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中秋节作文:快乐的烧烤
今天,是中秋节,晴空万里,天上飘着朵朵白云。阿姨带着我们几个小孩到野外去烧烤。
到了目的地,叔叔把烧烤炉支起来,阿姨去捡了些干枯的草。叔叔点燃枯草,放进已经敲碎的木炭,不一会,火就烧起来了。我们几个小孩也没闲着,把地毯铺出来,带来的食品分类摆放在上面。阿姨拿起锋利的小刀,把肉片切成薄薄的方片,把年糕切成了薄薄的圆片,把火腿肠割成一柱柱树花…… 看着这些,就让人很想吃了。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自己拿着烤针,各自串各自的了。
别人在抢呀!我也不甘示弱,一手拿起烤针,一手捏着年糕,小心翼翼地从那只有1厘米厚度的地方串过去,一共串了六片。接着,我拿起刷子蘸了一点油,在年糕的两面都刷上油,轻轻地把送到烤架烤架上。过了一些时候,我把年糕翻了个面。嘿嘿,等到两面都烤成金黄金黄的,我就可以吃啦!又过了些时候,烤架上食物散发出了阵阵香味!我可等不及了,拿起年糕,用刷子刷上一些番茄酱,哈哈,可真像一串冰糖葫芦。把年糕刚想送进嘴巴,哦,太烫了!赶紧放到嘴前,吹了吹,咬了一口,哇,酸酸的,糯糯的,真是美味!
大家一边烧烤一边吃,说说笑笑,都说过了一个美好的中秋节!
二 : 中文的音节模式,是不是音乐创作的硬伤?
[诗韵集成]中文的音节模式,是不是音乐创作的硬伤?网友大果对[诗韵集成]中文的音节模式,是不是音乐创作的硬伤?给出的答复:
谢邀,不是。
「相信有不少人」都是不用心、不費工夫的人。無論是不打算多用心、多費工夫,還是打算而尚未多用心、多費工夫,從結果上看都一樣:別人能搞定的,你搞不定。 恕不舉例說明。
网友李如春博士对[诗韵集成]中文的音节模式,是不是音乐创作的硬伤?给出的答复:
中文的音节模式同样可以看做是音乐创作的优势与特点。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弱项。
翻译的歌曲肯定存在这样的问题明显一点,因为你在与原文比较。假如翻译中不去严格追求与原作一致,大可以为音乐赋予新的意义。
印度人拉小提琴不放在脖子上,放在腰上拉,过了许多年,产生小提琴的西方人又要去印度学习小提琴的新拉法。
网友蒙面大侠对[诗韵集成]中文的音节模式,是不是音乐创作的硬伤?给出的答复:
前注:由于我想到什么说什么,可能内容在原有格式上有多次添加。希望能够更完整地解释这个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个人认为从语言规律上,中文确实在音乐上有所限制,这个限制是发音所带来的歌词叙事性弱。
解释一下我理解的叙事性,我理解的叙事性就通过歌曲歌词表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举例来说传统的乐府诗歌都有很强的叙事性。例如这首:
崔颢《长干行》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诗人惟妙惟肖的把一个少女搭讪的过程刻画了出来,同时很Catchy,简单的概括就是押韵。古人对韵的要求极高。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同时,也可以按照规律出韵保持诗歌的自然感。当然涉及到平仄音等问题。
我举一个例子,被经常拿来恶搞填补歌词的金坷垃广告词。
"肥料掺了金坷垃(La),一袋能顶两袋撒(Sa),肥料掺了金坷垃(La),小麦亩产一千八(ba)”
整个广告的所有台词都以a作为词尾的韵母,非常Catchy,让你无法从脑海里忘记,而且朗朗上口。押韵是词曲创作的很重要一部分,通过韵母来体现歌曲的连贯性。这也是年火过的金坷垃广告台词被各种恶搞录入不同旋律的原因。
朋友可以试着随意改变一下你比较喜欢的中文歌词词尾的词汇。试试看是否依然朗朗上口。
也就是说中文歌的歌词内容受到韵脚的限制。 当然作词者也可以通过换序,出韵,改变节奏等方式扩展这个限制。
所以这就是我们常听说的:
“不能轻信歌词.作词的为了押韵什么狗屁道理都写的出来。”
个人觉得在韵脚限制下的表达能力就是词作家水平的体现。个人不太喜欢的一些网络歌手的歌词会重复使用大量的“子”,“儿”作为句尾,光在歌词上就让听众失去了兴趣。
我们再来说日语,日语相对中文:
注重节奏,即音拍语言(例如っ表促音或喉塞音)。本人暂时没发现当代汉语有这个结构(翻日语歌中的一大问题)
发音结构相对“干净”:音韵学上(非语音学) 原音只有あいうえお(a i u e o)五个。 再加上ん的鼻音。
语法活动性没有汉语大。
所以,日语歌词在编写是虽然可以押韵,但是没有必然需求。从而拥有在歌词创作比当代汉语更大的自由度。
而我前面为何说叙事性弱呢,而不直接说自由度低或者楼主所谓的“硬伤”呢。因为我汉语博大精深,押韵也可以写出很多华丽的词句(鼓掌)。但是有难度,尤其是在歌词中叙事的自由度是明显受到很大。需要作词者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所以如果楼主一定要用中文翻日语歌,建议的努力的过程中可以考虑换走向,或者通过我前面陈述的那些扩展限制的方式扩展。
以上都是个人关于歌词创作的感受,关于你问题下的经验“相信有不少人尝试用中文去翻唱国外的一些歌曲会发现好别扭。或者这种感觉叫违和感?” 那么下面的例子将会告诉你真相:华语歌坛里充满了大量的翻唱成中文的日语歌曲,我将随手搜到的例子将附录在下面,这些只是一部分事实上存在的更多。很多耳熟能详的歌曲让你出乎意料。不知道搂主在唱这些歌的时候是否有违和感呢?我个人无论从唱得角度还是听得角度来讲大多良好创作的歌词是没有违和感的。所以是否违和取决于中文词作者。
求一些被翻唱成日语的中文歌曲的日语版那些翻唱与被翻唱的日语歌(中文版你应该很熟悉)中文翻唱日语歌曲经典日文翻唱歌曲大全50首中文翻唱日文原版歌曲被翻唱的日语歌大集合以上是根据语言来评价,至于楼上所谓的中日创作水平什么的,本人只能靠直觉告诉你:
整个国民音乐音乐水平都被日本虐了啊!其苦修!.(和语言无关)
———————————————————————————————————————————
感谢@是果 的回答,由于我写了很长但是不小心削掉,挫败了我的成就感我简短的说几句。
我没否定中文歌有优秀作品。关于“外国歌曲”,虽然有押韵的作品。我询问了我的声乐教授,她表示西方音乐中没有中文对押韵的要求,可能是因为中文的同音词引起的。这点很多同学也赞同。中文歌词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并不意味着限制不存在。由于押韵的要求,尾词可用词数是受限制的。词作者为符合押韵,可能要抛弃表意的最佳词语。朋友们可以试着把自己的日常对话变成全部押韵的结尾。试试看是否需要花上时间选择词语或是抛弃表达用的最佳词语呢?押韵自然叙述的连续性受到了明显的限制。这个限制造成的成本对中文作词对作词者的要求是高的。简单的不恰当的打个比方:小明买糖要10块钱一包,小红买糖要1块钱。你不能通过小明买了更多的糖证明小明的糖比小红的便宜。这里小明代指中文词作者,小红是其他语言词作者,买糖就是作词的过程,价格指作词中押韵带来的成本。你无法通过中文中有好的叙事作品就说这种限制不存在。这首《长干行》不是诗经,是唐诗。希望是果重新读一下,我并不是要用《长干行》证明押韵的限制,而是想阐述清楚什么是叙事性。而封建时期的词作者在社会系统的要求下,这些知识分子拥有十分好的文学教育和基础。所以技术上可能拥有对押韵更好的操作性和扩展性。金克拉的例子我不是说广告词,而是说”恶搞填补歌词的金坷垃广告词“的行为。如果不了解,请自行百度。并不存在所谓的亚洲语系,也并不相似。大概是认知不足造成的主观臆断。关于产业问题,扩展开似乎会出题并且问题会变大,在这里不讨论。
对本题我仍持有原有观点,简短地说:受限制,但不是硬伤。
网友蒙面大侠对[诗韵集成]中文的音节模式,是不是音乐创作的硬伤?给出的答复:
謝謝邀請。
中文的音節模式和作曲人沒有任何關係。你要想像的音階,旋律和節奏,這些全都不是以文字來構建的。
說一句不好聽的話,如果你的文字功力不好,你在作曲的時候不必操心歌詞怎麼寫,你只需要好好寫完旋律,然後交給有文字能力的人去解決歌詞。
网友郭劲刚对[诗韵集成]中文的音节模式,是不是音乐创作的硬伤?给出的答复:
问题是有趣的问题,只是觉得补充内容里说的有点不着四六。
唉,我怎么觉得多数讨论不那么在点子上呢……
一,汉语是有固定音调的:普通话是四声+轻声--五声;粤语更惨,九声。咱们还没算各地方言呢。这里的调/声虽然不能等同于音乐里的音高,其实是接近的。或者你可以这样认为:用哆瑞咪的记谱方式作为标准的话,普通话里除了一声是一个单音,其他几个每一个都是几个单音密集排列组成的发音。你随便找一个字把这个发音的四声念出来试试,那就是一组旋律。学拉弦乐器(二胡,小提琴)的小孩常玩(有时候大人也玩)的游戏就是用乐器模仿说一句话,比如:“你好吗”或者“去死”。实际上就是用音符去模仿语言。而模仿的肯定是汉语,你拿乐器去模仿英语试试?不是不可能就是累死你!为什么?因为英语或别的很多语言并没有固定音调--同一句话可以用不同音调说出来,完全不妨碍表达以及意思领会。你拿汉语改变一下音调试试(腻哪含玉该边咦虾时使)?;-D 为什么那么多老外学汉语学出方言味儿来,就是因为他们最搞不清楚的就是汉语的声调,因为他们自己的语言里面没有这概念。有个说法:美国人说汉语是河南口音,法国人说汉语是新疆口音。
那这对音乐创作,应该说对中文歌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字词有音高/音调的局限就意味着你不能随便用词用句。如果是填词的话,你必须跟着旋律的走向去选择有合适音调走向的字词句;如果是先有词,那后谱的旋律肯定会受到已有的字词句的影响和限制。你不尊重字词句体现出来的音调规律?那很有可能让听众把歌词里的“违和”听成“为何”、把“沙子”听成“傻子”。这点上,粤语词创作受到的限制更多,因为九个音调,比多瑞咪发嗦拉七还多俩音……
二:汉语有自己独特的节奏感。这似乎是一句废话,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节奏感。我想说的是:相对于大多数使用拼音文字的语言而言,使用表意文字的汉语在节奏上的灵活性似乎弱不少。这里说的“节奏”概念并不仅仅指字与字、音节与音节之间的时值长短快慢关系,还有音节与音节之间的轻重强弱关系。大家可以随便拿汉语的一句话,任意改变一下句内字词的时长关系以及轻重关系,看看表达是否仍然通畅。在某些情况下,时长和轻重关系的改变甚至会改变字面所想表达的意思,甚至让人觉得不知所云。那外语就没有这样的限制吗?肯定是有的,但至少在英语里面(别的语言我不懂,没法说)这样的节奏限制会少一些,时长和轻重音错位在大部分情况下不影响意义表达,顶多让人觉得你在讲印度或新加坡英语而已。
前段时间太忙,写了一半没继续下去。今天忽然看到知乎里另一个问题里的答案,比我的说法专业多了,也解释得明了多了。必须借用 音乐评论里说的「词曲咬合」是怎么一回事? 请参考该问题里
卢印的回答。 我自己就不献丑了。
最后回到问题。中文歌曲创作受到汉语发音的限制真说不得是什么硬伤,传统民歌和戏剧戏曲就毫无障碍。非要说硬伤的话,要设定一个前提:目前绝大多数的中文流行音乐、歌曲的创作在编曲配器的形式上是以西洋流行音乐为基础和依归的。在这个前提下,中文歌曲的创作要适应西洋音乐体系内的和声、节奏等等,自然会有各种难度。难度并非硬伤,跨越了难度才可能成就佳作。各类型的艺术创作本身不就是在一堆的给定限制内“做文章”嘛。
————————————————————————————————————————————
另外,想和张牧云探讨一下。你用崔颢《长干行》举例说明押韵在中文歌曲里的重要性。并进而说押韵就是catchy,或者catchy就是必须押韵?从我个人的理解,这俩概念似乎并不能等同。建议参考一下维基百科里catchiness的解释Catchiness。一首歌catchy与否和旋律、节奏、歌词意思等等都有很大关系,怎么可能单说押韵呢?
至于你提到的叙事性弱,其实也只是片面的吧?从整体上而言,也许近几十年的流行歌曲以及赞美功能歌曲里,确实叙事性作品占的比例不大。但这并不能成为中文歌曲创作必然叙事性差这一结论的依据。我们的传统民歌、地方戏曲、戏剧里面叙事才是主流。我们所有人都会唱的“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也是叙事,弱吗?有违和感吗?丝毫不觉得。即使在流行音乐(广义)创作里面,优秀叙事性作品数不胜数,如李宗盛的大多数作品;如张楚的“这个冬天雪还不下”--姐姐;等等等等。
从一些片面的现象里是看不到事实和本质的。
网友邹小樱对[诗韵集成]中文的音节模式,是不是音乐创作的硬伤?给出的答复:
用翻唱国外的作品觉得不顺畅,就表示中文音节的发音方式是中国音乐的硬伤,这个逻辑本身是不成立的。
每种语言本身都有着它本身的节奏感在,而一段melody要符合这段节奏感,当然不能生套了。
可中文的咬字也是有他的特殊魅力的。无论是普通话,还是粤语,还是各地的其他方言。
即使是最讲究flow的说唱乐,现在越来越多的中文说唱新星们,都告诉你中文一样也可以非常地带劲。
网友独乐对[诗韵集成]中文的音节模式,是不是音乐创作的硬伤?给出的答复: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实际上中文在音乐创作当中的确有些不利的地方,因为中文的发音颗粒感太强,一个字是一个音,一个音是一个意思,少了这个发音有时候整句话的意思都会被改变,所以中文普通话里面,“吞音”这个现象是被消除了的(或许也有,但是恕我见识浅薄一时想不起来),所以你在写曲子或者改曲子的时候自由度就会低一些。但是也仅仅是这样罢了,其实有很多手段可以让中文和乐曲完美配合起来,只是会很花时间,看有没有人会费心力去做罢了。
网友李伟对[诗韵集成]中文的音节模式,是不是音乐创作的硬伤?给出的答复:
相信有不少人尝试用中文去翻唱国外的一些歌曲会发现好别扭。或者这种感觉叫违和感?违和感也是艺术的一种。
京剧 配 西洋交响乐 初次听 当然别扭。
像日语曲风发展的范围基本上涵盖了所有(而中文歌曲可以涉足的范围很小)。
中文曲风也涵盖了所有吧。
日本人刚开始听不同曲风配日语也会别扭吧,听着听着就习惯了。
西洋文化强势洗脑,
LZ崇洋媚外。
看看 龚琳娜老师 和 老罗,
再想想 你这个 问题 存在吗?
中文的音节模式,是不是音乐创作的硬伤?
网友匿名用户对[诗韵集成]中文的音节模式,是不是音乐创作的硬伤?给出的答复:
我很严肃的说——这是个胡说八道的说法。
你试试用英语唱一下昆曲,可能会得出“英语的音节模式是音乐创作的硬伤”的结论。不会唱昆曲的话,“一条大河波浪宽”会唱吧?
网友曹志伟对[诗韵集成]中文的音节模式,是不是音乐创作的硬伤?给出的答复:
1.从翻唱外文歌变味到中文创作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么?
2.日本音乐创作水平和中国音乐创作水平对比如下:
日本水平————————————
平均水平——————————
中国水平————————————
3.“几乎人口哼的一手好R&B”是个人感觉还是有数据支持?
4.基于以上三点,个人觉得“中文发音与中国音乐创作水平之间没有明确的、直接的联系”。
网友白今对[诗韵集成]中文的音节模式,是不是音乐创作的硬伤?给出的答复:
的确有同感,这也的的确确是因为语言不同导致的问题,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不同语言的歌曲即使有着一样的音乐风格但是会有不少的差距
网友张宁对[诗韵集成]中文的音节模式,是不是音乐创作的硬伤?给出的答复:
这个提法并不合适。首先需要知道在古代的诗歌——尤其是词曲,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即使在唐朝这种以诗歌作为文学主体的朝代,诗歌的音乐性同样也是非常强的。不了解这一现象的可以去查阅一下旗亭画壁的故事。从3000多年前的《诗经》到晚清的诗歌,都是可以演唱出来的。如果中文的音节真的不适合音乐创作,很难想象中国人不但会把古诗写的如此美丽动人,也很难想象会有很多人去演唱它们。换而言之,如果你认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或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样的诗句是美丽的,那么你就有理由相信中文是可以创作出非常美丽的音乐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电影黄飞鸿的主题曲《男儿当自强》实际上借用了古曲“将军令”的曲子,一开始唱的“傲气面对万重浪,热血向那红日光”如果换成一些气势雄壮的古诗也并无不可,而且历史上的《将军令》从名字和曲调上看应该是类似于军歌的歌曲。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文的音节的确为音乐创作设置了很多障碍。这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不过,聪明的中国古人也想到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词牌。由于古代的词都是能演唱的,因而所谓的词牌实际上也就是曲牌。词牌看似随意,但实际上是古代的音乐人长期的演唱经验的总结,他们找到了中文的音节、字数、节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将之固定下来,也就形成了词牌。所谓的填词实际上就是依据这些旋律向里面填歌词。换而言之,理论上说,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应该是同一旋律的歌曲。但是显然两首词一个豪放,一个凄婉,用同一个唱法是不行的。众所周知,词在最初是下里巴人的作品,唱的就是家长里短、才子佳人的故事,其旋律更适合唱“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或者“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所以现在你也就能明白豪放派为什么在一开始会受到攻击,而他们的革新意义又在哪里了。
直到元明清,长篇戏剧作品开始不断出现,但此时的编曲依然采取了曲牌的方式——虽然此时的曲牌已经与宋词差别很大。例如孔尚任的《桃花扇》尾曲《哀江南》里面的《折桂令》、《北新水令》、《沉醉东风》等也都是固定的演唱模式。当然,这种模式在为汉语音乐提供了精美旋律的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大的,那就是音乐创作能力——具体的来说是作曲能力的匮乏。据统计,流传下来的宋词有几万首,但是常用的曲牌只有三百多个。按照今天的定义来说,中国的音乐就是在不断地填词和翻唱,古人在作词方面的功力要远远超过作曲。
LZ所谓的中文音节是不是音乐创作的硬伤,这里所谓的音乐实际上指的是当代的流行音乐。音乐与语言之间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就好比词这种艺术形式从出现到成熟用了一两百年的时间一样。我们用白话创作歌词刚刚走过不到100年的时间,词、曲之间的磨合才刚刚开始。欧美音乐方面的优势自不待言,日韩由于没有经历类似于白话文的语言革命,他们很容易将自己融入到新的音乐创作环境中。所以,对于中文音乐未来的走向,我以为首先要看到中文并不是不适合创作音乐,而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路径,或者说词、曲之间还没有磨合好。其次,与西方音乐不同的是,未来的中文音乐很有可能走宋词的老路,即在经过一两百年的词曲磨合之后,形成一定数量的词曲旋律,这个时候中文的文字优势才得以充分的发挥。
网友匿名用户对[诗韵集成]中文的音节模式,是不是音乐创作的硬伤?给出的答复:
昨天是星期四
明天是星期六
所以今天是星期五
俺们真高兴哟~
因为今晚俺们会有个“球”
……
用中文写这类歌词应该很难押韵吧。
所以看起来“中文的音节模式,的确是音乐创作的硬伤”呢~!
更多内容请戳:时代杂志评选十大歌词最烂歌曲(附MV欣赏)
网友蒙面大侠对[诗韵集成]中文的音节模式,是不是音乐创作的硬伤?给出的答复:
听听陶喆的歌。
网友花漾山溪对[诗韵集成]中文的音节模式,是不是音乐创作的硬伤?给出的答复:
对比两种不同语言在特定曲谱下的优劣,就如同想区分番茄和土豆哪个更圆。答案是,不想当将军的厨子不是好球员。
网友tintin Yan对[诗韵集成]中文的音节模式,是不是音乐创作的硬伤?给出的答复:
你可以去听法文版的je m'appelle Helene以及中文版的蔡淳佳的《依恋》,中文完全不输法文原唱,都得到了对方的特别授权!
网友匿名用户对[诗韵集成]中文的音节模式,是不是音乐创作的硬伤?给出的答复:
纯答@张牧云
不太认同你这个答案呢。
【个人认为从语言规律上,中文确实在音乐上有所限制,这个限制是发音所带来的歌词叙事性弱。】
这个肯定不是的,从语言的角度上来看,中文的词汇量实在太大了,各种变化也多,常见词语的字数也是很灵活的……这个只要细想想我们平时说话就能体会出来。因为语言而局限了歌词叙事性?太小瞧词作者啦~
押韵只是一种“捷径”,从《诗经》开始,只是因为有押韵这种传统和历史,所以歌词在这方面也有所继承。而且用押韵的方式的话,词作者就可以建立韵脚库,有一些基本模板和套用公式……其实一种“简便算法”。当然押韵的歌词也不乏优秀作品嘛!
而且并不是只有中文才有韵脚呀,外国歌也很注重押韵的~所以这个并不是”叙事性“弱的主要原因。
个人认为中文歌曲叙事性是不弱的,只不过近些年流行歌曲更强调情情爱爱啦你侬我侬啦等等一些感觉上的事情,比如“我寂寞寂寞就好”、“寂寞在唱歌”、“恋爱ing,改变ing”之类的直抒情感的歌词。
更何况,我们随便想想就能想出又押韵又叙事的歌曲了呢。
举栗子:
1、孙燕姿《我不难过》
又站在你家的门口我们重复沉默
这样子单方面的守候
还能多久
终于你开口向我述说他有多温柔
虽然你还握著我的手
但我已不在你心中
2、孙燕姿《我怀念的》
我问为什么
那女孩传简讯给我
而你为什么
不解释低着头沉默
我该相信你很爱我
不愿意敷衍我
还是明白
你已不想挽回什么
3、陈奕迅《好久不见》
我来到你的城市
走过你来时的路
想像著没我的日子
你是怎样的孤独
拿著你 给的照片
熟悉的那一条街
其实能想出很多叙事类或者叙事抒情结合的歌曲。至于为什么现在的叙事性不是那么强了,这个其实是另一个课题,跟受众、音乐行业本身、还有一些客观局限性有关。都怪中文音节,我只能说——这不科学!
而且答案里举的诗经的例子,也是押韵而叙事的啊,有点矛盾了吧。
另外举的第二个例子,金坷垃那个。
那个是广告宣传语,朗朗上口是首要条件,求的就是通俗易懂。拿这个跟歌词比,不是很恰当的。
就相当于我拿民间的顺口溜和流传下来的民歌比、拿广告语跟文学作品比一样,不在一个层面上,没什么可比性。
日语那部分我不是很懂……所以不评价了。希望有人来辨别一下。
不是很认可举翻唱的例子证明歌词的部分,其实亚洲语系发音都还比较类似,虽然日语里有什么黏浊音……(这段太不专业了……姑且听之吧羞愧> <)这个只能说明人家的作曲编曲要更好更专业更用心一点,中国音乐现状╮(╯_╰)╭……
总结(个人看法):
中文音节绝对不是限制音乐的硬伤。甚至可以说,中文歌词不是音乐的弱项。
如果真的有硬伤限制音乐发展,问题其实多了……比如唱功、作曲、编曲、演奏……总结起来也只是从业人员调动不起来的主观能动性和行业中的问题呢。
以上……逻辑错误和用词不当或者疑问之处回复指出。
三 : 关于中秋节作文:今年的中秋节真快乐
摘要: 第一场比赛,老师简单地讲了一下绘画的技巧,便画了一只金鱼在黑板上,让大家照着金鱼画,我忘了带铅笔,老师临时借了一支黑铅笔给我,即使画上去之后就改不了了,但我觉得这次比赛绝对难不倒我,我早早的画完,便交了……
今年的中秋节真快乐中秋节快到了,学校将要举行绘画比赛。消息一传出,我马上报了名,想起去年比赛,真让我后悔。今年,我一定要好好把握这次机会。
2008年8月15日的绘画比赛分为两场,第一场是淘汰赛,第二场是实力赛。
第一场比赛,老师简单地讲了一下绘画的技巧,便画了一只金鱼在黑板上,让大家照着金鱼画,我忘了带铅笔,老师临时借了一支黑铅笔给我,即使画上去之后就改不了了,但我觉得这次比赛绝对难不倒我,我早早的画完,便交了。
过了一天,学校在广播里公布了结果,不出我的所料,我安全晋级。
第二场比赛开始了,这次老师让我们自己画,可是我却找不到素材,美术书都翻了好几遍了,看着周围的也同学都认真地画了起来,我更加慌张,我迅速镇定下来,我发现,绝大多数同学画的都是卡通人物,那就意味着卡通人物成功率低,所以我决定不画卡通人物。.35sk.com有所创新,但时间不等人,在一秒一秒的减少,我的画纸上却一片空白。就在我正在担心的时候老师说:“没画完的画,可以明天交。”耶!我太高兴了。
晚上放学后,我拿着画纸,回到家里急忙上楼,放下画纸后,静下心来,极力寻找以前的美术书和可能有图案的书藉,但最终一无所获。就在我准备放弃时,突然眼前一亮,我房间里窗帘上的图案,不正是我要找的吗?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我立刻提起笔就画了起来,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这幅作品总算是完成了。我拿起画,站起身来,再仔细欣赏一番,很满意,也很有信心,这次准拿冠军。
别人的中秋节是在欢乐中度过,可以吃月饼,赏月,尽情地享受。看我的中秋节过得更实在,更有意义,它谱写了我充实的人生,我正沿着这条道路奋勇向前。
本文标题:快乐的中秋节作文-中秋节作文:快乐的烧烤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