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洪荒[特定历史时期]:洪荒[特定历史时期]-词语含义,洪荒[特定历史时期

发布时间:2017-11-16 所属栏目:伏特

一 : 洪荒[特定历史时期]:洪荒[特定历史时期]-词语含义,洪荒[特定历史时期

二 :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诗词等往往有着巨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诗词等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下列口号、标语、诗词等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②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③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④“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A.①②③④B.④①③②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题型:读图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B

试题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属于红军长征时期毛泽东的诗;②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属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王进喜说过的话;③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属于我国解放战争后期进行渡江战役时毛泽东写的诗;④“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属于五四运动时的口号,故选B。


考点:

考点名称:工人运动的高潮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安源路矿工人罢工是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南方举行的主要罢工之一。1922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公会)宣告成立,为了要求承认俱乐部代表工人的权利和增加工资,9月,罢工开始。罢工工人提出要求保障工人的政治权利、改良工人待遇等17项条件。由于工人的英勇斗争和社会各界的声援,加上共产党在罢工中采取了恰当的斗争策略,在达到增加工资和承认工人俱乐部的目的后,就宣布罢工胜利,结束罢工。

京汉铁路大罢工:
1923年2月的京汉铁路大罢工是工人争取自由、争取人权的政治大罢工,是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顶点。京汉铁路工人罢工,目的是争取京汉铁路总工会,主要领导人是张国焘、罗章龙。京汉铁路收入是直系军阀吴佩孚的军饷的主要来源之一。京汉铁路总工会原定于1923年2月1日在郑州举行成立大会。吴佩孚下令军方制止开会,捣毁总工会会所,会议无法举行。2月4日,京汉铁路2万余名工人举行了全路总同盟罢工,造成铁路瘫痪。2月7日,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吴佩孚调动军警在京汉铁路沿线血腥镇压屠杀罢工工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二七”惨案:
“二七”惨案是由京汉铁路大罢工中的吴佩孚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制造的惨案。1923年2月7日,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吴佩孚调动军警对汉口,郑州,长辛店罢工工人进行了血腥镇压,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和武汉工团联合会的法律顾问、共产党员先后惨遭杀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二七”惨案后,全国工人运动转向低潮。血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
1.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和凶残的,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单枪匹马,是无法战胜敌人,必须联合工人阶级和其他阶级,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战胜国内外的一切敌人。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没有起码的权利,革命依靠合法的罢工斗争是不可能获得胜利的,必须进行武装斗争。

工人运动的发展: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大罢工被镇压而结束。

考点名称: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来得到了各地学生以及各界的广泛支持,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还有学生罢课活动,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和约。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是一战时期日本强迫袁世凯签订的卖国条约。一战爆发后,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交换条件,于1915年向袁世凯秘密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主要内容:中国政府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限并南满、安奉两铁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为限;所有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租借或让给他国;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等。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目的是要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袁世凯于5月9日接受了除了第5号以外的全部要求,这就是“五九国耻”。由于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二十一条”最终未能付诸实施。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个阶段。革命性质的确定主取决于革命领导者及其纲领、对象、任务、结果等因素。
1、相同点:
(1)社会性质: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社会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为主要矛盾;
(4)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6)革命主力:人民群众。
2、不同点:
(1)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
(2)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为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结果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
(4)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广度、深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充分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核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5)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爱国运动
1、国际方面背景:
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国内方面背景:
阶级矛盾加深,工人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3、导火索: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4、时间:
1919年5月4日
5、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6、阶段:
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北京大学等校的三千名青年学生学生以罢课和游行示威的形式进行斗争。
第二阶段:1919年6月初~6月底,为支援学生的爱国运动,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中心从北京转到上海。工人阶段登上政治舞台。
7、结果:
取得了初步胜利。
(1)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2)免去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
(3)中国代表拒绝和合约上签字。

“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就是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精神,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精神,是不畏强暴、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勇于抗争的精神。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实现的具体途径,而所有这些,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振兴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泉源,也是五四精神的实质和内涵。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也曾指出:“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这次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3.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原因:
1.从时代特点和条件看,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其杰出历史意义,就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
2.从领导力量看,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中国工人阶级以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罢工参加运动,表现出高度自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从此,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
3.从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看,在五四时期,已涌现出一批拥护十月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成为运动的领导力量。如李大钊、陈独秀,他们指导运动的武器,已经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考点名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一大)中共一大:
中共一大即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出席会议的有各地共产党小组推举的12名代表和陈独秀的代表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科尔斯基列席了会议。大会讨论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党的基本任务、党的组织原则的问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关——中央局,陈独秀任中央书记,李达任宣传主任,张国焘任组织主任。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
1.思想基础:十月革命胜利后,一批先进分子“以俄为师”,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第一个早期共产党组织是陈独秀在上海建立的。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中共一大的召开: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2.地点:
上海(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3.内容:
(1)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纲领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的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2)党的中心工作室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3)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4.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4.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奋斗目标。即: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中共一大会址(嘉兴的画舫上):

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迥异人生:
1、毛泽东
1921年夏天,毛泽东与湖南的另一位年长的代表何叔衡乘船赴沪。对毛泽东参加“一大”的表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比较活跃,善于思辨;一种是比较沉稳,勤于思考。他的确沉稳,善于听取大家意见,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颇具见解,胜过他人。   毛泽东没有参加党的二大。在党的三大之后,毛泽东进入中央局,担任相当于中央秘书长的职务。此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一起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辈子,成为当代中国最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1976年9月,毛泽东走完了他83年的奋斗人生。
2、董必武 
是另一位和毛泽东一起同时参加了党的一大,又同时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的中共领导人。1920年,曾为前清秀才的董必武在武汉创办私立中学。就在这年夏天,他接到李汉俊从上海的来信,告诉他上海已成立共产主义小组,请他在武汉成立类似的地方组织。1921年6月,董必武再次收到上海来信,他与武汉小组另一负责人陈潭秋被大家公举赴会。在这次大会上,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组织成立的发起人、见证人之一。作为一位忠厚长者,历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董必武一生信仰马列:“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1975年4月2日,这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董老享年90岁。
何叔衡、邓恩铭、陈潭秋――血洒疆场志未酬
3、何叔衡 
生于1877年,是参加会议最年长者。尽管董必武比毛泽东长9岁,何叔衡比董又长9岁。他也是一位前清秀才。“老秀才”革命之初,是在1918年参加新民学会,而且是这个团体的领导人之一。一大召开那年,何叔衡44岁,已有相当的经历和学识。“一大”闭幕后,何叔衡与毛泽东回到长沙,着手湖南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工作。不久,中共湖南支部成立,他利用捐资办起了湖南自修大学,培养党的干部。1927年5月,长沙发生“马日事变”,正在指导农运的何叔衡被捕,但他很快机智逃脱。后经组织安排,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三年后,何叔衡返回上海,被组织分配去中国互济总会,担任总会主任的工作。1935年2月24日,何叔衡、瞿秋白、邓子恢等一批中央领导人从江西转移到福建长汀县,不料与敌“义勇队”遭遇。何叔衡落崖受伤,被两个匪兵发现,结果被匪兵连击两枪,壮烈牺牲。
4、邓恩铭 
从研究马克思主义到领导党的运动只有11年,但这11年生命确实壮观。邓恩铭出身在贵州荔波县一个水族家庭。1918年,邓恩铭在亲戚帮助下考上济南省立第一中学。也就是在这里,他开始了革命的起步。在1920年末,山东共产主义小组秘密诞生了,邓恩铭和王尽美成为负责人。中共一大召开时,正值邓恩铭放暑假,他接信后迅速从青岛赴沪,是到会较早的代表之一。在这次会议上,他是较活跃的青年。一大之后,他又作为中国的代表之一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结第一次代表大会。1928年底,当邓恩铭在济南深入进行革命活动时,由于叛徒告密,被捕入狱。1931年4月5日黎明,30岁的邓恩铭从容整装,与难友们一一告别,然后高唱《国际歌》昂首阔步走向济南纬八路刑场,英勇就义。
5、陈潭秋 
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时,他不仅是武汉湖北共产主义小组的负责人,同时已是著名的学生领袖。   大革命失败后,陈潭秋在江西、满洲、江苏等地做党的工作,曾被捕入狱。1933年春,陈潭秋与谢觉哉化装同行,秘密进入中央苏区,出任中华苏维埃粮食部长。1935年7月,陈潭秋回到上海。不久,被中央派往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1939年5月,陈潭秋奉命回国。中央电示他留在新疆接替邓发任中共中央驻新疆办事处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并担任我党与“新疆王”盛世才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1943年9月27日,陈潭秋和毛泽民、林基路等同志被与蒋介石暗中勾结的盛世才秘密杀害于乌鲁木齐。
李汉俊、李达――脱党而不放弃信仰
6、李汉俊 
是中共一大代表,后来血染刑场,被敌人所害。但此时他已不是中共党员。李出生湖北潜江,后留学日本。在京都大学遇到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河上肇,汲入马克思主义营养,由学数学转而钻研马克思主义,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有一定见解。一大召开后,他把自己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与兄居住的厅堂做会场,终日备烟沏水准备会务,同时也阐述了大量建党主张。会议后期,他从容应对特务的骚扰,保护了与会代表。二大后,李汉俊与张国焘和陈独秀发生矛盾,就渐渐脱离了党的活动。李汉俊不在党组织中活动,但并没有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革命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他利用“合法”职位,掩护了一批尚未暴露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人士,为革命做了大量工作。1927年12月17日下午,李汉俊在寓所被新上台的桂系军阀胡宗铎抓走,在未审讯的情况下,当晚被枪决。桂系军阀在刑场贴出告示,称李汉俊为共党首要分子。呜呼,烈士没有在党的花名册上,却死在“罪”为共党首要分子的布告下。
7、李达 
1890年出生在湘江之滨。完全靠苦读,他考入北平师范学校后,以优异成绩考上留日官费生。 1918年6月,李达完成了一生中最大的一次转折,成了一个热烈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他放弃了理科,专攻马克思主义学说。早在20年代,如此醉心钻研马克思主义的人不多,这为李达后来成为党的理论家,从而在社会科学战线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奠定了基础。1920年他启程回国,很快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共同成立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李达在一大上提出许多见解是自然的,因为当时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超过他的人并不多。   一大结束后,李达还在上海机关做了一年的实际工作。但不久,他便携家返湘,同毛泽东等合作办湖南自修大学去了。李的这次返湘,既有毛泽东所邀,也因他与陈独秀和张国焘的矛盾所致。是年,李达愤然宣布脱党,犯下他一生“最大的错误”。1949年12月,毛泽东作为历史见证人,刘少奇作为介绍人,李达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李达奉命改造湖南大学,很快取得成效。接着又去改造武汉大学,同样成果甚丰。这一期间,他主要是办校和从事党的理论研究。他是在毛泽东晚年少有的几个能够与之理论对话的人。毛称李达为:“真正的人!”。“文革”一开始,他就被迫害致死,终年78岁。
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背信弃义叛党投敌
8、陈公博 
是广州代表,是一大代表中最先脱党的。1921年7月30日,一大会场遭敌探骚扰,次日会议移至南湖,惊魂未定的陈公博脱离集体而逃,返回了广州。此时,正赶上广东军阀陈炯明叛变,中国共产党特别会议决定联孙反陈,但陈公博却拒不执行。 此后,他又在党的会议上明确宣布:不再履行党的任务。在汪精卫的支持下,陈公博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1925年回国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书记长。1年之后,当选国民党中央执委。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蒋汪再次联合,汪精卫出任行政院长后,陈公博出任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长、行政院实业部长。1940年3月20日,他在南京就任汪伪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立法院长及军事委员会训练部长要职。然而,就在汪陈联手、多行不义之时,汪精卫在日本名古屋帝国大学附属医院结束了罪恶的一生。陈公博由汉奸中的二号人物升为一号魁首。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投降,陈公博仓皇逃到日本。随后,国内掀起惩罚汉奸的浪潮。陈被送回南京。1946年4月5日,江苏高等法院审理陈公博。6月3日,将陈公博移往苏州狮子口江苏第三监狱,判处死刑。随着一声沉闷的枪声,陈公博罪恶的一生结束了,时年54岁。
9、周佛海 
是旅日代表。1917年初夏,周佛海赴日留学,进入鹿儿岛第七高等学校学习。通过阅读大量社会主义书籍,周佛海开始信仰共产主义。1921年,周佛海在鹿儿岛接到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的信件,成为唯一从境外赶回来的一大代表。11月初,周佛海返日,改入京都大学,在错误的理论指导下,周佛海逐渐与共产主义背道而驰,并为生活所困而沉沦。回国后,周佛海很快与国民党右派分子沆瀣一气。1924年9月,周佛海给中共广州执委写信要求脱党。周佛海一脱党,便马上踏上反共道路,成为蒋介石翼下一得力谋士。然而,蒋介石的重用未能满足周佛海对权力的追求和欲望。“九·一八”事变后,周佛海、汪精卫一见如故,共谋“和平”。1938年12月15日,周佛海以视察宣传为名,先期到达昆明等待汪精卫等人逃往河内。此事最后取得成功,周立了头功。 继而,周佛海出谋划策,建议汪精卫开展“和平运动”,建立和平政府。与此同时,周佛海非常重视特务工作。他采用种种特务手段,使自己成为伪政权起事人和“开国元勋”。1945年8月,日本投降,历时5年4个月的汪伪政府作鸟兽散。周佛海故伎重演。他迅速给蒋介石发电,利用他担任上海市长一职表示将沪完整交给中央。蒋介石收电后,任命周佛海为行动总队司令。1946年3月,蒋迫于全国压力,把周佛海押往南京。周以“迫谋敌国、图谋反叛本国”之罪被判处死刑。周佛海的婚外恋人杨淑慧以公布蒋周往来密电为由,要挟蒋介石特赦周佛海。1947年3月26日,国民政府下达主席令,特赦周为无期徒刑。1948年2月28日,死于南京老虎桥监狱一囚室之中。
10、张国焘 
是北京代表,一大会议主持者,中途叛党。五四运动期间,张国焘参加示威游行,成为“学生领袖”,被推举为北京学联主席。1921年6月,张国焘和刘仁静作为北京党组织的代表到上海参加一大。张国焘同时也是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领袖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为了发展全国工人运动,于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张国焘受命此任,并与同仁一道发表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宣言》,揭开了中共正式成立后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序幕。1924年5月21日,张国焘及夫人杨子烈被捕,由于大量文件落入敌手,张国焘被迫投降自首。出狱后,张国焘隐瞒变节行为,参与中共驻国际代表团留在苏联。客居苏联三年的张国焘一回国,立即撰文拥护王明。不久,张国焘以中央代表身份被派往鄂豫皖苏区主持工作。1935年夏,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张国焘自恃人多枪好马壮,先是要夺红军总政委一职,继而在中委、中央政治局委员中要官要位,并发展到对抗中央路线,对中央北上的决议拒不执行,直至最后抛出一个非法成立的第二中央。1938年初,张国焘利用离开延安到陕西中部黄帝陵祭祖的机会,只身投靠国民党,并面见蒋介石,决意叛党。张国焘叛党后,立即投奔到戴笠门下,从事反共活动。他在上海办过宣传反共的《创进》报。1949年,张逃往香港,同第三势力一起办起《中国之声》杂志。   1966年,张国焘匆匆离开香港,移居加拿大。十几年后,客死他乡。
刘仁静、包惠僧――历经曲折迷途知返
11、刘仁静 
出身在湖北应城的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他中学时代到武昌博文书院就读英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在这里学到了许多民主意识和外文知识。刘仁静真正的革命旅程是参加少年中国学会。在此基础上,他与李大钊、邓中夏接近,成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发起人之一。在一大会议上,刘仁静极力反对西欧社会党的议会政策以及改良派思想。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应积极从事工人运动,为共产革命作准备。他的这些观点与另一位代表毛泽东有许多相同之处。1926年,受中央派遣,刘仁静赴莫斯科国际马列学院学习。在这里,他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不料,他在学习上发生了一些意外的事情:“1927~1928年,我在马列学院学习时,看过托洛茨基的文章,我同意他的观点。”1929年,刘仁静在苏学习结束。回国途中,刘仁静突然转到土耳其,拜见托洛茨基,由于受托派思想影响,刘仁静回到中国,便投入陈独秀门下。此间,刘仁静自命为“中国托派天字第一号”人物和“特等理论家”。1939年,刘随着国民党三青团机关撤离武汉至重庆。抗战胜利后,刘仁静回到上海,进入特务刊物《和平与统一》担任主编。刊物停办后,又辗转于国民党各个机关。1951年下半年,组织上安排他到人民出版社任编辑。直到退休。1987年8月5日凌晨,一位司机因刹车不及,撞死一名老人。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位老人就是最后一位健在的一大代表――刘仁静。  
12、包惠僧 
是陈独秀指派的,代表陈独秀参加会议,并负责向陈汇报会议情况的代表。包惠僧当初是武汉党组领导人。上海党组织负责人李汉俊委托包前往广州找陈独秀回上海主持工作。包到达广州,陈独秀不同意,并把包留在广州工作。 而后,李汉俊来信说要各地派代表参加共产党成立大会,陈独秀因事不能赴沪,于是就派陈公博和包惠僧两人去出席会议。革命低潮时期,他回到上海。上海是白色恐怖,苦闷、灰心、失望跃上心头,加上在党内有张国焘的处处责难,他决定退出中国共产党。1931年,包惠僧任蒋介石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谋。1936年转任国民党政府内政部参事至1944年。1944年夏,国民政府缩编时,包惠僧看透黑暗,加上终不得志,便自动申请遣散。获批准,携家眷到澳门谋生。1957年,包惠僧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从此之后,他就笔耕不止,写下大量历史回忆,最后结集《包惠僧回忆录》。1979年7月2日,包惠僧因病久治无效去世。
王尽美――英年病逝感撼后人
13、王尽美 
是济南代表。1921年6月,王尽美接到一大通知后,乘轮船到上海。一大结束后,他与瞿秋白、邓恩铭等同志一道,代表中共参加了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会议,并会见了列宁。回国后,王尽美协助罗章龙组织了京奉铁路、开滦煤矿等地政治大罢工,亲自指导了山海关铁路工人大罢工。从1923年至1925年5月,王尽美担任山东省委书记,他积极发展组织,办报写文章,还经常组织民众演讲。1925年1月11日至22日,王尽美带病到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8月19日,年仅27岁的王尽美因肺病逝世。考点名称:革命纲领的提出

中共二大:
1922年7月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有陈独秀等12人,代表党员195人。大会分析了国际形势和中国社会的状况,讨论了党的任务,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大会仙居了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为委员长。中共二大正确的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党的最低和最高纲领: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中国社会的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当前的革命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大会还指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使民主革命的动力。

三 : 伏特:伏特-定义,伏特-发明历史

伏特是国际单位制中表示电压的基本单位,简称伏。符号V。为纪念意大利物理学亚历山德罗·福特家伏特而命名。右图是亚历山德罗·伏特发明的伏特电池,这项发明为人类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依据国际单位制的基本电学单位安培,伏特定义为:"在载荷1A恒定电流的导线上,当两点之间导线上的功率耗散为1W(1W=1 J/S)时,这两点之间的电位差"。在使用约瑟夫森结来做为伏特的基准前,国际上的实验室使用一种称为标准电池的特殊电池做为伏特的基准,美国在1905-1972年时使用一种特殊设计的标准电池,称为韦斯顿电池。

伏特_伏特 -定义

伏特 伏特:伏特-定义,伏特-发明历史电压表

电荷在电场中一点移动到另一点时,电场

力所做的功W与电荷电量q的比值W/q叫做A B两点间电势差,用UAB表示,即U=W/q

通常用字母U代表电压,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olt),简称伏,符号是V。

强电压常用千伏(KV)为单位,弱小电压的单位可以用毫伏(mV)或微伏(μv)来计量。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V=1000V

1V=1000mV

1mV=1000μv

在一根均匀的、温度和宽度恒定的导线上假如有一安培电流流动,那么导线的电阻在一定的距离内可以将电能转化为热能。这个距离之间的电压差就被定义为一伏特:

在国际单位制中安培是基本电学单位,伏特的SI定义是以安培和力学单位瓦特导出的。 依据国际单位制的基本电学单位安培,伏特定义为:"在载荷1A恒定电流的导线上,当两点之间导线上的功率耗散为1W(1W=1 J/S)时,这两点之间的电位差"。

毫伏特是能够以毫伏计量的灵敏伏特计量单位,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电压的单位是伏特。

此单位是以发明电池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亚历山德罗·伏特的名字命名的。

伏特(V)是导出单位,1V=1J/1C=kg*m^2/(A*s^3)

伏特_伏特 -发明历史

在19世纪时,路易吉·伽伐尼发现死青蛙的肌肉接触火花时会颤动,认为电是存在生物体内,亚历山德罗·伏特不认同他的看法,也开始从事有关电的研究。亚历山德罗·伏特发明了伏打电堆,是第1个现代的化学电池,可以提供稳定的电流,亚历山德罗·伏特也发现了在电堆两极的金属为锌及银时,产生电力的效果最好。在19世纪80年代时国际电工协会,也就是现在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确立伏特为电动势的单位。当时伏特的定义是1个流过一安培电流的导体,其功率消耗为一瓦特时,导体二端的电位差。

在1893年时,国际上将伏特定义为克拉克电池(Clark cell)电动势的1/1.434。在1908年时,由于国际上已改以欧姆及安培来定义伏特,因此不再使用上述的定义,不过相关的设备在1948年才不再使用。

在使用约瑟夫森结来做为伏特的基准前,国际上的实验室使用1种称为标准电池的特殊电池做为伏特的基准,美国在1905-1972年时使用1种特殊设计的标准电池,称为韦斯顿电池。

伏特_伏特 -常见电压

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大约 ?75 mV。

一颗可充电的NiMH或NiCd电池:1.2 V。

水银电池:1.355 V。

一颗不能充电的碱性电池:1.5 V。

可充电的LiFePO4电池:3.3 V。

可充电的锂离子聚合物电池:3.75 V。

TTL电源:5 V。

PP3电池:9 V。

车辆的电力系统:标准电压12 V,放电时约11.8 V,充电时约12.8 V,若在车辆行进中的充电电压,可以到13.8–14.4 V。

家用电源:欧洲、亚洲、非洲为230 V,北美为120 V,日本为100 V,台湾为110 V,此处所列的电压均为交流电压的RMS值(其他国家的电源,请参考家用电源列表)。

卡车或货车的电源:24 V DC。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第三轨供电:电压依国家不同,由500 V DC到1500 V DC不等。

铁路的接触网供电:交流电压RMS值25kV,频率为50或60Hz。

输电系统的高压电缆:RMS值最小110 kV,最大1.15 MV。

闪电:多半在100 MV左右。

四 : 唐宋时期的历史

唐宋时期的历史

唐宋时期的历史的参考答案

1.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原因如下:

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先讲宋词的成就.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课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陆游的词作风格及其成就.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因而流传很广.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一、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唐诗宋词”一语,宋词与唐诗并称,不唯标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之义,而且也说明,宋词是庶几可与唐诗媲美的一大诗体.宋季承唐,然而如鲁迅先生所言,好诗差不多已被唐人作完了.所以,到了宋代,宋人在诗歌创作方面,要不落唐人的窠臼,确乎很难.但是,唐人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宋人也并不有白白浪费,而是将它们更多更灵活运用在“词”这一诗歌体式上,使词在宋代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发展.

我们在论宋词与唐诗的关系时,往往更多的注意于宋词与唐诗的区别.差别的确是主要的也是重要的,在本书的宋词部分,笔者也主要着眼于宋词最主要的艺术特征(当然也是与唐诗的不同之处)来展开论述.但在此绪论中,就像我们在论述唐诗的艺术特性前必须先说明唐诗对前代的继承关系一样,我们也必须先说明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可以肯定地说,宋词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诗如此卓越的成就和如此纯熟的技巧之上,是绝对不可想象的.从后来挖掘出来的敦煌曲子词来看,词在进入文之手以前,除了它的句式长短参差不齐外,与此前的民间歌谣并没有什么两样,一样的主要是采用那种简单、质朴、直率的表现方法.到中晚唐文人开始实验填词以后,就像一切民间文学向文人的文学的转变一样,词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渐渐地带有了文人的因而也是更艺术化的色彩(当然,也会有负面影响,例如少了质朴和直率,但这比竟是次要的).最早实验词的创作的白居易、刘禹锡,尤其是后来大量进行词的创作的温庭筠、韦庄等,他们本就是唐的重要诗人,他们的加入,必然地会把他们在诗歌创作中的种种技巧,带到词的创作中来.另外,五代、宋的词作者,也几乎都是诗人,他们一面作诗、一面填词,唐诗的各种技巧自然就会融汇、渗入到词的创作中去,使词的创作更加精美.实际上,我们只要对宋词的艺术稍稍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宋词在意象、写景抒情手法的运用方面,在词的境界营造方面,甚至在语言的锤炼、借代、典故等手法的运用方面,与唐诗都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倒如下面秦观的名词《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铲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

春风十里柔情,怎奈何、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

蒙蒙细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相对于诗,这是一首地道的词,它的情韵、它的色泽、它的意境,都是地道的词味儿的.但是如果我们再仔细一品味,却发现它在很多方面,与唐诗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首句的“倚危亭”,看似是诗人的独创,但实际上,登高抒怀、寄愁正是唐诗人常用的写法,此类例子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例如杜甫的“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杜牧的“楼倚霜树外,镜天玩一毫”(《长安望秋》)、李商隐的“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州”(《安定城楼》)、许浑的“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咸阳城东楼);甚至是“危”字的用法,也找得出唐诗的渊源,如杜甫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李商隐的 “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赠刘司户贲》)至于接下来的以“芳草”比喻“恨”,以“萋萋”形容“芳草”,那更是唐诗中常见的意象和写法;甚到 “铲尽还生”一语,也并非完全没有借鉴,例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孟浩然的“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下面的“柳外”、“青骢”也一样,单纯的“柳”的意象就不用说了,就是以“柳外青骢”来暗示恋情、离别的写法,也不是完全无所本的,如李商隐的《无题》中就有“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储光羲的《钓鱼弯》中就有“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虽然它们之间有较大的区别,但也不能说它们完全没有联系.至于“青骢”代车马、“红袂”代女性的写法,也是唐诗中庞大的借代体系中所有的.至于下片中“夜月、春风、飞花、细雨、黄鹂”的意象,以及用大量的类似意象来渲染愁绪的写法,以及它所创造的迷朦的意境,与唐诗都有着直接的借鉴关系.例如下面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着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也运用了大量的这类意象来渲染愁绪,其意境也有些相似.就是“娉婷、一帘、十里柔情”这些词语及其组合,应该说与唐诗也是有关系的,如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中,几乎就包含了所有这些意象和句式,其诗如下:“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笔者选择秦观这片词来说明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并不是它与唐诗有特别多的雷同处、借鉴得特别多,这实在是宋词创作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这并不足怪,下如唐诗是在前代巨大遗产的基础上创新、 发展一样,宋词亦是在唐诗丰富的遗产的基地上进行创造的.

论到这种继承性,这里自然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宋诗与宋词都继承了唐诗这一遗产,那么,为什么宋诗的成就远在唐诗之下,亦不及宋词呢?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诗与词不同的体式是造成这一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更好地说是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打一个也许不十分恰当的比喻:唐诗的创作艺术好比是一种专利,宋诗人把这种专利拿来制作同一种东西,尽管他们并非完全没有创造、没有革新、没有增补,但是他们制作的毕竟是诗,是同一种东西,因此,这些东西一上市,就会被人窥见雷同处、摹仿处、剽窃处,被人控告侵犯了唐人的专利.正国为此(当然还会有别的原因),宋诗就希望有一点自己的东西,例如诗的议论化和散文化等,但不幸的是,这些东西新则新矣,但却或多或少地违背了诗的艺术规律.但宋代的词人则不同,虽然他们也继承了唐诗的创作艺术,但是,他们制作的却是另一种东西,是长短句的词,尽管明眼人也能窥见它们之间的某种继承关系,但这却不会被人视为侵犯了专利.有一种也许较为极端的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宋词中也有很多摹仿、点化、甚至照搬唐人的诗句的,这种情总如果出现在宋诗中,是万万逃不掉蠹鱼之讥的.但它出现在宋词里,情况却大不一样,由于词的长短句式的不同框架、不同的韵味,却仿佛给唐人原句注入了新的生命.例如晏几道的《蝶恋花》: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在这首精彩的词中,不要说意象、写景抒情、比喻等技巧的运用上继承了唐诗的艺术技巧,就是在字面上也有几处与唐人的诗句有些关系的,最末两句,几乎就是杜牧的成句.杜牧《赠别》诗:“多情却总似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若单以个别的句子来对照,晏几道是万万逃脱不掉书袋之名的.但若从词的整体来衡量,杜牧的这两句诗被稍加变化,放在一首结构、韵味全新的词中,却并不给人以多少摹仿、陈旧之感.如果借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这样的现象,就一点也不奇怪:词对于诗而言,是一个不同的系统,即使同样的诗句进入词中,它也会获得新的系统质.对于这种现象,前人实际也有所认识,例如明王世贞说:“‘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隋阳帝诗也.‘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少游词也.语虽蹈袭,然入词尤是当家.”又如清胡薇元也说:“晏元献《珠玉词》集中《浣溪沙•春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本公七言律中腹联,一入词即成妙句,在诗中即不为工.此诗词之别,学者须于此参之,则他词亦可由此会悟矣.”为什么“语虽蹈袭”的句子,“然入词家尤是当家”呢?为什么“在诗中即不为工”,“一入词即成妙句”呢?这便是因为词是一不同于诗的新的系统,同样的诗句一进入词,就获得了新的系统质.至于更巧妙无痕迹的化用,那更可以视为一种全新的创造.如此词中的“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可以说是化用了白居易的《花非花》中的“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秋云无觅处”.但晏词化用后,不仅更凝炼,更由于句式的变化,使它比原诗获得了更深长的韵味.这种现象在宋词中很多,可以说举不胜举.

当然,我们说宋词继承了唐诗的遗产,也并不是说宋词就没有自己的创造.前面我们说宋词继承唐诗的创作艺术生产了一种新的东西,这新的东西之“新”,当然就是唐诗中所没有的.它最大的新,就是它长短交错、变化多端的句式,这种句式,打破了唐诗(也打破中国古诗)齐言的传统,为更自由、委婉、更有韵味的抒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它的“言长”的艺术特性,就主要是由其句式、韵律及其所带来的其他艺术技巧所造成的.其次,它之“新”还表现在它的“诗余”功能上、它的“诗余”题材的选择上.这种新的功能与新的题材选择,与它特定的体式、句式相结合,又带来了宋词一系列新的东西,例如它委婉、倾诉式的抒情韵味、细腻而多层折的描写、对内心生活更细腻而深入的把握、装饰设色的艺术、轻丽婉约的风格等.这种种之新,就造成了宋词与唐诗很不相同的面目.对于宋词与唐诗的区别,王国维有一段虽然简约而不失精当的论述,他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这段评述,可以说包含了笔者以上所言宋词之“新”,包括了它的体制、它的功能、它的题材特点等.在本书中我们探讨宋词的艺术,主要就抓住这些新的方面来进行研究.当然,对于它对唐诗艺术的继承,我们也会给予适当的关注.

(二)、宋词的艺术成就十分突出:首先,宋词不同于一般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善于将抒情与写景完美结合.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宋代演为许多中调和长调,在曲折动宕、开阖变化中,使情景紧密交融,其细致、具体、微妙处,有的甚至胜过唐诗.其次,宋词又长于比兴,多以微妙而又细致的比兴手法,藉景物表达内心复杂而隐幽的感情,常以香草美人的传统来寄托政治上的感慨,感人至深.再次,宋词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宋词虽沿袭着唐五代的传统以抒发感情、性灵为主,形成“诗庄词媚”的分野,以婉约为宗,但后来由于时代生活的变化,题材的扩大,艺术个性得到重视,艺术手法渐趋多样,所以使宋词风格在婉约和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典雅精工、骚雅清劲、密丽险涩等多种风格.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今天可考的唐诗作者三千七百多人,可见存世唐诗五万四千余首.这不过是唐诗的一部分,但我们从中已经可以大略窥见当时诗歌繁荣的面貌.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为狭窄,追求华丽词藻.待到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他们无论写边塞,还是写行旅、送别,都有着这样的情思风貌.在诗的体式上,这时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律诗属于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古体分四、五、七言和杂言,平仄没有限制,也不求对偶.近体诗平仄和押韵有一定的体式,也要求对偶.律体的定型,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在初唐的后期,出现了两位重要诗人:陈子昂和张若虚.陈子昂主张诗应该有所寄托.他的38首《感遇》诗,就是这一主张的实践.但他写得最好的诗是那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抒写不遇的悲怆,但其中蕴含的是自信和抱负,情怀壮伟,有一种得风气之先而不被理解的伟大孤独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月夜春江明丽纯美的境界,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婉转的音调,无穷的韵味,创造出了非常完美的意境.陈子昂和张若虚艺术上的成熟,透露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信息.

盛唐是唐诗发展高峰.此时诗坛群星辉映.王维和孟浩然善于表现山水田园的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种宁静平和的心境.王维的山水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把人引向秀丽明净的境界,那境界里洋溢着蓬勃生机.《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雨后的松林间月色斑驳,流泉琮 .浣纱女踏着月色从竹林间喧闹着归来;渔人正分开荷叶摇舟远去.山村之夜,如诗如画.他还有一些诗,宁静中带几分禅意.在唐代的重要诗人中,他是受佛教思想影响最为明显的一位.但他不是一位完全遁世的诗人,有些诗写得慷慨激昂,有的诗表现出浓烈的人间情思.那首《送元二使安西》,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时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孟浩然善于用最省净的笔墨,写山水田园的秀美.《过故人庄》写做客田家的喜悦,恬静的农舍,真挚的友情,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春晓》写春日那种明媚静美舒畅的感受.那首《宿建德江》,只用20个字,便写出了无尽的情思韵味:“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暮烟笼罩中的一抹树林,一轮水中月影.在这朦胧而明净、深远而静谧的境界中,弥漫着一缕淡淡的乡愁.孟浩然的许多诗,都这样以极俭省的文字,表现多重境界和情思.这时和王维、孟浩然的诗歌风格相近的还有常建、储光曦等人.

盛唐有一些诗人,善于写边塞生活,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祖咏等.他们大都到过边塞,领略过边塞的壮丽景色,向往边塞立功.在他们的诗中,祖国山河的壮美与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王昌龄写了二十几首边塞诗,最有名的是《出塞》《从军行》.他的边塞诗有一种深厚的历史感和清刚的风格.其他题材的诗他也写得很好,七言绝句有极高的艺术成就.高适的诗风趋于雄壮慷慨:“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塞下曲》)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豪侠气质.边塞诗人的代表,还有岑参.他写边塞风物的雄奇瑰丽,写军人的豪雄奔放.荒漠与艰苦,在他笔下都成了充满豪情的壮丽图画.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诗人李白.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他的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极大地丰富了古体诗的表现技巧,把乐府诗的写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七言绝句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一起被后世推为唐人七绝的代表作.他的诗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爆发式的抒情、变幻莫测的想像和明丽的意象.他把乐府和歌行写得有如行云流水,感情喷涌而出时,便如黄河之水,奔腾千里,一泻而下.他生于盛唐,感受着盛唐昂扬的时代精神,晚年又亲眼看到唐代社会的衰败,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巨大反差.他的诗里既有建立不世功业在指顾之间的信心,又常常有愤慨不平和对于朝廷黑暗的抨击.他曾经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他以为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得意扬扬.不久被权臣毁谤,被逐出朝廷,他才明白朝政其实已经腐败不堪.他说自己是“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有才华而不得重用;而痛斥那些庸才却春风得意,“骅骝拳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直骂那些奸佞之徒“董龙更是何鸡狗!”即使处在失意的境况中,他也不忘报国.安史乱起之后,他前后两次从军就是证明.他的诗想像瑰奇,常常想人所想不到处.前人评他的诗,说是“发想无端”,《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例子.在想像之中,又常常带着夸张的成分,写愁生白发,说是“白发三千丈”;写庐山的五老峰,说是:“青天削出金芙蓉”;写黄河,说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他是一位富于想像的诗人,他的诗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又由于他性格开朗豪放,他的诗意象明丽清新、色彩鲜艳.他纯然是一位天才的诗人.

当时另一位伟大诗人,是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比李白小11岁,两人的深厚友情成为千古传颂的文坛佳话.杜甫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都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但是他的主要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致君尧舜”的抱负,而一生却穷愁潦倒,因此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民众的疾苦.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半个中国沦为丘墟.杜甫在战火中流离转徙,写下了《北征》民生疾苦的诗作.战争中许多重大事件、战争带来的破坏、战火中百姓的心态,在杜诗中都有极为生动的反映.唐代没有任何一位诗人,像他那样深广地反映安史之乱的历史,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由于自身的坎坷遭遇,对百姓的苦难深有感触,发为歌吟,家国之痛与个人的悲哀也就融为一体.《春望》《登楼》《登岳阳楼》都是这样的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百感交集,既是身世之感又是家国之悲,已经很难分开了.唐诗到杜甫是一大转变,题材转向写时事、写底层百姓的生活;写法上采用叙事和细节描写,在叙事和细节描写中抒情.为便于写时事,他多用古体,但他的更高的成就是律诗.在他一千四百多首诗中,律诗占百分之七十以上.他的律诗的成就,主要是拓宽了表现范围,尽力发挥律诗这一体式的表现力,既严格遵守格律规则,又打破格律的束缚.变化莫测而又不离规矩,写得出神入化.像《春望》诗,都是例子.有时为了更完整地表现一个事件或由某一事件引起的感想,他采用组诗的形式.用组诗写时事,是杜甫的创造.律诗,尤其是七律,到了杜诗,是高度的成熟了.在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上,杜甫与李白不同,李是感情喷涌而出,杜是反复咏叹;李是想像瑰奇,杜是写实;李是奔放飘逸,杜是沉郁顿挫.一般认为,在中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杜甫带有集大成的性质,对于后来者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唐代中期,诗歌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出现了有明确艺术主张的不同流派.韩愈、孟郊和他们周围的一些诗人,在盛唐诗歌那样高的成就面前,另寻新路.他们追求怪奇的美,重主观,常常打破律体约束,以散文句式入诗.在这一派的诗人里,李贺是一位灵心善感、只活了27岁的天才诗人.在他的诗里,充满青春乐趣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以及人生寥落的悲哀,与过早到来的迟暮之感交织在一起.他的诗,想像怪奇而丰富,意象色彩斑斓,而且组合密集.在这个诗派里,他的诗有着特别鲜明的风格特征.这时的另一个诗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主.他们主张诗应有为而发,应有益于政教之用.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元、白都写有新题乐府,表示了对于国家的关心、对于黑暗现象的抨击和对于生民疾苦的同情.白居易的50篇新乐府,有写得好的,如《卖炭翁》等.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要写得通俗易懂,趣味与韩、孟诗派正好相反.白居易既写有大量的讽喻诗,也写了不少闲适诗,而艺术上最成功的,是长篇歌行《长恨歌》和《琵琶行》.中唐的著名诗人还有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的艺术趣味既不同于韩、孟,也不同于元、白,而有着自己的特点.

晚唐诗歌又一变.中唐的那种改革锐气消失了,诗人们走向自我.这时出现了大量写得非常好的咏史诗,杜牧、许浑是代表.杜牧是写咏史诗的大手笔,对于历史的思索其实是对于现实的感慨,历史感和现实感在流丽自然的形象和感慨苍茫的叹息中融为一体,《江南春》都是咏史佳作.晚唐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是李商隐.唐诗的发展,到盛唐的意境创造,达到了意象玲珑、无迹可寻的纯美境界,是一个高峰.杜甫由写实而走向集大成,是又一个高峰.中唐诗人在盛极难继的情况下,另辟蹊径,或追求怪奇,或追求平易,别开天地,又是一个高峰.诗发展至此,大有山穷水尽之势.李商隐出来,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惊人的才华,开拓出一个充满朦胧、幽约的美,让人咀嚼回味的诗的境界,达到了新的高峰.他是一位善于表现心灵历程的诗人,感情浓烈而细腻.他的爱情诗深情绵邈,隐约迷离,刻骨铭心而又不易索解.他的不少诗(特别是无题诗)情思流动是跳跃式的,意象组合是非逻辑的,意旨朦胧而情思可感,往往可作多种解释.他的艺术技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极大地扩大了诗的感情容量,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了最后的贡献

五 : 在线求指导:阅读不同时期的历史地

在线求指导:阅读不同时期的历史地

阅读不同时期的历史地图,可以获取很多有效信息,有助于探究重要的历史现象,请识读以下两幅历史地图,然后回答问题:

历史地图 在线求指导:阅读不同时期的历史地

图一

历史地图 在线求指导:阅读不同时期的历史地

图二

请回答:

(1)图一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有何积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请问,图二与《宋书》记载的现象有何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两幅历史地图,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给两幅历史地图中反映的移民现象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命名,填入右图的标注中,并在地图上画出移民示意图.

历史地图 在线求指导:阅读不同时期的历史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现代社会中也有许多移民国家(如美国)或移民城市(如深圳),请说说移民对这些国家或城市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线求指导:阅读不同时期的历史地的参考答案

(1)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到黄河流域.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北方农民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促进了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

(3)政权分立;民族融合;江南经济发展.

(4)五族内迁;北民南迁.示意图略.

(5)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高素质劳动力;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促进信息传递;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友好交往等.

本文标题: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洪荒[特定历史时期]:洪荒[特定历史时期]-词语含义,洪荒[特定历史时期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322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