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奋斗目标-引申义

发布时间:2018-03-02 所属栏目: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一 : 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奋斗目标-引申义

党的奋斗目标,即政党为实现既定目的而确立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实践来看,一般分为最终奋斗目标和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奋斗目标。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政党公开树立的旗帜,它可以引领前进方向,号令集合队伍,团结凝聚力量。因此,党必须从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地提出具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引导人民群众认清党的奋斗目标与自身根本利益的内在一致性,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之奋斗。

党的奋斗目标_党的奋斗目标 -引申义

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是1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为此,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奋斗目标。

(1)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提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一具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全国解放后,提出了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一化三改”的奋斗目标,唤起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加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科学判断中国国情,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奋斗目标对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党的奋斗目标 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奋斗目标-引申义
党的奋斗目标

二 : 党的奋斗目标

第五讲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源:

党得奋斗目标是党引领革命方向,号令集合队伍,团结凝聚力量,带领群众前进的方向和战斗旗帜。

我们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开宗明义地向世人宣告: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党的十七大党章明确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每一位要求入党的青年学生,都应该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模范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把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同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坚定地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并为之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第一节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理想、最美好的社会制度。实现这一社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个理想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最主要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 一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理想的社会制度 人类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由来已久。翻开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长卷,自从有阶级以来,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为了寻找指引人类社会消除阶级剥削、阶级压迫的航行灯塔,孜孜以求,锲而不舍。早在3000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就憧憬“天下为公”的人类“大同”。500年前,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家托马斯·莫尔怀着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残酷剥削的强烈愤慨,指出私有制是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和其他一切社会灾难的根源,提出了完全没有私有制的社会“乌托邦”。之后,又有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还有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理想等,然而由于受历史和阶级局限,他们的社会理想蓝图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空想。直到16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参加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在批判地继承人类文明丰富思想遗产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创立了共产主义学说,庄严宣告,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关于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做过许多精辟的描述。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

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列宁指出:“我们所谓共产主义是这样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人们习惯与履行社会义务而不需要特殊的强制机关,不拿报酬地为大家工作已成了普遍的现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是: 第一,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占有,劳动者本身既是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者。 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社会成员将尽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参与社会劳动和工作,社会将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生活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消除了社会主义时期实行“按劳分配”存在着的某些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

第二,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下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失,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也将消失。

第三,“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恩选集》第一卷1995年版,第294页)。“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自由人”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人。自由人不仅道德品质高尚,而且有极高的科学文化素养便于改造客观世界、把握规律、创造财富。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与自由人之间利益的和谐,而不是对立。

第四,国家消亡。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那时,管理公共事物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以上这些社会特征,尽管只是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大致轮廓,但它已经向我们表明: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进步、最合理的社会制度,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它的先进性、优越性是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社会形态所难以比拟的。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终奋斗目标,充分表明了共产党人所从事的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壮丽的事业,共产党人的理想是最崇高的理想,是最值得为之奋斗和引以为豪的理想。

二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后必然发展为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终奋斗目标,不仅仅因为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的理想,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这样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正是在这个规律的作用下,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它把封建社会的小生产和自然经济变成为社会化的大生产,使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资本主义社会自始至终存在着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所谓生产社会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从个人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生产过程从分散的个人行动变为许多人相互联系、相互协作的社会行动;产品也从个人劳动成果变成大家共同创造的社会成果。社会化生产的这种特性,不能容忍生产资料和产品私人占有,它要求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和社会支配,对生产实行统一的社会管理,并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社会化劳动的成果。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依靠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劳而获地占有他人的劳动产品,这样就产生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由于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目的又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这样,资本家总是在自己的企业中尽量加强管理,以打败竞争对手,攫取更多的利润。这就造成了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竞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使社会生产的正常比例遭到破坏,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与这个过程相适应,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日益加重,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极少数大资本家手里,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这些矛盾,依靠资本主义制度无法根本解决,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使社会更好地组织生产,更加有效地发挥计划和市场的作用,以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经过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巨大进步,最终将过渡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仅有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且也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所证明。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诞-牛宝宝日记本-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理论到实践,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从一个被反对派称之为游荡在欧洲的“幽灵”,发展成为遍及全世界、对人类命运起决定作用而为资本主义所惧怕的一支伟大的力量。当前,虽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曲折和失误,但这丝毫没有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仍然

在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巍然屹立,并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这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胜利,给世界广大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以巨大的鼓舞。不管在今后的历史进程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还是会遇到什么错综复杂的情况,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在全世界最终实现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很长的甚至是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曾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作出过设想。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在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分析基础上,预测了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从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时期(或称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称低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列宁对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理论阐述,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把“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社会”。

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首先将取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取决于这些国家所经历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然而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时期,它在自身的发展中也会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在一切条件具备之后才能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其次共产主义只有在全世界范围内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有赖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也有赖于现存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以及转变后向共产主义的发展。然而,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之所以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发展规律看,任何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间必然要经过激烈的复辟与反复辟的反复斗争。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更替尚且如此,新生的社会主义要同已高度发展和成熟的资本主义进行较量与斗争,并要取得彻底胜利,那就必然更加复杂和艰巨,这是不言而喻的;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看,生产关系的变革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决定性的因素。现在,资本主义生产在停滞和腐朽的总趋势下,仍然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在一定的时期内还有可能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只有当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无法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时,资本主义才会灭亡,这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制度首先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加强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更需要用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创造了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从新生事物成长的规律看,曲折和反复总是不可避免的。凡新生事物,都不可能一产生就十全十美,只有在发展中才能逐步自我完善。这就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试验。在这一过程中,有成功,也不可避免地会有挫折与失败,从而出现曲折和反复。社会主义事业同一切新生事物的成长一样,也是螺旋上升、波浪式前进的。

有些青年学生认为,共产主义好是好,只是离我们太遥远了,把它作为理想来奋斗没有现实意义。这是不正确的。作为学生党员和争取入党的积极分子必须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其一,实现共产主义是社会变革过程与自然进化过程的统一。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科学论断表明,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同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一样,遵循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政治制度的革新、意识形态的转变,乃至人们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的更新,都有其内在的时间度量,它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其二,共产主义是奋斗目标和奋斗过程的统一。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还是一种运动。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由低级到高级向前发展的。现在,我国进入了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必须把追求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与完成现阶段的任务结合起来,做到既胸怀远大理想,又立足现实的努力,用勤奋学习、埋头苦干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现代化贡献力量。

第二节党在现阶段的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了实现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党必须根据当前所处历史阶段的社会特点,科学地提出这一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战略任务。共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应当明确我们当前所处的历史阶段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战略目标,并以实际行动模范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实现党的基本纲领和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正确分析国情得出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跨越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进入了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新中国建立后,党领导全国人民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从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尽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就决定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 济半自然经济展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个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是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

明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非常重要的。正确认识我国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三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

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使广大人民群众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和重大突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也是深入理解党的基本路线的钥匙。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旗帜,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根本立足点,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奋斗目标,概括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的任务、总的方针、总的政策。它集中反映了党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也是党和人民的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党的十五大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从基本目标、基本政策上集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 ,以及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根本问题,有机统一、不可分割。这对于明确党在现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方针、政策,统一全党思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具有重要意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主要的经验总结。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将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建设密切配合、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总规划,它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和重大任务,从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

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协调,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共同发展。

经济建设是前提,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经济建设是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就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当前阶段,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的,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政治建设是根本,它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

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当前阶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继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要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弘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文化建设是灵魂,它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建设搞好了,人们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才能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最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着眼点,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社会建设是纽带,它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就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更——61阅读——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生活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集中体现和落实,从整体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是一个宏伟的历史性的总体布局和战略目标。实现了这个总体布局和战略目标,中国人民就能够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社会主义在中国就能够超越初级阶段而继续前进;中国人民就可以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并能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第三节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至关重要。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小康社会”是最早出自战国时期的《礼记》。邓小平同志赋予“小康社会”以全新的科学内涵,使其成为表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目标的重要概念。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明确提出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这里的“更高水平”,就是指用大体二十年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更全面”就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

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比较均衡”,就是使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得到扭转,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由此可见,不能用所谓的“总体小康”概念,来反映和表述已经实现的小康,也不能用“全民小康”概念,来概括和代表今后几十年所要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作为一个发展进程,小康社会由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构成,而就整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来说,是从温饱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过度阶段。作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特定的任务和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前的战略任务,而作为一个过渡阶段,在前期需要突出强调建设小康社会,之后侧重点逐步转向强调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就是这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的发展战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根据前一阶段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水平。

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党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www.61k.com——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重大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在21世纪头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重要历史阶段。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包含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等四个方面:

1.经济目标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立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政治目标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的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文化目标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社会协调发展目标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系统、全面和准确的诠释,分别对应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大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任务的确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作用。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

看到,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现有的小康水平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国内外正反经验表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衡量一个执政党政绩的直接标准,它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就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优化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第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发展观,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实践证明,能否立足国情而又面向世界,能否解放思想而又实事求是,能否尊重发展规律而又不因循守旧,制定一个符合人民愿望、体现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是关系我们党能否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产生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万众一心去夺取胜利的关键。

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在党的十六大确实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发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针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低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制更加健全。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资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

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四、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发展观,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1.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大力推进经济结果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的部署,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机活力。

2.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自我完善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党一定能够带领人民开创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

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4.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要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地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局面。

5.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要全面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性军事任务的能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要全面加强、协调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发展新要求,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提高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建设质量。

6.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

政区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着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7.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必须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互相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8.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三 : 党的奋斗目标

四、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发展观,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1.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大力推进经济结果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的部署,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机活力。

2.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自我完善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党一定能够带领人民开创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

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4.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要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地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局面。

5.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要全面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性军事任务的能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要全面加强、协调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发展新要求,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提高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建设质量。

6.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

党的奋斗目标 党的奋斗目标

政区基本法办事。[www.61k.com)全力支持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着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7.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必须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互相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8.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本文标题: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奋斗目标-引申义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889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