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独家:86版西游记嫦娥扮演者邱沛宁近照曝光(组图)
文/北京冬雨邱佩宁因出演1986年央视版《西游记》嫦娥一角而为西游记迷们所熟悉,邱佩宁在电视剧中扮演嫦娥仙子,虽然戏份不多,但是留给我们的印象至今难忘。小时候看《西游记》,除了被孙悟空所吸引,被那些神神怪怪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还有一个爱好,便是看美女。《西游记》中的美女不比《红楼梦》,她们有些是妖精,有些是神仙,总有点不平凡的味道。如今,20多年已经过去,昔日的美女演员们中,很多都选择下海经商,这其中就包括55岁的邱沛宁,现在的邱沛宁是一家集团公司的董事长。
邱佩宁原名邱沛宁,出身军队世家,其父为将军级人物。曾嫁给中央军委某位高官的儿子,后来改嫁一位美籍华人,在北京开有公司,成为老板娘。常年国外或香港,偶尔在北京出现,跟军系好友联系感情。目前为止,邱佩宁版嫦娥是众多版本中赞誉最高的。而在北京冬雨看来,86《西游记》邱佩宁扮演的嫦娥无论是扮相还是气质,都像极了神话传说中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她表演的超凡脱俗,冷若冰霜,不食人间烟火,达到了演员角色的完美合一。
二 : 顾况《仙游记》
唐人传奇】顾况《仙游记》
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入山斫树,迷不知路,逢见漈水。漈水者,东越方言以挂泉为漈。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约在瓯闽之间,云古莽然之墟,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四面高山,回还深映。有象耕雁耘,人甚知礼,野鸟名鸲,飞行似鹤。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有一老人,为众所伏,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袁晁贼平未,时政何若。具以实告。因曰:愿来就居得否?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为致饮食,申以主敬。既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附録】莽墟赋 作者:顾况
大历迷者至莽然之墟也,前山极高,犹在其下。聚首峨峨,去天无多。中有灵草,洞泉浇沙。倒壁挂松,灵莳接波。乳窦滴沥,芝房骈罗。野火不钻,枯木戛摩。阴岑胶加,流响灭华。阳冈豁寥,上景澄霞。何意万里之荒谷兮,有此数百家。此家何代,图记不载。为当去殷,为当避秦。商山老人,不为汉臣。岂知人情之险鄙,征税之愁辛。迷叟归到家,持辞不可陈。儿征防丁,女事东沤。神龙吟兮凤舞。莽墟之所,超逍遥以容与。
关于《仙游记》
顾况(727—815),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字逋翁,自号华阳真逸。苏州(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市)人﹐或说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
至德二载(757年)登进士第。建中二年(781年)至贞元二年(786年)﹐韩滉为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时﹐曾召为幕府判官。贞元三年为李泌荐引﹐入朝任著作佐郎。贞元五年﹐李泌去世﹐他也于此年三﹑四月间贬饶州司户参军。被贬的原因据说是“傲毁朝列”(李肇《唐国史补》)﹐“不能慕顺﹐为众所排”(皇甫湜《顾况诗集序》)。在贬途经苏州时﹐与韦应物有诗酬唱。约于贞元十年离饶州﹐晚年定居茅山。贞元十六年﹐皇甫湜曾在扬州见到过他(《顾况诗集序》)。大历六年(771年),任永嘉监盐官,曾著有《仙游记》,描述飞云江上游李庭寻上山砍树,迷不知路,逢见祭水,内有农田、泉竹、果莱、连栋架险、300余家。
顾况还有一篇《莽墟赋》也是写此事,只是李庭的名字以“大历迷者”代之。
钱钟书说顾况《仙游记》是“刻意拟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风致远逊”(《管锥编》)。郭预蘅也认为顾况的记和赋,“两篇合看,颇似摩拟《桃花源诗并记》,不是创新之文”,但认为顾作“当是变相的怨愤之辞”,“是有寄托的”,“这样的文章,貌似摩拟,其实也是自有时代特征的”。
顾况另有文《释祀篇》说:“龙在甲寅,永嘉大水,损盐田。温人曰:雨潦不止,请陈牲豆,备嘉乐,祀海龙。拣辰告庙,拜如常度。况曰不可……”又有《祭裴尚书文》云:“……上官命况,粜盐蛟室。奄居黄泉,不见白日。”甲寅年是大历九年。从这些叙述中可知,大历九年顾况是在温州任职,可能是盐务部门的官员。他亲眼看到了温州大水给盐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居民生活的困难。
和陶渊明《桃花源记》一样,顾况在《仙游记》和《莽墟赋》中描述的是一种理想社会。在“莽墟”里,没有“人情之险鄙,征税之愁辛”(《莽墟赋》)。《仙游记》说温州人李庭等入山斫树是大历六年,正是顾况来温州的前几年,又说其地是在“瓯闽之间”,这都是为了给人以真实感。在唐代,温州还是一个偏僻的地方,外界所知不多,很有神秘感,《仙游记》把背景定于瓯闽之间,很符合这篇寓言体散文的风格和意境。但“瓯闽之间”毕竟还是一个过大的地域概念,就像《桃花源记》中的武陵,后人想落实它就不免产生种种猜测。宋代瑞安人曹叔远撰《永嘉谱》,将《仙游记》和《莽墟赋》附载雁荡山之后。明代的姜准在《岐海琐谈》里提出异议,认为当在南雁。清代温州人曾唯编《广雁荡山志》,仍将顾况的记和赋收在书里,但特作《莽墟辩》加以辨析。曾唯说:“是赋中所谓大历迷者,其现身说法耶?记中所谓温人李庭者,其乌有先生耶?地与人既属子虚,又何以知其为雁山作乎?”“昔柴桑(陶渊明)作《桃花源记》,至今传为美谈。海市蜃楼,不必实有其事,逋翁(顾况字)之记与赋,得毋类是?观记中象耕鸟耘之语,其为寓言可知。”曾唯的看法是对的,但有人总想把寓言落实。此后,先是民国《平阳县志》依姜准之说将它“落实”到平阳的南雁荡山,近年据说又有泰顺的学者“考证”出顾况笔下的“莽墟”就是该县某某地方,没准过些时候福建那边也会冒出几个 “莽墟”来。全国该有多少个桃花源啊。
关于雁荡山的“桃花源”,倒是黄宗羲的一篇文章中说得有几分像是纪实。
黄宗羲有一篇《二异人传》,晚年自编文集时为免招祸而删去,清末人肖穆据手稿将其辑入《南雷余集》。此文开头说:“自髡发令下,士之不忍受辱者,之死而不悔。乃有谢绝世事,托迹深山穷谷者;又有活埋土室,不使闻于比屋者。然往往为人告发,终不得免。即不然,苟延蝣晷,亦与死者无异……求其避世之最善者,以四海之广,仅得两人焉。”当时能成功逃避剃发的这两个人,一个是余姚人诸士奇(隐指大名鼎鼎的朱舜水),一个是温州人徐某。诸士奇是下海——远走日本得以逃脱剃发之辱,徐某则是上山:
温州雁宕山,其顶有宕六七区,雁去来其间,由是得名。元李五峰作记时,犹有两庵,山鼠如小儿,寒夜共人向火。是后庵废,樵径塞断。余辛巳岁游雁宕山,欲登其顶,问途而不得。闻丙戌间,有徐姓者,莫详其名,不肯剃发。约其宗族数十人,携牛羊鸡犬、菜谷之种、耕织之具,凡人世资生之所需者毕备,攀援而上,剪茅架屋数十间,随塞来路。去之三十年,其亲串曾莫得其音尘,不知其生死如何也。
丙戌年,就是顺治三年(1646),正是剃发令公布的第二年。按上文所述,此处成功逃避剃发的其实不止徐某一人,而是数十人。这数十人上了雁湖冈,从此没有音讯。雁湖冈上有地有水,草木繁盛,回旋余地大,适于放养牛羊,数十人生活在上面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一辈子在山上与世隔绝,那滋味怕是不好受。不过,总比在山下“留发不留头”要好多了。
黄宗羲写这篇文章,意在揭露清廷的暴行。他在文中说:“昔陶渊明作《桃花源记》,古今想望其高风,如三神山之不可即,然亦寓言,以见秦之暴耳。何止人人不能保有其身体发肤,即无桃花源,亦何往而不可避乎。故是时之避地易,而无有真避者。今日之避地难,徐氏乃能以寓言为实事,岂可及哉!”意思是,当年陶渊明作《桃花源记》,是借寓言揭露秦的暴行,但秦廷尽管暴虐,老百姓还不至于连身体发肤都难保存,而且秦时即使没有桃花源,还有许多可以藏身的地方,如今却到处是罗网,想躲都没地方躲啊。唯有徐氏,居然把桃花源的寓言变成了现实,实在是个奇迹。黄氏的悲愤于此可见一斑。
民国《平阳县志》卷五十九载有顾况的《仙游记》,描写的是“温州人李庭等”,因为“入山斫木”而迷了路,发现了在“瓯闽之间”有一个仙境,那里有“好田、泉、竹、果、药”,而且有“连栋架险”的桥。在这个世外桃源里居住着300余户山民。据当地人和一些专家考证,这可能就是如今泰顺县的仙稔乡仙居村。这里生态良好,碧空如洗,群山逶迤,长长的廊桥宛若飞虹,静静地卧在鸳鸯溪上,犹如仙境。
仙稔乡仙居村,距泰顺县城十多公里。这里有一座廊桥,叫仙居桥,是泰顺跨径最长的木拱廊桥。此桥因罹水患,多次被毁,又屡次修葺。现桥为清康熙十二年重建,全长41.83米,宽4.89米,高12.6米,跨径34.14米,为平孔木拱廊桥。这个地方以廊桥显胜,又以林茂称幽。
写《仙游记》的顾况(725-814),是唐代大诗人,曾经在唐肃宗大历年间任温州江南盐铁使署属官。《仙游记》是作者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之作,描写发生在唐大历六年(771年)的事,此文虽然只有250多字,但他不仅描写了“瓯闽之间”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风光,还记录了所看到的“温州人李庭”等山民朴拙自然,宛如仙境般的生活:“四面高山,回环深映,有象耕鸟耘,人甚知礼。”“有一老人,为众人所伏,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
仙居这个地方,历来是名人雅士归隐之地,泰顺陶氏始祖陶乔曾在此隐居,世人称之为仙,故名仙居。一些名门望族,都举家迁居于此,形成了归隐和耕读文化。南宋时,这个小山村里还出了浙东名儒徐元德和理学家徐容。
江南是一个不乏好山好水的地方。可是,好山好水之中,又有这么多绝世的木廊桥保留,当属泰顺了。《中国古桥技术史》记载,我国的廊桥主要集中在浙江和福建交界的崇山峻岭中,而其中保存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要数浙南的泰顺。我们读了顾况的《仙游记》后,觉得这个历史文献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在唐大历年间“瓯闽之间”就有人居住在此地的证据,而且还提供了顾况生活的那个年代里,泰顺一带已经有“连栋架险”的廊桥的文字依据。。www.61k.com)
未完待续,更多精彩请关注比比读小说网微信公众号
本文标题:
83版西游记扮演者近况-独家:86版西游记嫦娥扮演者邱沛宁近照曝光(组图)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6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