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可吸入颗粒物-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研究现状75

发布时间:2017-09-02 所属栏目:可吸入颗粒物

一 : 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研究现状75

??32??科技综述????????暖通空调HV&AC??2004年第34卷第4期????????????????

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研究现状

湖南大学??熊志明??张国强??彭建国??周军莉

??

*

摘要??简述了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常用的采样和分析方法,重点介绍了国外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分析了国内的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污染??采样??研究

Indoorinhalableparticles:areview

ByXiongZhiming,ZhangGuoqiang,PengJianguoandZhouJunli

Abstract??Brieflystatestheimpactsofinhalableparticlesonhumanhealth,andthecommonsamplingandmonitoringmethods.Presentstheresearchdevelopmenthomeandabroad.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forfutureresearches.

Keywords??indoor,inhalableparticle,contamination,sampling,research

??HunanUniversity,Changsha,China

??0??引言

??

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际上有关室内环境中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以求推动国内在

这方面的研究。

1??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1??可吸入颗粒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颗粒物是空气中固体颗粒和液滴的混合物。颗粒物的粒径不同,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差别很大。粗颗粒物(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为2.5~10??m)主要由机械过程产生,如建筑施工、道路扬尘等,一般由Si,Fe,Al,Na,Ca,Mg等30余种元素组成;细颗粒物(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2.5??m,用PM2.5表示)主要由燃烧过程产生,如汽车尾气、电厂废气、木材燃烧、工业生产以及柴油机等,因此往往含有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痕量金属和碳黑等。当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燃烧产物在空气中发生化学反应时,也可能生成极细颗粒物(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0.1??m)。不同类别颗粒物的来源各不相同,因此要求采取不同

????熊志明,女,1978年2月生,在读硕士研究生

最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人群发病率和死亡率与大气颗粒物(PM)质量浓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1~2],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相关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基于这些研究,美国环保局1987年将大气质量标准由总悬浮颗粒物(TSP)更改为PM10(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10??m的颗粒物,通常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后,又于1997年在PM10标准基础上规定了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2.5??m的颗粒物)的最高限值(因为研究表明PM2.5与各种健康问题的相关性尤其显著)。我国也在1996年制定了PM10标准。

然而,人们绝大部分时间是停留在室内,尤其在天气寒冷的季节。不管建筑围护结构对大气的隔离程度如何,室内空气都是大气在室内环境中的延伸。那么,大气悬浮颗粒物污染从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室内空气品质?对没有明显室内污染源的家庭,建筑围护结构可以从多大程度上使其免受室外污染的影响?室外颗粒污染物怎样穿透建筑围护结构影响室内空气品质?这些都是IAQ学者要深入思考的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0078020);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编号:2002BA806B02);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项目

410082??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暖通实验室(0731)8821312E??mail:zmxiong@hotmail.com收稿日期:20030522

:

????????????????暖通空调HV&AC??2004年第34卷第4期????????科技综述??33??

的措施来减少其浓度。

颗粒物的粒径大小决定其最终进入人体的部位。颗粒物在肺部的扩散和沉积随粒径不同差别很大。由于惯性作用,大于10??m的颗粒物易被鼻腔与呼吸道黏液排除。因此,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颗粒物主要是PM10。粗颗粒物一般沉积在支气管部位,并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导致与心肺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细颗粒物沉积到肺叶的可能性更大,尤其是呼吸细支气管及肺泡。与沉积在呼吸道的颗粒物相比,沉积到肺叶的细颗粒物更难被清除。颗粒物的这种沉积模式与个体年龄没有直接关系,但因个体呼吸速率和肺功能的差异而有所不同。颗粒物对妇女以及顽固性肺病(COPD)患者的沉积能力更强。辨识颗粒物粒径与所观察到的各种健康问题的相关性,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其生物学机理。1.2??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研究

关于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主要有流行病学和毒理学两种方法,目的是认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各种急性和慢性影响及其生物学机理。目前,关于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资料主要是从流行病学研究获得的,总的影响可以归结为两大类:a)成人的日死亡率和年死亡率增加,尤其是心肺病患者。美国对其东部6个城市的粗颗粒物、细颗粒物和硫酸盐颗粒物浓度进行了连续8年的监测,发现日死亡率的增加与PM10,PM2.5和硫酸盐颗粒物浓度都显著相关,其中同PM2.5的相关性最

强。当PM2.5日平均浓度增加10??g/m3时,当日的死亡率会增加1.5%,其中,COPD患者死亡率增

加3.3%,局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死亡率增加2??1%[3]。b)诱发心肺功能障碍,导致发病率增加,包括呼吸道系统疾病(如气喘、咳嗽)、哮喘病、肺炎、支气管炎和COPD。此外,医院急诊病人和就医人数增加,也都与大气颗粒物暴露剂量有关。但到目前为止,颗粒物影响人体健康的生物学机理还不十分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2??可吸入颗粒物的采样及分析

采样和分析对颗粒物研究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否则研究结果不具备可比性。最常用的大气气溶胶采样装置是将颗粒物采集在滤膜上,用微量天平称量滤膜采样前后的质量即得所采样颗粒物的质量,然后除以采样体积,即得颗粒物质量浓度。然而,这种累积式气溶胶采样器只能获得某一粒径范围的颗粒物在某一时段的累积平均浓度。近年来在质量直接测试技术及??射线衰减、光散射、颗粒迁移率和颗粒物其他物理特性基础上研制出了可以获得颗粒物实时浓度的连续式监测仪。表1和表2分别列举了当前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研究中较常用的累积式采样器和连续式监测仪。

美国环保局已经颁布了PM10和PM2.5的标准测量方法。然而,即使在标准测量方法所规定的条件下进行采样和分析,测试结果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主要是由于颗粒物中存在一定的半挥发

表1??累积式气溶胶采样器

类??型工作原理????颗粒物粒径范围/??m流量/(L/min)用途/备注

PM10大容量采样器撞击器/旋风器0~101130大气监测双通道采样器虚拟撞击器0~2.5,2.5~1016.7大气监测,污染源解析双通道采样器虚拟撞击器0~2.5,2.5~101130大气监测,污染源解析

1)

PEM/MEM撞击器0~2.5,2.5~102~10室内监测,个体暴露剂量测量

2)

MOUDI撞击器0.05~1030颗粒粒径分布(10级)Berner低压撞击器撞击器0.063~16.730颗粒粒径分布(9级)??1)PEM(personalexposuremonitor),个体暴露量监测仪;MEM(microenvironmentmonitor),微环境监测仪。??2)MOUDI(microorificeuniformdepositimpactor),微孔均匀沉积撞击器。

表2??连续式颗粒物监测仪

类??型????工作原理颗粒物粒径范围/??m流量/(L/min)Beta??Gauge??射线衰减16.7

1)

TEOM直接质量传感器0~1016.7浊度计光散射0~375

2)OPC光散射0.3~10不定

3)扫描时间0.5~105APSDMPS4)电子迁移率0.003~141)TEOM(taperedelementoscillatingmicrobalance),锥形元件振荡微量天平。2)OPC(opticalparticlecounter),光学颗粒计数器。

3)APS(aerodynamicparticlesizer),空气动力学颗粒分级器。

DMparticle,用途/备注

PM10监测

PM10,PM2.5监测可见度监测

颗粒物粒径分布、颗粒数密度监测颗粒物粒径分布、颗粒数密度监测颗粒物粒径分布、颗粒数密度监测

??

??????

??34??科技综述????????暖通空调HV&AC??2004年第34卷第4期????????????????性或挥发性成分,如吸湿性物质、硝酸铵和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某些地点,这些成分还可能占颗粒物总质量,尤其是占PM2.5总质量相当大的比例。同时,样本在采集期间和采集后的温湿度条件完全不受控制,导致用标准测量方法所测试的半挥发性颗粒物的量具有一定的可变性。不同的测试方法对该问题采取的处理措施不同,所测出的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如有研究表明,同撞击器相比,使用TEOM测得的室内和室外颗粒物浓度一致偏低。此外,各累积式采样器入口和粒径分级装置在性能上的差异、颗粒在采样器内部的破碎减损、颗粒物在采样期间或采样后其粒径分布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等因素,也使得颗粒物测试装置的准确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3??国外研究进展

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福利。上世纪70年代以来,单单依靠大气质量标准来保障公众健康的有效性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大气污染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以及室内空气品质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颗粒物不仅是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也是室内空气污染的重要方面,因而一直是室内空气品质研究的重点。由于气溶胶采样一直采用的是累积式测试技术,主要测试颗粒物质量,因此早期工作一般通过统计模型分析室内环境中颗粒物的浓度和来源。随着连续式颗粒物分级采样测试方法的发展,如光学颗粒计数器、电子迁移率分级器以及压电天平等开始应用于室内外颗粒物粒径分布和颗粒数密度测试中,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物理??统计模型在分析室内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的研究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同时,建筑围护结构对大气颗粒物污染的防御作用也一直是备受研究者关注的问题。3.1??室内环境中颗粒物的来源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作了大量关于室内颗粒物污染的大规模现场测试,如哈佛6城市研究、纽约州ERDA(energyresearchanddevelopmentauthority)研究和美国环保局PTEAM(particletotalexposureassessmentmethodology,颗粒总暴露评估方法)研究。所有研究都证实,烟草烟雾是室内环境中细颗粒物的主要来源,抽烟导致室内细颗粒物浓度增加25~47??g/m3不等[6~

8]

[4~5]

物污染源,尤其是粗颗粒物的重要来源,而其他的家务活动,如吸尘和打扫对室内颗粒物浓度的贡献率要小得多。然而,也有研究发现,烹调、清扫

以及人在室内走动都会大大增加粗颗粒物的室内浓度[10]。此外,室内环境中有7%~26%的颗粒物不能解释其来源。

尽管室内颗粒物污染源具有很强的影响,室外空气对室内颗粒物浓度的影响仍然非常大。对没有空调器的住宅,室外空气中细颗粒物对建筑围护结构的平均渗透率达70%;而对有空调器的住宅,平均渗透率也有30%

[6][11]

[9]

。对于没有明显室内污染

源的住宅,75%的PM2.5和65%左右的PM10来自室外[12]。对于有重要室内污染源(抽烟、烹调)的住宅,室内PM10和PM2.5中仍然有55%~60%来自室外。

3.2??室内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

颗粒尺寸是表征可吸入颗粒物行为最重要的参数,颗粒物的全部性质都与粒径有关,而某些性质则非常强烈地依赖颗粒物尺寸,因此粒径分布成为近几年最基本的研究课题。了解室内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有助于采取措施,降低颗粒物污染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室内颗粒物污染源的释放通常都是短暂的、间歇性的,导致室内颗粒物浓度波动很大。国外有学者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了各污染源对室内颗粒物粒径分布的影响,发现极细颗粒物和粗颗粒物主要由室内活动产生,而积聚态颗粒物(0.1~1??m)则主要来自室外空气。室内颗粒物浓度随室外颗粒物浓度波动,但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17~

18]

[14~16]

[13]

3.3??建筑围护结构对大气颗粒物的防御作用

既然大气污染颗粒物质量浓度与人群的各种健康问题显著相关,那么建筑围护结构能为室内环境提供多大的保护作用?这一直是备受研究者关注的问题。穿透效率P就是表征颗粒物通过建筑围护结构能力的参数,指随着渗透风进入建筑内部的室外颗粒物的比例。国外有学者分别采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计算了穿透效率,发现所有粒径颗粒物的P值都接近1[19~

20]

。这意味着,进入室内环

境的室外颗粒物,其浓度的降低主要是由于颗粒物在室内的沉积效应而不是由于建筑围护结构的过滤作用,即建筑围护结构不能对颗粒物起到任何过。

????????????????暖通空调HV&AC??2004年第34卷第4期????????科技综述??35??

有研究通过对颗粒物进行分级测试,发现0.7~10??m颗粒物的穿透效率随粒径增大而降低,恰恰反映了颗粒物粒径对穿透效率的影响。

出现这种矛盾,可能是由于目前的研究都不能将穿透效率P与颗粒物沉积率k分离开来单独进行计算。而沉积率对环境条件和颗粒物特性高度敏感,即使是对相同粒径的颗粒物,不同的实验测出的沉积率差别也很大。因此,尽管有许多实验研究了室内环境中颗粒物的沉积[21~23],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预测颗粒物沉积率的理论模型,但是很难判断哪些模型参数能够准确地反映真实的建筑条件,哪些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颗粒物在室内的沉积率。PTEAM研究组对100多户住宅进行了测试,通过对质平衡模型进行统计非线性求解,计算得PM2.5的沉积率为0.39h-1,PM10的沉积率为0.65h

-1[11]

-1

[24~26]

[14]

风对办公室空气中颗粒物和微生物浓度变化的影响,认为合适的通风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降低室内微生物浓度。

然而,迄今为止,中国关于室内环境中可吸入颗粒物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还非常有限,没有系统性的数据,不能定量地回答室内颗粒污染物的来源和组成以及室内颗粒物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无法为颗粒物流行病学研究、环境标准制定和室内空气品质控制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

5??讨论和建议

5.1??在我国,尽管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已经引起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关于室内环境中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还非常有限。然而,人们绝大部分时间是停留在室内,大气颗粒物与人体健康影响的一致相关性说明,室内环境中的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有重大影响,应该引起环境监测、流行病学和室内空气品质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

5.2??我国大气质量标准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都只规定了PM10的最高限值,而研究表明,细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更大,而且室外颗粒物污染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也主要表现在积聚态,因此应该重点研究室内环境中细颗粒物的污染状况和污染特征,并制定细颗粒物的控制对策。

5.3??目前所有流行病学研究的监测对象大部分时间都停留在室内,然而死亡率和发病率与室外颗粒物浓度的一致相关性表明,影响健康的PM2.5成分主要来自室外。因此可以认为,只与室内污染源相关的颗粒物不是致病因子,研究的重点可放在室内外颗粒物的关系上,包括颗粒物粒径分布和化学组成。

5.4??到目前为止,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测试空气中颗粒物的质量,但是颗粒表面积浓度和颗粒数密度可能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更为密切,也必须考虑颗粒中的化学组成和生物物质。

5.5??对室内空气污染实行监测费时且费用昂贵。在室外颗粒物污染、建筑围护结构和通风系统详细特征基础上,建立有效预测室内颗粒物污染的模型,是将来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6??结语

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与人体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相关性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相关研究机构的,,粗颗粒物的沉积率为

1.0h。在没有准确的理论计算或可普遍应用的实验舱进行测试的情况下,一般认为PTEAM研究计算所得的经验沉积率比较有代表性,因为该结果是在大量数据采样基础上得出的。但总的来说,还需要进行大量工作来研究建筑围护结构对颗粒物的过滤机理。4??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特别是城市细颗粒物污染状况、燃煤与机动车颗粒物排放与污染控制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研究已成为讨论和探讨的热点。同时,室内颗粒物污染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对4个城市8所小学进行了2年的校内空气质量监测,并通过家庭健康调查问卷了解了家庭燃煤、室内烟雾程度和被动吸烟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累计获得了7900个儿童的资料[27]。研究发现,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感冒时咳嗽、咳痰、气喘、哮喘和支气管炎)的患病率与空气污染呈显著正相关,已产生轻度至高度有害的影响。污染因子中以PM2.5,PM10影响最大,而SO2,NO2的影响相对较轻,室内空气污染包括燃煤、烹调、取暖及烟草烟雾。华东理工大学和同济大学分别对办公室中的可吸入颗粒物进行了实验测试并作了定性分析,研究认为办公室内的颗粒物污染以细颗粒物为主,吸烟对办公室空气中颗粒物浓度分布有很大的影响[28~

29]

[

??36??科技综述????????暖通空调HV&AC??2004年第34卷第4期????????????????试和实验研究。然而,室外颗粒污染物主要通过室内暴露来影响人体健康,因此研究室内环境中颗粒物的来源及其分布特征,成为环境科学、公共卫生和室内空气品质研究共同关心的问题。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研究在我国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要从根本上降低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开展关于颗粒物的室内空气品质研究至关重要。参考文献

1??DockeryDW,PopeCA,XuX,etal.Anassociation

betweenairpollutionandmortalityinsixUnited??Statescities.NewEnglandJofMedicine,1993,329:17531759

2??PopeCA,BatesDV,RaizenneME.Healtheffectsof

particulateairpollution:timeforreassessment?EnvironmentalHealthPerspectives,1995,103(5):472480

3??SchwartzJ,DockeryDW,NeasLM.Isdailymortality

associatedspecificallywithfineparticles?JoftheAir&WasteManagementAssociation,1996,46:927939

4??AllenG,SioutasC,KoutrakisP.Evaluationofthe

TEOMmethodformeasurementofambientparticulatemassinurbanareas.JoftheAir&WasteManagementAssociation,1997,47:682689

5??AyersGP,KeywoodMD,GrasJL.TEOMvsmanual

gravimetricmethodsfordeterminationofPM2.5aerosolmassconcentrations.AtmosphericEnvironment,1999,33:37173721

6??DockeryDW,SpenglerJD.Indoor??outdoorrelationship

ofrespirablesulfatesandparticles.AtmosphericEnvironment,1981,15:335343

7??SpenglerJD,TreitmanRD,TostesonTD.Personal

exposurestorespirableparticulatesandimplicationsforairpollutionepidemiology.EnvironmentScienceandTechnology,1985,19:700707

8??LeadererB,KoutrakisP,BriggsS,etal.Impactof

indoorsourcesonresidentialaerosolconcentrations.In:ProcIndoorAir??90,Toronto,Canada,1990(2).269273

9??OzkaynakH,XueJ,WekerR,etal.TheParticle

TEAM(PTEAM)study:analysisofthedata.In:USEPA.DraftFinalReport(??).NorthCarolina,199310AbtE,SuhHH,AllenG,etal.Characterizationof

indoorparticlesources:astudyconductedinthemetropolitanBostonarea.EnvironmentalHealthPerspectives,2000,108(1):3544

11WallaceL.Indoorparticles:areview.JoftheAir&

WasteManagementAssociation,1996,46:98126

12KoutrakisP,BriggsSLK.Sourceapportionmentof

indooraerosolsinSuffolkandOnondagaCounties,NewYork.EnvironmentScienceandTechnology,1992,26:521527

13OzkaynakH,XueJ,SpenglerJ,etal.Personalexposure

toairborneparticlesandmetals:resultsfromtheParticleTeamStudyinRiverside,California.JofExposure

161514

AnalysisandEnvironmentalEpidemiology,1996,6:5778

AbtE,SuhHH,CatalanoPJ,etal.Relativecontributionofoutdoorandindoorparticlesourcestoindoorconcentrations.EnvironmentScienceandTechnology,2000,34:35793587

LongCM,SuhHH,KoutrakisP.Characterizationofindoorparticlesourcesusingcontinuousmassandsizemonitors.JoftheAir&WasteManagementAssociation,2000,50:12361250

WallaceL,Howard??ReedC.Continuousmonitoringofultrafine,fine,andcoarseparticlesinaRiversidefor18monthsin19992000.JoftheAir&WasteManagementAssociation,2002,52:828844

MorawskaL,HeC,HichinsJ.Therelationshipbetweenindoorandoutdoorairborneparticlesintheresidentialenvironment.AtmosphericEnvironment,2001,35:34633473

KoponenIK,AsmiA,KulmalaM.IndoorairmeasurementcampaigninHelsinki,Finland1999??theeffectofoutdoorairpollutiononindoorair.AtmosphericEnvironment,2001,35:14651477

ThatcherTL,LaytonDW.Deposition,resuspension,andpenetrationofparticleswithinaresidence.AtmosphericEnvironment,1995,29,14871497

OzkaynakH,XueJ,WekerR,etal.TheParticleTEAM(PTEAM)study:analysisofthedata.In:FinalReport(??).Boston,1994

FoghCL,ByrneMA.SizespecificindooraerosoldepositionmeasurementsandderivedI/Oconcentrationratios.AtmosphericEnvironment,1997,31:21932203VetteAF,ReaAW,LawlessPA,etal.Characterizationofindoor??outdooraerosolconcentrationrelationshipsduringtheFresnoPMexposurestudies.AerosolScience&Technology,2001,34:118126MosleyRB,GreenwellDJ,SparksLE,etal.Penetrationofambientfineparticlesintotheindoorenvironment.AerosolScience&Technology,2001,34:127136

ShimadaM,OkuyamaK,KousakaY.Influenceofparticleinertiaonaerosoldepositioninastirredturbulentflowfield.JofAerosolScience,1989,20:419429

BenesM,HolubRF.Aerosolwalldepositioninenclosuresinvestigatedbymeansofastagnantlayer.EnvironmentInternational,1996,22(S1):S883S889LaiACK,NazaroffWW.Modelingindoorparticlede??positionfromturbulentflowontosmoothsurfaces.JofAerosolScience,2000,31:463476

胡伟,魏复盛,滕恩江,等.空气污染对儿童及其父母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中国环境科学,2000,20(5):425428

修光利,赵一先,张大年.办公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初析.上海环境科学,1999,18(5):202204

邹庐泉,季学李.办公室空气颗粒物的粒度分布初探.上海环境科学,1999,18(5):205207

邹庐泉,季学李.自然通风对办公室内气溶胶的影响.上海环境科学,2000,19(1):2029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2930

二 : 楼层越高,可吸入颗粒物会减少吗?也就是说PM值会小些?

[pm值]楼层越高,可吸入颗粒物会减少吗?也就是说PM值会小些?
现在比较流行的美大使馆空气测量质量,pm值都很高,如果大于500全城就停止生产了。。。想问下,这个和楼层高度应该是有关系的吧?
下面就看看www.61k.com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参考答案吧。

网友蒙面大侠[pm值]楼层越高,可吸入颗粒物会减少吗?也就是说PM值会小些?给出的答复:

三 : 可吸入颗粒物.ppt

Pm2.5

一、什么是PM2.5? 二、PM2.5的来源、成分 三、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目 录

四、世界主要国家实施的PM2.5标准值

五、雾霾天是PM2.5引起的吗? 六、世界世界PM2.5分布情况 七、空气质量指数

八、应对措施

什么是pm2.5
PM2.5,中文名为细颗粒物,也称可入肺颗粒物,是对空 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

PM2.5的来源
人为排放
燃烧过程直接排 放 化石燃料 生物质 垃圾燃烧 排放污染物 气体转化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氨气 挥发性气体 其他来源 建筑物扬尘 工业粉尘 道路扬尘 厨房烟气

自然来源
风扬尘土 火山灰 森林火灾 漂浮的海盐 花粉 真菌孢子、细菌

PM2.5的来源复杂,成分自然也很复杂。主要成分是元素碳、有 机碳化合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其它的常见的成分包括各 种金属元素,既有钠、镁、钙、铝、铁等地壳中含量丰富的元素, 也有铅、锌、砷、镉、铜等主要源自人类污染的重金属元素。
地壳中 所含 钠、镁、钙、 铝、铁

铵 盐 常见 成分 有机碳化 合物

人类污染的 重金属元素

铅、锌、砷、 镉、铜

2000年研究人员测定了北京PM2.5的成分:含碳的颗粒物,硫酸根, 硝酸根,铵根加在一起占了重量了69% 。类似地,1999年测定的上 海PM2.5中有41.6%是硫酸铵、硝酸铵,41.4%是含碳的物质。

PM2.5对健康有什么危害?
PM2.5主要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包括呼吸道受刺激、咳嗽、呼吸 困难、降低肺功能、加重哮喘、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心律失常、非致命性的心 脏病、心肺病患者的过早死。老人、小孩以及心肺疾病患者是PM2.5污染的敏感 人群。

世界主要国家实施的pm2.5标准
自从美国于1997年率先制定PM2.5的空气质量标准以来,许多国家 都陆续跟进将PM2.5纳入监测指标。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5 年制定了PM2.5的准则值。高于这个值,死亡风险就会显著上升。 WHO同时还设立了三个过渡期目标值,为目前还无法一步到位的地 区提供了阶段性目标,其中目标-1的标准最为宽松,目标-3最严格 下表列举了WHO以及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的标准。中国拟实施的标 准与WHO过渡期目标-1相同。美国和日本的标准一样,与目标-3基 本一致。欧盟的标准略微宽松,与目标-2一致,澳大利亚的标准最 为严格,年均标准比WHO的准则值还低。标准的宽严程度基本反映 了各国的空气质量情况,空气质量越好的国家就越有能力制定和实 施更为严格的标准。

雾霾之分
灰霾天是颗粒物污染导致的,而雾天则是自然的天气现象,和人 为污染没有必然联系。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空气湿度,通常在湿 度大于90%时称之为雾,而湿度小于80

%时称之为霾,湿度在8090%之间则为雾霾的混合体

灰霾天是PM2.5引起的吗?
虽然空气中不同大小的颗粒物均能降低能见度,不过相比于粗颗 粒物,更为细小的PM2.5降低能见度的能力更强。能见度的降低 其本质上是可见光的传播受到阻碍。当颗粒物的直径和可见光的 波长接近的时候,颗粒对光的散射消光能力最强。可见光的波长 在0.4-0.7微米之间,而粒径在这个尺寸附近的颗粒物正是PM2.5 的主要组成部分。理论计算的数据也清楚地表明这一点:粗颗粒 的消光系数约为0.6平方米/克,而PM2.5的消光系数则要大得多, 在1.25-10平方米/克之间,其中PM2.5的主要成分硫酸铵、硝酸铵 和有机颗粒物的消光系数都在3左右,是粗颗粒的5倍。所以, PM2.5是灰霾天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世界PM2.5分布浓度图

空气质量指数
Air Quality Index,简称AQI是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指数,其数值越 大说明空气污染状况越严重,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就越大。参与空气 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 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一氧化碳(CO) 等六项。

应对措施
生活应对
1、雾霾天气少开窗,最好不出门 或晨练 2、外出戴专业防尘口罩(KN90, KN95,N95) 3、多喝桐桔梗茶、桐参茶、桐桔 梗颗粒、桔梗汤等“清肺除尘” 茶饮 4、少量补充维生素D 5、饮食清淡多蜂蜜水

减排PM2.5
1、 绿色出行,减排PM2.5

2、 鞭炮少一点,天空蓝一点
3、 理性消费,节能减排 4、 节约一度电,减排作贡献 5、 植树种草,有助降低PM2.5

6、深层清洁
7、尽量减少吸烟甚至不吸烟

6、杜绝露天焚烧

谢谢观看!


四 : 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

五 : 什么是可吸入颗粒物?

什么是可吸入颗粒物?

什么是可吸入颗粒物?的参考答案

通常把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颗粒物的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微米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5微米直径的可进入呼吸道的深部,2微米以下的可100%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

inhalable particles;IP 总悬浮颗粒物是指漂浮在空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其粒径范围约为0.1-100 微米.有些颗粒物因粒径大或颜色黑可以为肉眼所见,比可吸入颗粒物

如烟尘.有些则小到使用电子显微镜才可观察到.通常把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

动力学直径≤10微米的粒子.它们是可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微粒,也称可吸入微粒、可吸入尘或飘尘.由于粒径小能被入直接吸入呼吸道内造成危害,尤其是≤2.5微米的细粒子中,Pb、Mn、Cd、Sb、Sr、As、Ni、硫酸盐、多环芳烃等含量较高,在空气中持留时间长,易将污染物带到很远的地方使污染范围扩大.对环境的有害影响还有散射阳光、降低大气的能见度等.可吸入尘同时在大气中还可为化学反应提供反应床,是气溶胶化学中研究的重点对象,已被定为空气质量监测的一个重要指标.

颗粒物的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微米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5微米直径的可进入呼吸道的深部,2微米以下的可100%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

可吸入颗粒物(PM10)在环境空气中持续的时间很长,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影响都很大.一些颗粒物来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比如烟囱与车辆.另一些则是由环境空气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其它化合物互相作用形成的细小颗粒物,它们的化学和物理组成依地点、气候、一年中的季节不同而变化很大.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来自在未铺沥青、水泥的路面上行使的机动车、材料的破碎碾磨处理过程以及被风扬起的尘土.

本文标题:可吸入颗粒物-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研究现状75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891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