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青春期孩子叛逆-对孩子青春期叛逆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8-01-25 所属栏目:孩子叛逆

一 : 对孩子青春期叛逆的思考

青春期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把9~25岁都定义为青春期,其中青春早期(12~14岁)和青春中期(14~17岁)又是最具叛逆性和敏感性格的阶段。

更年期主要指妇女绝经前后各两三年的特殊阶段。一般说来,45~55岁之间症状最为突出。更年期的妇女受生理因素影响,往往表现出情绪紊乱、烦躁不安、敏感易怒的心理特征。

随着晚婚晚育的推行,家庭中孩子进入青春期,家长正值更年期的现象日益普遍。做个简单的估算,如果母亲在30岁左右生孩子,她的家庭就属于“两期”相遇的情况。1997年前北京30岁及以上产妇占22%,2002年上升到44%。这个统计具有时间和地域局限,无法计算出这种家庭在全国的普遍程度,但它至少表明了这种家庭应该是个不小的比例,并暗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向。

青春期叛逆,更年期烦躁,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这对于每个“两期”相遇的家庭都是不小的挑战。在挑战面前,有的亲子两败俱伤,也有的双方感情更加融洽。笔者曾经认识一个18岁的女孩,因恋爱问题与父母意见不和而被母亲赶出家门。之后,这位母亲的精神几近分裂,多次住进精神病院。

相比之下,有的父母明智得多。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们给予孩子更多的是尊重和自由,比如给孩子配备私人电话、开设私人账户、尊重他们的特殊喜好、允许孩子宽松交际等,孩子也因此享受到了完整高尚的尊严感。随着孩子的渐谙世事,他们对父母也多了一分理解和体贴,双方关系日渐亲密融洽。

“也许大家认为,孩子青春期到了,或者家长更年期来了,这任意一方都意味着灾难在某种程度上的降临。其实,我们不妨换种思路看问题,世界也许就焕然一新了。”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博士胡邓认为,青春期遇到更年期,这是一场对双方都有益的战斗。

青春期的孩子,本能地和父母或者家庭中其他最亲密的人发生冲突,从而获得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力。这是他们人生获得竞争力的第一场演习,也是最安全的演习,因为对手是最亲近的人。在这场演练中,如果遇到正值更年期的家长,孩子的对手将变得非常强悍,要是在这场战斗中赢了,孩子获得的成长会更多。这就如同岩隙中的松树和花园里的鲜花,谁的生命力会更强呢?

专家认为,更年期的家长和青春期的孩子相遇,也是一件幸事。孩子的不再听话和“一反常态”,给了家长强烈的刺激,让家长意识到,孩子是“小大人”了,不再是父母的附属品了。孩子的叛逆,促使家长必须洗刷掉陈旧的“孩子”观念,学会重新审视孩子,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人来尊重,为孩子的思想和生活腾出一片任其自由开垦的天地,赋予孩子部分的话语权。这对家长是一次洗礼和磨砺,帮助家长在家庭中形成民主和平等意识。

当婴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母子的分娩之痛与孩子的奋力挣扎,共同完成了人生的伟大一课。我们用这种眼光看问题,那么,孩子青春期和家长更年期的“对峙”,应是人生要完成的又一伟大课程。如果处理得当,双方都会在课堂中成长和接受洗礼。

青春期与更年期既然对亲子双方都是挑战,能否顺利过关,固然有一定风险,而化险为夷的关键,最主要的还是父母要自觉意识到冲突的实质。

当更年期遭遇青春期,重要的是彼此理解,互相体谅,硬碰硬的简单做法肯定不会取得好效果。父母应学会因势利导,用爱来化解这些冲突和对抗,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段人生中重要的转折时期,才能恢复以往亲密的母女、父子关系。

越来越多的家庭会遇到“两期”相遇的问题。更年期家长和青春期孩子怎样相处?我们不妨记住专家总结的三大法宝:

父母对孩子要礼让三先:以尊重为先、以情感为先、以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为先。三联阅读

二 : 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有哪些表现行为?

处在青春期此年龄段的学生有相当部分是比较叛逆的,所谓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所谓的青春期叛逆种种表现有哪些呢 孩子叛逆如何解决呢?长沙特殊教育学校长沙素能学校在此总结几点,方便广大家长教育自己处在青春期叛逆的孩子。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特点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现成人感,由此而增强了少年的独立意识。如他们渐渐地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否则心理便产生厌烦的情绪;对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并有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对一些传统的、权威的结论持异议,往往会提出过激的批评之词。但由于其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不足,经常碰壁,又不得不从父母那寻找方法、途径或帮助,再加上经济上不能独立,父母的权威作用又强迫他去依赖父母。

2、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突出表现是出现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成大人了。因而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成人的样式。在心理,渴望别人把他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但由于年龄不足,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及知识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蠢事,带有明显的小孩子气、幼稚性。

3、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青春期的少年需要与同龄人,特别是与异性、与父母平等交往,他们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样彼此间敞开心灵来相待。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释放的对象,只好诉说在日记里。这些日记写下的心里话,又由于自尊心,不愿被他人所知道,于是就形成既想让他人了解又害怕被他人了解的矛盾心理。

4、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青春期的少年由于性的发育和成熟,出现了与异性交往的渴求。比如喜欢接近异性,想了解性知识,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甚至出现朦胧的爱情念头等。但由于学校、家长和社会舆论的约束、限制,使青春期的少年在情感和性的认识上存在着既非常渴求又不好意思表现的压抑的矛盾状态。

5、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独立性、成人感出现的同时,自觉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加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主观上希望自己能随时自觉地遵守规则,力尽义务,但客观上又往往难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时会鲁莽行事,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但又易冲动的矛盾之中。

三 : 青春期的孩儿们都叛逆?

青春期的孩儿们都叛逆?_青春期叛逆

【图片作者:Ben Oliver】

想象这样一辆汽车,有引擎,有方向盘,加装了火箭助推器,但没有刹车,没有保险杠,没有安全气囊。青春期人类,跟这样一辆车没太大区别。如果不曾愤怒,不曾叛逆,不曾发神经,简直不足以自称曾度过青春。处在这个阶段的人类又可称为“中二病患者”,因其“发病期”大概在初二前后。

儿童以上,成人未满,身高快速成长,激素剧烈波动,性成熟得足以制造下一代,而大脑的“自制区”前额叶还没有发育完善……我们都曾度过这样的中二期,满怀着“我是与众不同的”、“没有人理解我”、“是世界错了,不是我错”的信念在世上横冲直撞,认为自己心底受过很深的伤并因此莫名悲愤,坚持做着被周遭人视为白痴但自认帅气的事情——“那天夕阳下的奔跑,是我逝去的青春”。

在人类演化史上,青春期与其说是必经环节,不如说是生产力发达导致学习期延长的奢侈品。在远古时期,1个人高马大的性成熟少年,已可被视为成人,出能战斗,建立社会地位,入能求偶,从事高危性行为。到了如今,这些行为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引来父母的惊骇反应——天哪,你还“未成年”呢!

然而青春期的大脑热爱冒险。成年大脑对“损失”更敏感。但对青春期大脑来说,最能打动他们的是“没准会有超出预期的收益”,此时的大脑中,“快乐中枢”腹侧纹状体( ventral striatum)有着较大的面积和密集的灰质,令少年们对能带来奖赏的多巴胺尤其敏感。当收到的奖金比预期更多时,8至三十岁的被试者里,快乐中枢反应最大的是14至19岁的人群 。这或许能解释为何许多人从青春期开始沉迷于最能激活多巴胺系统的上瘾物——烟草、酒精、赌博、上网、游戏……德国研究者曾找来一群每周平均玩21小时游戏的14岁少年,要求他们迅速按下正确的按键,成功就会得到奖金,有趣的是,即使失败,这群少年的快乐中枢仍然活跃 。正常大脑会“厌恶损失”,上瘾的青春期大脑反而可能“追逐损失(loss chasing)”。父母眼中,这叫“专干蠢事”。

同时,青春期的大脑过度乐观。这时候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主角”,刀枪不入,气运所钟,风险只会发生在其他“愚蠢的人类身上”,哪怕自己喝醉嗑药无保护性行为,也不会有什么意外状况,再说了,“一次而已,不会出事的”。 心理学上,这叫“个人神话(personal fable)”。父母眼中,这叫“无脑”。

而且,青春期的大脑还没完全学会“共情(empathy)”。 所谓“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能力,人类从五岁开始才逐渐习得,一般到30岁左右才会完全掌握。伦敦大学研究者就曾发现,成年人在行动前,会更多地思考“我的行动会如何影响他人”,同时激活克制冲动的前额叶皮层;而青少年在行动前,大脑里活跃的是负责简单行动的颞上沟,“会不会给别人添麻烦”这种念头压根就没出现在他们脑中。他们难以理解父母的担忧,为了摆脱“控制”,会做出许多毫不体谅的行动。父母眼中,这叫“无情”。

青春期的大脑到底学会了啥呢?学会了独立自主,学会了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父母期待青少年先学会像成人一样负责,但青少年首先学会的是要求像成人一样得到平等自由的权力。通过推理归纳,他们能观察到父母教导中的言行不一,能指出父母要求里的自相矛盾。父母们痛苦地发现, “我说啥你做啥”的好日子一去不返,青少年天天“顶嘴”,满口“歪理”,分分钟都在“无理取闹”。

总而言之,在父母眼中,青少年就是1个无脑无情无理取闹还专干蠢事的奇葩存在。难怪统计显示,有青少年的家庭中平均三天就会发生一次冲突,每次争吵平均11分钟。而青春期充满愤怒或充满压力的男孩占了60%。

好消息是,随着青少年长到十八九岁,父母让渡出足够的自主权后,这类的冲突频率通常会逐渐下降。另1个好消息是,有25%的男孩能够稳定而自信地度过动荡青春,他们和父母依然互相关怀,但减少单向依赖。要做到这点,关键在于三点:一要亲近,让青少年安全依恋。二要给予心理自主,尊重隐私,允许部分决定自由。三要适当约束,出现争执时,用沟通协商来解决。

天下当然有“不是的父母”。尽管父母会认为“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但养育这件事,从来都是充满互动的双向过程。父母在教导人情世态、“社会化”下一代的同时,青少年也会给“知识陈旧落后”的父母带来最新的时代观念,从而“社会化”父母。在此过程中,越是拥有开明心态、愿意接受新知的父母,越可能赢得青少年的信任。

青少年爱父母,并非因为父母是完美无缺的人类。父母爱青少年,也不该带有“你必须完美”的附加条件,而应该在了解的基础上接受青少年的本来模样。自认父母关爱并会支持自己的青少年,可以成长为所谓的“安全型依恋(www.61k.com]者”,他们适应性更好,社交能力更强,也更能在困境中平复情绪,找到合适出路。而依恋类型是焦虑或回避的青少年,则会更带有敌意,也更可能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在冲突发生时,强制顺从或者回避争论都不是解决良策。最好的办法,是鼓励青少年表达自己意见,然后双方共同协商出应对策略。当然,这需要父母拥有控制自我情绪以及找出多种方案的能力。身教胜于言传,这两项能力能传递给孩子后,他们会拥有更高的自尊,更少的负面情绪,更高的问题解决能力,最终成长为身心健康的独立个体。考虑到这些,父母付出的全部努力,还是非常值得的。

本文标题:青春期孩子叛逆-对孩子青春期叛逆的思考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042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