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陆丰皮影简介
陆丰皮影戏
浏览量:
66 来源:广东文化网 时间:
2010-06-30
陆丰皮影戏是南宋末年由闽南移民带到海陆丰地区,潮俗民间亦称为“皮猴戏”。[www.61k.com]中国皮影有北路、南路之分,陆丰皮影戏是南路影戏仅存的一支、是我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
陆丰皮影是以兽皮(通常为牛皮)雕镂成影人,借灯光显影于屏幕来表演故事,是中国民间最古老的戏曲形式之一,是集绘画、雕刻、制作、表演、音乐、舞台技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皮影的绘画、雕刻精致、色彩鲜艳。表演剧目大多是白字戏,唱白字曲调,唱腔丰富,地方特色浓厚;表演细腻生动、形象逼真、传统古朴。
陆丰皮影戏作为海陆丰百姓镇鬼、驱邪、敬神、谢土等的民间信仰形式,在民间宗教活动中必不可少;海外许多华人对这一古老剧种也有着特殊的感情,对加强华人之间的沟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 : 陆丰皮影简介
陆丰皮影戏
浏览量:
66 来源:广东文化网 时间:
2010-06-30
陆丰皮影戏是南宋末年由闽南移民带到海陆丰地区,潮俗民间亦称为“皮猴戏”。中国皮影有北路、南路之分,陆丰皮影戏是南路影戏仅存的一支、是我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
陆丰皮影是以兽皮(通常为牛皮)雕镂成影人,借灯光显影于屏幕来表演故事,是中国民间最古老的戏曲形式之一,是集绘画、雕刻、制作、表演、音乐、舞台技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皮影的绘画、雕刻精致、色彩鲜艳。表演剧目大多是白字戏,唱白字曲调,唱腔丰富,地方特色浓厚;表演细腻生动、形象逼真、传统古朴。
陆丰皮影戏作为海陆丰百姓镇鬼、驱邪、敬神、谢土等的民间信仰形式,在民间宗教活动中必不可少;海外许多华人对这一古老剧种也有着特殊的感情,对加强华人之间的沟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 : 79陆丰皮影
陆丰市皮影戏
点击发布[传统戏剧]
来源:广东文化网
浏览量:
1012
时间
:2010-01-14
皮影戏,潮俗民间亦称皮猴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影戏起源于西汉,宋耐得翁《都城纪胜》、孟元考《东京梦华录》、明高承《事物纪源》都有详尽记载。《明代 潮州戏文五种》刊刻的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 年)刻本《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 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第六出“五娘赏灯”,就有记述 “打锣鼓动乐抽影戏”的 记载。熟悉地方史的陆丰陈氏族人陈维尧先生说:“影戏是南宋末期由闽南移民带到现 在的海陆丰地区,明万历年间,闽南漳浦县陈天隐移居海丰县坊廓都将军池村(今陆 丰市内湖镇内湖村)后,创办皮影戏班。到明代末期,内湖、南塘、甲西等地也有了 影戏的班社。”清初,陆丰的影戏仍很繁荣。清末,影戏班社增至 20 个左右。民国初 年,陆丰影戏出了有“功夫真本,任考不倒”之誉的著名艺人陈乃月。20 世纪 20、30 年代,影戏艺人蔡娘盼、蔡强(别称皮猴强)、卓勤、陈炎(称陈先生)、陈宗尧、王 兴(别称皮猴兴)等艺人也很出名。1937 年后,尤其是 1943 年大饥荒,陆丰其他剧 种戏曲班社大都停鼓散班,唯影戏班社仍活跃在周边乡镇,还涌现出蔡娘仔、卓幼儿、 陈祖德、王怀、卓智伍等著名艺人。当时皮影演出的剧目相当丰富,可以连续七十多 天不重复。剧目大多来自白字戏,唱白字曲调,各班社都奉祀戏神田元帅。可见当时 陆丰影戏已融入潮州影戏。
1957 年陆丰成立皮影剧团,艺术骨干来自农村艺人,蔡娘仔、卓幼儿、王怀、卓 智伍、卓顺意等艺人也被吸收入剧团,继承和发展了皮影艺术。1966 年陆丰皮影剧团 解散,1975 年恢复建制后,曾四上北京汇演,并应邀赴日本、香港等地演出。
皮影戏以兽皮雕镂成影人,借灯光显影于屏幕表演故事,是中国民间最古老的戏 曲形式之一,是集绘画、雕刻、制作、表演、音乐、舞台技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中 国皮影素有北路、南路之分,陆丰影戏是南路影戏硕果仅存的一支,它的艺术传统古 朴,音乐唱腔丰富,影人、道具雕刻精致,色彩鲜艳,表演细腻生动,形象逼真。
陆丰影戏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演天光戏剧目,可以一连演出七十五个夜晚不重复, 著名的传统剧目有四大连戏:《高文举连》、《祝英台连》、《秦雪梅连》、《吕碧英连》; 另外还有《三十六变》、《桃花
过渡》、《张碧英》、《珍珠记》、《杜十娘》、《波月洞》、《李 彦荣认妻》等几十个剧目。现存的剧本手抄本有《红朱奇点汇》、《柳世春》、《珍珠记》、《乌鸦记》、《杜十娘》等 13 本。其唱腔称白字曲,拉腔唱“啊咿嗳”。《高文举》中王 金真唱的《历路曲》拉腔特别长,素有“十八嗳”之说。以福佬方言(闽南语系)道 白、演唱,唱腔结构为曲牌联缀体,常常运用滚唱、滚白。曲牌有《四朝元》、《下山 虎》、《驻云飞》、《锁南枝》、《红纳袄》等。唱腔还辅以正字曲(主体是大板曲的“易 语而歌”,行腔高亢,具有一唱众和的特点。)和民歌小调。间奏采用民间音乐的“弦 诗”,武打戏的伴奏运用正字戏的昆牌子,唱腔间乐与白字戏相同。乐器分文畔、武畔。
影人、影景以牛皮(也曾用过猪皮)或纸皮制作,影人高约六寸,五官轮廓分明,四肢比例与真人相仿,关节手脚活动灵活,眼睛能转动,口可开合。制作影人、影景运 用錾刀、雕刀等手法,先用錾刀錾出轮廓,后用雕刀加以修饰;旦角两臂采用布帛制 作构成水袖,使动作更柔和多变。影帘长四尺,宽不足三尺,以杉木或毛竹做帘框, 中糊白纸或白布。光源采用桐油灯或煤油灯,后改用汽灯。汽灯的使用提高了影像的 清晰度。操纵表演则有“生对眉”“旦对脐”“净对肩”的动作规范,一般是一至二人 包演(操纵)一台角色,表演者边唱边操作,把多个不同性格的角色表演出来。剧目 不同,表演亦异,有的以唱腔取胜,做功细腻;有的表演粗犷、夸张,擅于变幻,陆 丰皮影是甚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
新中国成立后,整理出《波月洞》、《赵四娘下凡》、《三十六变》等比较优秀的传 统剧目,编排了《红军桥》、《集体有余》等几个现代题材的节目,并对唱腔、表演、 造型设计等作了改革尝试,演出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剧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做了 许多改革与创新:将影帘改为用铝合金制成可速装速拆的活动台架屏幕,表演区域扩 大至长 4.2 米,高 1.8 米,灯光用 24 支 40 瓦的日光管组成;在影人、布景设计上, 将原雕镂形式改为以传统的剪纸形式为主,影人身高增至 0.4 米左右,还利用杠杆原 理制作出能使人物及动物的眼、嘴、耳都能活动的新影身,特别是动物,制作得更细 致更复杂。如鹤之长脖就由几十块组成。布景除原有的牛皮景外,又增加了网景(吊 在屏幕前的近景)、屏幕后的移动景和用幻灯机打出云、雨、闪电等的效果景。根据剧 目不同,还增加了国画(如《鸡斗》)、漫画、卡通等多种设计风格;1978 年开始设计 正面影人,大大提高了艺术欣赏性,是影戏史上的首创;音乐也运用现代音乐、哑剧 等内容,采用录音配乐播放。
本文标题:陆丰皮影戏-陆丰皮影简介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