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山中避雨-山中的雨

发布时间:2018-04-19 所属栏目:山中避雨教案

一 : 山中的雨

  一连几天听到的都是不好的消息,心情,仿佛都是沉重的黑色。

  在铺天盖地的烦恼中,心中忽然有了出来走走的念头。

  而没过多久,雨悄悄地跟上了我的脚步。

  细细的雨丝挟着泥土的芳香悄然而至。

  渐渐的,眼前的一切都蒙胧起来。绿的树,青的草,黛色的山峦……

  世界,都沉浸在了满眼的绿意中,就连雨丝都染上了娇嫩的绿色。我才惊觉原来雨已经下得这样浓密了。

  山中的雨,一缕缕细细的丝线,被春风的巧手织成了薄薄的春纱。轻盈得仿佛一层淡淡的雾,若有若无,如梦似幻。在山间缓缓地流动着。

  眼过之处,无一不笼罩着一层淡绿的,隐隐约约的珠帘。

  山间,只有雨滴滴落在草叶上微脆的声音。

  一颗颗,层层敲开了心上沉重的壳;一滴滴,融化了萦绕在心头的愁绪。

  雨开始活泼起来了。一丝丝,一缕缕,穿过天空的眼眸好奇地向大地张望着。惊醒了叶儿,叶儿打着哈欠,惊醒了草儿,草儿伸伸懒腰。雨珠儿滑到地面上,漾起一串串湿漉漉的音符,映出一个个水灵灵的笑。

  每一丝雨,都是一个纯洁的小精灵,荡涤着世间的尘埃。用它们透明的眼泪洗净凡间的污秽。

  雨洁净而单纯,洁净地在世间旋转,单纯地在世间飘洒。

  而风,似乎也不甘寂寞了。

  在雨的陪伴下,风也踏着轻轻巧巧的步子一溜小跑赶了上来。捉弄着树上刚刚羞涩地探出头来的小树叶儿,小叶儿却怯怯地又把头缩进了密密的叶丛中。任凭风再怎么说,也不肯再探出头来。

  风撅着嘴嘟囔着,朝着雨无奈而又狡猾地挤挤眼,满眼都是淘气的神情。逗得雨一丝丝笑得斜斜的,都快站不稳脚跟了。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是一种怎样的诗意呵。

  从前,我喜欢漫步于雨中,于无声处倾听雨温柔的呢喃,感受“雨打芭蕉”的宁静闲适。让那“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划过我的发丝,晶莹地挂在睫毛上,带来满心的清爽。或是赤着脚走在滴满雨珠儿的草地上,看着那清澈见底的溪流漾出一圈圈欢悦的笑。喜欢在雨中寻找洁白的栀子花,那一丝淡淡的、甜甜的香味。

  迷蒙的雨雾中,仿佛来到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湖光山色蒙胧一片,似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春雨和山水都是那雪白宣纸上晕着的浅浅墨痕。

  心情也透明起来,随着轻轻的雨,一同融在这化不开的诗情中…

  在繁忙的学习和生活中,不要忘记时常浇灌一下自己的心灵。在宁静舒适的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栖息地。时常让生活的精彩、生命的美丽擦拭自己的心灵之镜,让它重放光芒。

 

二 : 山中避雨


前天同了两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仓皇奔走,看见前方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而带卖香烟的。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

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谓“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为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音。拉的是《梅花三弄》,虽然声音摸得不大正确,拍子还拉得不错。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作广告的。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气地把胡琴递给我。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准。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内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纸给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正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violin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了歌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piano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Beethoven的sonata。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Piano笨重如棺材,violin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violin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小曲。虽然音色不比violin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般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曾经搪塞他们说:“下星期再来!”其实恐怕我此生不会再到这三家村里去吃茶且拉胡琴了。)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

1935年秋日作。

三 : 雨中游劳山

早有耳闻,甘泉有名山,名曰:劳山,可一直无暇而至。今日得宽余,便自驾与友人到劳山一游,了却了我多年的愿望。

劳山森林公园属国家级森林公园,距延安70公里,位于甘泉县城南30公里处的东沟乡直罗沟内,距210国道18公里。公园总面积52万亩、沟深达30余公里。园内景秀林密,古木参天,森林覆盖率达89%。这里的景色的确不一般,实属避暑和游览的好去处,令人难忘。

进入山门,时间已是十一点多。天公不作美,刮起了风。四月的寒风把人冷的缩成一团。顶着寒风,我们搭上了开往林区深处的电瓶车。车子缓缓行驶在通往林区的柏油路上,道路的右侧是黄土高坡,坡上长满了各种树木、杂草,开着各色的野花。车子左侧的平坦处是一片人工林,全是些杨柳。树干有碗口粗,挺拔高耸,排列整齐,宛若仪仗队的士兵在接受检阅。在行进中,天空稀稀拉拉地撒下了雨滴。不一会儿,雨滴连成了线,雨水把树上的嫩叶冲洗的翠绿翠绿的。此时,鸟儿都缩进窝里避雨,森林里显得格外的幽静,偶尔从远处传来人们的笑声。我们坐在车上,被这身边的景色完全吸引,也忘却了寒冷和往日的烦恼。

过了十多分钟,车子来到了一个三叉路口,这里是电瓶车的终点站。一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前方的一片小树林。林子不是很密,透过树林是一道红砂石壁。石壁上雕刻着两个醒目的红色大字——“通幽”。字体为草书,恰似行云流水。通幽石壁的对面有一处石峡叫石门,是进山的一个入口。我停下来拍了几张照片,便与友人朝着石门方向前行。此峡入口处宽约十来米,越向前行,峡谷越发狭窄。两侧山石如刀劈斧削而成,挺拔峭立,越发奇异。最窄处仅可供一人通过,石壁上镌有“石门”二字。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感。触目此景,我惊诧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过了“石门”,前面路的上方横着一颗硕大的小叶杨。它的根在我们左侧的山坡上长着,粗大的树干横在路的上方,树梢搭在我们右侧的石崖上,自然搭成了一座独木桥。这树好像是被风吹倒的,无人能把它扶起,因此任他自由生长。其生命力极强,虽然横卧于此,但枝叶依然繁茂。友人很机灵地爬上树干让我为她拍照。拍完照我们继续前行,便来到了石翠峡。

石翠峡两岸山石险峻陡峭,石崖上的缝隙里长出茂密参天的树木,枝杈相通,望不见天空。山道上人为地设置了一些硕大的“金元宝”。人们说只要踏着金元宝走过去,就会发财。我们便一路踏过了金元宝,以求一年的好运。

过了石翠峡,便来到了薄姬墓。墓冢依山而建,由于年久失修,看上去其实就是一个依附山坡的土丘,只是在前面立有一块残缺的石碑。相传隋炀帝当年游猎至此,遇一绝色美女,便一见钟情,后按皇家礼仪欣纳为妃。隋炀帝见此处山色绮丽,便在此修建行宫,终日与薄姬饮酒行乐,乐不思归。隋炀帝对薄姬宠爱有加,薄姬殁后,隋炀帝感其情重,命人将其厚葬于此。然而,我以为这一传说有误,历史上的薄姬乃汉文帝刘恒之母。汉、隋两朝代相隔数百年,薄姬岂能成了隋炀帝的嫔妃呢?值得考证。(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过了薄姬墓,我们便来到了芦苇荡。这里的芦苇不像阿庆嫂家乡和白洋淀的芦苇那样长在水里,而是长在旱地里。有人曾经问我,这芦苇荡有苇无水如何荡呢?这里的芦苇不是靠水来浮荡,而是随风浮荡。一眼望去,好大的一片苇草,经历了寒冬的风雪,枯萎了,在微风中轻轻浮动,瑟瑟作响,给人一种凄凉之感。然而,它的根部又孕育出了新的苇秧,充满生机,蓄势待发,顿时又给人一种新生的希望。这使得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白居易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芦苇有着坚强的生命力,不畏环境艰苦,只要春风吹来的时候,便会生机盎然。

一路上,雨不停地下着。我们来到一个草棚下面避雨休息。小憩之后,我们又动身顺着游道继续前行。游道越向上越陡,我拉着友人缓缓向上攀爬。游道两侧随处可见一些枯死的树木,其形怪异,有的像猴子,有的像豺狼,有的像石人。这些枯树虽然给了人一丝凄楚之感,但也说明这里原始森林年代的久远。

我们经过一番努力地攀爬,终于来到一个平坦的地方——林海观景处。观景处原来是一处农家院落,有几孔破旧的土窑洞,院子里长满了芦苇,整个院落已经荒芜了。在路边,有几个茅草搭建的亭子。我们坐在亭子下面歇息,一边远眺林海,欣赏着林海的壮观景色。我惊叹于这里的林海了。林海浩瀚辽阔,连绵起伏,惟余莽莽,不见边际,令人心旷神怡。一周工作带来的疲惫和烦恼顷刻间荡然无存,心情轻松了许多。我们在这里坐了许久,真有点舍不得离开。这里的森林是陕北唯一保护完好的原始森林,堪称陕北的天然植物园和野生动物的乐园。据说这里的植物品种有600多种,野生动物60多种。我为陕北能有这样的原始森林而深感惊叹和自豪。

雨小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得不动身下山。与上山相比,下山要轻松多了。我搀扶着友人很快就来到青冈。隔沟而望,云海翻滚,林海茫茫,对面的山梁和山坡上都是密密的原始森林。春天的树叶经过雨水的洗涤,不沾一点灰尘,青翠欲滴。林间传来鸟儿的鸣叫声,此起彼伏,宛如一曲悠扬的乐曲,在微风流淌。

下得青冈,便是一座栈桥。原来这里本无路,为了方便游客,管委会在这里修了连通谷底到青冈上面的通道。通道依崖而建,这便被称为“栈桥”。走下栈桥,我们来到一个平台处,驻足仰望山岗之上,树冠如巨伞一般遮盖着山谷,偶尔透过枝叶间的缝隙方能看到零碎的天空和乌云。密林深处,百鸟相鸣,此起彼伏,鸟语不绝。我简直沉醉于这里的美景雅境了,真想与友人一直仙居于此,过着世外桃园的生活,然而这是多么奢侈的梦想啊!这种快乐,这种美景只属于哪些自由自在的鸟儿,而不属于我们这些身处红尘的人类。

在平台上停顿了片刻,我们继续顺着山道下行。置身于密林间,山道崎岖,游人缓慢地行走在羊肠小道上。山道两侧不时地可以看到一些盛开的野花,有白色的,紫色的,也有其他颜色的,五彩缤纷,香味幽浓。我们边走边欣赏着两侧的景色。忽然,一颗高入云端的大树映入眼帘。走近一看,树下立有一块石碑。石碑的上端雕刻着“树王”二字,下面的正文对此树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这是一颗小叶杨,它是这里最古老最粗最高的一棵树。此树高达28米,胸径150多厘米,需要三个人环抱才能抱住,树龄已有130多年,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巍峨耸立,具有“王者”之风范,堪称景区第一杨,故名“树王”。

告别树王,我们沿着小道继续前行。小道的两旁全是粗大的参天古树。瞧,左前方有一簇三胞胎的古树。它们出自同一根基,粗细一样,树像也基本相同,高约二三十米,树冠繁茂,郁郁葱葱。酷似一家的三兄弟一样,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不离不弃。

不知不觉中,我们便来到最后一处景观——千尺峡。进入千尺峡,道路立刻变窄,路面仅有一米多宽。两侧石壁不是太高,约有七八米,石质为红砂石,由于风雨的侵蚀,怪石嶙峋,奇特异常,右侧的石壁上布满了青苔,湿漉漉,毛茸茸,绿莹莹的。两侧石壁的上端长满了树木,仰首而视,仅能看见一线天色。千尺峡名不虚传,峡谷悠长,峰回路转,真有点像《西游记》中的龙宫,我简直沉迷于这神奇的仙境了。我边走边拍摄,足足走了近二十钟,才走出峡谷。走出峡口,回头望去,峡口右侧的石壁上雕刻着“千尺峡”三个红色大字,非常显眼。再向峡谷内望去,峡谷悠长深邃,望不到尽头。转头前行,便豁然开朗,眼前便是电瓶车的终点站“通幽”处。

在返回的途中,我一直在考虑回家后要写点文字,记录下这次旅程,以便日后也有点回味东西。人生一世,不恰似一次旅行吗?我们每个人是不是也都应该在自己的旅程中留下一些美好的,值得回味的东西呢?我与友人携手同行,相互搀扶,克服种种困难,最后我们终于领略到了劳山的全部美景,也感受到了人生相伴而行的快乐,这便是我们此行的收获。

四 : 雨中巡山

雨中巡山

五月的化龙山,依然寒气逼人。迎着朝阳,我们驱车前往猪槽沟(大巴山地区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至公园接待中心,便下起了小雨,山里的天气就是这样风云多变,淋湿衣服又晒干是巡护人经常遭遇的事。也许雨中巡山会让我们有更多收获,不愿半途而归的弟兄们决定继续前行。

脚下冉绵绵的是草,打湿鞋背的晶莹从花芯滚落。灵气的化龙山,是怕我们的脚吃亏,才铺上厚厚的地毯,含苞的花蕾轻轻地吻着我们的脚,他们是在用这最纯朴而真诚的方式欢迎我们。

化龙山百草皆药,对植物小有研究的刘平告诉我:“这是乌头,那是升麻…….,淡淡的幽香是党参传来的。”在这不到十平方米的地方竟有十几种药草,难怪有人日日进山,原来他们世世代代泽被着大自然的恩赐。

我们穿行在绿色长廊中,时而停下拍照,时而探究植物之科属。五角枫老远就摇曳着婆娑的舞姿,那一片片形似小手的通透鲜嫩的叶片上下翻动,分明是在鼓掌欢迎我们这些护林人;水青树狐假虎威,那状似珙桐的叶子,差点让我们产生错觉,但其高达的身材、婆娑的身姿,更是第三纪留下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是良好的行道树种,也不怪其扑朔迷离、彰显风采;那宽卵形叶面上滴落着晶莹水珠的是连香树,别看他形体高大、姿态雄伟,但其果实难采、自生能力差、生长缓慢,且为第三纪孑遗树种,是我国和日本的间断分布种,对研究第三纪植物区系和中日植物区系都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果叶皆药,要不是其叶形奇特,观而悦之,还差点小看了这一珍稀树种;皮灰棕、小枝亮而紫黑、互生椭圆叶者,乃领春木也,是古老的残遗植物,为典型的东亚植物区系特征种,其花果成簇,红艳夺目,为优良的观赏树木,但其生性倔强,迁地种植难以成功;只有那紫花瑞香生性内向,从不向高处露头,只在那林间的小小空地上默然成景,姿态幽美,冠形园椭,条柔叶厚,干婆娑,花繁磬香,锦簇成团,植于园林不知胜过大叶黄杨多少倍,且根、茎、花皆药,宋代诗人王十朋有诗赞曰:“真是花中瑞,本朝名始闻。”还有那紫花杜鹃丛中笑、红花杜鹃乐晚春......真是物竟天择、种纳万象,我辈岂可一一道来?我想起了宋代苏轼的《惠州一绝》“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辞长做岭南人。”不入名山,不进丛林,安知其味、安会其意?

继续穿行于雨林,欣赏着各类蕨姿,虽不知其名,却思绪万千。你看,荚果蕨那一回羽状复叶和覆瓦状的叶片,分明是在冒充苏铁,意欲把我们带进热带雨林的迷宫;天蓬伞更是绰约多姿,那棕褐色的茎与掌状之复叶皆晶莹剔透,形似一把把比艺术更艺术的小伞,哈哈,要为我们遮雨吗?更不用说杓兰生于谷中,乃黄花杓兰、绿花杓兰者也,其叶椭圆秀雅,其花奇特唇瓣卵球形,其色棕褐艳丽,点缀疏林,妩媚如深闺之少女,含羞蕰香,动人心弦。(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蛇!”走在后面的仁保在惊叫。太漂亮了,那不到一米的秀丽,褐、绿、黑、黄杂然的肤色一如精美的刺绣,脖子上皮褶则肿胀如甲,高高扬起的龙头闪动着黑色的信子,我们为她拍了照,并取名“玫瑰仙女”,因那肿胀的皮褶告诉我美丽的外衣内是凶猛与剧毒。“嘎!嘎!”正在我们欣赏美女蛇时,右侧不到20米处传来青麂的叫声,其声愈小渐无,知其走远,只恨相见无缘了......

蹦过跳石,我们来到一片空旷地,溅着白花的小溪流畅如歌,各色各样的小鸟在枝头合唱,漫山的翠绿、碧绿、黄绿涟漪着绿浪,穿越莽林的是呼啸的风,迂回有韵......刘平告诉我:“彩虹高挂的地方是木寨子!”无意听那久远之传说,打开相机,随意拍摄皆美景,这山水不是画在纸上,不是生在眼前,而是神往在我的心中,一仍我思绪如何飞扬,总也无法逾越那天作之盛典。

穿过那片箭竹林,一男一女负背迎面而来,他们是采药的,见其衣衫之褴褛知其家境之清贫,也许不愿破损这一丝一点之宁静与幽美,我心慈善,我佛慈悲,“这里是自然保护区,是不允许从事任何林副业生产的,回去吧,想点别的致富门路。”山里的农民憨厚、知理、知趣,“对不起,我们不知道,幸好遇上你们,不然我们还准备在山上住几天。”坦诚与淳朴告诉我,只要我们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他们就会和我们成为一家人。

目的地是花椒坪,土地平旷,花椒飘香,处处房建的遗迹让我想见那屋舍俨然、清朝末年曾居住1200余户(千家坪)的繁华,我沉重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在厚重的积淀中深思“昔日与大自然争地盘,今日当还之”的哲人警言,在惊叹大自然之圣作时,心生旷世之茫然,更悟科学发展观之精晶。

巡护归来,激情满怀,几欲记下此行之惊奇、欢悦与神往,皆因文字之笨拙、见识之浮浅而搁浅。而夜常思之、味之,以至通宵难寐,故时过半月后如数萝卜子下窖般倾诸于文字,聊表我这微不足道的巡护人之巡护情。

五 : 山中的雨

  没有舒伯特小夜曲的恬畅,没有贝多芬交响乐的欢跃,没有古筝梁祝那份伤感,只是细细地,洋洋洒洒地从空中垂落。凉意中渗着无私,无私中含着热情,热情中透着温馨,温馨中存着细腻,细腻中荡着温柔。这,就是小雨。

  雨天,总能放飞思绪,让自己轻松,快乐地回味昨天,享受今天,策划明天。

  独自一人走到山中,踩着雨脚步的拍子,走过那湿漉漉的小板桥,河中的流水荡起鳞样的涟绮,缓缓拍打岸边,看桥旁的小草贪婪地吮吸着雨露,仿佛总也喝不够;看桥旁的小花,扭动着柔软的腰枝,舒服的洗澡;看远出的松树,调皮的雨珠在松树枝上荡秋千,一颗颗雨珠挂满了树枝,一摇一晃,像节日中闪烁的彩灯。

  雨很美,不是吗?一直喜欢它的那份飘逸、那份超脱、那份淡淡的幽怨,一直欣赏它的“润物细无声”的诗情,一直陶醉在它和世间万物配合默契的小曲间。猜想,它是仙子乎,只为纯净世界,清濯灵魂而来。

  看着雨伸出慈爱的双手,为花抚平狂风吹击的伤痕,与风相比,雨是慈祥的;看着雨用自己的乳汁,喂被太阳烧焦的小草,与太阳相比,雨是温柔的;看着雨弯下腰,深情的亲吻着大树身上被人砍下的伤口,与人相比,雨是博爱的。看着雨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来滋润万物时,我突然明白,雨才是万物的母亲,是它促使万物发芽,生长,也只有母亲才会为了儿女,无私奉献。雨是伟大的。

  欣赏山中的雨,我决定像雨一样做个无私的人。我又踏着雨脚步的拍子,慢慢走出山林,身后的雨依然配合万物奏着小曲,不知是对我这样决定的赞美,还是别的什么。

 

本文标题:山中避雨-山中的雨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094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