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在家上学-在家上学

发布时间:2018-03-13 所属栏目:在家上学

一 : 在家上学

在家上学:多元育人还是简单逃离? 字号: 小 中 大 | 打印 发布: 2013-10-24 11:52 作者: 网络来源 来源: 网络来演 查看: 611

昨日下午,童童(化名)和刚认识的小伙伴趴在地上写字、画画,他们都选择了在家上学。[www.61k.com)

早上1小时国学、1小时数学、20分钟英语;下午“随性而为”,有时到公园边玩边写生,有时在小区游泳或者攀岩……这是6岁的彤彤(化名)每天的“课程表”。每天小区里的学校响起上课铃时,她也打开课本。不同的是,彤彤的课本是《论语》之类,课桌是饭桌,老师是她的妈妈。

据粗略统计,像彤彤这样“在家上学”的孩子在国内目前大约有2000人。相比同龄人,这个群体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据有关教育研究报告,热衷、观望、积极探讨这种新教育方式的“旁观者”越来越多。

记者调查发现,“在家上学”不仅存在于法律的灰色地带,而且不管是践行者还是旁观者,都有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他们既对传统学校教育不满意,又不敢贸然走上这条叛离的路。

在家的孩子

大部分给孩子选择“在家上学”的家长主要是对“分数至上”、课业负担过重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厌恶,也有一小部分是希望“因材施教”

彤彤还有一个姐姐,在广州市某公办小学念三年级。

“有时和她说一些学校里的事情,聊聊天,我会很惊讶学校教育的呆板。”这位两个女儿的母亲说,正是在大女儿身上感受到传统学校的束缚、僵硬,所以到了彤彤读书时,夫妻俩决定开辟一块试验田——让小女儿在家上学。

每天学校打铃上课,彤彤也会打开课本。早上语文、数学、英语,一共两个半小时,连上中间休息,从早上8时上到11时。语文主要是国学,英语用的是国外的绘本教材,其他时间都在玩。“下午有时练字,有时到外面写生,或者去跑跑、跳跳,做一些户外活动。”

几个月下来,彤彤母亲还很难判断这个试验是否算得上成功,“但起码她接触外界的机会更多,性格也更开朗,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包括新的知识。” “小学阶段学多少知识可能还是其次,反而人格塑造是关键,但学校未必能做到。”彤彤母亲说,这一点也是她期望自己这块试验田能结出的最大的果。 相比起彤彤父母的“洒脱”,肖杰(化名)父亲的决定就艰难得多。

在家上学 在家上学

肖杰今年9岁。[www.61k.com]当他三年前像普通孩子那样入读小学一年级时,作业越来越多,晚上常常做到11时,第二天6时许就得起床,情绪越来越低落。

“上学后的儿子好像没有思考空间,连玩游戏都提不起兴趣,每天被作业压得停不下来。”肖杰父亲说,“那么小的孩子看着都心疼。”

肖杰父亲初中毕业后很长时间都在工厂打工,后来自学了广告业务,如今是佛山一家广告公司的业务主管。个人经历也让他看到另一种教育模式的可行性。 经过两个多月的思考,他向家里人宣布了自己的想法:让孩子在家上学。 意料之中,老一辈的反对声不绝于耳:“你是你,你的孩子是你的孩子”,“时代不同了,你以为现在靠自学可以吗”,“你自己定性了,不要耽误孩子”,“不去学校谁来教,怎么学”……

解释、拉锯、举例,折腾了快1个月,老人家才勉强同意让孙辈尝试“在家学习”,“稍有不妥,就得回校去!”

尽管对这样的教育模式抱有信心,但肖杰父亲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传统教育的“逆行者”。而且这个最早的榜样来自“童话大王”郑渊洁,他让儿子郑亚旗从小学辍学,然后自编教材在家教育。

“新的路在哪里不知道,但这条路是不行的,所以没有犹豫,哪怕有阻挡和不理解。”一位曾在世界500强担任中层管理职务的“海归”母亲,为了孩子的教育毅然放弃高薪,决定在家给孩子当老师。在她眼里,现在的教育变得越来越功利。“如果成绩差就会被贴上‘差生’的标签,孩子从小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 记者调查发现,大部分给孩子选择“在家上学”的家长主要是对“分数至上”、课业负担过重等长期存在问题的厌恶,也有一小部分是希望“因材施教”。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往往先是发现孩子在学校不适应,继而才接触体制外的教育,并最终选择脱离传统学校教育。

试验的困惑

无论是实践者还是旁观者都有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心和困惑,他们既对传统学校教育的不满,又不敢贸然走上完全叛离的道路。这样的不确定,从某种程度上看,都戳到了这个新生试验的痛处

既可以学习新知,也可以让孩子快乐成长,这使得“在家上学”看上去很美。那现在有多少孩子或家庭在耕耘着这样一块试验田呢?

8月24日,一场“学在民间:在家上学·多元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发布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担任负责人的《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

在家上学 在家上学

根据这份报告,当前活跃在中国内地的在家上学群体规模大约为1.8万人,这主要是指对在家上学感兴趣、通过网络等方式探讨、交流这一话题的人数规模。(www.61k.com]而根据“在家上学联盟”网站的粗略统计,正在实践“在家上学”的人数约为2000人。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其中浙江、广东、北京数量最多。

记者走访发现,国内“在家上学”的模式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孩子纯粹地在家接受教育,父母会在他们低年级阶段充当老师的角色,中高年级阶段则会以家教或自学为主;另一类是孩子进入私塾接受教育,这类私塾通常也是由前一类型发展而成,相同需求的家长聚集在一起,甚至出现小规模的学校,他们都有相似的文化和教育理念背景。

但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相对于中国学龄儿童总数,2000人实在是一个极其微小的群体,许多普通家庭甚至不会感觉到他们的存在。即使发现了,也觉得不可思议。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实践者还是旁观者都有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心和困惑,他们既对传统学校教育的不满,又不敢贸然走上完全叛离的道路。这样的不确定,从某种程度上看,都戳到了这个新生试验的痛处。

首先是体制内外的衔接问题。

2009年,蔓福(化名)与丈夫在中山办了所大同国学馆。次年,儿子没有出现在小学五年级的课堂上,而是在国学馆,爸妈亲自上阵给儿子讲课。一年后,蔓福想检验一下儿子的学习成果,让他参加学校五年级期末考试,结果:英语33分,数学70分。

之后老师打来电话,爷爷奶奶不断敦促,儿子又回到学校读六年级,英语成绩马上就进步了许多。

分数究竟能不能说明问题?退学还是返校?3年来,蔓福在孩子是否在家上学的问题上不断徘徊,游离不定。

一套试题、一段年级测试或许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但已经“吃了第一口螃蟹”的父母更关心的是“高等教育”的衔接。

肖杰父亲的计划是,“低年级自己教,高年级请专业老师来家教,高中课程完成后就以社会人员参加高考。”

但有些家长更倾向“先参加自学考试获得本科文凭,再考研究生”。 其次是成才的困惑,对“在家上学”来说也是更大的挑战。

在家上学 在家上学

北京大学毕业的陈俪2001年决定让3个孩子在家上学,由她亲自辅导。[www.61k.com]尽管如今大儿子已经考入美国埃默里大学,但她也坦承,在家上学最难以克服的问题就是孩子的孤独。“幸好他们是三兄妹!如果是独生子女,在家上学估计很难。” 据了解,对于没有去私塾的在家教育来说,孩子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交往能力等素质往往难以得到充分培养。不少专家针对在家教育的分歧并不是针对知识的获取上,而是对学龄儿童能否顺利过渡到社会化的担忧。

肖杰父亲也有这样的忧虑,他担心随着儿子渐渐长大,会缺少基于亲密同学关系建立起的友谊。

这也让陈俪意识到,教育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对思想价值的塑造、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等等。“教育远没有想象中的简单。” 不安的未来

“在家上学”存在一个极大的隐忧,那就是它一直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而且“绝大部分家长对教育一知半解。即使一些高学历的家长,知道的也只是皮毛或者一些学科知识,没有从整体上掌握教育的规律。”

正因为有着种种的担心、困惑和问题,选择“在家上学”的家庭往往避免张扬,只有“在家上学”家长集中的网络平台和自主交流会上,他们才会浮出水面。其中“在家上学联盟”网站和相关的QQ群,是这些家长最集中的地方。

据介绍,大理的新式教育崛起于2010年,当时几乎全国一半以上从体制内教育模式走出来的家庭都汇聚于此。2011年,第一届“在家上学”研讨会在大理苍山学堂举行。如今3年过去,到大理寻找新式教育的家长和孩子来来去去,真正留下来或者到别的地方践行这样教学模式的,屈指可数。

记者申请加入了其中的“广州在家上学联盟”QQ群。该Q群成员人数在上个月还仅是维持在400多人的规模,这一周该群及其分群人数已超过3000人。 记者观察,群内绝大多数网民对“在家上学”持观望态度居多,其中能够理性思考并提出“在家上学”教学方案和计划的也都是极少数。群主在对其7岁孩子的在家教育过程中,也坦承用的是公办学校的教材,“但我不会那么死板,会灵活一点。”至于将来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课程难度加大之后怎样授课,他表示,暂时还没有想那么远。

记者通过观察众多家长的交流发现,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在家上学”零门槛,因为孩子是有向上的天性,只要家长真心爱孩子,肯定会给孩子最好的东西。至于走到哪一步,就“边走边看,及时调整”。但探讨“在家上学”需要解决好教材选用、教师资质、课程安排、学习伙伴等问题时,应者寥寥。

在家上学 在家上学

除此之外,“在家上学”还存在一个极大的隐忧,那就是它一直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www.61k.com]根据中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个适龄儿童、少年的权利与义务,并且“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长年从事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广东省政府督学李伟成指出,作为一种游走于法律边缘的现象,“在家上学”存在一定的风险,不宜推广,但部分家长对此显得过度自信。“绝大部分家长对教育一知半解,即使一些高学历的家长,知道的也只是皮毛或者一些学科知识,没有从整体上掌握教育的规律。”

他认为,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可逆的,一旦失去了某个发展阶段就不可能重来,家长进行“教育实验”必须极为谨慎。

建议主管部门拿出指导意见

■观点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社会对“在家上学”有明显的需求。不少专家指出,虽然目前我国各阶段的教育均呈现良性发展,但一些家长反映出的对传统学校教育的失望,应该引起关注和反思。

杨东平是国内最早关注“在家上学”现象的教育学者之一。他认为这样的需求主要是因目前教育界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让家长不满,直至选择以“逃离学校”的方式来回避恶性的教育竞争。同时,由于“在家上学”出现时间不长,还没有“毕业生”,他认为很难判断“在家上学”的优劣,不过社会应该宽容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这种现象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教育主管部门不能简单地认为它不符合义务教育法就完全否定。”李伟成说,有关部门对这些新诉求、新现象应提高重视,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

他建议研究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重视这些诉求,尽快拿出指导性的意见。“比如对那些坚持‘在家上学’的,我们学区的学校要怎样跟他沟通、社会上的教育机构如何对他进行指导,这些都是必须要有的。”

在家上学:多元育人还是简单逃离?

字号: 小 中 大 | 打印 发布: 2013-10-24 11:52 作者: 网络来源 来源: 网络来演 查看: 611

在家上学 在家上学

昨日下午,童童(化名)和刚认识的小伙伴趴在地上写字、画画,他们都选择了在家上学。[www.61k.com)

早上1小时国学、1小时数学、20分钟英语;下午“随性而为”,有时到公园边玩边写生,有时在小区游泳或者攀岩……这是6岁的彤彤(化名)每天的“课程表”。每天小区里的学校响起上课铃时,她也打开课本。不同的是,彤彤的课本是《论语》之类,课桌是饭桌,老师是她的妈妈。

据粗略统计,像彤彤这样“在家上学”的孩子在国内目前大约有2000人。相比同龄人,这个群体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据有关教育研究报告,热衷、观望、积极探讨这种新教育方式的“旁观者”越来越多。

记者调查发现,“在家上学”不仅存在于法律的灰色地带,而且不管是践行者还是旁观者,都有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他们既对传统学校教育不满意,又不敢贸然走上这条叛离的路。

在家的孩子

大部分给孩子选择“在家上学”的家长主要是对“分数至上”、课业负担过重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厌恶,也有一小部分是希望“因材施教”

彤彤还有一个姐姐,在广州市某公办小学念三年级。

“有时和她说一些学校里的事情,聊聊天,我会很惊讶学校教育的呆板。”这位两个女儿的母亲说,正是在大女儿身上感受到传统学校的束缚、僵硬,所以到了彤彤读书时,夫妻俩决定开辟一块试验田——让小女儿在家上学。

每天学校打铃上课,彤彤也会打开课本。早上语文、数学、英语,一共两个半小时,连上中间休息,从早上8时上到11时。语文主要是国学,英语用的是国外的绘本教材,其他时间都在玩。“下午有时练字,有时到外面写生,或者去跑跑、跳跳,做一些户外活动。”

几个月下来,彤彤母亲还很难判断这个试验是否算得上成功,“但起码她接触外界的机会更多,性格也更开朗,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包括新的知识。” “小学阶段学多少知识可能还是其次,反而人格塑造是关键,但学校未必能做到。”彤彤母亲说,这一点也是她期望自己这块试验田能结出的最大的果。 相比起彤彤父母的“洒脱”,肖杰(化名)父亲的决定就艰难得多。

肖杰今年9岁。当他三年前像普通孩子那样入读小学一年级时,作业越来越多,晚上常常做到11时,第二天6时许就得起床,情绪越来越低落。

“上学后的儿子好像没有思考空间,连玩游戏都提不起兴趣,每天被作业压得停不下来。”肖杰父亲说,“那么小的孩子看着都心疼。”

在家上学 在家上学

肖杰父亲初中毕业后很长时间都在工厂打工,后来自学了广告业务,如今是佛山一家广告公司的业务主管。[www.61k.com)个人经历也让他看到另一种教育模式的可行性。 经过两个多月的思考,他向家里人宣布了自己的想法:让孩子在家上学。 意料之中,老一辈的反对声不绝于耳:“你是你,你的孩子是你的孩子”,“时代不同了,你以为现在靠自学可以吗”,“你自己定性了,不要耽误孩子”,“不去学校谁来教,怎么学”……

解释、拉锯、举例,折腾了快1个月,老人家才勉强同意让孙辈尝试“在家学习”,“稍有不妥,就得回校去!”

尽管对这样的教育模式抱有信心,但肖杰父亲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传统教育的“逆行者”。而且这个最早的榜样来自“童话大王”郑渊洁,他让儿子郑亚旗从小学辍学,然后自编教材在家教育。

“新的路在哪里不知道,但这条路是不行的,所以没有犹豫,哪怕有阻挡和不理解。”一位曾在世界500强担任中层管理职务的“海归”母亲,为了孩子的教育毅然放弃高薪,决定在家给孩子当老师。在她眼里,现在的教育变得越来越功利。“如果成绩差就会被贴上‘差生’的标签,孩子从小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 记者调查发现,大部分给孩子选择“在家上学”的家长主要是对“分数至上”、课业负担过重等长期存在问题的厌恶,也有一小部分是希望“因材施教”。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往往先是发现孩子在学校不适应,继而才接触体制外的教育,并最终选择脱离传统学校教育。

试验的困惑

无论是实践者还是旁观者都有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心和困惑,他们既对传统学校教育的不满,又不敢贸然走上完全叛离的道路。这样的不确定,从某种程度上看,都戳到了这个新生试验的痛处

既可以学习新知,也可以让孩子快乐成长,这使得“在家上学”看上去很美。那现在有多少孩子或家庭在耕耘着这样一块试验田呢?

8月24日,一场“学在民间:在家上学·多元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发布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担任负责人的《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

根据这份报告,当前活跃在中国内地的在家上学群体规模大约为1.8万人,这主要是指对在家上学感兴趣、通过网络等方式探讨、交流这一话题的人数规模。而根据“在家上学联盟”网站的粗略统计,正在实践“在家上学”的人数约为2000人。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其中浙江、广东、北京数量最多。

在家上学 在家上学

记者走访发现,国内“在家上学”的模式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孩子纯粹地在家接受教育,父母会在他们低年级阶段充当老师的角色,中高年级阶段则会以家教或自学为主;另一类是孩子进入私塾接受教育,这类私塾通常也是由前一类型发展而成,相同需求的家长聚集在一起,甚至出现小规模的学校,他们都有相似的文化和教育理念背景。[www.61k.com]

但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相对于中国学龄儿童总数,2000人实在是一个极其微小的群体,许多普通家庭甚至不会感觉到他们的存在。即使发现了,也觉得不可思议。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实践者还是旁观者都有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心和困惑,他们既对传统学校教育的不满,又不敢贸然走上完全叛离的道路。这样的不确定,从某种程度上看,都戳到了这个新生试验的痛处。

首先是体制内外的衔接问题。

2009年,蔓福(化名)与丈夫在中山办了所大同国学馆。次年,儿子没有出现在小学五年级的课堂上,而是在国学馆,爸妈亲自上阵给儿子讲课。一年后,蔓福想检验一下儿子的学习成果,让他参加学校五年级期末考试,结果:英语33分,数学70分。

之后老师打来电话,爷爷奶奶不断敦促,儿子又回到学校读六年级,英语成绩马上就进步了许多。

分数究竟能不能说明问题?退学还是返校?3年来,蔓福在孩子是否在家上学的问题上不断徘徊,游离不定。

一套试题、一段年级测试或许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但已经“吃了第一口螃蟹”的父母更关心的是“高等教育”的衔接。

肖杰父亲的计划是,“低年级自己教,高年级请专业老师来家教,高中课程完成后就以社会人员参加高考。”

但有些家长更倾向“先参加自学考试获得本科文凭,再考研究生”。 其次是成才的困惑,对“在家上学”来说也是更大的挑战。

北京大学毕业的陈俪2001年决定让3个孩子在家上学,由她亲自辅导。尽管如今大儿子已经考入美国埃默里大学,但她也坦承,在家上学最难以克服的问题就是孩子的孤独。“幸好他们是三兄妹!如果是独生子女,在家上学估计很难。” 据了解,对于没有去私塾的在家教育来说,孩子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交往能力等素质往往难以得到充分培养。不少专家针对在家教育的分歧并不是针对知识的获取上,而是对学龄儿童能否顺利过渡到社会化的担忧。

在家上学 在家上学

肖杰父亲也有这样的忧虑,他担心随着儿子渐渐长大,会缺少基于亲密同学关系建立起的友谊。[www.61k.com)

这也让陈俪意识到,教育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对思想价值的塑造、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等等。“教育远没有想象中的简单。” 不安的未来

“在家上学”存在一个极大的隐忧,那就是它一直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而且“绝大部分家长对教育一知半解。即使一些高学历的家长,知道的也只是皮毛或者一些学科知识,没有从整体上掌握教育的规律。”

正因为有着种种的担心、困惑和问题,选择“在家上学”的家庭往往避免张扬,只有“在家上学”家长集中的网络平台和自主交流会上,他们才会浮出水面。其中“在家上学联盟”网站和相关的QQ群,是这些家长最集中的地方。

据介绍,大理的新式教育崛起于2010年,当时几乎全国一半以上从体制内教育模式走出来的家庭都汇聚于此。2011年,第一届“在家上学”研讨会在大理苍山学堂举行。如今3年过去,到大理寻找新式教育的家长和孩子来来去去,真正留下来或者到别的地方践行这样教学模式的,屈指可数。

记者申请加入了其中的“广州在家上学联盟”QQ群。该Q群成员人数在上个月还仅是维持在400多人的规模,这一周该群及其分群人数已超过3000人。 记者观察,群内绝大多数网民对“在家上学”持观望态度居多,其中能够理性思考并提出“在家上学”教学方案和计划的也都是极少数。群主在对其7岁孩子的在家教育过程中,也坦承用的是公办学校的教材,“但我不会那么死板,会灵活一点。”至于将来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课程难度加大之后怎样授课,他表示,暂时还没有想那么远。

记者通过观察众多家长的交流发现,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在家上学”零门槛,因为孩子是有向上的天性,只要家长真心爱孩子,肯定会给孩子最好的东西。至于走到哪一步,就“边走边看,及时调整”。但探讨“在家上学”需要解决好教材选用、教师资质、课程安排、学习伙伴等问题时,应者寥寥。

除此之外,“在家上学”还存在一个极大的隐忧,那就是它一直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根据中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个适龄儿童、少年的权利与义务,并且“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长年从事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广东省政府督学李伟成指出,作为一种游走于法律边缘的现象,“在家上学”存在一定的风险,不宜推广,但部分家长对此显得过

在家上学 在家上学

度自信。(www.61k.com)“绝大部分家长对教育一知半解,即使一些高学历的家长,知道的也只是皮毛或者一些学科知识,没有从整体上掌握教育的规律。”

他认为,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可逆的,一旦失去了某个发展阶段就不可能重来,家长进行“教育实验”必须极为谨慎。

建议主管部门拿出指导意见

■观点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社会对“在家上学”有明显的需求。不少专家指出,虽然目前我国各阶段的教育均呈现良性发展,但一些家长反映出的对传统学校教育的失望,应该引起关注和反思。

杨东平是国内最早关注“在家上学”现象的教育学者之一。他认为这样的需求主要是因目前教育界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让家长不满,直至选择以“逃离学校”的方式来回避恶性的教育竞争。同时,由于“在家上学”出现时间不长,还没有“毕业生”,他认为很难判断“在家上学”的优劣,不过社会应该宽容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这种现象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教育主管部门不能简单地认为它不符合义务教育法就完全否定。”李伟成说,有关部门对这些新诉求、新现象应提高重视,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

他建议研究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重视这些诉求,尽快拿出指导性的意见。“比如对那些坚持‘在家上学’的,我们学区的学校要怎样跟他沟通、社会上的教育机构如何对他进行指导,这些都是必须要有的。”

二 : 在家上学

在家上学:多元育人还是简单逃离? 字号: 小 中 大 | 打印 发布: 2013-10-24 11:52 作者: 网络来源 来源: 网络来演 查看: 611

昨日下午,童童(化名)和刚认识的小伙伴趴在地上写字、画画,他们都选择了在家上学。

早上1小时国学、1小时数学、20分钟英语;下午“随性而为”,有时到公园边玩边写生,有时在小区游泳或者攀岩……这是6岁的彤彤(化名)每天的“课程表”。每天小区里的学校响起上课铃时,她也打开课本。不同的是,彤彤的课本是《论语》之类,课桌是饭桌,老师是她的妈妈。

据粗略统计,像彤彤这样“在家上学”的孩子在国内目前大约有2000人。相比同龄人,这个群体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据有关教育研究报告,热衷、观望、积极探讨这种新教育方式的“旁观者”越来越多。

记者调查发现,“在家上学”不仅存在于法律的灰色地带,而且不管是践行者还是旁观者,都有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他们既对传统学校教育不满意,又不敢贸然走上这条叛离的路。

在家的孩子

大部分给孩子选择“在家上学”的家长主要是对“分数至上”、课业负担过重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厌恶,也有一小部分是希望“因材施教”

彤彤还有一个姐姐,在广州市某公办小学念三年级。

“有时和她说一些学校里的事情,聊聊天,我会很惊讶学校教育的呆板。”这位两个女儿的母亲说,正是在大女儿身上感受到传统学校的束缚、僵硬,所以到了彤彤读书时,夫妻俩决定开辟一块试验田——让小女儿在家上学。

每天学校打铃上课,彤彤也会打开课本。早上语文、数学、英语,一共两个半小时,连上中间休息,从早上8时上到11时。语文主要是国学,英语用的是国外的绘本教材,其他时间都在玩。“下午有时练字,有时到外面写生,或者去跑跑、跳跳,做一些户外活动。”

几个月下来,彤彤母亲还很难判断这个试验是否算得上成功,“但起码她接触外界的机会更多,性格也更开朗,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包括新的知识。” “小学阶段学多少知识可能还是其次,反而人格塑造是关键,但学校未必能做到。”彤彤母亲说,这一点也是她期望自己这块试验田能结出的最大的果。 相比起彤彤父母的“洒脱”,肖杰(化名)父亲的决定就艰难得多。

肖杰今年9岁。当他三年前像普通孩子那样入读小学一年级时,作业越来越多,晚上常常做到11时,第二天6时许就得起床,情绪越来越低落。

“上学后的儿子好像没有思考空间,连玩游戏都提不起兴趣,每天被作业压得停不下来。”肖杰父亲说,“那么小的孩子看着都心疼。”

肖杰父亲初中毕业后很长时间都在工厂打工,后来自学了广告业务,如今是佛山一家广告公司的业务主管。个人经历也让他看到另一种教育模式的可行性。 经过两个多月的思考,他向家里人宣布了自己的想法:让孩子在家上学。 意料之中,老一辈的反对声不绝于耳:“你是你,你的孩子是你的孩子”,“时代不同了,你以为现在靠自学可以吗”,“你自己定性了,不要耽误孩子”,“不去学校谁来教,怎么学”……

解释、拉锯、举例,折腾了快1个月,老人家才勉强同意让孙辈尝试“在家学习”,“稍有不妥,就得回校去!”

尽管对这样的教育模式抱有信心,但肖杰父亲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传统教育的“逆行者”。而且这个最早的榜样来自“童话大王”郑渊洁,他让儿子郑亚旗从小学辍学,然后自编教材在家教育。

“新的路在哪里不知道,但这条路是不行的,所以没有犹豫,哪怕有阻挡和不理解。”一位曾在世界500强担任中层管理职务的“海归”母亲,为了孩子的教育毅然放弃高薪,决定在家给孩子当老师。在她眼里,现在的教育变得越来越功利。“如果成绩差就会被贴上‘差生’的标签,孩子从小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 记者调查发现,大部分给孩子选择“在家上学”的家长主要是对“分数至上”、课业负担过重等长期存在问题的厌恶,也有一小部分是希望“因材施教”。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往往先是发现孩子在学校不适应,继而才接触体制外的教育,并最终选择脱离传统学校教育。

试验的困惑

无论是实践者还是旁观者都有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心和困惑,他们既对传统学校教育的不满,又不敢贸然走上完全叛离的道路。这样的不确定,从某种程度上看,都戳到了这个新生试验的痛处

既可以学习新知,也可以让孩子快乐成长,这使得“在家上学”看上去很美。那现在有多少孩子或家庭在耕耘着这样一块试验田呢?

8月24日,一场“学在民间:在家上学·多元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发布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担任负责人的《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

根据这份报告,当前活跃在中国内地的在家上学群体规模大约为1.8万人,这主要是指对在家上学感兴趣、通过网络等方式探讨、交流这一话题的人数规模。而根据“在家上学联盟”网站的粗略统计,正在实践“在家上学”的人数约为2000人。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其中浙江、广东、北京数量最多。

记者走访发现,国内“在家上学”的模式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孩子纯粹地在家接受教育,父母会在他们低年级阶段充当老师的角色,中高年级阶段则会以家教或自学为主;另一类是孩子进入私塾接受教育,这类私塾通常也是由前一类型发展而成,相同需求的家长聚集在一起,甚至出现小规模的学校,他们都有相似的文化和教育理念背景。

但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相对于中国学龄儿童总数,2000人实在是一个极其微小的群体,许多普通家庭甚至不会感觉到他们的存在。即使发现了,也觉得不可思议。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实践者还是旁观者都有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心和困惑,他们既对传统学校教育的不满,又不敢贸然走上完全叛离的道路。这样的不确定,从某种程度上看,都戳到了这个新生试验的痛处。

首先是体制内外的衔接问题。

2009年,蔓福(化名)与丈夫在中山办了所大同国学馆。次年,儿子没有出现在小学五年级的课堂上,而是在国学馆,爸妈亲自上阵给儿子讲课。一年后,蔓福想检验一下儿子的学习成果,让他参加学校五年级期末考试,结果:英语33分,数学70分。

之后老师打来电话,爷爷奶奶不断敦促,儿子又回到学校读六年级,英语成绩马上就进步了许多。

分数究竟能不能说明问题?退学还是返校?3年来,蔓福在孩子是否在家上学的问题上不断徘徊,游离不定。

一套试题、一段年级测试或许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但已经“吃了第一口螃蟹”的父母更关心的是“高等教育”的衔接。

肖杰父亲的计划是,“低年级自己教,高年级请专业老师来家教,高中课程完成后就以社会人员参加高考。”

但有些家长更倾向“先参加自学考试获得本科文凭,再考研究生”。 其次是成才的困惑,对“在家上学”来说也是更大的挑战。

北京大学毕业的陈俪2001年决定让3个孩子在家上学,由她亲自辅导。尽管如今大儿子已经考入美国埃默里大学,但她也坦承,在家上学最难以克服的问题就是孩子的孤独。“幸好他们是三兄妹!如果是独生子女,在家上学估计很难。” 据了解,对于没有去私塾的在家教育来说,孩子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交往能力等素质往往难以得到充分培养。不少专家针对在家教育的分歧并不是针对知识的获取上,而是对学龄儿童能否顺利过渡到社会化的担忧。

肖杰父亲也有这样的忧虑,他担心随着儿子渐渐长大,会缺少基于亲密同学关系建立起的友谊。

这也让陈俪意识到,教育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对思想价值的塑造、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等等。“教育远没有想象中的简单。” 不安的未来

“在家上学”存在一个极大的隐忧,那就是它一直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而且“绝大部分家长对教育一知半解。即使一些高学历的家长,知道的也只是皮毛或者一些学科知识,没有从整体上掌握教育的规律。”

正因为有着种种的担心、困惑和问题,选择“在家上学”的家庭往往避免张扬,只有“在家上学”家长集中的网络平台和自主交流会上,他们才会浮出水面。其中“在家上学联盟”网站和相关的QQ群,是这些家长最集中的地方。

据介绍,大理的新式教育崛起于2010年,当时几乎全国一半以上从体制内教育模式走出来的家庭都汇聚于此。2011年,第一届“在家上学”研讨会在大理苍山学堂举行。如今3年过去,到大理寻找新式教育的家长和孩子来来去去,真正留下来或者到别的地方践行这样教学模式的,屈指可数。

记者申请加入了其中的“广州在家上学联盟”QQ群。该Q群成员人数在上个月还仅是维持在400多人的规模,这一周该群及其分群人数已超过3000人。 记者观察,群内绝大多数网民对“在家上学”持观望态度居多,其中能够理性思考并提出“在家上学”教学方案和计划的也都是极少数。群主在对其7岁孩子的在家教育过程中,也坦承用的是公办学校的教材,“但我不会那么死板,会灵活一点。”至于将来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课程难度加大之后怎样授课,他表示,暂时还没有想那么远。

记者通过观察众多家长的交流发现,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在家上学”零门槛,因为孩子是有向上的天性,只要家长真心爱孩子,肯定会给孩子最好的东西。至于走到哪一步,就“边走边看,及时调整”。但探讨“在家上学”需要解决好教材选用、教师资质、课程安排、学习伙伴等问题时,应者寥寥。

除此之外,“在家上学”还存在一个极大的隐忧,那就是它一直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根据中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个适龄儿童、少年的权利与义务,并且“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长年从事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广东省政府督学李伟成指出,作为一种游走于法律边缘的现象,“在家上学”存在一定的风险,不宜推广,但部分家长对此显得过度自信。“绝大部分家长对教育一知半解,即使一些高学历的家长,知道的也只是皮毛或者一些学科知识,没有从整体上掌握教育的规律。”

他认为,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可逆的,一旦失去了某个发展阶段就不可能重来,家长进行“教育实验”必须极为谨慎。

建议主管部门拿出指导意见

■观点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社会对“在家上学”有明显的需求。不少专家指出,虽然目前我国各阶段的教育均呈现良性发展,但一些家长反映出的对传统学校教育的失望,应该引起关注和反思。

杨东平是国内最早关注“在家上学”现象的教育学者之一。他认为这样的需求主要是因目前教育界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让家长不满,直至选择以“逃离学校”的方式来回避恶性的教育竞争。同时,由于“在家上学”出现时间不长,还没有“毕业生”,他认为很难判断“在家上学”的优劣,不过社会应该宽容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这种现象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教育主管部门不能简单地认为它不符合义务教育法就完全否定。”李伟成说,有关部门对这些新诉求、新现象应提高重视,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

他建议研究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重视这些诉求,尽快拿出指导性的意见。“比如对那些坚持‘在家上学’的,我们学区的学校要怎样跟他沟通、社会上的教育机构如何对他进行指导,这些都是必须要有的。”

在家上学:多元育人还是简单逃离?

字号: 小 中 大 | 打印 发布: 2013-10-24 11:52 作者: 网络来源 来源: 网络来演 查看: 611

昨日下午,童童(化名)和刚认识的小伙伴趴在地上写字、画画,他们都选择了在家上学。

早上1小时国学、1小时数学、20分钟英语;下午“随性而为”,有时到公园边玩边写生,有时在小区游泳或者攀岩……这是6岁的彤彤(化名)每天的“课程表”。每天小区里的学校响起上课铃时,她也打开课本。不同的是,彤彤的课本是《论语》之类,课桌是饭桌,老师是她的妈妈。

据粗略统计,像彤彤这样“在家上学”的孩子在国内目前大约有2000人。相比同龄人,这个群体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据有关教育研究报告,热衷、观望、积极探讨这种新教育方式的“旁观者”越来越多。

记者调查发现,“在家上学”不仅存在于法律的灰色地带,而且不管是践行者还是旁观者,都有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他们既对传统学校教育不满意,又不敢贸然走上这条叛离的路。

在家的孩子

大部分给孩子选择“在家上学”的家长主要是对“分数至上”、课业负担过重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厌恶,也有一小部分是希望“因材施教”

彤彤还有一个姐姐,在广州市某公办小学念三年级。

“有时和她说一些学校里的事情,聊聊天,我会很惊讶学校教育的呆板。”这位两个女儿的母亲说,正是在大女儿身上感受到传统学校的束缚、僵硬,所以到了彤彤读书时,夫妻俩决定开辟一块试验田——让小女儿在家上学。

每天学校打铃上课,彤彤也会打开课本。早上语文、数学、英语,一共两个半小时,连上中间休息,从早上8时上到11时。语文主要是国学,英语用的是国外的绘本教材,其他时间都在玩。“下午有时练字,有时到外面写生,或者去跑跑、跳跳,做一些户外活动。”

几个月下来,彤彤母亲还很难判断这个试验是否算得上成功,“但起码她接触外界的机会更多,性格也更开朗,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包括新的知识。” “小学阶段学多少知识可能还是其次,反而人格塑造是关键,但学校未必能做到。”彤彤母亲说,这一点也是她期望自己这块试验田能结出的最大的果。 相比起彤彤父母的“洒脱”,肖杰(化名)父亲的决定就艰难得多。

肖杰今年9岁。当他三年前像普通孩子那样入读小学一年级时,作业越来越多,晚上常常做到11时,第二天6时许就得起床,情绪越来越低落。

“上学后的儿子好像没有思考空间,连玩游戏都提不起兴趣,每天被作业压得停不下来。”肖杰父亲说,“那么小的孩子看着都心疼。”

肖杰父亲初中毕业后很长时间都在工厂打工,后来自学了广告业务,如今是佛山一家广告公司的业务主管。个人经历也让他看到另一种教育模式的可行性。 经过两个多月的思考,他向家里人宣布了自己的想法:让孩子在家上学。 意料之中,老一辈的反对声不绝于耳:“你是你,你的孩子是你的孩子”,“时代不同了,你以为现在靠自学可以吗”,“你自己定性了,不要耽误孩子”,“不去学校谁来教,怎么学”……

解释、拉锯、举例,折腾了快1个月,老人家才勉强同意让孙辈尝试“在家学习”,“稍有不妥,就得回校去!”

尽管对这样的教育模式抱有信心,但肖杰父亲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传统教育的“逆行者”。而且这个最早的榜样来自“童话大王”郑渊洁,他让儿子郑亚旗从小学辍学,然后自编教材在家教育。

“新的路在哪里不知道,但这条路是不行的,所以没有犹豫,哪怕有阻挡和不理解。”一位曾在世界500强担任中层管理职务的“海归”母亲,为了孩子的教育毅然放弃高薪,决定在家给孩子当老师。在她眼里,现在的教育变得越来越功利。“如果成绩差就会被贴上‘差生’的标签,孩子从小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 记者调查发现,大部分给孩子选择“在家上学”的家长主要是对“分数至上”、课业负担过重等长期存在问题的厌恶,也有一小部分是希望“因材施教”。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往往先是发现孩子在学校不适应,继而才接触体制外的教育,并最终选择脱离传统学校教育。

试验的困惑

无论是实践者还是旁观者都有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心和困惑,他们既对传统学校教育的不满,又不敢贸然走上完全叛离的道路。这样的不确定,从某种程度上看,都戳到了这个新生试验的痛处

既可以学习新知,也可以让孩子快乐成长,这使得“在家上学”看上去很美。那现在有多少孩子或家庭在耕耘着这样一块试验田呢?

8月24日,一场“学在民间:在家上学·多元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发布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担任负责人的《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

根据这份报告,当前活跃在中国内地的在家上学群体规模大约为1.8万人,这主要是指对在家上学感兴趣、通过网络等方式探讨、交流这一话题的人数规模。而根据“在家上学联盟”网站的粗略统计,正在实践“在家上学”的人数约为2000人。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其中浙江、广东、北京数量最多。

记者走访发现,国内“在家上学”的模式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孩子纯粹地在家接受教育,父母会在他们低年级阶段充当老师的角色,中高年级阶段则会以家教或自学为主;另一类是孩子进入私塾接受教育,这类私塾通常也是由前一类型发展而成,相同需求的家长聚集在一起,甚至出现小规模的学校,他们都有相似的文化和教育理念背景。

但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相对于中国学龄儿童总数,2000人实在是一个极其微小的群体,许多普通家庭甚至不会感觉到他们的存在。即使发现了,也觉得不可思议。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实践者还是旁观者都有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心和困惑,他们既对传统学校教育的不满,又不敢贸然走上完全叛离的道路。这样的不确定,从某种程度上看,都戳到了这个新生试验的痛处。

首先是体制内外的衔接问题。

2009年,蔓福(化名)与丈夫在中山办了所大同国学馆。次年,儿子没有出现在小学五年级的课堂上,而是在国学馆,爸妈亲自上阵给儿子讲课。一年后,蔓福想检验一下儿子的学习成果,让他参加学校五年级期末考试,结果:英语33分,数学70分。

之后老师打来电话,爷爷奶奶不断敦促,儿子又回到学校读六年级,英语成绩马上就进步了许多。

分数究竟能不能说明问题?退学还是返校?3年来,蔓福在孩子是否在家上学的问题上不断徘徊,游离不定。

一套试题、一段年级测试或许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但已经“吃了第一口螃蟹”的父母更关心的是“高等教育”的衔接。

肖杰父亲的计划是,“低年级自己教,高年级请专业老师来家教,高中课程完成后就以社会人员参加高考。”

但有些家长更倾向“先参加自学考试获得本科文凭,再考研究生”。 其次是成才的困惑,对“在家上学”来说也是更大的挑战。

北京大学毕业的陈俪2001年决定让3个孩子在家上学,由她亲自辅导。尽管如今大儿子已经考入美国埃默里大学,但她也坦承,在家上学最难以克服的问题就是孩子的孤独。“幸好他们是三兄妹!如果是独生子女,在家上学估计很难。” 据了解,对于没有去私塾的在家教育来说,孩子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交往能力等素质往往难以得到充分培养。不少专家针对在家教育的分歧并不是针对知识的获取上,而是对学龄儿童能否顺利过渡到社会化的担忧。

肖杰父亲也有这样的忧虑,他担心随着儿子渐渐长大,会缺少基于亲密同学关系建立起的友谊。

这也让陈俪意识到,教育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对思想价值的塑造、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等等。“教育远没有想象中的简单。” 不安的未来

“在家上学”存在一个极大的隐忧,那就是它一直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而且“绝大部分家长对教育一知半解。即使一些高学历的家长,知道的也只是皮毛或者一些学科知识,没有从整体上掌握教育的规律。”

正因为有着种种的担心、困惑和问题,选择“在家上学”的家庭往往避免张扬,只有“在家上学”家长集中的网络平台和自主交流会上,他们才会浮出水面。其中“在家上学联盟”网站和相关的QQ群,是这些家长最集中的地方。

据介绍,大理的新式教育崛起于2010年,当时几乎全国一半以上从体制内教育模式走出来的家庭都汇聚于此。2011年,第一届“在家上学”研讨会在大理苍山学堂举行。如今3年过去,到大理寻找新式教育的家长和孩子来来去去,真正留下来或者到别的地方践行这样教学模式的,屈指可数。

记者申请加入了其中的“广州在家上学联盟”QQ群。该Q群成员人数在上个月还仅是维持在400多人的规模,这一周该群及其分群人数已超过3000人。 记者观察,群内绝大多数网民对“在家上学”持观望态度居多,其中能够理性思考并提出“在家上学”教学方案和计划的也都是极少数。群主在对其7岁孩子的在家教育过程中,也坦承用的是公办学校的教材,“但我不会那么死板,会灵活一点。”至于将来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课程难度加大之后怎样授课,他表示,暂时还没有想那么远。

记者通过观察众多家长的交流发现,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在家上学”零门槛,因为孩子是有向上的天性,只要家长真心爱孩子,肯定会给孩子最好的东西。至于走到哪一步,就“边走边看,及时调整”。但探讨“在家上学”需要解决好教材选用、教师资质、课程安排、学习伙伴等问题时,应者寥寥。

除此之外,“在家上学”还存在一个极大的隐忧,那就是它一直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根据中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个适龄儿童、少年的权利与义务,并且“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长年从事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广东省政府督学李伟成指出,作为一种游走于法律边缘的现象,“在家上学”存在一定的风险,不宜推广,但部分家长对此显得过

度自信。“绝大部分家长对教育一知半解,即使一些高学历的家长,知道的也只是皮毛或者一些学科知识,没有从整体上掌握教育的规律。”

他认为,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可逆的,一旦失去了某个发展阶段就不可能重来,家长进行“教育实验”必须极为谨慎。

建议主管部门拿出指导意见

■观点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社会对“在家上学”有明显的需求。不少专家指出,虽然目前我国各阶段的教育均呈现良性发展,但一些家长反映出的对传统学校教育的失望,应该引起关注和反思。

杨东平是国内最早关注“在家上学”现象的教育学者之一。他认为这样的需求主要是因目前教育界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让家长不满,直至选择以“逃离学校”的方式来回避恶性的教育竞争。同时,由于“在家上学”出现时间不长,还没有“毕业生”,他认为很难判断“在家上学”的优劣,不过社会应该宽容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这种现象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教育主管部门不能简单地认为它不符合义务教育法就完全否定。”李伟成说,有关部门对这些新诉求、新现象应提高重视,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

他建议研究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重视这些诉求,尽快拿出指导性的意见。“比如对那些坚持‘在家上学’的,我们学区的学校要怎样跟他沟通、社会上的教育机构如何对他进行指导,这些都是必须要有的。”

三 : 在家上学?

来源:《37°女人》  来稿者:蓝方

-

自称“全职奶爸”的徐雪金,带着孩子在家上学已有两年。这个目前在瑞典有生意的义乌商人,每天除陪伴一双子女,大多数时间都泡在他的网站——“在家上学联盟”上。

“回家上学去”

徐雪金让女儿回家的念头萌生于2009年。他发现女儿在幼儿园过得很不快乐。那里有太多的规矩和约束,一旦女儿做错点儿什么,就会招来老师斥责。

心有不甘的徐雪金接触到一个新概念——“在家上学”。在徐雪金看来,这种在美国已践行多年的教育模式十分值得探索。于是他把生意交给妻子打理,从女儿读一年级开始,便和女儿一起回家,在家上学。

扬州新东方外国语学校老师姚景海在女儿读一年级时,也做出了让其回家上学的决定。不过,他的孩子非常喜欢学校,也很适应校园生活。女儿就读的新东方外国语学校,已对传统教育做出不少突破,但在姚景海看来,这远远不够。“大班制的教学,很难给女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姚景海举例说,女儿数学很好,总觉得学校教得太浅;她字写得不好,却没有专门的时间来练习。

曾任多年教育记者的姚景海认为,在家上学能给女儿提供更富个性的学习环境。在与女儿充分讨论后,女儿同意回家一段时间试试。两年过去,最初只想“试试”的女儿“越学越有感觉”。姚景海的不少朋友受他的影响,也将孩子领回家上学。

自2010年12月起,徐雪金创办“在家上学联盟”,希望给越来越多在家上学的中国孩子及其父母提供沟通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联盟”目前已有3800多名会员,其中真正实践“在家上学”的不到1000人,但大多数会员对这种传统学校之外的教育模式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与意愿。徐雪金估计,因“联盟”目前影响力有限,且很多家长不愿抛头露面,中国在家上学的孩子远超过“联盟”会员数。

“联盟”里践行“在家上学”的家长,有高级知识分子、公务员、普通教师,也有农民。他们让孩子回家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家庭有宗教背景,希望给孩子一个不同的价值观;有的因为孩子与校园生活格格不入,被老师视为问题学生;有的家长对现行教育体制极度不满,不愿孩子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这些家庭大多分布在沿海大城市,但二三线城市也不乏其人。

学习的形式也呈多样化:有的家长辞职在家,一对一辅导孩子;有的孩子以自学为主,家长偶尔点拨;有家庭互助式,几个家庭定期小聚;也有从“互助组织”升级为“互助学堂”,家长们组成委员会,共同决定老师的聘用、教材选择和教学模式……

“孩子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孩子们回到家后,首先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学什么、怎么学。

在姚景海看来,中国传统教育从内容、形式到评价体系都十分落后,但也并非毫无可借鉴之处。他依然参照学校的学科设置为女儿安排了课程,不过,在教材的选择上更加谨慎。

以语文课为例,姚景海对现行语文课本的评价是“幼稚”乃至“弱智”。他采用官方教材让女儿练习听写、识字等基本功,阅读则选择了家教经典《哈佛家训》。他对这套书十分推崇,书里系统谈到了孩子一生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包括金钱、爱情、失败、生死等。他认为,这是对孩子的哲学启蒙。

女儿在家上学的整个过程以自学为主。姚景海认为,孩子应该是这个过程的核心,家长要做的就是支持她,帮她选择最好的教材,一起探索学习方法。

姚景海也想过,以后女儿学习初高中的理工科课程时,家长应怎样协助。他发现,现在已有大量市场化培训机构可以提供高效率培训,网络上也有大量资源,并不用担心。“只要女儿在小学阶段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对知识的学习并不是难事。”

让姚景海最满意的是,女儿通过这两年在家上学,形成了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的强度和进度,也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她已经具备了终身自我学习的能力。”姚景海说。

相较而言,徐雪金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更为“彻底”。他采用了一种“反学校”教育方式,无所谓课程,也无所谓课标。徐雪金并不否认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但他觉得要依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女儿现在7岁,在他看来,这个时期应该首先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和对世界的好奇心。

每天早上晨练以后,他便带着孩子去公园里玩。“想玩什么就玩什么。”知识的学习,目前主要是认字。他觉得,先要给女儿这样一个工具,然后让她自己依兴趣去读书,培养理解能力,等到了八九岁,有较好的逻辑理解能力时再学数学。

他也曾带女儿去学钢琴。不过学了两周,孩子觉得不好玩了,他们又去学画画。“她想学什么,我就带她学什么。”徐雪金表示,在这个阶段,他就是帮助女儿找到她的兴趣和天分。只要培养起女儿对知识的兴趣,她自然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径去学习。

“这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

不过,徐雪金这样的教育理念,并不容易赢得家人的理解。

老一辈提出,适应学校压力也是一种能力。他这样做,等于把孩子关进了温室。徐雪金说,他看不出现在学校教育的应试压力有什么好处,“无非就是拿着分数比来比去。”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处处争强好胜,而是成为一个懂得宽容的人。在他看来,过早让孩子接触过大的应试压力,会把孩子压坏的。

绝大多数家长并不认为孩子长大后与社会接轨会有问题。“一个有强大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的人,在哪儿都能很好地生存。”姚景海说。

但是,如何与现有的教育制度接轨,是不少家长面临的实际问题。有一些家长并不打算让孩子再回到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去,从一开始便采用全英文教材,按美国的教学标准来培养,准备直接申请美国的大学。还有一些家长不排除等孩子大一些,再让他们回到校园,读高中或大学。除了学籍、升学报考等技术问题,一些家长也隐约担忧孩子的抗压和应试能力。

有些家庭已陆续退出“在家上学”这种模式,因为主流社会的评价体系、价值取向,往往会左右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一位有着25年语文教学经验的北京高校教师说,强调对孩子素养的培养不一定会以牺牲分数为代价,只是最初孩子在知识层面的学习速度可能会慢一些,但具备了良好学习能力的孩子会更有后劲儿,“现在就拿公立学校的应试标准来衡量他们,是不公平的。”而且,传统的应试标准非常强大,但仅强调分数一个指标。“我们需要一个新体系,包括要评价孩子的创造力,对知识的兴趣,去爱、去包容的能力,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能力。

“家长要保持平常心。”一位选择在家上学的家长说,无论选择哪种教育方式,都各有利弊,而一旦做出了选择,就需要相应的担当,“这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

(摘自《新世纪》)

未完,待续请关注比比读小说网微信公众号

本文标题:在家上学-在家上学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575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