药典至今还明确规定避免含相畏、相反成分的中成药合用,仍把十八反、十九畏作为配伍禁忌。

对于中成药与西药配伍,由于中成药的成分复杂,二者合用的方法、规律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尚不充分,一般应尽量避免配伍使用,若必须合用,建议间隔使用,同时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三)妊娠禁忌

某些中药具有损害母体及胎元以致引起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该作为妊娠禁忌使用的药物。根据药物对母体及胎元损害的程度不同可分为禁用药与慎用药两类。凡禁用药妊娠期间绝对不能使用,慎用药可根据孕妇体质及病情需要审慎使用。

禁用药多是大毒的药物、引产堕胎药、破血消癥药、峻下逐水药,如砒霜、雄黄、轻粉、斑蝥、蟾酥、麝香、马钱子、乌头、附子、土鳖虫、水蛭、虻虫、三棱、莪术、商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巴豆等。慎用药包括有通经祛瘀类的桃仁、红花、牛膝、蒲黄、五灵脂、穿山甲、王不留行、凌霄花、虎杖、卷柏、三七等;行气破滞类的枳实、大黄、芒硝、番泻叶、郁李仁等;辛热燥烈类的干姜、肉桂等;滑利通窍类的冬葵子、瞿麦、木通、漏芦等。含有上述成分的中成药,也就相应被视为妊娠禁用药和妊娠慎用药。

(四)饮食禁忌

在服药期间对某些饮食要有所禁忌,简称食忌,又叫忌口。在古代文献中曾记载有“甘草忌猪肉、菘菜、海菜;薄荷忌鳖肉;麦冬忌鲫鱼;常山忌生葱、生菜;鳖甲忌苋菜;牡丹忌蒜、胡荽;丹参、茯苓、茯神忌酯及一切酸;威灵仙、土茯苓忌面汤茶”等。这说明在服用某些药物时,要忌食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破坏药效,或发生不良反应。另外,在服药期间,一般忌食生冷、油腻等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食物,如热证忌食辛辣、油腻,寒证忌食生冷,水肿不宜吃盐,胃病泛酸不宜食醋,失眠不宜饮浓茶,某些皮肤及疮、疖忌食鱼、虾、羊肉等。

(五)特殊人群禁忌

中成药的使用注意事项还包括除孕妇外的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运动员等用药时的注意事项。其中儿童应根据体重或年龄计【网络日记】算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避免滥用滋补类药物和注射液;尽量避免使用含有毒性较大成分的中成药;尽量缩短儿童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老人因机体器官组织衰老,对药物的吸收、代谢速度减慢,避免使用对心脏、肝脏、肾脏、血管等组织有损害的药物。运动员因其职业特殊性,应避免使用含有兴奋性成分的药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9年公布了“含兴奋剂目录所列物质的中药品种名单”,含有相应物质的中成药品种的说明书中均已标明“运动员慎用”的警示语,对这些中成药品种应避免使用。

五、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一)辨证合理用药

治复药须知1.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的精髓。中成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技术制成的现成药品,作为目前治疗疾病的重要武器之一,必须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有的放矢,才能发挥最佳疗效,正所谓药证相符,效若桴鼓。

疾病的本质和属性,往往通过“证”的形式表现,所谓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论治又称施治,即根据辨证的

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使用中成药就是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确立疾病的证候属性,进而立法、处方、用药,即“法随证立,方从法出”。

辨证论治作为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既要看到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又要看到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

同病异治 中医学认为感冒由于四时受邪不同,有外感风寒、外感风热、挟暑、挟湿的区分,虚人外感又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不同,小儿外感又有感冒挟食、挟惊的不同特点,因此在选用中成药时必须对证选药,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如风寒感冒者,治宜发汗解表、疏散风寒,可选用荆防败毒散等;若属风热感冒者,治宜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可选用桑菊感冒片、芎菊感冒上清丸等;若属感冒挟湿者,治宜解表祛湿,可选用九味羌活丸、柴连口服液等;若属感冒挟暑挟湿者,治宜解表化湿祛暑,可选用藿香正气软胶囊、暑湿感冒颗粒等。若属气虚外感的,治宜益气解表,可选用参苏胶囊等。若属小儿外感挟食挟惊者,治宜解表、消食、定惊,可选用小儿至宝锭丸、王氏保赤丸等。

异病同治 急性结膜炎、化脓性中耳炎、外耳道疖肿、急性黄疸性肝炎、胆囊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阴道炎、盆腔炎、带状疱疹等均属西医不同系统的疾病,这些疾病若都属于中医的肝胆湿热证时,则均可选用龙胆泻肝丸(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

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治疗,属于中医 “异病同治” 的范畴,也是辨证使用中成药的方法之一。

2.辨病辨证相结合 临床实践中,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灵活结合,往往能取得更满意的临床效果。目前上市的不少中成药在主治病证的西医病名基础上增加了中医证候属性,对此类药 物可采用辨证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合理使用。如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范畴,主要病机是心脉痹阻,常分为气滞血瘀、瘀血阻络、寒凝心脉、心气不足、气阴两虚等证候类型,因此临床应用时需在明确冠心病心绞痛诊断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各证候表现不同对证选药。其中①瘀血阻络证,症见胸部刺痛,痛有定处,心悸失眠,舌质紫暗,脉沉涩。常可选用地奥心血康胶囊、丹参颗粒(片)、银杏叶胶囊(口服液、片))灯盏花素片等活血化瘀通络的药物治疗。②气滞血瘀证,症见胸部憋闷,刺痛,心悸失眠,舌见瘀斑,脉沉弦等。常可选用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片)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药物治疗。③寒凝心脉证,症见胸闷、心痛、形寒肢冷,舌质淡,有瘀斑;常可选用冠心苏合滴丸、宽胸气雾剂等。④心气不足证,症见胸闷憋气、心前区刺痛、心悸自汗,气短乏力,少气懒言,舌质淡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常可选用舒心口服液、通心络胶囊、诺迪康胶囊、补心气口服液等。⑤气阴两虚证,症见心悸气短、胸闷心痛、神疲倦怠,五心烦热、夜眠不安、舌红少苔、脉细数。常可选用康尔心胶囊、黄芪生脉饮、滋心阴口服液(颗粒)等。

3.辨病论治 在目前临床实践中,常见的一些西医疾病,其中医发病

机理比较单一,证候属性区分度不强,因此可以采用辨病论治的方法,按照西医的疾病名称、病理状态或理化检查结果来使用中成药,即属于辨病用药的范畴。例如糖尿病,按照中医的证候分型,95%以上是气阴不足证,因此已经上市的中成药品种中多是针对气阴不足而设,那么对于2型糖尿病均可选用此类中成药。如消渴平片、渴乐宁胶囊、参芪降糖颗粒(片、胶囊)、玉泉丸等。

(二)配伍合理用药

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常需采用联合用药的形式,合理的配伍常能增强疗效。目前常用的中成药配伍有中成药之间的配伍、中成药与汤剂的配伍、中成药配伍药引子使用以及中成药与西药配伍,其配伍规律也遵循中药“七情”的原则,即相须、相使者可同用。如中气下陷而又肾阳虚者,可用补中益气丸合金匮肾气丸;气血不足、内有热毒的痛经,月经不调之证,可用复方当归四物汤配千金片,疗效显著。外感风寒或脾胃虚寒之呕吐泄泻,常用生姜、大枣煎汤送服中成药,以增强散风寒、和脾胃之功。但配伍应用时,应注意含配伍禁忌的中成药尽量避免同用,如含“十八反”“十九畏”的中成药;含有毒成分的中成药亦应慎用,尤其避免重复用药,以免加大毒性成分的剂量,发生不良反应。

此外,为了满足某些疾病在治法上的特殊需要,如妇科、外科、皮科、五官科、骨伤科等许多疾病常采用内服与外用两种不同使用方法的中成药配合应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如妇女宫冷不孕,需内服艾附暖宫丸,外贴十香暖脐膏或妇女万应膏,共奏养血调经;瘰疬痰核,

常需内服西黄丸、夏枯草膏,外贴化坚膏,共收化痰散结,解毒消肿之效;痔疮肿痛,当内服槐角丸,局部外敷九华软膏,共成清肠泻火,凉血消痔之效;筋骨折伤,可内服跌打丸,外敷七厘散,合奏活血伸筋,疗伤止痛之效;火毒上攻,咽喉肿痛,可内服六神丸、喉症丸,外用冰硼散吹喉,共奏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

(三)安全合理用药

1.正确使用药品说明书 药品说明书包含了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科学信息,是指导医师和药师用药的法律依据,如《处方管理办法》

第14条指出:“医师应当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第33条指出:“药师……向患者交付药品时,按照药品说明书或者处方用法,进行用药指导,包括每种药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同时药品说明书也是广大患者自我药疗,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品的主要依据。

药品说明书作为使用药品的重要参考,对于安全、有效用药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医疗实践中,临床医师、药师以及患者都应高度重视药品说明书作为用药依据的重要地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给出的各项信息,学会使用药品说明书,以保证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药,尽可能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但是目前我国中成药说明书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功能主治表述不规范,用法用量不详细,不良反应不客观,禁忌和注意事项混杂不清,药物相互作用、药理毒理、药动学缺乏等问题,因此,药品监管部门

也要加强管理力度,进一步规范中成药说明书,制药企业应积极提供合格的药品说明书,便于医师、药师、患者能够及时掌握正确的药品信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2.恰当选用含毒性药材品种 尽管有毒药物使用不当会产生毒副作用,但一些传统品种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临床应用广泛,并取得满意疗效;新上市品种都已经过严格的安全性实 验检验,按常规应用,一般不会引起不良反应。而且按中医以毒攻毒的理论,有毒药物,运用得当,同样能够攻克顽疾,从砒霜中提取的有效成份砷剂制成的静脉制剂,称为三氧化二砷或亚砷酸,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恶性疾病,如白血病、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因此,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既不可掉以轻心、等闲视之,又不能草木皆兵,否定一切,应持科学审慎的态度,权衡利弊,恰当地选择应用,合理地确定剂量,对确保安全有效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使用含毒性药材的中成药品种,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剂量疗程。有毒药、剧毒药在安全剂量范围内是某些疾病的有效治疗药物,但如果治病求愈心切而一味地提高药物的剂量和延长用药的时间,就容易引起严重的后果。诸多中药的不良反应都与超剂量、长期使用有关。如国家药典规定制川乌的使用剂量是1.5~3g,有学者统计了157例乌头类中药中毒病例,其平均使用剂量为22.94g,超过常规用量7.65~15.69倍。因此应针对病情的轻重缓急、患者的体质强弱,正确使用药物,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防过量和蓄积中毒。

(2)注意用药方法。服用含乌头类的中成药时,常因冒受风寒、饮食生冷或大量饮酒引起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注意服用方法,合理使用药物也是避免不良反应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3)注意个体差异。某些毒性药材对特定人群或机体的特定器官具有严重的损害作用,相关人群应尽量避免使用。如雷公藤对生殖泌尿系统有损害,可导致男子不孕,女子闭经。因此,建议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慎用含有雷公藤的中成药。再如含马兜铃酸类药材使用不当可导致严重的肾损害,《关于加强广防己等6种药材及其制剂监督管理的通知》建议在产品说明书的注意项下增补“本品含马兜铃酸,可引起肾脏损害等不良反应。儿童及老年人慎用,孕妇、婴幼儿及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4)注意配伍禁忌。有些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能降低疗效,引起药源性疾病,甚至产生剧烈的毒性反应,必须禁止同用。如含有朱砂的品种不宜与含溴、碘的物质如溴化物、碘化物、巴氏合剂、三溴合剂等同服,因朱砂含有硫化汞,在肠道内与溴、碘化物生成有刺激性的碘化汞或溴化汞,能引起赤痢样大便,从而导致药源性肠炎;含有雄黄的品种不宜与含硫酸亚铁的物质和酶类同服,因雄黄所含砷化物可与硫酸亚铁生成硫化砷,使疗效降低;砷还可与酶、蛋白质、氨基酸分子结构的酸性基因形成不溶沉淀,抑制酶的活性。

3.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药物制剂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相结合的产物,是基于长期临床验证的传统中药的一个创新剂型。由于其在继承传统中药疗效的基础

上,拓展了中药的使用范围,成为临床治疗危重急症的独特武器。中药注射剂在防治病毒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甚至肿瘤方面的优势越来越突出。在2003年的全球非典型性肺炎(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和2009年H1N1甲型流感流行中,清开灵、醒脑静、双黄连粉针剂等中药注射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得到了WHO的认同。2009年我国新公布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共收录8个中药注射剂品种,包括柴胡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饮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注射用血栓 通冻干粉)、血塞通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冻干粉)、丹参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显示中药注射剂在满足人们群众卫生保健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历史原因,一些早期的注射剂品种审批不严格,安全试验和临床试验不够完善,以及由于中药材品种混乱、成分复杂、制剂工艺不规范、质量标准不完善、联合用药不合理、给药途径不正当、患者体质等因素,造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频频出现。2001~2003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占中药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总数的77.2%,2004~2007年相应数据都维持在80%左右。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日益受到国家药监部门和各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应重点把握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管理和临床使用两个环节。

质量管理方面 为促进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加强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管理至关重要。2007年,国家药监局发布了《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从立题依据、原料辅料、制备工艺、质量标准、药理毒理、临床试验等方面提高了中

药注射剂质量控制的门槛,为确保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有效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临床应用方面 为保障医疗安全和患者用药安全,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应严格按照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①中药注射剂应必须凭医师处方才能购买、使用。②临床要辨证用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功能主治使用,禁止超范围用药。③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疗程使用药品。④根据适应症,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必须静脉注射或滴注的应加强监测工作;⑤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如确需联合使用其他药品时,应谨慎考虑与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⑥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初次使用的患者,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对需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⑦加强用药监护。用药前要认真检查药物,如出现浑浊、沉淀、变色、漏气、破损等情况,不得使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开始30分钟。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用积极救治措施,救治患者。

合理用药既是一种行业规范,也是一个医疗行为准则。WHO 1987年提出合理用药的标准是:①处方的药应为适宜的药物。②在适宜的时间,以公众能支付的价格保证药物供应。③正确地调剂处方。④以准确的剂量,正确的用法和 疗程服用药物。⑤确保药物质量安全有效。

能否安全、有效、合——www.61k.com——理地使用中成药,不仅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而且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成败兴衰;合理使用中成药不仅是中医药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也是广大患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亟待政府、医务人员、患者的共同努力,以提高中成药的诊疗水平。

六、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一)药物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

WHO 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对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定义是:为了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改善人的生理功能,而给予正常剂量的药品时所出现的任何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我国《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中将药品不良反应定义为:在按规定剂量正常应用药品的过程中产生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且与药品有因果关系的反应。在一种新药(或发掘药品新用途)的临床试验中,其治疗剂量尚未确定时,所有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且与药品有因果关系的反应,也应视为药品不良反应。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中药品不良反应的含义为: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对于已上市的医药产品,药品不良反应是指用正常剂量在预防、诊断及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时发生的有害或不期望的药物反应。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药物依赖性、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等。

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是指药品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利临床事件,但该事件未必与药物有因果关系。不良事件包含临床新出现的偶然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例如在使用某种药物期间出现的病情恶 化,并发症,实验室检验结果异常,各种原因的死亡等。在新药临床试验中,不良事件(adverse even,AE)是指病人或临床试验受试者接受一种药品后出现的不良医学事件,但并不一定与治疗有因果关系。

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就是指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不包括因药物滥用、超量误用、不按规定方法使用药品及中成药本身质量问题等情况所引起的有害反应。因此由于误用,医生不合理用药,药物质量等问题导致的不良事件,不能称为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二)不良反应的表现

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呈现多样化,常累及多器官多系统,免疫系统主要出现变态反应症状,如皮肤瘙痒、弥漫性出血点等,严重者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消化系统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肝损害、黄疸等;心血管系统可有胸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律不齐等;神经系统有头痛、失眠,甚至抽搐等;血液系统有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出血等;其他还涉及呼吸系统、泌尿系统、骨骼系统等。此外,还可出现药物热、静脉炎、药物依赖性、汞中毒、铅中毒等。

(三)不良反应的原因

1.药物质量欠佳 质量问题是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起药物质量问题的原因主要有①品种混乱,应用不当,或缺乏药材质

量标准,引起不良反应。如龙胆泻肝丸中以具有肾毒性的关木通代替无毒的木通使用,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②炮制时粗制滥造,尤其是含毒性成分的药材,炮制不当,易引起不良反应。③药材成分的理化性质认识不清,制剂选用不当,制剂质量欠佳,出现不良反应。如桔梗、远志含有皂苷成分,有溶血作用,多做成内服剂,不应做成注射剂。④生产工艺不稳,如目前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的事件屡有发生,其原因主要是中草药在提取过程中未除尽杂质,残留的杂质输入静脉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刺激机体引起过敏反应 。

2.方药证候不符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也是长期以来中医临床诊治疾病的根本方法。《内经》中早已提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治疗原则。中成药均有其确定的中医证侯及主治,如不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则会违反此原则,势必出现药物乱用,药不对证现象,故而达不到其应有的疗效,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3.用量用法违规 超量使用是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中药的剂量范围比较大,在常用剂量下,发生不良反应的机会较少,而加大剂量或长期用药,尤其是含毒性成分的中成药则极易发生不良反应以至中毒死亡。如含有中药材黄药子的中成药,有明显的肝毒性,过量或长期应用,可导致肝脏损害;含有广防己、马兜铃的中成药因含马兜铃酸,具有明显的肾毒性,使用不当会导致肾损害;含蟾酥的中成药,使用不当会导致心脏损害和心律失常:含马钱子的中成药,使用过量会引起神经系统损害。同样文献上记载无毒的药物,如果过量或

长期服用也可产生不良反应,如长期服用含有大黄、番泻叶等具有泻下作用的中成药,可产生继发性便秘等不良反应。此外,中成药与西药的不合理配伍,也是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4.个体差异 不同性别、年龄、体质、生理状况的患者,对药物敏感性、反应性、耐受性不同。某些药物的处方剂量虽在安全范围之内,但因个体差异、年老体弱等因素而致中毒。如有人内服中华跌打丸一粒即出现过敏性肾炎,口服三黄片4片后出现肉眼血尿,口服牛黄解毒片致出血性膀胱炎等。过敏体质者,对某种药物特别敏感,不论用量如何,只要所使用的方药中有这味药,即发生过敏反应。小儿、老人、孕妇、乳母这类特殊人群较一般人更易发生不良反应,该类人群用药也应特别注意其敏感性和反应性。

(四)不良反应的预防

1.加强管理,保证质量 保证药品质量是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基本条件,凡与药品品质有关的各环节,都应严格地科学管理,如药品的来源、炮制、加工、调配、制剂均应有具体的规程。制备中成药时必须严格控制-网络日记-药品来源,遵循中药炮制规范,合理选择中药剂型,严格制定生产工艺;尤其中药注射剂必须达到安全、有效、可靠、稳定的要求,其生产工艺必须具有严格的技术控制条件和质量控制标准,使临床用药得到安全的质量保证。同时按照国务院《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有毒中药的收购、经营、加工、使用及保管工作。

2.药证相符,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是预防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根本

措施。临床医生均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遵循辨证用药原则,对症下药,精心设计处方;根据用药对象的具体情况,审因辨证;根据证候,确定治则治法;从而合理处方,药证相符,达到最佳疗效。普通患者更应避免盲目、滥用中成药。

3.严控剂量,规范用法 应根据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在医生指导下按规定剂量服用,不宜随意变动。尤其对于含有毒性或药性猛烈的药物更应如此。老人和婴幼儿亦不要随意增减用药量。同时注意避免中西药不合理的配伍使用,并根据药物制剂及主治病证特点,恰当选用用药方法,如滋补药宜饭前空腹服;对胃肠有刺激或欲使药力停留上焦较久的宜在饭后服;有些成药在服用时需加药引以助药效,如藿香正气片在治疗呕吐时,宜用生姜煎汤送下,以增强祛寒止呕作用。

4.特殊人群,尤须重视 对儿童、老年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及经期妇女分别针对其生理特点,慎重用药。了解患者重要脏器的功能状态,避免使用对其相关脏器有害的药物。过敏体质患者,使用容易致敏的中成药要格外注意,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品种。

5.加强监控,合理用药 加强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察报告工作,注重对中药不良反应资料的全面搜集,及时上报给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并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弄清药物与 不良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的用药提供准确可靠的参考数据。对毒性中成药的化学、药效学、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及药代动力学等进行深入研究,逐步明确各种毒性中药的中毒作用机制、最小有效量、极量及抢救治疗措施等,做到科学用药。

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涉及到产、购、供、销、用、管等多个环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中成药管理方面的现行法规及建立配套的具体实施方法,加强对医疗单位,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的进药渠道及个体药点的管理与监督,对基层中医药人员进行严格业务考核,提高中医药人员整体素质,提高医疗质量,最大限度降低和减少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成药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只有全面系统了解中成药的概况,才能更好地合理使用,使其发挥最佳疗效。总论通过系统介绍中成药的命名分类及组成、常用剂型、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六方面内容,以期使广大临床医师加深对中成药的理解,借以对指导临床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中成药有所裨益。中成药的合理安全使用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医疗行业的表现形式之一,将会使广大患者最大程度的受益。

4.银翘解毒丸(颗粒、片)

【药物组成】 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炒)、桔梗、淡竹叶、甘草。

【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方 解】 方中金银花、连翘辛凉透邪,清热解毒,为君药。薄荷、荆芥、淡豆豉辛散表邪,透热外出,为臣药。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止咳、清利咽喉;淡竹叶清热生津止咳,均为佐药。其中甘草调和诸药而兼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之功。

【临床应用】 感冒 外感风热所致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无汗、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舌苔薄黄、脉浮数;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 本品有解热、抗菌、抗病毒、抗炎、镇痛作用。

【不良反应】 服用本品后有发生心慌、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眼前发黑,恶心呕吐过敏反应及致过敏性休克的报道。

【禁 忌】 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 1.风寒感冒,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喉痒咳嗽者不宜用。

2.孕妇慎用。

3.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4.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

【用法用量】 丸剂:浓缩蜜丸及水蜜丸,用芦根汤或温开水送服。一次1丸,一日2~3次;浓缩丸,口服,一次0.7~0.8g,一日3次。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5g或5g(含乳糖),一日3次;重症者加服1次。

片剂:口服。一次4片,一日2~3次。

【剂型规格】 丸剂:浓缩蜜丸每丸重3g;水蜜丸每丸重9g;浓缩丸每10丸重1.5g。

颗粒剂:每袋装(1)15g;(2)2.5g(含乳糖)。

片剂:薄膜衣片每片重0.52g。

三、表里双解

5.防风通圣丸(颗粒)

【药物组成】 麻黄、荆芥穗、防风、薄荷、大黄、芒硝、滑石、栀子、石膏、黄芩、连翘、桔梗、当归、白芍、川芎、白术(炒)、甘草。

【功能主治】 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用于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瘰疬初起、风疹湿疮。

【方 解】 麻黄、荆芥穗、防风、薄荷疏风解表,使外邪从汗而解,共为君药。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滑石、栀子清热利湿,使里热从二便分消;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热泻火解毒,共 为臣药。当归、白芍、川芎养血和血;白术健脾燥湿,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汗、下、清、利四法俱备,共奏解表通里,清热解毒之功。

【临床应用】 1.感冒 外感风寒、内有蕴热所致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浮紧或弦数;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2.风疹湿疮 内蕴湿热、复感风邪所致恶寒发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丹斑隐疹,瘙痒难忍或湿疮;荨麻疹、湿疹见上述证候者。

3.瘰疬 颈部一侧或两侧见结块肿大如豆,或兼见恶寒发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淋巴结结核早期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 本品有通便、解热、抗炎、抑菌等作用。

【不良反应】 服用本品后有发生过敏性皮疹不良反应的报道。

【禁 忌】 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 1.本品解表通里,清热解毒,虚寒证者不宜用。

2.孕妇慎用。

3.不宜久服。

4.服药期间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忌油腻、鱼虾海鲜类食物。

【用法用量】 丸剂:口服。水丸一次6g;大蜜丸一次1丸;浓缩丸一次8丸,一日2次。

颗粒剂:口服。一次3g,一日 2次。

【剂型规格】 丸剂:水丸每20丸重1g;大蜜丸每丸重9g;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药材6g。

颗粒剂:每袋装3g。

四、扶正解表

6.玉屏风颗粒

【药物组成】 黄芪、白术(炒)、防风。

【功能主治】 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晄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方 解】 黄芪重用益气固表,实卫而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固表,为臣药。防风走表而御风邪,为佐药。黄芪得防风,固表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不伤正。诸药合用,补中有散,散中有补,共建益气,固表止汗之功。

【临床应用】 1.自汗 多由气虚卫外不固所致,症见自汗,恶风,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弱。

2.体虚易感冒 由表虚不固所致的神疲乏力,自汗恶风,反复感冒,舌淡,脉虚。

【药理毒理】 本品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变态反应等作用。

【不良反应】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 忌】 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 1.宜饭前服用。

2.热病汗出不宜服用。

3.阴虚盗汗慎用。

4.服药期间饮食宜选清淡之品,忌油腻食物。

【用法用量】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5g,一日3次。

【剂型规格】 颗粒剂:每——www.61k.com——袋装5g。

第二节 祛暑剂

一、解表祛暑

7.保济丸

【药物组成】 广藿香、苍术、白芷、化橘红、厚朴、菊花、蒺藜、钩藤、薄荷、茯苓、薏苡仁、神曲茶、稻芽、木香、葛根、天花粉。

【功能主治】 解表,祛湿,和中。用于暑湿感冒,症见发热头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肠胃不适;亦可用于晕车晕船。

【方 解】 方中广藿香芳香辛散,解表化湿;苍术、白芷解表散寒,燥湿宽中,三药共为君药。化橘红、厚朴燥湿除满,下气和中;菊花、蒺藜、钩藤、薄荷清宣透邪,六药共为臣药。茯苓、薏苡仁淡渗利湿;神曲茶、稻芽、木香醒脾开胃,行气和中;葛根升清止泻;

天花粉清热生津,七药共为佐药。全方配伍,共收解表,祛湿,和中之功。

【临床应用】 1.感冒 外感表邪、胃失和降所致发热头痛、腹痛腹泻、噎食嗳酸、恶心呕吐、肠胃不适、消化不良、舌质淡、苔腻、脉浮;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 候者。

2.急性胃肠炎 感受时邪、饮食不慎所致吐泻不止、下利清稀或如米泔水、腹痛或不痛、胸膈满闷、四肢清冷、舌苔白腻、脉濡弱。

3.晕动症 乘坐交通工具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汗出肢冷。

【药理毒理】 1.本品具有抗炎、镇痛及调节胃肠平滑肌张力等作用。

2.毒理 本品小鼠灌胃给药的LD50为699.8〒30.11g/kg(相当于临床口服量的5000倍)。

【不良反应】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 忌】 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 1.本品解表,祛湿,外感燥热者不宜用。

2.急性肠道传染病之剧烈恶心、呕吐、水泻不止者不宜用。

3.哺乳期妇女慎用。

4.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腻食物。

【用法用量】 口服。水丸:一次1.85~3.7g,一日3次。浓缩丸:一次1.2g,一日3次。

【剂型规格】 丸剂:水丸每瓶装(1)1.85g,(2)3.7g;浓缩丸:每瓶装1.2g。

8.藿香正气水

【药物组成】 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白芷、厚朴(姜制)、大腹皮、生半夏、陈皮、苍术、茯苓、甘草浸膏。

【功能主治】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方 解】 方中藿香味辛,性微温,既可解表散风寒,又芳香化湿浊,且辟秽和中,升清降浊,以为君药。辅以紫苏、白芷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芳化湿浊,为臣药。厚朴、 大腹皮行气燥湿、除满消胀,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苍术、茯苓燥湿健脾、和中止泻,共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脾胃,并调和药性。诸药相合,内外兼治,表里双解,风寒得解,湿滞得化,清升浊降,气机通畅,共奏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效。

【临床应用】 1.感冒 因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的恶寒发热,头身困重疼痛,胸脘满闷,恶心纳呆,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浮缓;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2.呕吐 因湿阻中焦所致的呕吐,脘腹胀痛,伴发热恶寒,周身酸困,头身疼痛;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3.泄泻 因湿阻气机、大肠湿热所致的泄泻暴作,便下清稀,肠鸣腹痛,脘闷纳呆,伴见恶寒发热,周身酸楚;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4.中暑 因外感暑湿、气机受阻所致的突然恶寒发热,头晕昏沉,胸脘满闷,恶心欲呕,甚则昏仆,舌苔白厚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

候者。

【药理毒理】 本品有促进胃肠运动、解除肠痉挛、抗过 敏、镇吐、镇痛等作用。

【不良反应】 服用本品后有发生药疹、紫癜、休克等过敏反应的报道。

【禁 忌】 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 1.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不宜用。

2.阴虚火旺者不宜用。

3.饮食宜清淡。

4.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5~10ml,一日2次,用时摇匀。

【剂型规格】 酊剂:每瓶装10ml。

二、健胃祛暑

9.十滴水

【药物组成】 樟脑、干姜、桉油、小茴香、肉桂、辣椒、大黄。

【功能主治】 健胃,祛暑。用于因中暑所致的头晕、恶心、腹痛、胃肠不适。

【方 解】 方中樟脑辛香辟秽,开窍祛暑,为君药。干姜温脾和中,化湿除满;桉油透邪疏风,清热解暑,二药共为臣药。小茴香理气开胃,辛香止痛;肉桂温中理气;辣椒消食解结,辟毒开胃;大黄荡涤实浊,四药共为佐药。全方配伍,共收健胃祛暑之功。

【临床应用】 中暑 夏秋季节感受暑湿所致头晕,头重如裹,恶心,

脘腹胀痛,胃肠不适或泄泻,身热不扬,舌苔白腻,脉濡缓。

【药理毒理】 本品有抑制胃肠运动、镇痛等作用。

【不良反应】 服用本品后有发生猩红热样药疹、接触性皮炎不良反应的报道。

【禁 忌】 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 1.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2~5ml。

【剂型规格】 酊剂:每瓶装(1)5ml;(2)10ml。

第三节 泻下剂

润肠通便

10.麻仁润肠丸(软胶囊)

【药物组成】 火麻仁、大黄、苦杏仁(去皮炒)、白芍、陈皮、木香。

【功能主治】 润肠通便。用于肠胃积热,胸腹胀满,大便秘结。

【方 解】 方中以质润多脂的火麻仁润肠通便,为君药。大黄攻积泻下,更取苦杏仁、白芍,一则益阴增液以润肠通便,使腑气通,津液行;二则甘润可减缓大黄攻伐之力,使泻下而不伤正,共为臣药。再以陈皮、木香调中宣滞,加强降泄通便之力,共为佐药。诸药相合,共奏润肠通便之功。

【临床应用】 便秘 胃肠积热所致大便秘结,胸腹胀满,口苦,尿黄,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习惯性便秘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 本品有通便、促进肠运动等作用。

【不良反应】 少数患者服用本品软胶囊后出现腹痛。

【禁 忌】 1.孕妇禁用。

2.严重气质性病变引起的排便困难,如结肠癌,严重的肠道憩窒,肠梗阻及炎症性肠病等禁用。

【注意事项】 1.虚寒性便秘不宜用。

2.月经期慎用。

3.忌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

4.有慢性病史者、小儿及年老体虚者不宜长期服用。

5.服药后大便次数过多,大便偏稀,可酌情减量或停服。

【用法用量】 丸剂: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

软胶囊剂:口服。一次8粒,一日2次,年老、体弱者酌情减量使用。

【剂型规格】 丸剂:大蜜丸每丸重6g。

软胶囊剂:每粒装0.5g。

第四节 清热剂

一、清热泻火

11.黄连上清丸(颗粒、胶囊、片)

【药物组成】 黄连、黄芩、黄柏(酒炒)、石膏、栀子(姜制)、大黄(酒制)、连翘、菊花、荆芥穗、白 芷、蔓荆子(炒)、川芎、防风、薄荷、旋覆花、桔梗、甘草。

【功能主治】 散风清热,泻火止痛。用于风热上攻、肺胃热盛所致的头晕目眩、暴发火眼、牙齿疼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耳痛耳鸣、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方 解】 方中黄连、黄芩、黄柏、石膏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栀子、大黄清热凉血解毒并可引热毒从二便而出,共为君药。连翘、菊花、荆芥穗、白芷、蔓荆子、川芎、防风、薄荷疏散风热,共为臣药。佐以旋覆花下气行水;桔梗清热利咽排脓,载药上行。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散风清热,泻火止痛,上通下行,使火热随之而解。

【临床应用】 1.暴风客热 因风热上攻,肺胃热盛,引动肝火上蒸头目所致,症见眼内刺痒交作,羞明流泪,眵多,白睛红赤,头痛,身热,口渴,尿赤,舌苔黄,脉浮数;急性结膜炎见上述证候者。

2.聤耳 因风热邪毒上犯,并肺胃热盛,毒热结聚,循经上蒸耳窍,气血相搏,化腐成脓所致,症见急剧发作网络日记,耳痛显著,眩晕流脓,重听耳鸣,头痛发热,鼻塞流涕,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见上述证候者。

3.口疮 因风热邪毒内侵,或肺胃热盛,循经上攻于口所致,症见口腔黏膜充血发红,水肿破溃,渗出疼痛,口热口臭,身痛不适,口干口渴,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脉浮滑数;急性口炎、复发性口疮见上述证候者。

4.牙宣 因肺胃火盛,风热内侵,火热蕴郁,循经上蒸于龈所致,症见牙龈红肿,出血渗出,疼痛,口干口渴,口臭口黏,便秘尿黄,舌苔黄,脉浮弦数;急性牙龈(周)炎见上述证候者。

5.尽牙痈 因风热邪毒侵袭,并有肺胃火盛,蕴热化火结毒,循经郁

结牙龈冠周所致,症见冠周牙龈充血肿胀,渗出化脓,疼痛剧烈,口热口臭,口渴口干,张口可受限,便秘,尿黄,舌苔黄厚,脉弦实数;急性智齿冠周炎见上述证候者。

6.喉痹 因风热邪毒内侵,并肺胃热盛,蕴热生火相结,循经上蒸咽喉所致,症见咽喉红肿疼痛,头痛,身热,尿黄便干,舌苔黄,脉弦数;急性咽炎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 本品有解热、抗炎、镇痛及通便等作用。

【不良反应】 服用本品有发生急性肝损害不良反应的报道。

【禁 忌】 1.孕妇禁用。

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本品清实热火毒,阴虚火旺者慎用。

2.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寒者慎用。

3.过敏体质者慎用。

4.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等食物。

5.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温补性中成药。

【用法用量】 丸剂:口服。水丸或水蜜丸一次3~6g,大蜜丸一次1-2丸,一日2次。

颗粒剂:口服。一次2g,一日2次。

胶囊剂:口服。一次4粒,一日2次。

片剂:口服。一次6片,一日2次。

【剂型规格】 丸剂:水丸每袋装6g;水蜜丸每40丸重3g;大蜜丸每丸重6g。

颗粒剂:每袋装2g。

胶囊剂:每粒装0.3g。

片剂:每片重0.3g(薄膜衣片)。

12.牛黄解毒丸(胶囊、软胶囊、片)

【药物组成】 人工牛黄、石膏、黄芩、大黄、雄黄、冰片、桔梗、甘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方 解】 方中人工牛黄味苦气凉,入肝、心经,功善清心泻火解毒,为君药。生石膏味辛能散,气大寒可清胃泻火,除烦止渴,黄芩味苦气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大黄苦寒沉降,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泻下通便,开实火下行之途,共为臣药。雄黄、冰片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桔梗味苦辛,归肺经,宣肺利咽,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之效。

【临床应用】 1.口疮 因胃火亢盛所致的口舌生疮,疼痛剧烈,或此起彼伏,反复发作,口干喜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沉实有力;口腔炎、口腔溃疡见上述证候者。te="mailto:tj" dateTime=2009 -10-26T11:44>

2.牙痛 因三焦火盛所致的牙龈红肿疼痛,发热,甚则牵引头痛,日轻夜重,口渴引饮,大便燥结,小便黄赤,或面颊红肿,颌下瘰疬疼痛,苔黄,脉滑数有力;急性牙周炎、牙龈炎见上述证候者。te="mailto:tj" dateTime=2009-10-26T11:44>

3.急喉痹 因火毒内盛,火热上攻所致的咽痛红肿,壮热烦渴,大便秘结,腹胀胸满,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急性咽炎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 本品有抗炎、解热、镇痛等作用。

【不良反应】 服用牛黄解毒片后有发生药疹、过敏性休克、肝脏损害、砷中毒等不良反应的报道。

【禁 忌】 1.孕妇禁用。

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阴虚火旺所致口疮、牙痛、喉痹者不宜用。

2.本品苦寒泄降,脾胃虚弱者慎用。

3.过敏体质者慎用。

4.因方中含有雄黄,故不宜过量、久服。

5.忌烟、酒及辛辣、油腻食物。

6.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用法用量】 丸剂: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水丸一次2g,一日3次。

胶囊剂:口服。小粒一次3粒;大粒一次2粒,一日2~3次。 软胶囊剂:口服。一次4粒,一日2~3次。

片剂:口服。小片一次3片,大片一次2片,一日2~3次。

【剂型规格】 丸剂:大蜜丸每丸重3g。

胶囊剂:每粒(1)0.3g(小粒);(2)0.4g(大粒)。

软胶囊剂:每粒装0.4g。

片剂:每片(1)0.3g(小片);(2)0.6g(大片)。

13.牛黄上清丸(胶囊、片)

【药物组成】 人工牛黄、菊花、连翘、荆芥穗、白芷、薄荷、黄芩、黄连、黄柏、大黄、栀子、石膏、赤芍、地黄 、当归、川芎、冰片、桔梗、甘草。

【功能主治】 清热泻火,散风止痛。用于热毒内盛、风火上攻所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

【方 解】 方中人工牛黄性凉,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为清热解毒之佳品,故为君药。菊花、连翘凉散风热,清热解毒;荆芥穗、白芷解表散风,消肿止痛;薄荷疏风清热,利咽解毒,诸药均有发散火邪之能,有“火郁发之”之意,故为臣药。黄芩、黄连、黄柏、大黄、栀子苦寒清热燥湿,解毒泻火,凉血消肿,能够清泻三焦实火;石膏清解阳明经实热火邪;赤芍、地黄、当归、川芎凉血活血,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冰片疏散郁火,通关开窍,清利咽喉,聪耳明目,以助清上焦热邪,透发火郁,以为佐药。桔梗轻清上浮,载药上行;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散风止痛之功。

【临床应用】 1.头痛 因热毒内盛,风火上攻所致,症见头痛,伴有头晕,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原发性高血压、血管神经性头痛见上述证候者。

2.眩晕 因热毒内盛,风火上攻所致,症见眩晕,面红,目赤,耳鸣,耳聋;原发性高血压见上述证候者。

3.暴风客热 因热毒内盛,风火上攻,引动肝火,上犯头目所致,眼

内刺痒交作,羞明流泪,眵多,白睛红赤,头痛身热,口渴尿赤,舌苔黄,脉浮数;急性结膜炎见上述证候者。

4.喉痹 因热毒内盛,风火上攻,蕴热生火相结,循经上蒸咽喉所致,症见咽喉红肿疼痛,头痛,身热,尿黄,便干,舌苔黄,脉弦数;急性咽炎见上述证候者。

5.口疮、口糜 因热毒内盛,风火上攻,蕴热生火产毒,结聚口腔而致,症见黏膜充血发红,水肿破溃,渗出疼痛,口干口渴,身痛乏力,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洪数;急性口炎、复发性口疮见上述证候者。

6.牙宣 因热毒内盛,风火上攻,火热相搏,蕴结上犯牙龈所致,症见牙龈红肿,出血渗出疼痛,口干口渴,口臭口热,便秘,尿黄,舌苔黄,脉浮弦数;急性牙龈(周)炎见上述证候者。

7.牙痈 因热毒内盛,复感风火上攻,蕴热化火结毒,循经至冠周牙龈,症见牙龈充血肿胀,渗出化脓,疼痛剧烈,口热口臭,张口可受限,便秘,尿黄,舌苔黄厚,脉弦实数;急性智齿冠周炎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 本品有镇痛、抗炎、通便和解热的作用。

【不良反应】 服用本品后有发生药疹及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的报道。

【禁 忌】 对 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阴虚火旺所致的头痛眩晕,牙痛咽痛不宜用。

2.孕妇慎服。

3.本品寒凉,易伤胃气,小儿、年老体弱、大便溏软者慎服。

4.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文章窝】,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5.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温补性中成药。

6.用本品治疗喉痹,口疮,口糜,牙宣,牙痈时,可配合使用外用药物,以增强疗效。

7.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经常漱口,以减少邪毒滞留。

【用法用量】 丸剂:口服。水丸一次3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胶囊剂:口服。一次3粒,一日 2次。

片剂:口服。一次4片,一日 2次。

【剂型规格】 丸剂:水丸每16粒重3g;大蜜丸每丸重6g。 胶囊剂:每粒装0.3g。

片剂:每片重0.25g。

二、清热解毒

14.双黄连合剂(颗粒、胶囊、片)

【药物组成】 金银花、黄芩、连翘。

【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咳嗽、咽痛。

【方 解】 方中金银花性味甘寒,芳香疏散,善散肺经热邪,又可清解心胃之热毒,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良药,故为君药。黄芩苦寒,长于清肺热与上焦实火,并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连翘味苦,性微寒,既能清热解毒,又能透表达邪,长于清心火而散上焦之热,

二药共为臣药。全方配合,药少而力专,共奏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之功。

【临床应用】 感冒 因外感风热所致发热、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鼻塞流黄浊涕、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 本品有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链球菌、大肠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流感病毒亚甲1型、流感病毒亚甲 3型、流感病毒A1、流感病毒A3、腺病毒 3型、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作用。

【不良反应】 服用本品后有发生皮肤瘙痒、皮疹不良反应的报道。

【禁 忌】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寒者慎服。

2.风寒感冒,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喉痒咳嗽者不宜用。

3.过敏体质者慎用。

4.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用法用量】 合剂: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颗粒剂:口服或开水冲服。无糖颗粒: 一次5g,一日3次,6个月以下,一次1.0~1.5g,6个月至1岁,一次1.5~2.0g,1岁至3岁,一次2.0~2.5g,3岁以上儿童酌量或遵医嘱。含糖颗粒,服用量加倍。

胶囊剂: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儿童酌减或遵医嘱。 片剂: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剂型规格】 合剂:每瓶装100ml。

颗粒剂:每袋装5g(1)无糖颗粒(相当于原药材60g);(2)含糖颗粒(相当于原药材30g)。

胶囊剂:每粒装0.4g。

片剂:每片重0.5g。

15.银黄颗粒(片)

【药物组成】 金银花提取物、黄芩提取物。

【功能主治】 清热疏风,利咽解毒。用于 外感风热、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干、咽痛、喉核肿大、口渴、发热;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慢性咽炎、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方 解】 方中金银花性寒泄降,为花主散,功善清热解毒,又兼疏风散热,透散表邪,为主药。黄芩味苦气寒,既除上焦湿热火毒,又清肺热、泻肺火,为辅药。二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疏风散热之效。

【临床应用】 1.急、慢乳蛾 由外感风热,邪热入里,肺胃热盛所致,症见咽喉疼痛剧烈,咽痛连及耳根及颌下,吞咽困难,喉核红肿较甚,表面有黄白色脓点,或连成伪膜,高热,渴饮,口臭,舌质红赤,苔黄厚,脉洪大而数;急、慢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2.急、慢喉痹 由外感风热,邪热入里,肺胃热盛所致,症见咽部红肿,疼痛较剧,发热较高,口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赤,苔黄,脉洪数;急、慢性喉炎见上述证候者。

3.感冒 由外感风热,邪热入里化热,肺胃热盛所致,症见身热较著,微恶风,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红肿疼痛,鼻塞,流 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黄,脉浮数;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 本品有抗细菌毒素、抗过敏、抗炎作用。

【不良反应】 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 忌】 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 1.本品清热解毒,阴虚火旺者慎用。

2.本品苦寒,脾气虚寒,大便溏者慎用。

3.服药期间忌辛辣、鱼腥食物。

【用法用量】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 4-8g,一日2次。 片剂:口服。一次 2~4 片,一日 4次。

【剂型规格】 颗粒剂:每袋装4g。

片剂:每片重0.25g。

16.板蓝根颗粒

【药物组成】 板蓝根。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腮部肿胀;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见上述证候者。

【方 解】 方中板蓝根性味苦寒,苦能泄降,寒能清热,本品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功能。火毒内蕴,肺胃热盛所致急喉痹、急乳蛾,瘟疫时毒,热毒蕴结所致的痄腮、咽喉肿痛皆可用之。

【临床应用】 1.急喉痹 因火毒炽盛,上灼于咽而致咽部红肿、疼

痛,发热,舌红,苔黄,脉数;急性咽炎见上述证候者。

2.急乳蛾 因肺胃热毒壅盛,上蒸喉核而致喉核红肿、疼痛剧烈、或化脓,吞咽困难,发热,舌红,苔黄,脉数;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3.痄腮 因瘟疫时毒,热毒蕴结所致发热、腮部肿胀,舌红,苔黄,脉数;急性腮腺炎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 本品有抗炎、抗内毒素、抗病原微生物(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和肝炎病毒、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等)作用。

【不良反应】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 忌】 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 1.风寒感冒,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咳吐稀白痰者不宜用。

2.阴虚火旺之喉痹、乳蛾者不宜用。

3.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5~10g(含糖型),或一次3~16g(无糖型),一日3~4次。

【剂型规格】 颗粒剂:含糖型每袋装(1)5g ;(2)10g。无糖型每袋装3g。

三、清肝解毒

17.护肝片(胶囊、颗粒)

【药物组成】 柴胡、茵陈、板蓝根、猪胆粉、绿豆、五味子。

【功能主治】 疏肝理气,健脾消食。具有降低转氨酶作用。[牛宝宝日记本]用于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等。

【方 解】 方中柴胡苦辛微寒,疏肝理气,解郁止痛。茵陈苦辛微寒,清热除湿,利胆退黄。板蓝根、猪胆粉、绿豆均能清热解毒,绿豆且可健脾和中。五味子健脾益气,护肝降酶。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健脾,清热解毒,保肝降酶之功。

【临床应用】 1.胁痛 因肝郁脾虚,情志不遂,郁热夹毒所致两胁串痛,舌苔黄,脉弦;急、慢性肝病见上述证候者。

2.黄疸 因肝胆湿毒蕴结所致身目发黄,尿黄,舌苔黄腻,脉滑数;急、慢性肝病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 忌】 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 1.本品药性偏寒,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2.本品降酶时,一般疗程为一个月,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又称谷丙转氨酶(GPT)指标下降时应注意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又称谷草转氨酶(GOT)是否下降,并全面观察肝功能及相应体征是否好转,以免延误病情。

3.如果肝功能全面好转,需停用本药品时应递减剂量,不宜骤停,以免ALT反跳。

4.重症肝炎、肝衰竭及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不宜用。

5.服药期间应绝对戒酒。

【用法用量】 片剂: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

胶囊剂:用温开水送服。一次4粒,一日3次。

颗粒剂:用温开水送服。一次2g,一日3次。

【剂型规格】 片剂:薄膜衣片每片重0.36g。

胶囊剂:每粒装0.35g。

颗粒剂:每袋装2g。

四、清热祛湿

18.茵栀黄颗粒(口服液)

【药物组成】 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黄芩苷、金银花提取物。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黄疸,症见面目悉黄、胸胁胀痛、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急、慢性肝炎见上述证候者。【方 解】 方中茵陈味苦微寒,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为治疗黄疸之要药,故为君药。栀子苦寒,清三焦[www.61k.com火邪,除肝胆湿热而退黄,为臣药。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利胆退黄;金银花甘寒,清热凉血解毒,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功。【临床应用】 黄疸 因湿热瘀毒蕴结肝胆,胆汁外溢所致,症见身目悉黄,黄色鲜亮,发热,胸闷,胁痛,恶心呕吐,口苦,二便不畅,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急性肝胆病,慢性肝胆病急性发作期见上述证候者。【药理毒理】 本品有保肝及抗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作用。

【不良反应】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 忌】 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 1.寒湿所发黄疸,症见黄色晦暗,肢凉怕冷,大便溏泄者不宜用。2.本品不宜用于肝衰竭的黄疸,梗阻性黄疸以及残留黄疸。

3.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黄疸应慎用。

4.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用法用量】 颗粒剂:口服。一次3g,一日3次。

口服液: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

【剂型规格】 颗粒剂:每袋装3g。

口服液:每支装10ml(含黄芩苷0.4g)。

19.复方黄连素片

【药物组成】 木香、吴茱萸、白芍、盐酸小檗碱。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行气止痛,止痢止泻。用于大肠湿热,赤白下痢,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肛门灼热;肠炎、痢疾见上述证候者。

【方 解】 本方为中西合方制剂,方中木香行气止痛,吴茱萸温中燥湿止泻,白芍养血和血,缓急止痛。盐酸小檗碱有较强的抑菌作用,用于多种肠道细菌感染。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行气止痛,止痢止泻之效。

【临床应用】 1.痢疾 因饮食不洁,大肠湿热所致腹泻,脓血样大便,里急后重,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痢疾见上述证候者。

2.泄泻 因大肠湿热所致大便稀软,甚则如稀水样,次数明显增加,

气味酸腐臭,或完谷不化,伴腹痛,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干渴;肠炎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 服用本品后有发生过敏反应的报道。

【禁 忌】 溶出性贫血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本品苦寒,虚寒性泻痢者慎用。

2.妊娠期慎用。

3.本品不可过服、久服。

4.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5.含鞣质的中药与盐酸小檗碱合用后,生成难溶性鞣酸盐沉淀降低疗效。

6.严重脱水者,则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

【剂型规格】 片剂:每片含盐 酸小檗碱30mg。

第五节 温里剂

温中健脾

20.附子理中丸(片)

【药物组成】 附子(制)、干姜、党参、白术(炒)、甘草。

【功能主治】 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方 解】 方中制附子补火助阳,温肾暖脾,为君药。干姜辛热,温运脾阳,功专温脾暖中,祛寒止泻;党参甘温,补脾胃,疗中虚,共为臣药。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合党参复运化而正升降,有佐助之

能,为佐药。甘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兼和药性,为佐使药。全方配伍,共收温中健脾之功。

【临床应用】 1.脾胃虚寒证 因脾胃虚弱,寒自内生,或感外寒所致脘腹疼痛,或隐痛绵绵,得温痛减,口不干,肢冷畏寒,或泻下稀溏,食少,乏力,神疲;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慢性结肠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2.胃痛 因中虚有寒,不能运化所致胃脘冷痛,畏寒肢凉,喜热饮食,舌淡苔白,脉细弦;急慢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3.泄泻 因脾胃虚弱,寒邪困脾所致脘腹冷痛,呕吐清水,或大便稀溏,手足不温;急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 本品有增强抗寒能力、镇痛、抑制肠道平滑肌运动等作用。

【不良反应】 服用本品后有发生心律失常不良反应的报道。

【禁 忌】 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 1.大肠湿热泄泻者不宜用。

2.急性肠胃炎,泄泻兼有大便不畅,肛门灼热者不宜用。

3.孕妇慎用。

4.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之品。

5.本品中有附子,服药后如有高血压增高、头痛、心悸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去医院就诊。

6.小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1.大肠湿热泄泻者不宜服用。

【用法用量】 丸剂:大蜜丸,口服。一次1丸,一日2~3次。水

蜜丸,口服。一次6g,一日2~3次。浓缩丸:口服。一次8~12丸,一日3次。

片剂:口服。一次6~8片,一日1~3次。

【剂型规格】 丸剂:大蜜丸每丸重9g;水蜜丸每袋装6g;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 生药3g。

片剂:每片重0.25g。

21.香砂养胃丸(颗粒、片)

【药物组成】 白术、木香、砂仁、豆蔻(去壳)、广藿香、陈皮、厚朴(姜制)、香附(醋制)、茯苓、枳实(炒)、半夏(制)、甘草。

【功能主治】 温中和胃。用于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脘闷不舒、胃痛隐隐、呕吐酸水、嘈杂不适、不思饮食、四肢倦怠。

【方 解】 方中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木香和胃止痛,砂仁醒脾开胃,为君药。豆蔻、藿香化湿行气,和中止呕;陈皮、厚朴理气和中,燥湿除积;香附理气止痛,共为臣药。茯苓健脾利湿,枳实破气消积,半夏降逆止呕,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温中和胃之力。

【临床应用】 1.痞满 因脾虚不运,胃气阻滞所致不思饮食,脘腹胀满,胸脘堵闷,嘈杂不适,苔薄白,脉细滑;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2.胃痛 因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胃脘胀痛,痛窜胁背,脘闷不适,呕吐酸水;胃炎、溃疡病见上述证候者。

3.纳呆 因脾胃虚弱,胃不受纳,脾不运化所致不思饮食,食则饱胀,

大便稀溏,体乏无力;消化不良 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 本品有抗胃溃疡和镇痛作用。

【不良反应】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 忌】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胃阴虚,表现为口干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者不宜用。

2.湿热中阻所致痞满、胃痛、呕吐者慎用。

3.孕妇慎用。

4.过敏体质者慎用。

5.饮食宜清淡,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用法用量】 丸剂:口服。水丸一次9g,一日2次;浓缩丸一次8丸,一日3次。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5g,一日2次。

片剂:口服。一次4~8片,一日2次。

【剂型规格】 丸剂:水丸每100丸重20g;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药材3g。

颗粒剂:每袋装5g。

片剂:每片0.6g。

第六节 止咳、平喘剂

一、散寒止咳

22.通宣理肺丸(颗粒、胶囊、片)

【药物组成】 紫苏叶、麻黄、前胡、苦杏仁、桔梗、陈皮、半夏(制)、

茯苓、黄芩、枳壳(炒)、甘草。

【功能主治】 解表散寒,宣肺止嗽。用于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所致的感冒咳嗽,症见发热恶寒,咳嗽,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痠痛。

【方 解】 方中紫苏、麻黄性温辛散,疏风散寒,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共为君药。前胡、苦杏仁降气化痰平喘,桔梗宣肺化痰利咽,三药相伍,以复肺脏宣发肃降之机;陈皮、 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以绝生痰之源,共为臣药。黄芩清泻肺热,以防外邪内郁而化热,并防麻黄、半夏等温燥太过,枳壳理气,使气行则痰化津复,共为佐药。甘草化痰止咳,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相合,共奏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之功。

【临床应用】 咳嗽 因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气逆痰阻所致发热恶寒,恶寒较甚,头痛鼻塞,咳嗽痰白,无汗而喘,骨节身痛,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 本品有镇咳、祛痰、平喘、解热、抗炎等作用。

【不良反应】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 忌】 1.孕妇禁用。

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风热感冒,表现为发热明显,微恶风,有汗,口渴,鼻流浊涕,咽喉肿痛,咳吐黄痰者不宜用。

2.过敏体质者慎用。

3.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用法用量】 丸剂:口服。水蜜丸一次7g;大蜜丸一次2丸;浓

缩丸一次8~10丸,一日2~3次。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9g,一日2次。

胶囊剂:口服。一次2粒,一日2~3次。

片剂:口服。一次4片,一日2~3次。

【剂型规格】 丸剂:水蜜丸每100丸重10g;大蜜丸每丸重6g。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药材3g。

颗粒剂:每块重9g。

胶囊剂:每粒装0.3g。

片剂:薄膜衣每片重0.3g。

二、清肺止咳

23.蛇胆川贝液

【药物组成】 蛇胆汁、平贝母。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祛痰。用于肺热咳嗽,痰多。【方 解】 方中蛇胆汁、川贝母性味苦寒,均可清肺化痰,蛇胆汁可清热解毒,川贝母能清热散结,两者同用,用于外感风热咳嗽,痰火郁结,咯痰黄稠,全方共奏清肺,止咳,祛痰之功。【临床应用】 咳嗽 外感风热犯肺,或风寒郁肺化热所致的咳嗽,气粗,痰稠黄,咯吐不爽,发热,咽喉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药理毒理】 本品有止咳、祛痰、平喘等作用。【不良反应】 服用蛇胆川贝液后有发生全身荨麻疹样药疹、弥漫性红斑型药疹、水肿性紫癜型药疹过敏反应的报道。

【禁 忌】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风寒咳嗽,痰湿犯肺,久咳不止者慎用。

2.孕妇、体质虚弱者慎用。

3.过敏体质者慎用。

4.服药期间忌辛辣、油腻食物,忌烟酒。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0ml,一日2次;小儿酌减。

【剂型规格】 口服液:每支装10ml。

24.橘红丸(颗粒、胶囊、片)

【药物组成】 化橘红、浙贝母、陈皮、半夏(制)、茯苓、甘草、苦杏仁、紫苏子(炒)、桔梗、紫菀、款冬花、瓜蒌皮、石膏、地黄、麦冬。

【功能主治】 清肺,化痰,止咳。用于痰热咳嗽,痰多,色黄粘稠,胸闷口干。

【方 解】 方中化橘红理气宽中,燥湿化痰;浙贝母清热泄火,化痰止咳,共为君药。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合用,取二陈汤之意,健脾燥湿,理气祛痰,使湿去脾旺,痰无由生,共为臣药;杏仁、紫苏子降气化痰;桔梗宣肺化痰,畅壅塞之气,使气利痰自愈;紫菀、款冬花、瓜蒌皮、石膏清肺中郁热,加强清热化痰作用;地黄、麦冬防温燥痰热伤阴,共为佐药。全方共奏清肺,化痰,止咳之功。

【临床应用】 咳嗽 因痰浊阻肺,郁而化热,肺失宣降所致的咳嗽,痰多色黄,不易咯出,胸闷,口干,纳呆,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急慢性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 忌】 1.孕妇禁用。

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本品清化痰热,气虚喘咳及阴虚燥咳者不宜用。

2.脾胃虚寒,腹痛、喜暖、泄泻者慎用。

3.过敏体质者慎用。

4.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用法用量】 丸剂:口服。水蜜丸一次7.2g,小蜜丸一次12g,大蜜丸一次2丸(每丸[61阅读]重6g)或4丸(每丸重3g),一日2次。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1g,一日2次。

胶囊剂:口服。一次5粒,一日2次。

片剂:口服。一次6片,一日2次。

【剂型规格】 丸剂:水蜜丸每100丸重10g;大蜜丸每丸重(1)3g,

(2)6g。

颗粒剂:每袋装11g(相当于原生药7g)。

胶囊剂:每粒装0.5g。

25.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药物组成】 连翘、枇杷叶(蜜炙)、瓜蒌、枳实、葶苈子(炒)、桔梗、山楂(炒)、莱菔子(炒)、槟榔、蝉蜕。

【功能主治】 清热肃肺,消积止咳。用于小儿食积咳嗽,属痰热证,症见:咳嗽,以夜重,喉间痰鸣,腹胀,口臭等。

【方 解】 方中连翘清热,枇杷叶止咳,共为君药。瓜蒌、枳实、葶苈子、桔梗清肺消痰,为臣药。山楂、莱菔子、槟榔消食导滞;蝉

蜕宣肺利咽,为佐药。共奏清热肃肺,消积止咳之功。

【临床应用】 咳嗽 由脾失健运,乳食停滞,化热生痰,又外感风邪,肺失清肃所致,症见咳嗽痰鸣,痰粘黄稠,腹胀,口臭;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的报道。

【禁 忌】 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 1.体质虚弱、肺气不足、肺虚久咳、大便溏薄者慎用。

2.三个月以下婴儿不宜用。

3.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油腻食品。

【用法用量】 口服。周岁以内一次5ml,一岁至二岁一次10ml,三岁至四岁一次15m1,五岁以上一次20m1,一日3次。5天为一疗程。

【剂型规格】 口服液:每支装10ml。

三、润肺止咳

26.养阴清肺丸

【药物组成】 地黄、玄参、麦冬、白芍、牡丹皮、川贝母、薄荷脑、甘草。

【功能主治】 养阴润燥,清肺利咽。用于阴虚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

【方 解】 方中地黄养阴清热,为君药。玄参、麦冬滋肺肾之阴,凉血解毒;白芍敛阴泄热,共为臣药。牡丹皮凉血而消肿痛,川贝母润肺化痰,薄荷脑祛风利咽,共为佐药。甘草祛痰止咳,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养阴 润燥,清肺利咽之功。

【临床应用】 1.咳嗽 因阴虚肺燥所致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舌质红,脉细数;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2.咽痛 因阴津不足所致咽干咽痛,舌质红,脉细数。

【药理毒理】 本品有镇咳、祛痰、抗炎、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不良反应】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 忌】 1.糖尿病患者禁用。

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3.痰湿壅盛, 表现为痰多粘稠,或稠厚成块者禁用。

【注意事项】 1.孕妇慎用。

2.过敏体质者慎用。

3.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性食物。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剂型规格】 丸剂:每丸重9g。

四、清肺平喘

27.蛤蚧定喘丸

【药物组成】 蛤蚧、百合、紫苏子(炒)、苦杏仁(炒)、紫菀、瓜蒌子、麻黄、黄芩、黄连、石膏、石膏(煅)、鳖甲(醋制)、麦冬、甘草。

【功能主治】 滋阴清肺,止咳平喘。用于肺肾两虚、阴虚肺热所致的虚劳咳喘,气短胸闷,自汗盗汗。

【方 解】 方中蛤蚧补肺益肾,止咳定喘,百合养阴清热,为君药。紫苏子、苦杏仁降气平喘,紫菀化痰止咳,瓜蒌子润肺化痰,麻

黄宣肺平喘,为臣药。黄芩、黄连、生石膏、煅石膏清泻肺热,鳖甲养阴敛汗,麦冬养阴润肺,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以上药物寒温并用,宣敛结合,补清兼施,共奏滋阴清肺,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应用】 1.喘证 因肺肾两虚、肾不纳气,痰热内阻所致气喘,动则尤甚,干咳少痰或无痰,自汗盗汗,不思饮食,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喘息型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2.咳嗽 因肺肾两虚、阴虚内热所致的虚劳久嗽,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白,兼见喘息,动则尤甚,不思饮食,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 本品有平喘、祛痰、镇咳、抗炎、抗过敏等作用。

【不良反应】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 忌】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孕妇慎用。

2.儿童及脾胃虚寒者慎用。

3.过敏体质者慎用。

4.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用法用量】 口服。水蜜丸一次5~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 一次1丸,一日2次。

【剂型规格】 丸剂:小蜜丸每60丸重9g;大蜜丸每丸重9g。

第七节 开窍剂

一、清热开窍

28.清开灵颗粒(胶囊、片、注射液)

清开灵颗粒(胶囊、片)

【药物组成】 胆酸、猪去氧胆酸、黄芩苷、水牛角、金银花、板蓝根、栀子、珍珠母。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镇静安神。用于外感热病、热毒壅盛证,症见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咽喉肿痛、舌质红绛苔黄、脉数;病毒性肝炎、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方 解】 方中胆酸、猪去氧胆酸清热解毒、化痰开窍,凉肝息风,为君药。黄芩苷、水牛角、金银花、板蓝根、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共为臣药。珍珠母平肝潜阳,镇惊安神,为佐使药。诸药相配,共奏清热解毒,镇静安神之功。

【临床应用】 1.外感热病 因感受热邪而致发热,烦躁,咳嗽,咽喉肿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数;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2.病毒性肝炎 因湿热阻络所致胁肋胀痛,脘腹胀闷,口苦,恶心,大便不调,小便短赤,或见黄疸,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药理毒理】 1.本品有解热、利胆、抗炎作用。

2.毒理:清开灵胶囊小鼠灌胃给药的LD50为112g生药/kg;清开灵颗粒小鼠灌胃给药的LD50为57.8g/kg。

【不良反应】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 忌】 1.孕妇禁用。

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风寒感冒,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

鼻塞,流清涕,喉痒咳嗽者不宜用。

2.久病体虚便溏者慎用。

3.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服。

4.过敏体质者慎用。

5.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用法用量】 颗粒剂:口服。一次3~6g,一日2~3次。 胶囊剂:口服。一次2~4粒,一日3次。

片剂:口服。一次1~2片,一日3次。

【剂型规格】 颗粒剂:每袋装3g。

胶囊剂:每粒装0.25g。

片剂:每片重0.5g。

清开灵注射液

【药物组成】 胆酸、猪去氧胆酸、黄芩苷、水牛角(粉)、金银花、板蓝根、栀子、珍珠母(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用于热病,神昏,中风偏瘫,神志不清;急性肝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见上述证候者。

【方 解】 方中胆酸、猪去氧胆酸清热解毒,化痰开窍,凉肝息风,为君药。黄芩苷、水牛角、金银花、板蓝根、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共为臣药。珍珠母平肝潜阳,镇惊安神,为佐使药。诸药相配,共奏清热解毒,镇静安神之功。

【临床应用】 1.外感高热 因外感温热邪毒所致高热烦躁,口渴饮

冷,胸闷咳喘,痰多色黄,甚至神昏谵语,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或斑疹,吐衄,舌绛苔黄,脉数;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见上述证候者。

2.中风 因热毒内盛,痰阻清窍所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言语不利,牙关紧闭,面赤气粗,舌苔黄腻,脉弦滑;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见上述证候者。

3.急性肝炎 因肝胆热盛所致高热烦躁,胁痛,口苦,纳呆,腹胀, 尿赤,便结,或见黄疸,舌红苔黄,脉弦数。

【药理毒理】 本品有解热、抗脑缺血(出血)致脑组织损伤、保护神经细胞、抗内毒素、抗血栓、抗自由基损伤、改善实验性肾衰动物肾功能等作用。

【不良反应】 以各种类型过敏反应为主,其中严重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急性喉头水肿、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间质性肾炎。一般过敏反应,偶见皮疹、面红、局部疼痛等。

【禁 忌】 1.孕妇禁用。

2.对本品过敏或严重不良反应病史者禁用。

【注意事项】 1.有表证恶寒发热者慎用。

2.有药物过敏史者慎用。

3.如出现过敏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做脱敏处理。

4.本品如产生沉淀或浑浊时不得使用。如经10%葡萄糖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出现混浊亦不得使用。

5.药物配伍到目前为止,已确认清开灵注射液不能与硫酸庆大霉素、青霉素G钾、肾上腺素、阿拉明、乳糖酸红霉素、多巴胺、山梗菜碱、

硫酸美芬丁胺等药物配伍使用。

6.清开灵注射液稀释以后,必须在4小时以内使用。

7.输液速度注意滴速勿快,儿童以20~40滴/分为宜,成年人以40~60滴/分为宜。

8.除按【用法用量】中说明使用以外,还可用5%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按每10ml药液加入100ml溶液稀释后使用。

9.本品不能与其他注射剂混合用。

【用法用量】 肌内注射,一日2~4ml。重症患者静脉滴注,一日20~40ml,以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或氯化钠注射液100ml稀释后使用。

【剂型规格】 注射剂:每支装(1)2ml;(2)5ml;(3)10ml。

29.安宫牛黄丸

【药物组成】 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黄连、黄芩、栀子、雄黄、冰片、郁金、朱砂、珍珠。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用于热病,邪入心包, 高热惊厥,神昏谵语;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 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等见上述症状者。

【方 解】 方中牛黄清心凉肝,豁痰开窍,息风止痉,水牛角清营凉血,解毒定惊,麝香芳香开窍,通络醒神,共为君药。黄连、黄芩、栀子清热泻火解毒,雄黄解毒豁痰,共为臣药。冰片、郁金通窍醒神,化浊开郁;朱砂、珍珠镇心安神,定惊止搐,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镇惊开窍之功。

【临床应用】 1.昏迷 因风温、春温、暑温疫毒,燔灼营血,内陷心包,风动痰生,上蒙清窍所致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喉间痰鸣,痉厥抽搐,斑疹吐衄,舌绛苔焦,脉细数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中毒性脑病、败血症见上述证候者。

2.中风 因痰火内盛,肝阳化风,风阳挟痰,上扰神明所致突然昏迷,不省人事,两拳固握,牙关紧闭,面赤气粗,口眼斜,喉间痰声漉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者;脑梗塞、脑出血见上述证候者。

3.惊风 小儿因外感热病,热极生风,兼及痰热内盛,闭塞神明所致的高热烦躁,头痛咳嗽,喉间痰鸣,神昏谵妄,惊厥抽搐,舌红绛,苔焦黄,脉弦数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 本品对多种病因所致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减轻神经细胞损伤,活化中枢神经元,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也具保护作用;以及具有镇静、解热、抗炎等作用。

【不良反应】 有使用安宫牛黄丸引起汞毒性肾病或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的报道。

【禁 忌】 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 1.中风脱证神昏,舌苔白腻,寒痰阻窍者不宜用。

2.本品含朱砂、雄黄,不宜过量久服,神志清醒后当停用。

3.本品含有雄黄,不宜与硝酸盐、硫酸盐类同服。

4.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

5.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6.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肢寒畏冷,面色苍白,冷汗不止,脉微欲绝,

由闭证变为脱证时,应立即停药。

7.高热神昏,中风昏迷等口服本品困难者,当鼻饲给药。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丸,一日1次,小儿三岁以内一次1/4丸,四岁至六岁一次1/2丸,一日1次;或遵医嘱。

【剂型规格】 丸剂:每丸重3g。

二、化痰开窍

30.苏合香丸

【药物组成】 苏合香、安息香、麝香、冰片、沉香、檀香、木香、香附、乳香(制)、丁香、荜茇、白术、朱砂、水牛角浓缩粉、诃子肉。

【功能主治】 芳香开窍,行气止痛。用于痰迷心窍所致的痰厥昏迷,中风偏瘫,肢体不利以及中暑,心胃气痛。

【方 解】 方中苏合香、安息香、麝香、冰片芳香走窜,开窍醒脑,共为君药。沉香、檀香行气止痛,散寒化浊;木香、香附理气解郁,和胃止痛;乳香活血定痛;丁香、荜茇温中降逆,散寒止痛,共为臣药。白术燥湿化浊;朱砂镇静安神;水牛角凉血清心;诃子温涩敛气,可防诸药辛散太过,耗伤正气,共为佐药。全方配伍,共奏芳香开窍,行气止痛之功。

【临床应用】 1.中风 因痰湿蒙塞心神所致,症见神昏不语,痰涎壅盛,面色苍白或晦暗,四肢不温,肢体不用或松懈瘫软,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沉缓或细滑;急性脑血管病见上述证候者。

2.中暑 因感受暑湿秽浊,蒙闭心包所致,症见突然神昏,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苔白,脉迟。

3.胸痹 因胸阳不振,痰瘀互阻,心脉不通所致,症见胸痛胸闷,气短喘促,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滑;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4.腹痛 因寒湿凝滞,气机不畅所致,症见脘腹冷痛,面色苍白,四肢不温等。

【药理毒理】 本品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延长动物的耐缺氧能力,以及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不良反应】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 忌】 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 1.热病、阳闭、脱证不宜用。

2.中风正气不足者慎用,或配合扶正中药服用。

-www.61k.com-3.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食物。

4.本品香燥药物过多,易耗散正气,故不宜久服。

5.急性脑血管病服用本品,应结合其他抢救措施。

6.对中风昏迷者,应鼻饲给药。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丸,每日1~2次。

【剂型规格】 丸剂:每丸重3g。

第八节 固涩剂

补肾缩尿

31.缩泉丸(胶囊)

【药物组成】 益智仁(盐炒)、乌药、山药。

【功能主治】 补肾缩尿。用于肾虚所致的小便频数、夜卧遗尿。

【方 解】 方中益智仁辛、温,归肾、脾经,温补之中兼有收涩之性,既能温肾助阳以散寒,又能固肾缩尿而止遗,故为君药。乌药辛、温,归肾与膀胱经,辛开温散,疏通气机,温肾散寒,暖膀胱而助气化,用为臣药。山药补脾益肾,固涩精气,为佐药。三药合用补肾散寒而除下焦虚冷,使肾气复而膀胱约束有权,以达缩尿止遗之功。

【临床应用】 1.多尿 由肾气虚寒,膀胱气化失常所致,症见小便频数,小便清长,夜间尤甚,腰膝痠软,舌质淡,脉沉细弱;神经性尿频见上述证候者。

2.遗尿 由肾气不固,膀胱失约所致,症见小儿夜间遗尿,伴神疲倦怠,舌淡苔薄,脉沉细;功能性遗尿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 本品有抗利尿作用。

【不良反应】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 忌】 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 1.肝经湿热所致遗尿不宜用。

2.感冒发热病人 不宜用。

3.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饮酒、辛辣食物。

4.宜饭前服用。

【用法用量】 丸剂:口服。一次3~6g,一日3次,或遵医嘱。 胶囊剂:口服。成人每次6粒,5岁以上儿童每次3粒,一日3次。

【剂型规格】 丸剂:每20粒重1g。

胶囊剂:每粒装0.3g。

第九节 扶正剂

一、健脾益气

32.补中益气丸(颗粒)

【药物组成】 炙黄芪、党参、白术(炒)、升麻、柴胡、陈皮、当归、炙甘草。

【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泄泻、脱肛、阴挺,症见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或脱肛、子宫脱垂。

【方 解】 本方重用炙黄芪甘温,能健脾益气,升阳举陷,为君药。党参、白术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升麻、柴胡辅助君药升举下陷之清阳,共为臣药。陈皮理气和胃,使补而不滞;当归补血和血,防升阳之品燥烈伤阴,共为佐药。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有佐使之功。全方合用,共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

【临床应用】 1.泄泻 因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大便溏泻,或久泻不止,水谷不化,稍进油腻等不易消化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气短,肢倦乏力,纳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功 能紊乱等见上述证候者。

2.脱肛 因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肛门下坠或脱出,劳累、增加腹压、咳嗽等均可脱出,伴面色苍白,唇淡,气短,倦怠乏力,腹胀腹痛,舌淡少苔,脉虚无力。

3.阴挺 因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自觉阴道有块状物脱出,阴道坠胀,活动或体力劳动时加重,白带增多,质稀色白;伴精神疲倦,

面色苍白无华,四肢无力,心悸,气短,小腹下坠——http://www.61k.com——,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子宫脱垂或阴道脱垂见上述表现者。

此外,临床尚可用治胃下垂、消化性溃疡、上睑下垂、低血压、头痛、眩晕等辨证属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者。

【药理毒理】 本品有调节胃肠运动、抗胃溃疡、调节消化液分泌、促进小肠吸收、增强免疫功能和抗肿瘤、抗突变等作用。

【不良反应】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 忌】 阴虚内热者禁用。

【注意事项】 1.有恶寒发热表证时不宜用。

2.宜空腹或饭前服,亦可在进食时同服。

3.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食物。

4.高血压患者慎服。

【用法用量】 丸剂:口服。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 水丸一次6g,一日2~3次。

颗粒剂:口服。一次3g,一日2~3次。

【剂型规格】 丸剂:大蜜丸每丸重9g;小蜜丸每100丸重20g;水丸每50粒重3g,每袋装6g;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生药3g。 颗粒剂:每袋装3g。

33.参苓白术散(丸、颗粒)

【药物组成】 人参、白术(炒)、茯苓、山药、莲子、白扁豆(炒)、薏苡仁(炒)、砂仁、桔梗、甘草。

【功能主治】 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

嗽,肢倦乏力。

【方 解】 方中人参甘苦微温,主入脾肺二经,为补气要药;白术甘温而性燥,既可益气补 虚,又能健脾燥湿;茯苓甘淡,健脾利水渗湿,三药合用,益气健脾,共为君药。山药甘平,既补脾胃,又益肺肾;莲子甘平而涩,补脾胃益心肾,而涩肠止泻;扁豆甘平微温,补脾化湿;薏苡仁甘淡微寒,健脾利湿,四药共为臣药。砂仁芳香辛温,化湿醒脾,行气和胃;桔梗辛苦而平,宣肺化痰止咳,又可开提肺气,并载诸药上行,二药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润肺止咳,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伍,共奏补脾胃,益肺气之功。

【临床应用】 1.泄泻 因脾胃气虚,运化失常所致,症见大便溏泻,饮食不消,或大便稀薄,次数增多,脘腹胀闷不舒,纳食减少,或咳嗽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萎黄,肢倦乏力,甚则浮肿,舌淡苔白腻,脉濡而弱;肠易激综合征、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结肠炎、消化不良、放射性直肠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2.厌食 因脾胃气虚,升降失司所致,症见厌食或拒食,纳呆腹胀,面色萎黄,乏力,自汗,精神稍差,肌肉不实或形体羸瘦,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舌淡苔腻,脉细弱;小儿厌食症、消化不良、小儿缺锌症、神经性厌食等见上述证候者。

3.水肿 因脾肺气虚,运化失常,水湿停留所致,症见肢体浮肿,面色萎黄或面白虚浮,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脘腹胀闷,大便溏薄,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弱;功能性水肿见上述证候者。

4.咳嗽 因脾肺气虚,夹湿生痰所致,症见咳嗽气短,痰白量多,咳

声重浊,因痰而嗽,痰出咳平,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乏力,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小儿肺炎或肺门淋巴结核、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肺心病、老年慢性呼吸道感染等见上述证候者。

此 外,本品尚可用于周期性麻痹、口腔黏膜病、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属于脾肺气虚证者。

【药理毒理】 本品有抑制小肠推进、保护胃肠黏膜、调节肠道菌群、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等作用。

【不良反应】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的报道。

【禁 忌】 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 1.湿热内蕴所致泄泻、厌食、水肿及痰火咳嗽者不宜用。

2.泄泻兼有大便不畅者不宜用。

3.孕妇慎用。

4.本品宜饭前服用或进食同时服。

5.服药期间忌食荤腥油腻食物。

【用法用量】 散剂:口服。一次6~9g,一日2~3次。 丸剂:口服。一次6g,一日3次。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6g,一日3次。

【剂型规格】 散剂:每袋9g。

丸剂:水丸每100粒重6g。

颗粒剂:每袋6g。

二、健脾和胃

34.香砂六君丸

【药物组成】 党参、白术(炒) 、茯苓、陈皮、木香、半夏(制) 、砂仁、炙甘草。

【功能主治】 益气健脾,和胃。用于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

【方 解】 方中以党参味甘性平,益气健脾,补中养胃,为君药。白术甘温而兼苦燥之性,甘温补气,苦燥健脾, 与党参相协,益气补脾之力益著,为臣药。茯苓甘淡健脾渗湿,与白术相伍,前者补中健脾,守而不走,后者渗湿助运,走而不守,二者相辅相成,健脾助运之功益彰;陈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木香行气调中止痛;半夏燥湿化痰和胃;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泻,为佐药。炙甘草味甘益气,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配伍,共奏益气健脾,行气和胃之功。

【临床应用】 1.胃痛 因脾胃气虚,胃气阻滞所致胃脘不适,疼痛胀闷,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乏力,胸闷嗳气,食少纳呆,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细弱;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见上述证候者。

2.痞满 因脾胃气虚,健运失职,胃气阻滞,升降失司或所致的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胸胁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食少便溏,少气懒言,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弱;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

3.泄泻 因脾虚失运,清浊不分所致大便溏泄,迁延反复,食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大便中夹有未消化食物,

面色萎黄,脘腹胀闷不舒,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慢性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 本品有保护胃黏膜、减少胃酸分泌、增强小肠推进功能及解除小肠平滑肌痉挛作用。

【不良反应】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 忌】 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 1.阴虚内热及湿热证者不宜用。

2.口干、舌少津、大便干者不宜用。

3.急性胃肠炎,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大便水泻频频,脘腹作痛者不宜用。

4.孕妇慎用。

5.忌食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用法用量】 口服。水丸一次6~9g,一日2~3次。浓缩丸一次12丸,一日3次。

【剂型规格】 丸剂:水丸每100粒重6g;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生药3g。

三、健脾养血

35.归脾丸(合剂)

【药物组成】 炙黄芪、龙眼肉、党参、白术(炒)、当归、茯苓、酸枣仁(炒)、远志(制)、木香、炙甘草。

【功能主治】 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晕头昏,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方 解】 方中炙黄芪甘微温,补脾益气;龙眼肉甘温,既能补脾气,又能养心血,二者共为君药。党参、白术甘温补气,与炙黄芪相配,加强补脾益气之功;当归甘辛微温,滋养营血,与龙 眼肉相伍,增强补心养血之效,为臣药。茯苓、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与补气养血药配伍,使之补不碍胃,补而不滞,为佐药。炙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养血安神之效。

【临床应用】 1.心脾两虚证 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而致气短懒言,失眠多梦,健忘,头晕头昏,肢倦乏力,精神疲惫,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慢性疲劳综合征见上述证候者。

2.心悸 因心脾两虚,心失所养而致心慌不安,失眠健忘,神疲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3.失眠 因心脾两虚,心神失养所致的失眠多梦,健忘,纳呆食少,肢倦乏力,精神萎靡,舌淡苔白,脉细弱;神经衰弱见上述证候者。

4.眩晕 因气血虚弱,脑失所养而致头晕头昏,心悸少寐,神疲乏力,食少纳呆,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贫血见上述证候者。

5.崩漏 因脾虚气弱不能统血而致妇女经血非时而下,淋沥不断,甚或血流如涌,色淡质清,神疲体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功能性子宫出血见上述证候者。

6.便血 因脾虚气弱不能统血,血溢肠内而致便血,血色紫暗,甚至色黑,肢体倦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胃、十

二直肠溃疡出血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 本品有提高气血两虚大鼠血中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血清中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改善大鼠运动病条件性厌食,改善 正常和记忆障碍动物学习记忆能力等作用。

【不良反应】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 忌】 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 1.外感或实热内盛者不宜用。

2.阴虚火旺者不宜用。

3.宜饭前服用。

4.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用法用量】 丸剂:用温开水或生姜汤送服。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3次。浓缩丸一次8~10丸,一日3次。

合剂:口服。一次10~20ml,一日3次,用时摇匀。

【剂型规格】 丸剂:大蜜丸:每丸重9g;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药材3g。

合剂:每支装10ml。

四、滋阴补肾

36.六味地黄丸

【药物组成】 熟地黄、山茱萸(制)、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

【功能主治】 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方 解】 方中重用熟地黄滋补肾阴,填精益髓生血,为君药。

山茱萸补益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养脾阴而补肾固精,共为臣药。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泽泻利湿泄热而降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健运,与泽泻共降肾浊;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茱萸之温性,三药称为“三泻”,共为佐药。诸药相合,共奏滋补肾阴之功。

【临床应用】 1.肾阴亏损证 因久病伤肾,或禀赋不足,或房事过度,或过服温燥竭阴之品,而致肾阴亏损,症见腰膝痠软无力,眩晕,耳鸣,形体消瘦,潮热,盗汗,口燥咽干。

2.眩晕 因先天肾阴不充,或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精耗,以致脑髓空虚,而见头晕目眩,视物昏花,神疲乏力,腰痠腿软,耳鸣;高血压见上述证候者。

3.耳鸣 因年老肾中精气不足,或欲念妄动,以致肾阴亏耗,耳窍失养而见耳鸣,眩晕,腰膝痠软;神经性耳聋见上述证候者。

4.发热 因素体阴虚,或病久伤阴,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等,导致——文章窝——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而见午后潮热,骨蒸劳热,夜间发热,手足心热,烦躁,口燥咽干,腰膝痠软。

5.盗汗 因烦劳过度,或亡血失精,或邪热耗阴,阴精亏虚,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内藏而外泄,以致寐中汗出,醒后自止,五心烦热,两颧色红,口渴咽干。

6.遗精 因恣情纵欲,房室劳伤,或禀赋不足,或手淫过度,肾精不藏而致遗精,并伴头昏,耳鸣,腰膝痠软等。

7.消渴 因素体阴虚,或热病伤阴,或劳欲过度导致阴虚燥热,而见

口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2型糖尿病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 本品有增强免疫功能、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等作用。

【不良反应】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 忌】 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 1.脾虚、气滞、食少纳呆者慎用。

2.感冒者慎用。

3.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之品。

【用法用量】 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浓缩丸:口服。一次8丸,一日3次。

【剂型规格】 丸剂: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药材3g;大蜜丸:每丸重9g。

五、滋阴降火

37.知柏地黄丸

【药物组成】 熟地黄、山茱萸(制)、山药、知母、黄柏、茯苓、泽泻、牡丹皮。

【功能主治】 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方 解】 方中重用熟地黄为君药,滋阴补肾,益精填髓。臣以山茱萸、山药补肾固精,益气养阴,而助熟地黄滋补肾阴;知母甘寒质润,清虚热,滋肾阴;黄柏 苦寒,泻虚火,坚真阴,配合熟地黄以

滋阴降火。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泽泻利水清热;丹皮清泄肝肾, 三药合用,使补中有泻,补而不腻。诸药配合,共奏滋阴降火之功。

【临床应用】 1.阴虚火旺证 因先天阴液亏虚,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等,阴液亏耗,虚火内扰而致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两颧发红,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腰膝痠软,小便短赤。

2.阴虚发热 因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等,导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而见午后潮热,骨蒸劳热,夜间发热,手足心热,烦躁。

3.盗汗 因烦劳过度,或亡血失精,或邪热耗阴,以致阴精亏虚,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症见寐中汗出,醒后自止,五心烦热或潮热,两颧色红,口渴咽干。

4.咽痛 因素体阴虚或热伤津液,虚火上炎,熏灼咽喉而致咽干不适,灼热,隐痛,咽痒干咳,有异物感,腰膝痠软,五心烦热;慢性咽炎见上述证候者。

5.耳鸣 因年老肾中精气不足,或房室不节,肾阴亏耗,耳窍失养而见耳鸣,眩晕,腰膝痠软;神经性耳聋见上述证候者。

6.遗精 因房室过度,恣情纵欲,或妄想不遂,扰动精室而致遗精,头晕,耳鸣,腰膝痠软,精神萎靡等。

【药理毒理】 本品有降血糖作用。

【不良反应】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 忌】 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 1.气虚发热及实热者不宜用。

2.脾虚便溏、气滞中满者不宜用。

3.感冒者慎用。

4.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之品。

【用法用量】 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浓缩丸一次8丸,一日3次。

【剂型规格】 丸剂:大蜜丸每丸重9g;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生药3g。

六、滋肾养肝

38.杞菊地黄丸(胶囊、片)

【药物组成】 熟地黄、山茱萸(制)、山药、枸杞子、菊花、茯苓、泽泻、牡丹皮。

【功能主治】 滋肾养肝。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方 解】 方中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入心、肝、肾经,养血滋阴,补 精益髓,为补益肝肾精血之要药,重用为君药。臣以山茱萸补肾暖肝;山药味甘,归脾、肺、肾经,性平不燥,作用缓和,补脾益肾涩精,为平补气阴之要药,佐以枸杞子滋阴补肾,养肝明目;菊花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茯苓渗脾湿;泽泻泄肾浊;牡丹皮清肝火。诸药配合,共奏滋肾养肝之功。本方由六味地黄丸加味而成,在滋补肾阴的基础上,加枸杞子、菊花,兼有养阴平肝,滋水明目作用。

【临床应用】 1.眩晕 因肝肾不足,阴血亏虚所致,症见头目眩晕,腰痠腰痛,口燥咽干,周身乏力;原发性高血压见上述证候者。

2.圆翳内障 因肝肾不足,阴血亏虚所致,症见视力缓慢下降,视物昏花,晶珠轻度混浊;老年性白内障初期见上述证候者。

3.青盲 因肝肾不足,阴血亏虚所致,症见视物不清,不能久视;视神经萎缩见上述证候者。

4.目涩症 因肝肾不足,阴虚所致,症见双目干涩,羞明畏光;干眼症见上述证候者。

5.耳聋 因肝肾不足所致,症见耳鸣、耳聋,伴有腰痠腰痛,口干咽燥,潮热,盗汗。

【药理毒理】 本品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氧化及增强免疫等作用。

【不良反应】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 忌】 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 1.实火亢盛所致的头晕、耳鸣慎用。

2.脾胃虚寒,大便稀溏者慎用。

3.服药期间忌酸冷食物。

【用法用量】 丸剂: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浓缩丸一次8丸,一日3次。

胶囊剂:口服。一次5~6粒,一日3次。

片剂:口服。一次3~4片,一日3次。

【剂型规格】 丸剂:大蜜丸每丸重9g。

胶囊剂:每粒装0.3g。

片剂:每片重0.3g。

七、温补肾阳

39.金匮肾气丸(片)

【药物组成】 附子(炙)、桂枝、牛膝(去头)、地黄、山茱萸(酒炙)、山药、茯苓、泽泻、车前子(盐炙)、牡丹皮。

【功能主治】 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方 解】 方中附子、桂枝温补肾阳,益火之源,两药相须,互增药力;牛膝苦、酸、平,补肝肾,利尿通淋。三药配伍温阳化气利水,针对病机主病,为君药。地黄补血滋阴;山茱萸既温补肾阳,又益肝肾之阴;山药益气健脾补肾,培补肺气;三药肝脾肾三阴并补,可收阴生阳长之效,共为臣药。茯苓健脾补中,利水渗湿,助山药健脾;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清利下焦湿热,防熟地滋腻;牡丹皮清肝胆相火而凉血,制温药化燥。四药甘淡寒凉,与君药相反相成,用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之功。

【临床应用】 1.水肿 由肾阳衰弱,气化不利所致,症见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畏寒神疲,腰部痠胀,小便不利,舌淡,脉沉细;慢性肾炎见上述证候者。

2.腰痛 由肾阳亏虚,腰府失养所致,症见腰膝痠软,畏寒,四肢欠温,少气乏力,夜尿频多,舌淡,脉沉细;腰肌劳损见上述证候者http://www.61k.com

【药理作用】 本品有提高肾阳虚模型大鼠睾丸及附睾脏器指数、提高血清睾酮水平、促进生精功能及增强免疫功能、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

【不良反应】 服用金匮肾气片后偶可见荨麻疹、心动过缓、胃酸增多。

【禁 忌】 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 1.湿热壅盛,风水泛溢水肿者不宜用。

2.本品含附子,不可过服、久服。

3.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宜低盐饮食。

【用法用量】 丸剂:口服。水蜜丸一次4~5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片剂:口服。一次4片,一日2次。分次用水送服。

【剂型规格】 丸剂:水蜜丸每100粒重20g;大蜜丸每丸重6g。 片剂:每片重0.27g。

40.四神丸(片)

【药物组成】 补骨脂(盐炒)、肉豆蔻(煨)、吴茱萸(制)、五味子(醋制)、大枣(去核)。

【功能主治】 温肾散寒,涩肠止泻。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泄泻,症见肠鸣腹胀、五更溏泻、食少不化、久泻不止、面黄肢冷。

【方 解】 方中补骨脂大温,补肾阳以温脾土,治肾泄,为君药。肉豆蔻温脾暖胃,涩肠止泻;吴茱萸辛苦大热,温肝脾肾以散阴寒,配合君药则温肾暖脾,固涩止泻之功益彰,故为臣药。五味子酸温,固肾益气,涩肠止泻;大枣补脾养胃,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肾散寒,涩肠止泻之功。

【临床应用】 泄泻 因肾阳不足,阴寒内盛,伤及脾阳所致肠鸣腹

胀,五更溏泻,久泻不止,食少不化,面黄,肢冷;慢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见上述证候者 。

【药理毒理】 本品有抑制小肠运动作用。

【不良反应】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 忌】 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 1.湿热痢疾、湿热泄泻者不宜用。

2.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用法用量】 丸剂:口服。一次9g,一日1~2次。

片剂:口服。一次4片,一日2次。

【剂型规格】 丸剂:水丸每袋装9g。

片剂:每片重0.3g。

三 : 富家女购物:富家女购物-游戏基本信息,富家女购物-操作指南

富家美女换装游戏。漂亮的脸蛋加上富有的家产,开个生日派对当然不成问题了!紧跟流行趋势,成为派对女皇。快来帮她挑选衣服吧!

富家女购物_富家女购物 -游戏基本信息

富家美女换装游戏。漂亮的面孔加上富有的家产,开个生日派对当然不成问题了!紧跟流行趋势,成为派对女皇。快来帮她挑选衣服吧!

富家女购物_富家女购物 -操作指南

鼠标操作。

本文标题:国家基本药物临床指南-动物搬家:动物搬家-基本信息,动物搬家-操作指南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792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