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北京小吃
著名的北京小吃
·面食类:[1]
艾窝窝、炸酱面、褡裢火烧、驴打滚、豌豆黄、烧麦 、麻豆腐、炒疙瘩等 ·火锅类:
豆汁、炒肝、爆肚、卤煮火烧 等
油煎类:
油条、炸糕、灌肠、焦圈 、姜汁排叉、糖耳朵等
饮品类:
酸梅汤、莲子粥 等
北京特色小吃
1.爆肚冯的爆肚
2.小肠陈的卤煮火烧
3.天兴居的炒肝
4.锦馨的豆汁/焦圈
5.白魁老号的白水羊头
6.不老泉的冰糖葫芦/蒸饺
7.都一处的烧卖
8.全聚德的烤鸭
9.东来顺的涮羊肉
10.天福号的酱肉
11 炸酱面
12.隆福寺的灌肠
13.月盛斋的烧羊肉
14.奶酪魏的奶酪
15稻香村京味点心
四、正宗北京小吃点
1、东华门夜市
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咸的,要什么就有什么!凉粉、扒糕、莲子粥、酸梅汤、红果酪、杏仁豆腐、烤肉串、烤龙虾、烤鱿鱼、炸蚂蚱、炸蝎子、炸蚕蛹,又多又全又卫生。从新东安市场到东华门大街灯火通明、热闹非凡。
2、护国寺小吃店
从庙会中的“碰头食”传下来的北京小吃,经过改良得精细起来,没了过去的“个儿大、经吃、一个就饱”的粗糙;墩儿饽饽、枣卷果都小巧可爱;姜汁排叉、糖耳朵可谓是百般玲珑。
1
3、锦芳小吃
从民国创始至今的小吃店,有麻团、杏仁茶、艾窝窝、奶油炸糕、炒疙瘩等等,以元宵最为有名,有山楂、青梅、桂花、豆沙、什锦、奶油、椰蓉等十几种陷儿。
4、九门小吃
九门是在过去前门门框胡同的几家著名老字号的倡议下,由北京小吃协会出面组织的。里面的老字号有很多,比如年糕杨,奶酪魏,小肠陈,爆肚冯,瑞宾楼褡裢火烧,李记白水羊头,月盛斋……
5、青云阁小吃城
民国时期鲁迅和蔡锷经常光顾的地方,现在汇聚了京城各种有名的小吃,有小肠陈、爆肚冯、褡裢火烧年糕钱、茶汤李、羊头马、奶酪魏、豆腐脑白、锅贴王等。地址在前门西街青云阁内。
6、著名的小吃一条街还有
王府井小吃街、什刹海小吃一条街(原前门小吃迁来)
南来顺的北京小吃 尤其是面茶 很正点
隆福寺的灌肠 已经相当久远了 不管是灌肠的口感还是味道都是一级棒 北海里的仿膳 都是正宗的北京宫廷小吃。
五、传统北京小吃十大传奇
1、燕京豆汁
豆汁是北京的特殊风味小吃,本身有股子酸溜溜的味儿,对它,就如同长沙火宫殿的炸臭豆腐,一般外地人轻易不敢沾口,可老北京人却都喜欢喝它,特别是寒冷的冬天里,配上碟儿细咸菜丝儿或八宝酱菜,两碗下肚儿,热汗淋漓,既治感冒又开胃,别有风味。
相传豆汁最早是辽国的民间食品,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豆汁入宫,始自清代的乾隆年间。据说慈禧在幼年时,家住北京的新街口,因家境贫寒就常以豆汁代替蔬菜,到后来更让豆汁成为了清宫御膳的一种饮料。解放前,专有以卖豆汁为生意的小摊贩,或挑担走街串巷,或在集市上摆摊,前沿儿围着块蓝布,上边有白布做的字号商标,叫卖时只吆喝:“汁儿,开锅!”不过,这种遗风已荡然无存,今天的年轻人是感受不到这种气氛了……
2、土造灌肠
在北京的小吃中,灌肠要算得上是物美价廉,绝对的大众化。这种纯北京式的真正土产多少年来在集市、庙会上随处可见,尤其是北京的夜市上,都少不了由它来唱 2
主调。您瞧,那卖灌肠的摊子上,大铁铲敲打着大铁铛的缘子“当当”作响,引得大人、孩子围上前非要掏钱来两盘儿尝尝。说实话,吃灌肠不在乎解饿,只是领略它的风味,过过馋瘾。
在北京的传统风味小吃中,要讲风味,这外焦里嫩的灌肠味道最奇特;要讲传统,它更是千古不变,无论是谁,依旧将煎好的灌肠蘸上蒜汁;依旧是用小竹签一片片扎着吃,如果哪位用筷子那就没有一点情趣了。听老人们讲,当年,地安门外后门桥东西两面各有一家灌肠铺,在北京很有名。桥东一家较老的叫福兴居,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关张后便只剩下桥西的合义斋一家了。当初,这合义斋也是以经营灌肠而出名,不过,今非昔比,当年的合义斋如今早已经改头换面,成为一家经营多种风味小吃,门脸儿修得古色古香的铺子了。
灌肠是把淀粉加红曲灌到猪肠子里面。不过,这种讲究质量的货色现已不易吃到了,通常在庙会、夜市上您所见到、吃到的,只是用淀粉加上红曲捏成个棒槌形,切成片后上铛煎,滋味当然不如真正的灌肠,但因为用油煎得特别香,而且价钱又比较便宜,吃者依然很多。甚至,有吃灌肠吃上瘾的人索性就买上几块,回家去自煎自吃,独享其乐。这也是一种吃法。
3、风味奶酪
在清人《都门杂咏》中有一首竹板词,绘声绘色地这样描述道:“闲向街头啖一瓯,琼浆满饮润枯喉。觉来下咽如滑脂,寒沁心脾爽似秋。”这段小诗将那凝霜冻玉般的奶酪,恰到好处地介绍了出来。作为北京风味小吃的奶酪,在历史上,原本属于蒙族的食品,即使后来奶酪进了北京,也只是仅限于元、明、清三朝的宫廷小吃,直到后来才流传到民间。
当年,在东安市场内有个“丰盛公”奶酪铺,店主姓何,满族正黄旗人。从几辈上论,这正宗的旗人一向是靠吃皇粮度日,可到了辛亥革命,像他这样的“铁杆老米树”不灵了。但何子照是个有心人,硬是靠自食其力在乡下村里办了个奶牛场,又向一位曾在清宫御膳房的大师傅讨教了制作奶酪的秘籍。于是,便在东安市场内租店开业,专售奶酪。那时候,大街上没有冷饮店,更没有冰淇淋、冰棍什么的,这样,奶酪在京城便是一枝独放。每到夏季,那些王府中的公子、小姐,清室的遗老遗少大多成了“丰盛公”的主顾。
讲到这里,也许会有人问,像那切糕、油条什么的,倒是天天见,隔三差五短不了吃,而这奶酪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要讲做奶酪,是得需花费点工夫。首先是把鲜牛奶煮开,晾凉,加入白糖,经过细箩过滤,再对入适量的江米酒,搅匀后盛在碗里,分层码进木桶后,桶底加火烘烤,名曰“烤酪”,等到凝固后撤火,再晾凉、冰镇。这样,奶酪便做成了。您看,吃奶酪吃的是不是工夫钱!
自东安市场有了“丰盛公”奶酪铺之后,北京城内便逐渐有了专制作奶酪的酪房,把奶酪批发给挑担走街串巷的小贩们。夏季的傍晚,在老北京的胡同中,常会听到卖奶酪的吆喝声:“哝哟唉,喝酪喂……”
4、炒疙瘩
3
入夜,当你随着人流走进那吆喝四起的小吃夜市时,阵阵香气扑鼻而来。在这里,名目繁多的北京小吃目不暇接,沿着夜市有意留神察看,其制作方法大致可分为炸、烙、蒸、煮、冲、煎、烤、炒,而这里所说的炒,可不是指炒菜,小吃中不经营鲁川淮粤,要是想吃炒菜的话,那得上饭馆了,此处所说的“炒”指的是炒疙瘩。
要说,炒疙瘩在京城中也算得上是一道名吃。相传在民国初年时,在和平门外的琉璃厂有家叫“广福馆”的家常饭铺,店主是个姓穆的老太太,与女儿相依为命,每日卖点面。据说,这炒疙瘩就是母女俩在无意中发明出来的。有一回和好了面没有卖完,于是穆家姑娘想了个主意,把面擀成了面剂儿,切成了一个个的小疙瘩,用开水煮熟捞出来后放在阴凉处,以防发酵。当天晚上,她们就用这煮熟的面疙瘩及切好的青菜、肉丝炒了炒作为晚饭,不料吃起来居然非常爽口,还有一股子咬劲儿,味道特别好。姑娘对母亲说:“干脆,明儿个咱们就卖这个,起名叫炒疙瘩吧。”就这样,一语定乾坤,无心插柳之事倒巧成名吃。打这儿以后,她们卖的炒疙瘩,在京城出了名,新老主顾接连不断而来。而这种吃法由于物美价廉,吃起来也确实有种特殊的味道,当时格外受欢迎。后来,许多社会名流也慕名前来,加入了吃炒疙瘩的队伍。由于出了名,有些好事者便将这穆家母女开的广福馆戏称为“穆家寨”,管穆家姑娘叫“穆桂英”。您瞧,听起来多有意思。
5、糖火烧
老北京人都知道通州有三宝:大顺斋的糖火烧、小楼的烧鲇鱼、万通的酱豆腐。烧鲇鱼现已不多见,万通的酱豆腐也早已销声匿迹,惟独大顺斋的糖火烧虽历经战乱,但依然是原料原味,吃在嘴里酥绵松软,香甜可口,不粘不腻。1960年印度总统尼赫鲁来华访问,点着名要吃大顺斋的糖火烧,临了还买走20多斤。这么大的中国,尼赫鲁竟会对这其貌不扬的糖火烧独此偏爱,足见这道小吃已经是名扬四海了。 相传远在明朝的崇祯年间,有个叫刘大顺的回民,从南京随粮船沿南北大运河来到了古镇通州,也就是今天北京城正东的通州。刘大顺见这通州镇水陆通达,商贾云集,是个落脚谋生的好去处,便在镇上开了个小店,取名叫“大顺斋”,专制作销售糖火烧。沿至到了清乾隆年间,大顺斋糖火烧就已经远近闻名了。为保持传统特色,大顺斋的糖火烧在选料制作上是相当讲究的,多少年来,制作的师傅们坚持面要用纯净的标准粉,油要用通州的小磨香油,桂花一定要用天津产的甜桂花,再如必不可缺的红糖和芝麻酱,也是专购一地,绝不含糊。这座百年老店之所以经久不衰,正在于它的货真价实,取信于民。
6、京门爆肚
天一入秋,北京人就自然想起了涮羊肉,更有那雅致的、点着名要去吃爆肚儿。它虽为小吃,却能雅俗共赏,差不多人人都对它抱有好感,叫上盘肚仁儿、散丹(即百叶),再来一壶老酒,哥儿几个围桌而坐,山南海北地一通神聊,那吃得绝对是津津有味。
4
爆肚儿能自立门户,在北京的小吃中独当一面,那还得提80多年前东安市场开业那会儿。当年,有个姓王的在市场中第一个摆出了爆肚儿摊,这就是沿袭至今的爆肚儿王。那时候,往往天一擦亮,全家人就齐上阵,先是从朝阳门外的“汤锅”(指屠宰牛羊的地方)里买来新鲜的牛羊肚,然后拿到井台上去一遍遍地洗,尤其到了冬天,水凉刺骨,双手被冻得红肿红肿的。最后,还得步行五六里路把洗干净了的牛羊肚儿送到东安市场去应市。就这样,爆肚儿王在京城的名气与日俱增,回头客越来越多,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这家铺子就搬出了市场。这以后,便就有了朝内小街的西德顺及爆肚儿王。至今,老店依然是春风得意,顾客盈门。
说爆肚儿,那最后还得落实到吃爆肚儿上,而如何吃那也是比较讲究的,不光是在精选主料上,而是在刀口儿和火候上也都需要一定的手艺。你说是切片儿、切块儿还是切条儿、切丝儿,甚至在宽窄薄厚上,那常吃的主儿也是很在意的,更何况对吃爆肚儿的作料也很讲究,不光有店里事先配好了的,也有的顾客进了门,要求按自己的口味专门单独配制。据说,当年著名的京剧老生马连良先生就特别喜爱吃爆肚儿,但他喜欢的作料只是醋中调芝麻酱,其他一概免之,虽然简单,可老先生却是能独享其乐。
7、风味炒肝
清末民初时,北京的饮食业也极盛一时,既有伺候大宅门的饭庄子,又有招徕顾客的小饭铺,更何况那遍布京城的茶楼、茶馆、二荤铺和大酒缸。要说“吃在北京”,此不虚言。每当提起北京的风味小吃炒肝儿,北京人都会想到前门外鲜鱼口里的“天兴居”。说起来大概您还不知道,就在天兴居的斜对面,曾有一家历史更为悠久的铺子,这就是炒肝儿老店“会仙居”。当年,“会仙居”以它独特的风味招徕八方客,名噪京华,就连附近广和楼戏园的梨园界人士都是“会仙居”的熟客。
提起这道小吃,相传在清朝同治年间,有个叫刘永奎的北京人,在鲜鱼口内租了间铺面,于是,便开了个夫妻小酒店,并起了个很有些雅趣的名字——会仙居,专营黄酒和小菜。到了庚子之后,这小店则由他们的后代刘宝贵哥儿仨经营。
初时,刘氏兄弟经营炒肝儿时,沿用熬、炒、勾芡的烹调技术,做出的炒肝儿味道鲜美可口,物美价廉,远近闻名,它不仅受到北京老百姓的欢迎,即便是达官贵人也被这炒肝儿的香味所吸引。
说到这炒肝儿,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吃呢?早年间,曾有人这样描述它:“稠浓汁里煮肥肠,一声过市炒肝香”。原来,这炒肝儿并不炒,只不过是烩肥肠,以淀粉勾芡,里边配上一点下水,最后撒上一些砸好的蒜泥,这道小吃就做成了。 刘氏兄弟在做买卖上精明过人,炒肝儿如果用大碗出售肯定赔本;价定高了又怕不上座儿,因此他们向瓷窑里定制了一种专盛炒肝儿的碗,这种碗口大底尖,像个喇叭形,看上去好像挺大,其实呢,里头的容量并不很大,这样虽然每碗只卖两个铜子,却仍然有赚头。久而久之,这小碗卖炒肝儿倒成了气候,成了吃炒肝儿的一种讲究。即使今天你在北京的小店中吃炒肝儿,依然是用不大的小碗儿。
5
据说,当年慈禧太后忽然也想尝尝炒肝儿的味道,可经她这一尝不要紧,虽博得赞赏,却言明去掉心和肺也许更好。金口玉言,小民岂敢违命。自那以后,老北京人便多了句歇后语——北京的炒肝儿,缺心少肺。
8、传统烧麦
历史上,在前门外大街曾有个极普通的小酒铺。要说,连个店名都没有,只因是沾了皇帝的光而一夜出了名。这就是中外宾客游人慕名前往的“都一处”,专营北京风味小吃烧麦。提到都一处的烧麦,必然要首先提“都一处”的由来。
在乾隆十七年腊月,转眼就到了除夕夜。过去,在北京一到这个时候,一般的人家没事是绝对不出门的。所以,各个店铺也都早早地关了张。黑夜中,只有李家酒店透出暗淡的光亮,依旧开张迎客做生意。这时,打店外进来了三个人,其中主人是个文人打扮,两个仆人手持纱灯,前后照着亮。他们被伙计热情地引上楼去吃酒。主人边饮酒吃菜,边问道:“这酒店叫什么名字?”伙计说:“店太小,还没有个名字。”这人看看周围的环境,很是感慨地说:“在这年关当头的时候,还没关店门的酒店,可着京都只有你们一处了吧?就叫?都一处?吧!”谁想,没过几日,忽然有一天,宫中派了十几个太监,给李家酒店送来了一块写着“都一处”的虎头牌匾。直到这时众人方知,除夕夜原来是乾隆雪夜微服私行,顺访李家小店。
这段颇富传奇色彩的故事,在都一处的几代传人中,从掌柜的到伙计,从经理到服务员,已被传诵了几百年,故事或许只是传闻并带有几分演义色彩,但都一处的名气却是与日俱增,凡食客到此,一是要看看悬挂于店中的虎头匾,再就是定要品尝它的传统小吃烧麦。
其实,烧麦是以面做皮,以肉为馅儿,顶上捏出十八个褶,就像朵麦梢上绽开的花,所以称为烧麦。在制作上,它用小笼蒸熟,造型很美,有如朵朵莲花,吃起来皮薄馅儿大,味道鲜美,香而不腻。过去,每当秋高蟹肥的季节,这里还出售蟹肉馅儿烧麦,味道鲜美。
9、南北烤肉
在北京城内,素有“南宛北季”之说,指的是历史上在南城宣内大街的“烤肉宛”和后海的“烤肉季”。这两家馆子主要经营烧烤,不同的是,南宛烤牛肉,而北季烤的是羊肉。
在历史上,这两家烤肉店同为百年老店,并且当年都起于沿街摆摊,顾客足蹬板凳,自烤自吃,后来生意兴隆,才将这北京的风味小吃移居雅室,成为富贵人家和文人墨客的集散之处。
在前清时代,什刹海周围有好几家王府,像恭王府、庆王府、醇亲王府等,烤肉季出了名,那些王爷们也自然便成了它的主顾。像溥仪的父亲摄政王,就点着名要吃季家的烤肉。不过,那些王爷们可不是到铺子里去吃,而是在家中坐等,季家就像是戏班赶堂会,得备料推车,亲自到王爷府上去烤。
正如烤肉季的店主人姓季,南城的烤肉宛也是因店主姓宛而得名,大致相仿,在 6
创业初期,宛家开始时是推着车子沿街卖烤肉,随时随地在地上支起个铁箅子,由顾客自己边烤边吃,主人一边切牛肉片,一边算账收钱。那时候,也没有钱柜,收了钱只是往大褂的口袋里一揣。后来才在宣内大街有了正式的铺面。由于选肉精、切片薄、松木火、作料全,烤肉宛的生意日渐火爆,许多有钱人家都愿到此享受一番烤肉的野趣。据说,切肉更是宛家的绝技,多少年来,只传本姓子孙,不传外人。当然喽,这只是说旧时习俗。如今,不管是南宛还是北季,早已成为普通老百姓的寻常去处。 老北京特色小吃十三绝
奶油炸糕是我最喜欢的老北京特色小吃了,每年春节去庙会的时候总不忘要上一盘,甜润软糯,回味无穷啊!
老北京特色小吃中奶油炸糕是富有营养的小吃品种。它用上好面粉为原料,先烧适量开水,水开后,改用小火,将面粉倒人锅内,迅速搅拌直到面团由自变成灰白色,不粘手时,取出稍晾成烫面。白糖用水化开,香草粉用水化开,适量鸡蛋液在碗内搅匀,分几次加入烫面中,最后一次加入奶油、糖水、香草粉水,揉搓均匀。
然后在锅内倒油,旺火烧至冒烟后,改用小火,此时将揉匀搅拌好的面团,500克分成40个均匀小球,人油锅前用手摁成圆饼,逐个下人油中,待饼膨起如球状,并呈金黄色时捞出,滚上白糖即成。
驴打滚儿,听名字就特别喜兴儿,这是老北京特色小吃中比较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驴打滚儿的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为什么又要把它称作驴打滚儿呢?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儿似的,故而得名。现在北京的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但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滚黄豆粉面,其颜色仍为黄色,是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老北京特色小吃。
艾窝窝是传统老北京特色小吃,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爱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艾窝窝是用糯米洗净浸泡,尔后入笼屉蒸熟,晾凉后揉匀,揪成小剂,摁成圆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馅儿的。
但为什么这种老北京特色小吃被称为爱窝窝呢?在清人李光庭的《乡谚解钫》一书中我们找到了说明。原来是有一位皇帝爱吃这种窝窝食品,想吃时就吩咐说:“御爱窝窝。”后来这种食品传入民间,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说“御”字,所以省却了“御”字而称“爱窝窝”。
7
糖卷果是老北京特色小吃中的名品,尤其深受女性食客的喜爱。
糖卷果主料用山药和大枣,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辅料。这些都是非常有营养的吃食,卷果主料中的山药、大枣,是一道名副其实的药膳。
糖卷果软绵香甜,十分可口。因其有滋补作用,去南来顺饭庄用餐的食客每每点要,成为饭店的名牌老北京特色小吃之一。
姜丝排叉儿,顾名思义,它原料中有鲜姜,因而食用时有明显的鲜姜味而得名。过蜜后的排叉成浅黄色,有酥、甜、香的特点,食用时有姜味。南城“南来顺”的姜丝排叉1997年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同年又获“中华名小吃”称号。是老北京特色小吃中名气比较大的一个。
还有一种带咸味的排叉,原料为面面粉、苏打和盐,也用油炸,做法与姜丝排叉一样,不同的是它不过蜜,有酥、脆、味微咸的特点,爱喝酒的人常以咸排叉当下酒菜用。
糖耳朵也是我很有感情的一道老北京特色小吃,记得小时候,姥姥出去买菜时,总会带几个糖耳朵回来,当时觉得名字很有意思,遂吃得不亦乐乎??
蜜麻花是老北京特色小吃中常见名品,又称糖耳朵,因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
蜜麻花棕黄油亮,质地绵润松软,甜蜜可口。南城的南来顺饭庄的蜜麻花由于常年制作。质量稳定,主要是放碱合适,没有酸口,炸得透,吃蜜均匀,达到了松软绵润的质量要求,1997年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和“中华名小吃”。
面茶是用面粉放入锅内炒到颜色发黄,麻仁也炒至焦黄,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匀,然后将搓得均匀的面茶放在碗内,加上白糖,用开水冲成浆糊状即可。喝面茶很讲究吃法,吃时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边转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无此吃法的。为什么要用这种吃法呢?这与品尝面茶的风味有关。面茶是老北京特色小吃中的滋补佳品
馓子麻花是老北京特色小吃中清真小吃里的精品,很受百姓欢迎,它的制作比较麻烦,也注定了它的美味。馓子麻花颜色棕黄,质地酥脆,香甜可口
萨其玛是满族饽饽(糕点)。萨其玛的前身是一种满族的传统饽饽—搓条饽饽。搓条饽饽是当时满族的比较重要供品,所以也称为“打糕穆丹条子”。后来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糖缠”,更名为萨其玛,汉名叫“金丝糕”,又叫“芙蓉糕”,但是还是萨其玛这个名字为全国各族老百姓所接受。
萨其玛的工艺后来日趋复杂,正宗的做法是:鸡蛋加水搅打均匀,加入面粉,揉成面团。面团静置半小时后,用刀切成薄片,再切成小细条,筛掉浮面;花生油烧至120℃,放入细条面,炸至黄白色时捞出沥净油;将砂糖和水放入锅中烧开,加入饴糖、蜂蜜和桂花熬制到117℃左右,可用手指拔出单丝即可。将炸好的细条面拌上一层糖浆;框内铺上一层芝麻仁,将面条倒入木框铺平,撒上 8
一些果料,然后用刀切成型,晾凉即成。原料要用到:鸡蛋花、蜂蜜、生油、白砂糖、金糕、饴糖、葡萄干、青梅、瓜仁、精面粉、干面、芝麻仁、桂花等。
老北京特色小吃中的焦圈儿,男女老少都爱吃,酥脆油香的味儿,是一种巨大的诱惑。北京人喝豆汁必吃焦圈儿,豆汁儿就着焦圈儿,已经成了北京的一个标签儿。焦圈儿可贮存十天半月,质不变,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的食品。
糖火烧是北京人常吃的早点小吃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以大顺斋的糖火烧最出名。糖火烧香甜味厚,绵软不粘,适合老年人食用。 缸炉烧饼原为河北省小吃,后传入北京, 成为北京小吃。其特点是用缸作成炉子,将烧饼生坯直接贴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
豆陷烧饼是老北京特色小吃中的常见品种,因其以豆沙为馅而得名,在烤制过程中,因烧饼边上有自然开口,吐出豆馅,挂着烧饼边上,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烧饼为蛤蟆吐蜜。
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原为民间小吃,后传入宫廷。清官的豌豆黄,用上等白豌豆为原料,做出成品色泽浅黄、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其制法是,将豌豆磨碎、去皮、洗净、煮烂、糖炒、凝结、切块而成。传统做法还要嵌以红枣肉。以仿膳饭庄所制最有名。
北京后海小吃街指南 北京后海小吃街指南为您介绍后海孝友胡同的九门小吃,这里汇集了老北京的著名小吃。北京后海小吃街指南详细地给您报一下后海小吃街的价目表,让您心理有底,吃得踏实放心。 小肠陈
单碗卤煮-----------------------10元
椒盐腰花-----------------------28元
卤煮什锦火锅-------------------88元
沙锅卤煮-----------------------28元
水晶肘子-----------------------18元
蓑衣黄瓜-----------------------10元
罗汉肚-------------------------16元
脆皮肥肠-----------------------28元
褡裢火烧
褡裢火烧-----------------------8元
灌肠---------------------------8元
炒酱瓜-------------------------8元
香椿豆-------------------------8元
拌野菜-------------------------10元
粥(没写是什么粥)-------------6元
年糕钱
江米凉糕-----------------------6元
黄白年糕-----------------------6元
豌豆黄-------------------------6元
艾窝窝-------------------------6元
炒红果-------------------------5元
9
蜜枣---------------------------8元 江米藕-------------------------6元 八宝莲子冰粥-------------------5元 碗糕---------------------------5元 糖耳朵-------------------------1元 月盛斋
五香酱/烧羊肉------------15元
五香酱牛肉---------------------12元 酱牛肚-------------------------12元 酱牛蹄筋-----------------------12元 烧肉浇面(白面/绿豆面)--------8元 豆酱---------------------------8元 麻豆腐-------------------------8元 杂碎汤-------------------------8元 德顺斋
烧饼---------------------------1元 焦圈---------------------------1元 豆汁---------------------------2元 一品烧饼-----------------------2元 玫瑰饼-------------------------2元 糖火烧-------------------------1元 开口笑-------------------------1元 烧饼夹肉-----------------------7元 姜汁排骨-----------------------8元 茶菜---------------------------10元 爆肚冯
羊肚仁-------------------------40元 牛肚仁-------------------------16元 羊肚令-------------------------15元 牛百叶-------------------------10元 羊散旦-------------------------15元 爆牛肉-------------------------15元 炒火烧-------------------------12元 羊蘑菇头-----------------------15元 羊头马
羊头肉-------------------------10元 白水羊蹄-----------------------10元 咸卷果-------------------------10元 小碗牛肉面---------------------12元 小碗牛板筋---------------------12元 小碗牛肉-----------------------12元 五香羊蹄-----------------------10元 炸松肉-------------------------10元 羊汤(小)---------------------4元 10
羊汤(大)---------------------10元 糊辣羊蹄-----------------------12元 恩元居
醋熘苜蓿-----------------------12元 馏鱼片-------------------------16元 河间炖肉-----------------------16元 滑溜里脊-----------------------16元 肉炒咯吱-----------------------16元 苜蓿炒疙瘩---------------------12元 三鲜炒疙瘩---------------------15元 肉炒疙瘩-----------------------12元 虾仁炒疙瘩---------------------15元 鸡丁炒疙瘩---------------------12元 奶酪魏
奶酪原味-----------------------6元 酪干---------------------------12元 龟苓膏-------------------------6元 冰糖银耳莲子羹-----------------8元 奶油炸糕-----------------------10元 酸梅汤(小)-------------------5元 酸梅汤(大)-------------------15元 杏仁豆腐-----------------------5元 果子干-------------------------6元 奶卷---------------------------30元 11
二 : 北京小吃
北京市一个文化古都,其小吃历史悠久,特色名 菜及风味小吃至少二、三百种。 北京菜又称京菜。主要指宫廷菜(以仿膳饭庄为 代表)、宫廷菜(以谭家菜为代表)、清真菜和地方 风味菜。北京地方风味菜由鲁菜转化而来,受其他菜 系影响(粤、州、湘、鲁、苏、闽、浙、皖为中八大 菜系),品种、口味都有变化。烤鸭、涮羊肉、烤肉 是北京特有的三大名莱。八大菜系在北京都有名餐馆。 较有名的还有孔膳堂经营的孔府菜。 北京小吃俗称“碰头食”或“菜茶”,融合了汉、 回、蒙、满等多民族风味小吃以及明、清宫廷小吃而 形成,品种多,风味独特。北京小吃大约二、三百种。
包括佐餐下酒小菜(如白水羊头、爆肚、白魁烧羊头、 芥末墩子等)、宴席上所用面点(如小窝头、肉末烧饼、 羊眼儿包子、五福寿桃、麻茸包等) 以及作零食或早点、夜霄的多种小食品(如艾窝窝、驴 打滚等)。其中最具京味特点的有豆汁、灌肠、炒肝、 麻豆腐、炸酱面等。 一些老字号专营其特色品种,为仿膳饭庄的小窝窝、肉 末烧饼、豌豆黄、芸豆卷,丰泽园饭庄的银丝卷,东来 顺饭庄的奶油炸糕,合义斋饭馆的大灌肠,同和居的烤 馒头,北京饭庄的麻茸包,大顺斋点厂的糖火烧等,其 它各类小吃在北京各小吃店及夜市的饮食摊上均有售。 清代《都门竹枝词》写道:“三大钱儿买好花,切 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 果糕炸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 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 这也说明北京历来有许多风味小吃。
百果年糕 冰糖葫芦 春卷 卤煮小肠(卤煮火烧) 玫瑰饼
北京传统风味小吃。茶汤味甜香醇, 色泽杏黄,味道细腻耐品。 它的原料是 蒸熟的糜子面,卖时再以滚水沏成糊状, 加上红糖、白糖、桂花等佐料,吃起来香 甜可口。早年街上的饽饽铺有带茶食的, 店内有座儿,门外放置一把大铜壶,除卖 茶汤外还卖油茶和奶酪等食品。
返 回
先把茶汤原料在碗内调好,放好糖与桂花卤;然后再 在高大、体重的铜壶中装满滚开的水。售者一手执碗, 一手扶壶柄,必须双脚撇开半蹲式,才能立稳。左手的 碗,正好等在壶嘴边,等水一冲出,碗要随时变换距离, 以掌握开水适量来控制它的厚薄程度,并不使开水外溢, 激出糖浆,这是技巧之一。右手要有足够的控制力量, 开水一出壶口,正好注入碗内。要一次完成,才能冲熟 茶汤,否则滴滴嗒嗒注水,茶汤必生,不能吃,那就亏 本了。同时也要注意水出得猛会浇在自己手上,烫了自 己,也碎了碗,就更
不合算了,这是技巧之二。
返 回
北京天桥茶汤李历史悠久,是北京传统风味小吃。茶 汤味甜香醇,色泽杏黄,味道细腻耐品。 清嘉庆年间的 《都门竹枝词》中有“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 茶”。老北京讲究喝前门外的聚元斋和天桥的茶汤李。 位于北京天桥的李记茶汤绵软细腻,香气夺人,他们的 茶汤有十几个品种,1997年12月北京天桥茶汤李饮食店 制作的茶汤,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 称号现在茶汤李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发展出 了鲜菱角茶、珍珠奶茶、奶昔、圣代等;尤其是鲜菱角 茶还具有清毒、利尿、解酒等保健功效。 现在茶汤李在全国各地已开了多家分店,百花快餐 的北京天桥茶汤李分店已有七年的历史,茶汤的原料均 由北京天桥茶汤李总店供华货,是原汁原味的北京天桥 返 李茶汤。深受鹤城的广大顾客喜爱。 回
炒 炒 制 炒 图 肝 肝 作 肝 片 吃 方 来 店
法 法 历
返回
肝是由开业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会仙居” 发明的,1900年前后,他在原来售卖的“白汤杂碎” 基 础上,去掉心和肺,并且勾了芡,从而形成流传至今的炒 肝.1930年,另外一家炒肝老店天兴居在会仙居对面开业, 因为选料更精、采用味精、酱油等当时的新式调料代替原 来的口蘑汤等,生意逐渐盖过了会仙居,1956年两店合并, 就只剩下天兴居的招牌了。 小吃名进了歇后语的似乎并不太多,炒肝就是其一, 足见当时它的受欢迎程度。旧时有“会仙居的炒肝——没 早没晚”、“猪八戒吃炒肝——自残骨肉”的说法,原来 会仙居的炒肝价廉物美,而且营业时间长,从早到晚不间 断,随时去都能吃得满意而归;至于第二条歇后语就更不 用解释了,猪同志又一次体现了“浑身都是宝”的献身精 返回 神。
将生猪大肠,用碱面或明矾揉搓,再用水洗净,再 放入醋中和,放置片刻用水洗净。先取一锅放入一些水, 煮开后放入猪大肠,先紧一下猪大肠后,再取一锅多放 入一些水,再放入花椒、大料、桂皮、小茴香、丁香、 香叶、香果、肉寇、葱、姜、蒜等调料。少一两种也可 以。但花椒、大料、桂皮、小茴香、葱、姜不可缺少。 料水煮开后放入猪大肠,大约煮上20-30分钟后,取出 猪肠放入猪肝炖至猪肝熟透,大约20分钟。捞出猪肝。 将炖猪肠和猪肝的汤滤干净,除去调料后,待用。将猪 肠切成3厘米的段,猪肝切成薄片。将调好的水淀粉放入 汤中,勾浓芡,再将切好的肠子和猪肝放入,出锅是多 放入蒜沫,即可食用。
返回
与很多北京吃食一样,炒肝讲究“配套”,就 像豆汁儿配焦圈,羊杂汤要就着芝麻烧
饼吃,炒肝 唯有配上猪肉大葱馅的包子才算应景、过瘾。 吃没人不会,张嘴吞咽就是了,但吃炒肝还真 就有人不会。吃炒肝万不可使用任何辅助工具,只 需将炒肝端起,单手托起碗底,唇齿触碰到碗边的 同时,拇指轻推瓷碗,其他四指随之旋转,此刻舌 尖抵住碗边轻轻那么一嘬,紧跟着抿起嘴角,轻嚼 肥肠、肝尖。可千万别怕烫,不烫那不叫炒肝,也 别在意那一嘬间的动静,和吃炸酱面一样,没那咕 噜咕噜的声响根本体会不出那种进食的快感。 返
回
1.天兴居。最老牌儿的炒肝店,特点是大肠的火侯掌握 得恰到好处,碗还是那种最传统的高桩小瓷碗。以前俺 老去,因为是正宗名门,俺的要求比较高,用挑剔的眼 光来看有两点不足:首先是没有大小碗之分,就一种规 格,一碗两块;此外偶尔会发现肝片并不全是肝尖,白 玉微瑕。地点在前门往南约300米,过“都一处”后,顺 路东的鲜鱼口街向东约150米路北,店内墙上还贴着炒肝 的介绍和天兴居的由来 2.凯琳饭馆。俺觉得比天兴居的蒜味更浓些,口味偏咸, 包子一般般。上文提到过,他那里的卤煮也不错。地址 在虎坊桥路口西100米两广路路南,紧挨着湖广会馆饭庄
3.鼓楼脚下一饭馆。对着鼓楼吃炒肝的感觉真的很好,要 是碰上迈着方步、提笼架鸟的一位爷,准得迷惑一下是不 是又回了大清帝国。有两次周末早上去过,都排队二十余 人。芡汁挺鲜,可蒜味似乎还应该更浓些。大碗2.5元, 小碗1.7元。饭馆好象没名字,但挺好找,地点在鼓楼东 北墙外,钟楼湾胡同的路牌正对着,门口有炒肝、卤煮火 烧的招牌。 4.安乐林炒肝赵。芡汁颜色浅、整体口味淡;加了姜末; 猪肝片比其它地方更大更醒目。虽然跟正宗的炒肝略有不 同,但给的多,实惠,大肠在碗里的密度很大,口轻和加 姜都恰好符合俺的要求。盛肝儿师傅的动作颇有些表演成 分,大勺上下挥舞,盛肝儿的时候全身似乎没有一处不使 劲的。大碗两块,小碗一块五。地点在南二环景泰桥(天 坛南门)往南约500米,蒲黄榆路口奔西约400米,景泰路 返回 与安乐林路交叉口的东北角。
返回
豆汁历史悠久,据说早在辽、宋时就是 民间大众化食品。干隆十八年(1753), 有人上殿奏本称:“近日新兴豆汁一物, 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 洁之物,着蕴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 膳房当差。”于是,源于民间的豆汁成了 宫廷的御膳。
返回
北京传统小吃豆汁制作方法:将绿豆用 凉水浸泡十几小时,加水磨成稀糊,在稀糊内 加入浆水,并逐次加入不少于八倍于浆水的 凉水过滤把过滤出的粉浆倒入缸内,经一夜 沉
淀,最上一层灰绿色、质地较浓的即是生 豆汁,撇去它上面一层的浮沫和浆水,把生豆 汁舀出沉淀,沙锅内放入凉水,用旺火烧沸后 倒入生豆汁,待豆汁被煮涨得溢出锅外时,改 用微火保温即可食用。
返回
喝豆汁必须配切得极细的酱菜,一 般夏天用苤蓝,讲究的要用老咸水芥 切成细丝,拌上辣椒油,还要配套吃 炸得焦黄酥透的焦圈,风味独到。喝 斗汁不能大口大口的喝,否则那酸味 太“冲”鼻子,要像喝茶一样一点一 点的泯。 返回
不要看豆汁其貌不扬,但一直受到北京人 的喜爱,原因在于它极富蛋白质、维生素C、 粗纤维和糖,并有祛暑、清热、温阳、健脾、 开胃、去毒、除燥等功效。另外由于豆汁有 祛火养嗓子的功效,所以许多京剧名角和相 声演员也喜欢喝。梅兰芳、裘盛容等更是喝 豆汁上瘾。抗战时梅大师蓄发明志隐居上海, 他的弟子言慧珠用四个大灌子盛满豆汁从北 京风尘去拜访他。梅兰芳当即请他到国际饭 店美餐一顿以表谢意。
返回
北京的果脯蜜饯制作来源于皇宫御膳 房。为了保证皇帝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 果品,厨师们就将各季节所产的水果,分 类泡在蜂蜜里,好让皇帝随时食用。后来, 这种制作方法从皇宫里传出来,北京就有 了专门生产果脯的作坊。
返回
桃、杏、梨、枣等水果加糖或蜜制成的食品的统称北 京果脯蜜饯的品种很多,果脯和蜜饯的区分,按照在北京 的习惯,把含水分低并不带汁的称为果脯。例如:苹果脯、 梨脯、杏脯、桃脯、沙果脯、香果脯、海棠脯、枣脯(又 称金丝蜜枣)青梅脯、红果脯等。因为以上果脯是把原料 经过处理,糖煮,然后干燥而成,其色泽有棕色、金黄色 或琥珀色,鲜亮透明,表面干燥,稍有粘性,含水量在 20%以下。这种果制品,也称“北果脯”或“北蜜”,是 北方形式的果脯蜜饯意思。而冬瓜条、糖荸荠、糖藕片、 糖姜片等表面挂有一层粉状白糖衣的称为糖衣果脯,也叫 “南果脯”或“南蜜”,是来自福建、广东、上海等南方 果脯蜜饯的意思,其质地清脆,含糖量多。蜜饯是经蜜或 糖煮不经干燥工序的果制品,表面湿润柔软,含水量在 30%以上,一般浸渍在糖汁中,如蜜饯海棠、蜜饯山楂等, 但是近年来,这种产品只有一些前店后厂的自产自销的商 返回 店生产,因为它不易储存和运输。
品 名
苹果脯 桃脯 杏脯 梨脯 金丝蜜枣 炒红果 蜜饯海棠 蜜饯榅桲 瓜条 藕片
形 状
半圆形 扁圆整形 扁圆整形 扁圆整形 长椭圆 圆形 圆形 小圆 长方条不曲折
色 泽
金黄色,有胶性,半透 明 红黄色,半透明 红黄或淡黄,半透明 深黄或淡黄色,半透明 棕黄色带金丝
淡红色 白海棠为黄白色 深紫红色 洁白带糖霜,半透明
口 味
香甜 清香甜美 质地柔软,有弹性,酸甜, 带原果香 甜美 甜美 甜稍酸 甜微酸 甜酸 外坚内软,脆香清香,不 露渣 酥脆甜美
返回
平坦片状,厚0. 5厘 白色糖霜 米直径4.5厘米
返回
大馄饨皮子,将肉馅放中间,在馅的外围皮子上 用食指沾清水画个圆,然后将皮子的下沿往上折,使两个 半圆重合,用两食指沿水迹压在上面扫一下,使其粘合, 再将皮子折合后的底边两角在肉馅的下面粘合(一角可以 沾一点水,另一角压在上面捏紧),这样馄饨就站起来了。 大馄饨皮子,一般呈等边梯形,短边面对自己。 小馄饨皮子,左手抓皮子,右手拿筷子或宽冰淇淋棍沾点 肉馅,刮在皮子中间,然后捏紧,即可。 要好吃,需要在每个大馄饨里加一个虾仁(用活的河虾, 自己出虾仁,用一点点盐和胡椒少许腌一下,出虾仁剩下 的虾头、虾壳可以煮水后捞出,那水用来做馄饨的汤,加 盐、胡椒、无沙紫菜、味精、好榨菜丁、油、小葱末)。
返回
座落于兴华盛世美食宫一层,匠心独特设计,精心 的施工营造出既有老北京传统风格,亦有现代特色,可 同时接待300名宾客就餐,享受美食精华,品尝南北风味, 北京小吃。 馄饨候追求特点:让每一个客人得到满 意,让每一个客人感觉到家一样为服务的准则,把更高、 更快、更强、更好作为企业精神内核,服务于天下友人, 满意于天下朋友。馄钝候在我国已是老风味了,古人云: “天下通食也”。北京馄钝候肩挑街卖起家,靠着一份 精心和辛苦,乃成为今日中华之著名老字号,各界社会 名流,街恭童叟,可谓无候的馄饨,无个不晓。馄饨的 馄饨,更是秉承前人之精气神,混口讲究,用料地道, 吃过的不忘,没吃过的,您只要尝了,您就会再来。 馄饨与饺子不同,馄饨要热吃才好,而且有汤就更能吃 出馄饨皮的滑润感了。 返回
返 回
百果年糕是北京春节的传统小吃, 早在辽代,据说北京的正月初一,家 家就有吃年糕的习俗。 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 并有“年年高”的吉祥如意的寓意。 北京小吃中的年糕,用黄米或江 米面加各种辅料蒸制而成。精细的年 糕有白果、什锦、水晶、如意等,烹 制方法多为蒸,也有用油炸蘸白糖吃 的。
年糕的传说 关于过春节吃年糕的由来,民间有一个传说。春秋战国时 期,吴王阖闾为了抵抗越国的侵略,命伍子胥建造城池。城池 建成后,伍子胥对其心腹说:“我死后,如果吴国遭难,人们 饥苦无着时,在城下掘土数尺,可救饥民。”后来伍子胥遭谗 言身亡,越国灭吴,饥民饿殍遍野
。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的话, 就拆城挖地,发现城基的砖是用糯米制成的,于是全部取出供 百姓充饥。后来每逢过节,人们就用糯米蒸糕来纪念伍子胥。 年糕的种类 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并有“年年高”的吉祥如 意的寓意。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 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因我国地 域广、风俗习惯各地不同,年糕的种类也多种多样。北京年糕 多用糯米制成,有白年糕、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及脂油年糕等; 东北则用黏高粱面做年糕;山东人喜爱黄米红枣年糕和白面红 枣年糕;苏州脂油年糕有桂花、枣蓉、玫瑰、薄荷等多种。
百果年糕
夹心年糕
韩氏炒年糕
锦鳞年糕
花 样 年 糕
韩国炒年糕
原料配方 江米粉27.5公斤 白砂糖13.5公斤 生油500克 桃仁500克 瓜仁 150克 金糕1.75公斤 瓜条1.5公斤 青梅1公斤 工艺流程 配料→和面→蒸制→折糖→撒果料→冷却→成品 制作方法 1.和面:把江米粉放入和面机内加水搅拌均匀,面团要求较硬些。 2.蒸制:笼屉内铺上湿屉布,将面团均匀分布于屉布上,进行 20~30分钟的蒸制即熟。 3.折糖:将蒸熟的粘糊团放入和面机内陆续加入糖搅拌均匀,搅 拌时间不宜过长,但要求面团细腻有劲。 4.撒果料:先在箱内均匀刷一层油,将折好糖的面团均匀铺在箱 内,薄厚均匀,然后将切碎的果料撒均于面团表面,冷却后,切 成方块,便为成品。 规格形状:方形,大小不定。 表面色泽:表面呈白色,并粘附多种小块果料。 口味口感:具有桃仁、瓜仁、青梅等香味,甜粘适口。 内部 组织:紧密,无杂质。
糖葫芦早已成为北京入岁时 逛厂甸的标志,也成为北京人过 春节的象征。
今天,价廉物美的冰糖葫芦 依然是北京的知名小吃。 现在不 仅在春节热卖,而且在五一、十 一等节假日也热卖,越卖越红火。 花样翻新,种类繁多,有时是水 果混合穿在一起,颜色非常诱人。
冰糖葫芦 类型:诗歌 作者:一树花 妈妈的心线把童年的酸甜穿成一串 插在故乡的靶子上 太阳一晒 就流淌牵念的蜜汁 载着我一生的梦幻
冰糖葫芦的小贩 一声叫喊 让我好馋好馋 口水浸的牙齿酸软 直到今天 那种感觉还留在齿间 又酸又甜 我养成爱吃冰糖葫芦的习惯 生活的酸甜含在口中 舔了又舔 妈妈的微笑在眼前一闪一闪 扔掉竹签上的磨难 勇敢走向明天
我拿起妈妈的针线 穿一串母爱的项链 挂到女儿的脖子上 把祝福系在上面 冰糖葫芦女儿也很喜欢 就象我当年一样
冰糖葫芦 文 / 响沙 ?? 一声挂满糖衣的吆喝 ??贯穿所有的季节 ??穿在竹签上的日子 ??红红火火 ??曾几何
时在冬天的山里 ??改革开放的春风 ??吹得苦涩的大山 ??由酸变甜 ??由荒变绿 ??一只粗糙的大手 ??点燃了冬天里的一把火 ??现在我们仍喜欢围着它 ??取暖 ??或者闲扯点什么
冰糖葫芦 节选 作者:俗世风尘
时常在大街上看到小贩举着一枝枝插在草把上的冰糖葫芦高声叫卖, 总忍不住要回头望望,小孩们更是不停的盯着那红莹莹、糖水欲滴的小 果果口水流得老长,任大人费力的拖着走。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儿时在东 北老家那一串串酸甜的冰糖葫芦。 小时侯,在沈阳的东北老家姥姥带我长大。那时才3、4岁,什么都 不懂,只记得北方有两样东西好吃:一是爆玉米花,二是冰糖葫芦。每 到快过年的冷天,舅舅常会买回好几串冰糖葫芦,放在碗柜的架子上, 一待我比较乖、比较听话时,姥姥就会拿下一支奖给我,这时,我心里 不知该有多高兴,一边贪心的舔着红莹莹的山楂果,一边任黏着糖汁的 口水顺着嘴角往下流,这也许是我当时最快乐的事了。我甚至还记得后 来一串冰糖葫芦已满足不了我的口腹之欲时,竟然攀着小凳爬了上去, 取了仅剩的几支饱餐了一顿,结果不仅酸倒了牙,晚饭没吃成,还招来 一顿笤帚扑肉之苦。 冰糖葫芦不仅酸,但吃到嘴里更有沾满了糖汁的甜。酸酸甜甜的滋 味让人咂着嘴吃了还想吃。东北留给我的感觉就是站在腊月的雪花里吃 着酸甜的冰糖葫芦,任北风把脸吹得红红的,但心中却是暖烘烘的。
冰糖葫芦
都说冰葫芦儿酸,酸里面它裹着甜 都说冰葫芦儿甜,可甜里面它裹着酸 糖葫芦好看它竹签儿穿,象征幸福和团圆 把幸福和团圆连成串,没有愁来没有烦
站得高你就看得远,面对苍山来呼唤 气也顺那个心也宽,你就年轻二十年 糖葫芦好看它竹签儿穿,象征幸福和团圆 把幸福和团圆连成串没有愁来没有烦
山里红它就滴溜溜的圆,圆圆葫芦冰糖儿连 吃了它治病又解馋,你就年轻二十年
冰糖葫芦的制作方法 1、山楂洗净,去掉果梗。 2、竹制筷子,用刀劈开(小心勿伤手)成两半,仔 细削去刺,直至平滑。 3、把山楂穿到削好的筷子上,不要穿过头,不然吃 的时候一咬全都下来啦。 4、冰糖上锅,文火炜热,用勺子或者其他工具轻轻 按,冰糖就碎了。加大火力,冰糖融化后减火至文火, 期间要不停的搅拌,不然冰糖沾锅底就焦了。 5、用勺子把冰糖浇到山楂串上。 6、灭火,清理锅子。 剩下就是吃了。
春卷,又名春饼、薄饼,是福州民间 流行的传统小吃,历史悠久。据说宋时福 州有个书生,为了温书应试,整天埋头攻 读,常常废寝忘食。他的妻子三番五次劝 他也没用;就想了个办法:
把米磨制成薄 饼,以莱肉为馅,包成卷筒形,既当饭, 又当莱。这种小吃后来定名为春卷,并逐 渐流行于城乡各地。
春卷相关音频(英文)
春卷的来历: 清朝的金门人蔡谦有次受皇上刁难,要两手同时书写。看 丈夫没法吃饭,蔡谦的妻子便迅速用面皮裹好各式菜直接 塞入丈夫口中,这就是“春卷”。
春卷的来历二: 春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北方人也称 为“春饼”。据传在东晋时代就有。那时叫“春盘”。当 时人们每到立春这一天,就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 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称“春盘”。那时不仅立春这一天 食用,春游时人们也带上“春盘”。 到了唐宋时,这种风气更为盛行。著名诗人杜甫的“春日 春盘细生菜”和陆游的“春日春盘节物新”的诗句,都真 实地反映了唐宋时期人们这一生活习俗。在唐代,春盘又 叫五辛盘。
春卷闲话 节选 作者: 於风
俗话说“吃鱼没有取鱼乐”。江南人过年不吃饺子,全家人围在一 起做的过年活就是做汤团和包春卷了。轻轻地把皮子从一叠粘在一起的 皮子中揭起,平铺在干净平整的桌面上,然后用筷子夹着馅儿放在皮子 的中央,形成横条状,然后揭起皮子下边往上一盖,左右对折,再顺势 往上一卷,皮子就自动粘合一起,然后整整齐齐放在盆子里,等待要吃 的时候去炸。 油炸是春卷的最后一道工序,一定要到其它小菜烧好了,将要开席了 才能炸,否则炸好的春卷放一会儿就软了,就不好吃了。现在,我家吃 的春卷多是现成买来的,但需要自己炸。第一次炸时,没掌握好火候, 结果外面焦了里面却还没有熟。后来才知道,油炸春卷要用温火炸,这 样炸出来的春卷,外黄内绿,外脆内熟,既好看又好吃。 炸春卷的时候是最让人心醉的时候,这时候香味就会溢满整个厨房, 引来孩子把刚炸好的春卷拿了去吃。等全部炸好后,看着装满盆子的春 卷在灯光的映照下仿佛成了一根根金条,不由让人想到富贵和美满,想 到来年的希望,虽然还没吃,但心里却已经感受到了春的气息,春的温 暖。
主要原料:春卷皮、鸡蛋一个、火腿一小盒、什 锦蔬菜一盒(主要成分:豆芽、胡萝卜、马蹄、竹 笋、玉米豆...)
把火腿切丁,拌入什锦菜,加盐、鸡精。(把鸡 蛋的清和黄分开,黄用来给春卷“封口”,因为 用不了一个鸡蛋,所以分出来的清)
如果怕较薄或者怕漏的话可以用2张皮, 包入适量的春卷馅,在标明“1”和”“2” 的地方用蛋黄粘住,一小点蛋黄就好!
封口——像卷棉被一样的把它卷起来。 再封两边的!卷春卷的时候一定要卷紧, 不然一炸就松开了!要卷的结实些! 锅炸
成金黄色后捞出,捞出时,靠锅边, 沥油
卤煮小肠又称卤煮火烧,已 有百余年历史了。这种食品起源于 宫廷,后经改进,演化为卤煮小肠。 清宫廷中有一道名为“苏造肉”的 菜肴。后来传入民间,加入用面粉 烙成的火烧同煮,便成为大众化的 风味小吃了。出售苏造肉的小贩, 清晨在东华门外设摊,转为进入升 平署的官员做早点。民国之后,什 刹海一带的饭馆和东安市场的景泉 居出售苏造肉最有名气。
原料 1.猪内脏 猪肉适量. 2.火烧-直径10厘米,厚度2厘米左右面 饼 辅料 1.花椒,大料,葱姜,酱油,糖,料酒[同红烧] 2.蒜汁[蒜加少许盐捣成汁],香菜[芫绥], 辣椒油,腐乳汁[腐乳加水稀释]
简单做法 洗净,切成大块过水.加入辅料 汤要宽, 小火煮至软兰,随时打掉浮沫和浮油. 保持上述卤汁在未开的温度,火烧放入 原汤略煮,至内部略透即可{型不能散}, 取出切成小块[约1.5 x 1.5]放入大碗.取 各种煮好的主料各少许,切成大小相近 的片玛放在火烧上.淋入少量汤放切成 0.5左右的香菜段. 随个人口味淋上辣椒 油,腐乳汁.
北京的街头巷尾,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卖卤煮火 烧的店家,过去还有肩挑小担的流动商贩出售这种食品。 特别是夕阳西下,卤煮小肠开锅出售时,人们从很远的 地方就能闻到它那特有的香味儿。好吃这口儿的,便会 闻香而至,要一碗卤煮小肠和一两个火烧,既解馋又解 饱。卤煮小肠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一种街头小吃食品。 如今的北京小肠陈卤煮店,正以全新的面貌,经历着创 业发展的历程。在1997年12月举办的全国名小吃认定活 动中,卤煮小肠以其色佳、味香而获得专家们的赞赏, 并获得了“中华名小吃”称号。此后不久又荣获原国内 贸易部颁发的“中华老字号证书”。获得这一殊荣后, 卤煮小肠的传人表示,要让祖上留下的这份遗产发扬光 大,为更多的顾客服务,为方便顾客就近就餐,“小肠 陈饭庄”在崇文、东城、朝阳、宣武开了四家连锁店经 营店。
玫瑰饼是承德市名特产品,以 当地特产鲜玫瑰花为主要原料,采 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是北京人喜 食的应时点心。玫瑰花香味悠久, 做香精、花露以及糕饼,都很相宜。 此产品历史悠久,是清朝年间宫廷 御膳食品之一,具史料载,每当康 熙来承德避暑或去围场打猎时,都 把此饼作为专供食品享用。 玫瑰饼吃起来绵软酥松,香甜 适口,有浓郁的玫瑰香味,是馈赠 亲友的上好佳品。
原料配料: 皮料:面粉10千克,猪油2.5千克,扑面1千克;酥料:白糖 10.5千克,面粉(熟)4千克,香油3.5千克,桃仁2.75千克, 蜂蜜2千克,鲜玫瑰花瓣2千克。
制作方法: ①和面:将
面粉围成圆形池,加入猪油,0.5千克面加冷水 150克和起。发硬时再用水搋四至五次,至面发润发绵为止。 然后分成若干小块待用。 ②擦酥:面粉围成池形,将猪油加入拌匀,用力擦至油面均 匀、发润有劲即成,并分成与皮子同等数量的小块。 ③制馅:将糖与熟面拌匀,再拌入油、蜂蜜,擦3-4次,把 各种辅料加入拌匀即可。 ④包制:将皮面按开,包住酥,用真诚槌擀开卷住,成圆条 形再搓成小剂片,将馅子包入,成小圆形,印上红点。 ⑤烤制:上小火,底火稍大,烤12-14分钟,待面白、发香、 发酥即名。
相 关 链 接 : 玫 瑰 花 图 片
三 : 北京小吃 作文
北京小吃 作文
北京小吃
北京不光名胜古迹繁多,北京小吃久负盛名。北京以前有句名话“不到长城非好汉,”现在又有一句名言“不喝老北京豆汁就不算来北京。”现在就让我来给你讲讲闻名遐迩的老北京豆汁。“四九城”小吃城,它坐落于十里河天桥市场内。这里的小吃不仅品种繁多,就连里面的摆设,也是按照老北京茶楼以前的模样建造的。里面设有一个大戏台,两边都摆满了各种各样特色小吃。戏台下摆放着十几张桌子、板凳,游客们可以一边吃小吃一边看台上的精彩表演。奶奶给我点了豆汁、焦圈、门钉肉饼、爆肚……`不一会儿就摆满了整整一桌北京小吃,让我垂涎三尺。老北京人说:“喝口豆汁儿,来口焦脆的焦圈,在吃上一口小咸菜,那真是有滋有味。”看着碗里的豆汁它和我们平常喝得豆汁不太一样。我们平常喝的豆汁颜色是乳白色的,而这里的豆汁却是灰白色,远远的就能闻到一股又酸又馊的气味。舅舅喝了一口说“好喝。”我半信半疑忍不住好奇也喝了一小口,味道是又酸又甜又臭,难喝极了,让我一辈子都难以忘怀。喝了豆汁,我又品尝了门钉肉饼。这门钉肉饼据说是慈禧太后喜欢吃的一道点心呢。它是用新鲜的猪肉、鲜嫩的小葱做成。做法很简单,先把猪肉和小葱做馅做馅,用面包裹起来,煎成两面金黄。由于它的大小和城门上的门钉差不多大小,因此而得名“门钉肉饼”。我咬了一口,里面的汤汁,一下流了出来,味道又咸又鲜,肉馅也很有嚼劲接着我又品尝了爆肚、卤煮火烧、炒肝等美味。吃得我是满嘴流油,小肚子被撑的圆溜溜。
。www.61k.com。北京的小吃果然名不虚传,但是有一样小吃我认为它徒有虚名,那就是老北京豆汁,至今我对它的味道都记忆犹新。
本文标题:北京小吃-北京小吃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