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以及人的渺小.蜉蝣是昆虫的一科,寿命很短,只有几小时.作者以此感叹自己一生的短暂.作者用大海里的一颗粟米自比,说明人是何其的渺小
二 : 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寄蜉蝣于天地,
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3)_______________,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4)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5)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
(1)哀吾生之须臾 (2)周公吐哺 (3)久在樊笼里 (4)尤使我耳不忍闻 (5)俯察品类之盛 |
考点:
考点名称:诗文默写课文背诵:主要考察学生对课文的识记背诵能力。常考古诗词: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日希。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高中必背古诗词:
1、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 释]
暝:晚上。喧:喧动。浣女:洗衣服的女子。随意:任凭,听凭。
[简 析]
诗歌意境高妙,其中寄寓了诗人洁身自好的志趣;纯朴的山村生活,体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2、游子吟
孟 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 释]
晖:日光。
[简 析]
《游子吟》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对于春天阳光般夺取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 释]
城阙:帝王居住的城,这里指长安。三秦:指关中(陕西潼关以西)地区。五津:四川省泯江的五个渡口,泛指蜀川。宦游:出外做官。海内:四海之内,天下,指全中国。歧路:分手的路口。沾巾:沾湿手巾,意思是哭。
[简 析]
古代的许多送别诗,大都表现了“黯然销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诗,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创高标。
4、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 释]
鸡黍:泛指饭菜,杀鸡待客。场圃:指打谷场和菜园。就菊花:来欣赏菊花,另一说来喝菊花酒。
[简 析]
诗的首联只写主人的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颔联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颈联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尾联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整首诗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
5、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 释]
龙城飞将:指卢龙镇的“飞将军”李广,汉代名将曾任右北平郡太守。
[简 析]
此诗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的“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出不平凡的意义。首句格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6、渔 歌 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 释]
箬(ruò)笠:箬叶编的斗笠。不须:不用。
[简 析]
《渔歌子》描绘水乡风光,在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自己爱自然、慕自由的情趣,与盛唐山水诗人有其一致之处。
三 : 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寄蜉蝣于天地,
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3)_______________,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4)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5)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
(1)哀吾生之须臾 (2)周公吐哺 (3)久在樊笼里 (4)尤使我耳不忍闻 (5)俯察品类之盛 |
考点:
考点名称:诗文默写课文背诵:主要考察学生对课文的识记背诵能力。常考古诗词: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日希。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高中必背古诗词:
1、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 释]
暝:晚上。喧:喧动。浣女:洗衣服的女子。随意:任凭,听凭。
[简 析]
诗歌意境高妙,其中寄寓了诗人洁身自好的志趣;纯朴的山村生活,体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2、游子吟
孟 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 释]
晖:日光。
[简 析]
《游子吟》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对于春天阳光般夺取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 释]
城阙:帝王居住的城,这里指长安。三秦:指关中(陕西潼关以西)地区。五津:四川省泯江的五个渡口,泛指蜀川。宦游:出外做官。海内:四海之内,天下,指全中国。歧路:分手的路口。沾巾:沾湿手巾,意思是哭。
[简 析]
古代的许多送别诗,大都表现了“黯然销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诗,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创高标。
4、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 释]
鸡黍:泛指饭菜,杀鸡待客。场圃:指打谷场和菜园。就菊花:来欣赏菊花,另一说来喝菊花酒。
[简 析]
诗的首联只写主人的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颔联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颈联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尾联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整首诗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
5、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 释]
龙城飞将:指卢龙镇的“飞将军”李广,汉代名将曾任右北平郡太守。
[简 析]
此诗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的“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出不平凡的意义。首句格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6、渔 歌 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 释]
箬(ruò)笠:箬叶编的斗笠。不须:不用。
[简 析]
《渔歌子》描绘水乡风光,在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自己爱自然、慕自由的情趣,与盛唐山水诗人有其一致之处。
四 : 翻译下列句子。(1)寄蜉蝣于天地,
翻译下列句子。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2)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3)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 (意对即可) |
考点:
考点名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古文今译方法:
1.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
例1: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原文: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
译文: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 上面的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 但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或增补词语也是必要的。
例2:
原文: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状语“三”调整为补语。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就不符合“达”的要求。
2.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
例3:
原文:凌余陈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
译文:阵势冲破乱了行, 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韁, 擂得战鼓咚咚响。 天昏地黑,鬼哭神号, 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由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但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古文今译常见错误: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
例如:
(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
例(1)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如果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
例(2)的“卑鄙”是个词组。“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可译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如果把这个词组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就误译成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
2.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这类错误也很多。
例如: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例(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
例(2)的“犬”是名词用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
例如:
(1)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
(2)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序》)
例(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会误译为“精通书籍”。
例(2)的“举进士”是“被推举参加进士科考试”。
如果不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就会误译为“中了进士”。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准确通顺地翻译古文,最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每一个词。
以上虽然列了一些常见错误,不过从考试的角度说,这样的问题不常遇到。所以,重点还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译方法上。
古文直译: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
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1) 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2) 原文: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宋·蒋捷《一剪梅》宋·蒋捷《一剪梅》宋·蒋捷《一剪梅》
对译:谁为做事?谁让听我的? 调整:为谁做事?让谁听我的?
(3) 原文:邴夏御齐侯。(《齐晋鞌之战》)
对译:邴夏驾车给齐侯。 调整:邴夏给齐侯驾车。
(4) 原文: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对译:晋侯饮赵盾酒。 调整:晋侯使赵盾饮酒。
(5) 原文: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对译:先生不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
调整: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
例(1)的“女”是前置宾语,翻译时要调到动词“容”的后面。
例(2)的“谁”、“孰”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翻译时要移到介词“为”和动词“令”后面。
例(3)的“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翻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
例(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酒”。
例(5)的“羞”是意动用法,“于薛”是补语,翻译时要调为状语。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
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原文:三而竭。(《曹刿论战》) 对译:第三次便泄尽了。
增补: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原文在“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省略了主语“士气”。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清楚。 增补词语时应该慎重,要“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补词语原意就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增补。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 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
像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1) 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公叔段。
译文: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公叔段。(《郑伯克段于鄢》)
(2)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3)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老子》)
译文:“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
原文(1)中的人名、国名都保留不译;
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
原文(3)中的“道”、“常道”都是具特定含义的哲学概念,也保留原貌。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