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伊犁鼠兔-伊犁鼠兔:伊犁鼠兔-基本介绍,伊犁鼠兔-栖息环境

发布时间:2018-03-22 所属栏目:伊犁鼠兔图片

一 : 伊犁鼠兔:伊犁鼠兔-基本介绍,伊犁鼠兔-栖息环境

伊犁鼠兔(学名:Ochotona iliensis)是一种体型娇小的山地哺乳动物,约20厘米长,长有大大的耳朵,灰色的皮毛上散落着些许棕色斑点。仅存于中国新疆,是高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群体。它们主要栖息在海拔2800米至4100米之间的天山裸岩区。 自2000年以来, 伊犁鼠兔的栖息地减少至原本分布区面积的17.05%。实际栖种群数量的成熟个体数少于2500只,已经处于濒危状态,中国已将其列为濒危动物。 1983年该物种在天山山脉被中国科学家意外发现,并被判定为新物种。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对其数量进行统计,估计有2000只左右。而后,鼠兔便消失在人们视野中。 2014年夏天,中国天山山脉再次发现伊犁鼠兔。

伊犁鼠兔_伊犁鼠兔 -基本介绍

伊犁鼠兔 伊犁鼠兔:伊犁鼠兔-基本介绍,伊犁鼠兔-栖息环境伊犁鼠兔伊犁鼠兔 伊犁鼠兔:伊犁鼠兔-基本介绍,伊犁鼠兔-栖息环境伊犁鼠兔

伊犁鼠兔外形像兔子又像老鼠,成年伊犁鼠兔体重240克,体长约160-200毫米,耳和后足的长度是鼠兔属里最大的1种。耳,须很长,超过8厘米。毛色较鲜艳,额头和颈侧有3块棕色斑点,额、顶是明显的锈棕色斑,颈背有一块浅色斑。夏毛体背棕黄或棕褐,头骨门齿孔和腭孔为一孔。是中国特有物种,是当前国际公认的鼠兔属仅有的二十四个物种中,耳朵最大、后足最长、体形最大的1种。

外形略似鼠类,耳短而圆,尾仅留残迹,隐于毛被内。因牙齿结构(如具两对上门齿)、摄食方式和行为等与兔子相象,故名。后肢比前肢略长或接近等长;头骨上面无眶上突;上颚每侧只有2枚臼齿。雄性无阴囊,雌兽有乳头2-3对;全身毛被浓密柔软,底绒丰厚,与它们生活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有关;毛被呈沙黄、灰褐、茶褐、浅红、红棕和棕褐色,夏季毛色比冬毛鲜艳或深暗。

上颌有1对前后重叠的门齿。和像啮齿动物一样,在门齿与颊齿间有宽阔的齿隙(缺犬齿、部分门齿和部分前臼齿)。草食性,具双重消化功能,即盲肠富集大量维生素后,胶囊裹着成软粪,自肛门排出,再被自己吞咽,又经消化,充分利用维生素(软粪含维生素比正常粪便多数倍),再排出的粪便才是圆形硬粪便。

伊犁鼠兔_伊犁鼠兔 -栖息环境

伊犁鼠兔 伊犁鼠兔:伊犁鼠兔-基本介绍,伊犁鼠兔-栖息环境伊犁鼠兔

伊犁鼠兔习惯群居。挖洞或利用天然石隙群栖。白天活动,常发出尖叫声,以短距离跳跃的方式跑动。不冬眠,有储备食物的习惯,当冬天来临时,依赖所储备的食物过冬。

伊犁鼠兔栖息于各种草原、山地林缘和裸崖。是高海拔动物,主要栖息在海拔2850-4100米的天山裸岩地区。而实际栖息地仅占分布区面积的17.05%。这些地区全年大部分时间都被积雪复盖,植物特别稀少,其栖息环境及食物基地条件很差,特别是冬季生存环境更为恶劣。

伊犁鼠兔_伊犁鼠兔 -繁殖方式

伊犁鼠兔 伊犁鼠兔:伊犁鼠兔-基本介绍,伊犁鼠兔-栖息环境伊犁鼠兔

繁殖期4-9月(或延至10月),每年产仔1-3窝,每胎2-11仔。幼仔晚成性,身体裸露,没有毛皮复盖,眼未开,不能独立生活。

伊犁鼠兔_伊犁鼠兔 -生存现状濒临灭绝

伊犁鼠兔 伊犁鼠兔:伊犁鼠兔-基本介绍,伊犁鼠兔-栖息环境伊犁鼠兔

虽然伊犁鼠兔是新发现的动物,实际上它是1种很古老的残留物种,有人认为鼠兔是由中新世晚期的跑兔进化而来。令人忧心的是,这种形状精灵的可爱小动物在现代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数量锐减,总体种群数量减少了64.48%以上,栖息地面积也在逐渐减少。研究人员发现,伊犁鼠兔种群数量自2000年以来的十多年间减少55%以上,其种群的成熟个体数少于2500只,其亚种群的成熟个体数不超过250只,已经处于濒危状态。这有可能是生存条件极度恶劣、自身近亲繁殖、天敌和人为干扰等原因导致的。

伊犁鼠兔_伊犁鼠兔 -保护级别

列入2005年《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

伊犁鼠兔_伊犁鼠兔 -相关报导

新疆网讯(2015-03-24):伊犁鼠兔,生活在天山山脉高寒山区,是中国新疆特有的1个物种。3月23日,实名认证微博“美国国家地理”发布一组有关伊犁鼠兔的照,因其形象呆萌可爱,长相酷似泰迪熊,立即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

23日中午,记者电话联系到新疆发现鼠兔第一人,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新疆生态学会副秘书长李维东,他义务跟踪保护鼠兔三十多年。李维东介绍,美国国家地理微博晒出的这组鼠兔照片,是他2014年7月在天山精河县木孜克冰达坂布设红外线触发相机时摄到的。照片中的鼠兔,也是他时隔24年后再次拍摄到的珍贵镜头。

李维东一直觉得,自己与鼠兔有1种缘分。1983年7月,伊犁地区防疫站组织了一支自然疫源地调查队,驻扎在尼勒克县吉里马拉勒山山谷,李维东作为防疫工作人员参加了此次调查。一天,李维东正在峭壁间考察,突然,有一只小动物从岩石缝隙中探出了灰色的小脑袋,一瞬间又缩了回去。出于职业敏感性,他耐心留在原地等待,没多久,小动物小心翼翼地从岩石缝跑出,有点像灰兔,又有点像大老鼠,体长约20厘米,耳朵比老鼠略长、比兔子短,这个怪异的形象,立即引起了李维东的好奇并采集了1号标本。

调查结束,李维东回到单位查阅了中国国内外大量文献,初步确定为动物新种。之后多次深入野外调查,直到1985年8月又采集到2号和3号标本,与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员马勇完成了定种研究,确认这是1个新物种。1986年,李维东和马勇将其正式命名为伊犁鼠兔。

在发现确认伊犁鼠兔新物种后30多年间,李维东一直义务从事对鼠兔的野外定点观测及保护工作。李维东发现,伊犁鼠兔喜欢栖息于海拔2800米-4100米间的高寒地带,靠采食天山雪莲、红景天、金莲花等药用植物生存,现仅存于中国天山山区。 1990年,他再一次拍到伊犁鼠兔。去年7月,李维东组成考察队,分两次与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一名动物学研究员,带领一批志愿者对天山一带六个伊犁鼠兔观测区的十四个观测点进行考察。在精河县木孜克冰达坂一座悬崖上,李维东有幸再次见到鼠兔。据李维东实地调研,全疆十四个伊犁鼠兔观测点中有九个点的伊犁鼠兔已经消失。根据最新调查数据推测,伊犁鼠兔现存数量已不到1000只。

2005年,伊犁鼠兔作为中国特有和濒危物种,被正式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10年7月2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这一天列为“拯救伊犁鼠兔日”。

李维东呼吁,在曾经发现伊犁鼠兔的天山一号冰川的天格尔山建立1个名副其实的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保护好珍稀的伊犁鼠兔。

伊犁鼠兔_伊犁鼠兔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伊犁鼠兔 伊犁鼠兔:伊犁鼠兔-基本介绍,伊犁鼠兔-栖息环境伊犁鼠兔

上世纪的研究表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包括无脊椎动物,鸟类,鱼类和哺乳动物等的许多动物已开始转移其领域,为适应其生存的小气候避免灭绝,这些物种开始向高海拔区或向极地迁移。

气候变化不仅影响到单一物种,整个生态系统也可能因为气候变暖而濒临灭绝。目前世界上最容易受危胁的区域为高山生态系统和高纬度地区。据专家预测,到二十一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

6.4oC,气温每升高3oC,种就有可能向高海拔区移动500米或向极地迁移50公里。气候的变化,高山物种的栖息地越来越少,鼠兔是1个能集中反映了这些高山区气候变化的物种。

因此,我们做了《探寻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高山物种伊犁鼠兔濒临的信息及保护对策》的研究,在我国伊犁鼠兔作为气候变化的指标,通过种群数量的变化证实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二 : 气候变化的受害者伊犁鼠兔的故事

编者按长着一张“萌泰迪”脸,时隔22年才再次出现的伊犁鼠兔,一经媒体报道,就红遍全球。[www.61k.com)

伊犁鼠兔是一种外形美丽、发现很晚的古老、残留的兔形目珍稀动物,仅分布于我国天山高海拔裸岩区。国内外科学家已证实伊犁鼠兔和很多同类一样都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不断升高的气温已经不能满足它们的生存需求。为了寻找生存领地,它们向高处迁移,生存环境险恶和高度片断化分布导致种群繁衍困难。

2008年,伊犁鼠兔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红色目录之中,但目前,其种群高度片段化,数量不足1000只,持续衰退,濒临灭绝。

伊犁鼠兔的命运牵动人心。为此,本报记者连线采访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新疆生态学会副秘书长李维东。他是伊犁鼠兔的发现者和命名人,也是“萌泰迪”照片的拍摄者。

伊犁鼠兔,不说再见

中国气象报记者孙楠

伊犁鼠兔 气候变化的受害者伊犁鼠兔的故事

每一次追随伊犁鼠兔的踪迹,李维东都失望而归。伊犁鼠兔的种群数量比30多年前首次发现它们时减少2/3,已处于极危(CR)的边缘。时隔22年,李维东终于和它们再次邂逅。一张珍贵照片的定格让伊犁鼠兔“萌”化了整个世界。

2014年7月9日,李维东说是他这辈子最值得庆幸的日子:他在天山科考布设红外相机时,终于发现了伊犁鼠兔。

这一天对于李维东,甚至比1983年他首次发现、1986年正式为其命名为伊犁鼠兔时更为激动。

1983年7月,在伊犁地区卫生防疫部门工作的李维东偶然发现了岩石缝里钻出一只像老鼠又像兔子的小动物。由于负责伊犁地区的鼠疫防治工作,李维东对当地啮齿类动物非常熟悉。这个小家伙却是从未见过的。后来,他将这只小动物制成标本,查阅大量文献,没找到这种动物的任何记载。于是,他和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员马勇研究后认为,这可能是一个新物种。

为排除个体变异,新物种的确认必须采集足够数量的标本。在此后两年的时间里,李维东才采集到第二、三号样本,最终在1986年,将该物种命名为伊犁鼠兔。从此,世界动物史册上又多了一个由中国人命名的动物。

这也改变了李维东的命运,他从本已有所建树的医疗领域转向生态学研究,尤其是对伊犁鼠兔、藏羚羊、野骆驼等野生动物的研究保护工作中,一干就是20年。

令人遗憾的是,1992年之后,李维东就再也没有亲眼见过伊犁鼠兔了。22年间,他通过伊犁鼠兔特有的、绿豆粒状的粪便,它们在石头尖留下的用以标志领地的粪便和白色尿迹,以及过冬贮存的草堆判断它们在部分区域中还没有消失。

2002年时,李维东在最早发现伊犁鼠兔的新疆尼勒克县吉里马拉勒山已找不到其踪迹,只能寻找到一些陈旧的粪便,但后来到2006年再去时,一点踪迹都找不到了。

伊犁鼠兔是古老的物种,在李维东发现它时,就很稀少。20多年前,李维东在伊犁鼠兔栖息区域布设了14个观测站点,估算出大约有3000多只伊犁鼠兔。2002年重新评估时,发现种群数量减少了一半多。此后,每四年进行一次野外调查。到2014年时,据推测伊犁鼠兔种群数量下降了2/3以上,只剩不到1000只。

有好几次,李维东找到新鲜粪便和雪地上的足迹,他都以为一定会看到伊犁鼠兔。但每一次都是失望而归。

再次看到这个20公分长的小家伙时,李维东几乎要跳了起来!他按捺住激动的心情,举起准备了多年的长焦相机,拍下了红及全球的照片。

他等这一刻,已经22年。

是不保护不干涉,还是建立保护区。李维东在伊犁鼠兔保护上走过弯路。究其原因,伊犁鼠兔已经基本不能适应当前自然环境,同时,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暖加剧了它们消失的速度。

伊犁鼠兔火了。但是,李维东很快就不那么高兴了。

他陆续接到了很多摄影爱好者的电话,每个人都想亲眼见一见伊犁鼠兔。

很多物种都处于“越宣传、消失却越快”的尴尬境地。例如,生活在天山和阿拉套山的新疆北鲵,怕光怕热,白天躲在石板下面。在被媒体大肆宣传后,每个来此旅游的人都情不自禁地翻动石板寻找北鲵。北鲵很快也成为濒危物种。为此,李维东很担心:“鼠兔的发现地点是要绝对严格保密的。”

2002年之前,伊犁鼠兔很少走进公众的视野,原因正是如此。1992年前后,李维东在青年科学家论坛上,提出“不建保护区、不宣传、不干涉”的保护原则,让它们在自然环境中活下去。但这一方法并没有奏效。2002年,在等待10年之后,鼠兔的数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大幅下降。

李维东分析了其中原因。伊犁鼠兔是高寒动物,喜欢生活在海拔2800米至4100米的区域,气候变暖使得伊犁鼠兔向上攀爬寻找合适的温度。在伊犁鼠兔生活的天山顶峰,海拔只有3300米左右,只有东部可达4000米。越来越少的区域能够满足它们生存的温度需求。“多数观测不到鼠兔的站点都在海拔相对低的地方。”李维东说,这证明它们的确向上攀爬。

从另一方面看,伊犁鼠兔栖息在裸岩缝隙中,海拔越高的裸岩越孤立,分布在每一座山山顶。“这么多年,从没见到两只伊犁鼠兔一起出现。在一大片山头考察时,最多只能发现三只。”李维东说,它们的种群很难繁衍,有的只能近亲繁殖,导致种群机能退化。

“为什么那么萌?近亲繁殖让它们傻乎乎的。”李维东回忆,1987年,他们使用老式大摄像机对伊犁鼠兔进行拍摄,开启机器后需要转动录像带,开始鼠兔会躲起来,但听习惯后,竟然从李维东的脚上爬了过去。这并不是美好的记忆,鼠兔缺乏躲避危险的意识,让李维东很担忧。

目前,伊犁鼠兔已经高度片段化,这是物种灭绝的征兆。“它们进化到现在已经基本不适应当前的自然环境了。”早在1989年,李维东就做过伊犁鼠兔灭绝假说的论文。“但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暖加剧了它们消失的速度。”

伊犁鼠兔 气候变化的受害者伊犁鼠兔的故事

伊犁鼠兔保护区域已经划分。保护伊犁鼠兔,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自补能力差的高山生态系统。近些年,我国保护力度加大,很多濒危野生动物数量都在恢复中。

自2002年起,李维东就呼吁建立伊犁鼠兔保护区或保护小区。

高度片段化的物种,再不进行人为保护,消失的速度会更快。

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天山一号冰川保护区域,其中的一些矿产逐步被清理,后期的修路规划也尽量避开了保护区域,李维东的愿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今后,在保护区,可能会采取人工繁育等方式,维持并回升伊犁鼠兔数量。同时,伊犁鼠兔对气候变暖的定量化响应也会得到进一步研究。

但是,保护区域的管理机构、职责等还在进一步商讨中。李维东担心,如果保护区域管理工作执行主体不清,各个机构都能参与其中,到头来相当于没人真正进行保护。

在青藏高原北侧的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伊犁鼠兔同样位列濒危级别的还有柯氏鼠兔。它于1884年首次被发现于新疆和西藏交界处。在此后的整整一个世纪,科研工作者再没有找到其踪迹,直到1984年为建立保护区进行考察时,才再次发现其踪迹。1999年,李维东在高原野外考察时专门做了研究,柯氏鼠兔是草原栖息型,喜欢在沙壤地驻窝。由于窝很浅,容易被肉食动物袭击,近年的数量也在减少中。

“每个高原物种濒临灭绝都有其自身的特殊原因。”李维东说,但是人类介入原本在自然状态下的生态系统,其影响是不可忽略的。早些年,人类为了动物毛皮进行盗猎;如今,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张,旅游资源不断开发,越来越多的人踩踏草地,使土壤板结或流失,影响植被生长,并影响了野生动物的食物来源和觅食行为;同时,人为破坏增加了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含量,改变了动物取食习惯。

拯救高原濒危物种,是在挽救它们本身所特有的基因价值,相当于保护高寒生态系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等特殊因素,高海拔区植物生长较慢、动物相对稀少,生态环境脆弱,自补能力差,一旦一两个物种消失,小区域生态就可能处于崩溃边缘。

30年来,李维东及很多环保团队致力于保护高原生态。上世纪90年代,他们和国际组织一道,与藏羚羊盗猎分子周旋,揭穿了不法分子编造的“牧民收集换毛脱落的羚羊绒编制成‘沙图什’披肩”的谎言,其曝光的“一条‘沙图什’披肩需要杀害3只藏羚羊”真相,让国际社会禁止“沙图什”披肩交易。

高原生态保护已经卓有成效,原来没有雪豹的区域出现了雪豹,藏羚羊、野驴等生物的数量也在回升。

但是,气候变化对高寒生态系统的影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维也纳大学的研究显示,三分之二的草地物种以每10年4米的速度,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迁徙;有科学家预测如果气温升高3℃,已知高山植物中的三分之一至一半都会灭绝;植物学家马克·艾伦说,即使气温停止上升,高山动植物仍然处于风险之中。

延伸阅读

警醒鼠兔消失背后的推手——气候变化

伊犁鼠兔 气候变化的受害者伊犁鼠兔的故事

正在进行野外考察的李维东。

3月11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时隔22年再次发现伊犁鼠兔,这绝对是历时最长的捉迷藏游戏。

如果不是李维东碰巧赢了这场捉迷藏的游戏,伊犁鼠兔也许还不会大规模走进人们视野,隐藏在其背后的幕后推手——气候变暖,也许还不足以引起人们的警觉。

这一次,人们终于直观感受到气候变暖给生态圈带来的影响。“萌泰迪”不得不为了找寻更低的温度艰难地向上攀爬。如果气温继续快速变暖,它们终究会失去家园。

更值得警醒的是,气候变暖对生态圈的影响不仅局限于高寒物种,它给陆地、海洋里的一些生物都带来了毁灭性打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在本世纪内,在中等至高排放情景下,气候变化的程度和速率可造成陆地和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湿地)的构成、结构和功能面临发生突然和不可逆转的区域尺度变化风险。

报告认为,由于气候变化、毁林和生态系统退化,在21世纪,很多地区树木死亡和相关的森林枯死情况都会增加,很多森林动物都将处于由于栖息地减少而灭亡的危险境地。

海洋生物也不能幸免,气候变暖造成的海洋物种空间变化将造成高纬度地区发生物种入侵,热带和半封闭海域会出现较高的本地物种灭绝率。最低含氧区和缺氧的“死亡地带”逐步扩张,将进一步缩小鱼类栖息地。

尽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了对濒危物种抢救性保护工作,通过加强野外巡护、栖息地恢复、救助伤病个体、实施放归自然等一系列措施,促进濒危动物种群的扩大。但由于气候变暖是个缓慢的、长远的、不确定性较大的变化过程,在保护、研究濒危物种的过程中,这一因素容易被人忽略,相关基础科研工作薄弱,也很难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因此,动物保护工作者应当加紧气候变暖对物种影响的基础研究工作。同时,在气候变暖与物种进行栖息地拉锯战的过程中,公众应该做到不与濒危动物争领地。人类栖息地扩大、旅游业不断发展,这些同时存在的驱动因子可以对物种和生态系统造成交互、复杂和放大的影响。如媒体报道的那样,在美国5372米的高山上,研究人员看到融化的积雪、向上迁移的野生动物,以及当地居民紧随其后、不断扩大的种植区,而人类的这一行为可能加速迁徙动物的消失速度。

(来源:《中国气象报》)

(责任编辑:小疯)

本文标题:伊犁鼠兔-伊犁鼠兔:伊犁鼠兔-基本介绍,伊犁鼠兔-栖息环境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909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