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径通幽处,の禅房花木深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8-03-26 所属栏目:清晨入古寺

一 : 曲径通幽处,の禅房花木深是什么意思?

曲径通幽处,の禅房花木深是什么意思?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这首被宋代洪驹父誉为“全篇皆工”(见《宋诗话辑佚》)的五言律诗,是盛唐诗人常建的代表作,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之一。诗人常建一生仕途失意,沉于下僚,终盱眙县尉。正因为常建政治上不得意,所以寄情山水,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就是诗人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之作。

破山寺又称兴福寺,是六朝齐代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建的,“为海虞之胜处”(宋米文长《吴郡图经续记》)。它早已成了常建心驰神往之地,因而一到清晨他就迫不及待地去游览。首句“清晨入古寺”,既点明入寺的时间,又着重指出这是一座“古寺”。唯其是“古寺”,才激起诗人“清晨”来游的勃勃兴致,而“清晨”入寺,正表明诗人对这座有着二百多年历史古刹的向往。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紧承首句而写入寺所见。破山寺是一座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寺,建筑壮丽,佛殿庄严,气象宏伟,这些诗人都没有去描绘,所突出勾绘的是从东方冉冉升起的旭日,以及被旭日照射的参天挺立的“高林”。这就给人以清新明丽,葱茏苕秀的审美感受,同时又有一种幽静之感。在艺术表现上是“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方法,就是通过具有特征性的局部景物来表现全体,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具体而言,就是抓住破山寺内外古木繁茂,郁郁葱葱的特征来写。这一特征一经写出,古寺的深邃幽静,也就跃然纸上。这一联在结构上承接得十分自然,“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浑成无迹。宋代的葛立方说得好,诗歌“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又说:“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韵语阳秋》)这两句诗正是经过诗人的精心锤炼,达于“平淡天然”之境的。

首联描写的是古寺周围的环境,还没有进入后禅院,而诗题是《题破山寺后禅院》,因此诗人所写的重点在后禅院,这样颔联就是随着诗人的行进而作进一步的描绘,写禅房的幽景:“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人穿过佛殿步入后禅院,经过的是一条修竹夹道的小径,置身在这翠竹掩映,静谧无喧的氛围中,自然会有一种超尘出世之感。“幽处”的禅房在茂密的花木丛中,一个“深”字十分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僧人们居处的幽雅宁静。绿树成荫,百花盛开,阵阵清香,这真是使诗人神往和留连忘返的“幽处”!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极口称赞这两句诗,他说:“吾尝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晚来青州,得一山斋宴息,因谓不平生想见而不能道以言者,乃为己有。于是益欲希其仿佛,竟尔莫获一言。”(《题青州山斋》)欧阳修以自己的创作体会推重这两句诗意新而自然,不矫揉造作,不堆砌词藻,妙意天成,这是很有见地的。就艺术的独创性而言,这一联诗人以自己内心的幽意和淡泊情怀,抓住破山寺后禅房突出的景物特点,创造了一种幽深淡雅的艺术意境,可谓“抒写胸襟,发挥景物,境皆独得,意自天成”(《原诗》)。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红日高照,林木苍翠,百花繁茂,风光无限,使得鸟儿也怡然自乐,在花木丛中婉啭鸣叫。雀鸟本来是没有情智的,客观环境的优美或险恶,不会引起它的喜和忧,但在这里,诗人以所见景物的强烈主观感受,寄寓于无知无情的飞鸟,好象它们也为这幽美旖旎风光所感染,欢快愉悦。这种“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的艺术描写,不仅不直率浅露,而且构思新巧,别有情趣。“潭影空人心”,则是诗人正面抒写在后禅院幽雅宁静的特定环境中观潭影的感受。水潭清澈,山光、天色映于水中,是那样明晰,那样澄净,观之使人杂念顿逝。这就很有“禅悟”的意味。《宋高僧传》载,临川郡守裴某,笃信佛教,“每至海霞敛空,山月凝照,心与境寂,道随悟深”。常建虽然不是虔诚的佛教徒,但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不可能不受其影响,所以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审美体验,有可能触发自己的情怀,并把某些自然景物视为契合自己主观“禅悟”的东西。这“潭影空人心”一句,正是诗人在清净无扰的破山寺后禅院,睹“潭影”而杂念俱消的感受。这一联是一个转折,由刻画后禅院的幽静转向表现诗人内心之静,静境得到深化。

尾联紧承“潭影空人心”,进一步通过静中有声,愈显其静的描绘,突出地表现诗人意中的静境。“万籁此俱寂”是诗人杂念消除净尽,“心与境寂”的具体表现。在后禅院中的诗人,由“潭影”触悟而杂念消除,此时此刻又使诗人感到万籁俱寂,也就是客观世界静得连一点声音都没有。就诗人的内心活动而论,万籁俱寂也就是诗人万念俱寂的表露。不过万籁俱寂,并不能成功地创造静境和表现静趣,因为静到没有任何音响的静境,是一片死寂,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不寒而栗。但常建是盛唐时期善于创造静境和艺术地表现静趣的诗人之一,他深知“寂处有音”才能使人感到富有诗意的静境,也才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意中之静,所以诗人用“但余钟磬音”作结。这就是说,在“万籁此俱寂”的时候,只有佛殿传来袅袅的钟磬之音,给人的感受是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很有余音缭绕,不绝于耳的感觉。也就是说,诗人在这里十分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富于静趣的静境,同时那种难以表现的诗人的意中之静,也由此而充分表露。这种以声显静的艺术手法,在创造幽静的诗歌意境方面,效果是异常突出的。

这首诗是写破山寺后禅院的,所以诗人着力创造一种幽深寂静的意境,层层深入,脉络分明。诗中有禅味而又不用禅理说教,静趣浓郁。

二 :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出自唐朝诗人常建的古诗作品《题破山寺后禅院》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注释】
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入:进入。古[www.61k.com)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通:一作“遇”。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此:在此,即在后禅院。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翻译】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赏析】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诣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
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三 : 赏诗清晨入古寺,处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锐鸟性,

赏诗

清晨入古寺,处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深。山光锐鸟性,潭影空人心。万赖此皆寂,惟闻钟馨音。请解释本文之义?并讲一讲作者的名字?


<题破山寺后禅院>作者:唐代诗人常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 但馀钟磬音。

一、鉴赏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笔调古朴,描写省净,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

四 :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

出自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赏析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www.61k.com)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五 :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张亮的《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雪》组诗简

张亮者,一介书生,好文好诗。性豪迈而沉静,率真而诤 诤。格物致知,微言大义。娴于春与青溪长,花随流水香,志于诵明月之道,歌窈窕之章。以其组诗《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雪》为例,简析他为诗为人丰富多姿的内心递进纹理脉络;彰显其挚爱生活、重构心灵、多思追质以及不懈探索诗歌美学的志向和胸襟眼界;抒发“酬志了十年春梦,快心波万里天风”的豪然性情,真真是“每每兴来无纸笔,割云折苇描心迹”啊。

有哲人说,生活是金子铸造的,是一种理性境界,能使人无论是顺是逆,是上是下,是退是进,都一如既往,情绪悠然,神志自然,精神灿然。对张亮来说,道理亦然;但不同的是,生活对他并非像李健的《风吹麦浪》般优雅轻盈诗意。他两岁丧母中年丧父,波诡云谲的家庭动荡生活给他留下了太多的冻缩和伤痛,正如《第一场雪》所说:“你晶莹的泪,爬满了/我干净的窗,滴滴剔透”。但他并未退缩,像北方荒原上的野草,自有一种坚韧的力量,依然挚爱着酸甜苦辣的生活,回归并坚守着人性本质,坚信“只要有人的地方,世界就不是冰冷的”;他用那双清澈而深邃的眼睛审视未来,最大限度的切近人生与精神的理想之境,蔑视挫折,大步向前,正如其诗曰:“那是对暮秋最后的惜别/悄悄藏着入冬前你怎样毅然赴难的狂喜,看/那透亮的街灯,不是你/黑夜中闪烁的眼吗”。

如果说,清晨我们看到了清新绚丽温暖的阳光,那么昨夜又是怎样在孤寂徘徊冷漠的不安等待中度过?人生就是这样,当肉体与精神两维元素俱陷白黑红尘时,有人沉醉不醒得意放浪,“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有人浑浑噩噩苟且偷安,“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而张亮却在繁琐深浸的世俗生活中理性觉醒,决然跳出,依“雪”的内在冷峻,用关切甚至焦虑的笔力遒劲突围,以锐不可挡的气势要把自己的灵魂洗得干干净净,他说:“我躲在暖室/清茗袅袅,鲜衣酒香/看窗外世景,俗欲纷扰/皑皑雪块飞打眼帘/洗涤着我欲陷欲深的灵魂”。突围之后,才能轻装上阵,穿越生活万象,澄清庞杂,以清醒的智慧,广阔的视野,为生活添劲,为精神焕然,为梦想展翅。

有人生性好动,走遍千山万水,走出了人生的广度;有人一门深入,一往无前,走出了人生的厚度。张亮更喜欢后者。平素,当他看到摇曳的芦苇曲折有致、浓淡有别,在空旷的河面展示着灵动的线条生动的构图丰富的层次时,他欣喜地笑了。他并不排斥这种形式的美,但更倾心万物表层里面的内核,如沉潜的冬日,因为雪的下面是滚烫的热土,土里蕴藏着等待沛然而出的生命。正像他的诗作,日益呈现出沉甸甸的内涵和不断求索的思考。“用尽力气狠嗅/滚动的梅香无影/独立寒天拥雪/浮华纷谢尽裸/噢,原来这银白的清幽世界/只是一个久违的白日梦境”;“寒风逆袭了,我们不过变成了雪花/春意朦胧了,兄弟呀,可要警醒/走在乍暖还寒的夹缝间/我时刻触摸着自己既强又弱的心跳”。诗家言,诗是“肉身中灵魂的顿悟与唤醒”,她同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刻的生命体验、善省的心理结构、超拔的直觉能力相关。往往能越过感性化的浮层,真抵事物的内质,到达思想深处的家,成为回味与沉思的结晶,强烈感受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深邃壮美画意。(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与冷静内敛克制透彻的诗风相比,张亮其诗的艺术特色更是显明。首先,从文字运用的架构到诗体的呈现形态,再到水到渠成的表达效果,都印证和体现了朴素自然清新的美 学特征。在诗歌中,语言文字就像天上的星星,忠实地陪衬着主题这个散发柔美光辉的月亮,起到多维装饰、畅达表述、现情透意的媒介作用。道家认为,“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她们代表着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道法自然”的思想更告诉我们,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这就要求为人为诗崇真尚善臻美,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正如张亮诗云“那春的嫩芽,夏的浓艳/冷秋庄重的金黄/都被你温柔地厚厚封存/化美为核”。同时,张亮其诗通篇透析着清新之气,清雅简洁,充满生气,让人如浴山泉,身心俱爽。

其次,语境情境的着力营造大大提升了诗作的品位和质量,增强了感染力,美化了读者阅读的氛围。其诗云“热情地捧起你,细细端详/你却抽身逃逸,空空如也/真是害怕,我越来越无法洞悉/你圣洁的灵魂,在/山舞银蛇的苍茫中/该怎样凝冰骨挺”;又如“是谁,惹君一怒/猛掷玉鳞三万片/又是谁,回眸一笑/一朝妩媚解千忧”等。在这里,语境与情境相融一体,形成了诗体的意境之美,灵动通透,不但给人以感觉的享受,而且通过有限的物象、场景,让人进入了无限的时间和空间,获得了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正像《富春山居图》展现给我们的那种美:江水、远山、村落、草坡、亭台、渔舟、小桥……看似淡,却容易醉人;看似淡,却浑厚阔远,恣意汪洋。

当然,诗无完境。张亮之诗还需在今后的践学中修剪枝蔓,增厚盈境,多点透视,以更加轻盈的姿态承载多维的寓意,明确方向,饱具冲击,向我们绽放一幅“泪眼向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美丽愿景。

张亮,陕西潼关,渭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潼关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短篇小说集《春浪拍岸》,许多作品发表渭南日报、《西岳》、《古魏文学》等:邮编:;潼关县和平路东段司法局三楼地震办。手机号:

本文标题: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径通幽处,の禅房花木深是什么意思?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485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