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 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我的徤康成长
二、我的家庭生活
三、我们的学校生活
四、我们的社区生活
五、我们的国家
六、我们共同的世界
第四部分实施意见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 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 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 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
(三)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本课程强调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是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要素的交互作用实现的。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点面结合”的“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面”是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每一个生活领域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在不同年段层次不同,螺旋上升。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
4、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5、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与方法
1、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
2、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3、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5、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
(三)知识
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4、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5、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环境下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我的健康成长
课程内容 | 教学活动建议 |
1、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中) | 1、开展“我能行,你也行”等活动。 |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荣誉感和知耻心。愿意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中高) | 2、结合实例,举行有关善恶、美丑、荣辱等是非的辨析活动。 |
3、能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中高) | 3、回忆自己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的想法和表现;讲一件自己或他人克服困难的实际事例,互相交流。 |
4、理解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习做有诚信的人。(中高) | 4、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并收集社会生活中关于诚信的事例,进行比较分析。 |
5、懂得感恩和基本的礼仪常识;学会欣赏、宽容和尊重他人。(中高) | 5、邀请家长参加以“感恩”为主题的亲子交流活动。开展“寻找身边同学的长处”“我想感谢的人”的活动。 |
6、体会生命来之不易。知道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和健康。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安全意识和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中) | 6、从防火、防盗、防触电、防中毒、防溺水、防雷电等方面,查找有关安全的小常识和发生安全事故的案例,以知识竞赛、设置情境等方式,学习、演练自救自护方法。 |
7、了解迷恋网络和电子游戏等不良嗜好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高) | 7、讨论、交流沉迷电子游戏的危害以及抵制的方法。 |
8、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远离毒品,珍爱生命,过积极、健康的生活。(高) | 8、从报刊、展览、影视中了解因吸食毒品酿成的严重恶果,举行有关的主题活动。 |
二、我的家庭生活
课程内容 | 教学活动建议 |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中) | 1、向父母长辈了解他们养育自己成长的事例。可以结合有关的节日、纪念日,用写信或其他方式向父母长辈表达感激之情。还可以讲一则自己印象深刻的爱亲敬长的故事。 |
2、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心家庭生活,主动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中) | 2、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选择一些自己可以承担的家务劳动,坚持去做。 |
3、懂得邻里生活中要讲道德、守规则,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中) | 3、交流自家与邻里相处的情况,讨论邻里怎样才能和睦相处。观察自家周边的公共设施,为合理使用和爱护它们提出建议,做力所能及的事。 |
4、了解家庭经济来源和生活必要的开支。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途径和方法。(中高) | 4、向父母了解他们从事的工作、家庭经济来源,通过诸如水电、电信等费用了解家庭日常开支。 |
5、知道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和谅解,学习化解家庭成员之间矛盾的方法。(高) | 5、组织“与父母长辈沟通”的主题活动,请父母长辈一起参加。讨论怎样用平和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处理与长辈之间的矛盾。 |
三、我们的学校生活
课程内容 | 教学活动建议 |
1、能看懂学校和学校周边的平面图。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平面图以及上学路线图。(中) | 1、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看平面图、寻找学校设施或周边标志物的活动。 |
2、了解学校主要部门的工作和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尊敬老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中) | 2、通过不同途径,了解并交流学校某一方面的发展变化。访问老师或学校其他工作人员,并向同学介绍他们是怎样为培养学生辛勤工作的。 |
3、珍惜时间,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作弊。(中) | 3、通过游戏,体会时间的宝贵。尝试设计一周的课余或寒暑假的时间安排,并进行交流。收集关于时间的格言、谚语和故事。 |
4、体会同学之间真诚相待、互相帮助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知道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友好交往。(中高) | 4、可以讲述同学互相关心的事例和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针对同学中常出现的摩擦和冲突,设置情境,讨论解决的办法。 |
5、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中) | 5、尝试与同学合作完成一件事,并在班内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
6、知道班级和学校中的有关规则,并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中) | 6、通过游戏和学校、班级活动,体验规则的必要性,并尝试制订规则。 |
7、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体会民主、平等在学校生活中的现实意义。(高) | 7、分析班级民主参与和管理的现状,提出积极建议。 |
四、我们的社区生活
课程内容 | 教学活动建议 |
1、能够识读本地区(区、县、市等)、旅游景区等小区域的平面示意图。正确辨认区域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中高) | 1、在地图上查找本地区(区、县、市、省)及省会城市的方位。开展认识地图的活动和查找地名的比赛。 |
2、了解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本地区的变化和发展;了解对本地区发展有贡献、有影响的人物,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中) | 2、按主题分组查阅资料、调查访问、收集实物(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实地考察),并用报告、图片、实物展览等形式进行交流。 |
3、关心了解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并感激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尊重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中) | 3、观察或访问身边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劳动情况,互相交流。 |
4、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能够独立地购买简单物品,并明购物。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中) | 4、观察和实地调查学校或家庭附近的商业场所,比较价格变化情况。模拟或尝试实际购物活动,学习选择商品。 |
5、了解本地区交通情况,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自学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中) | 5、列举本地区人们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讨论为什么使用这种交通工具。通过观察、访问调查或知识竞赛,学习有关的交通常识、法规和安全小常识。 |
6、体验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形成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的意识,能够自觉爱护公共设施。(中) | 6、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公共设施及其使用、维护情况,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
7、自学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中高) | 7、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公共场所中公共秩序的情况和人们的言谈举止、行为表现,作出自己的评价。 |
8、体会社会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关怀。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要有尊重和平等的观念,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中高) | 8、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考察本地区的公益设施和福利机构。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关爱老年人和残疾人的事例。通过模拟活动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 |
9、了解在公共生活中存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各种群体享有同等的公民权利,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歧视,不抱有偏见。(高) | 9、可以选择班级、学校和社会上对来自某些地域、行业、生活处境的人有歧视或偏见的言行,或者不同群体之间发生摩擦、冲突的现象,让学生展开辩论。 |
10、了解本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活动,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能够识别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参与迷信活动。(中高) | 10、列举本地区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设计、举办模拟民俗表演活动。列举本地区现实存在的陈规陋习、迷信现象,分析其对人们的不良影响。 |
11、了解本地区生态环境,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中) | 11、进行实地调查,说明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通过板报、标语、广播等形式进行环境保护宣传,并在校内开展诸如节水、节能等活动。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环境保护建议。 |
五、我们的国家
课程内容 | 教学活动建议 |
1、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高) | 1、进行查找地图竞赛或拼图游戏。 |
2、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中高) | 2、选择、列举代表民族文化的实例(如传统节日、歌曲、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服饰、建筑、饮食等),进行交流展示。 |
3、了解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知道并理解这些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中高) | 3、比较我国不同区域的气候、地形、资源等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生产和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的影响。 |
4、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高) | 4、列举一些能够代表中国的典型标志和象征,并说明理由。观看有关祖国风光的影视片;收集整理图片、诗文、风景点门票等资料,互相交流。 |
5、了解我国曾经发生过的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知道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感受人们在灾害中团结互助的可贵精神。学习在自然灾害中自护与互助的方法。(高) | 5、收集有关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例,认识灾害的巨大破坏性。开展逃生模拟活动。 |
6、初步了解我国的工农业生产,以及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工人、农民付出的辛勤劳动与智慧,尊重他们的劳动。(中高) | 6、了解当地一种农产品的来历,相互交流。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访问农户,或参加农业劳动、参观农业科技园。以常见的生活用品为例,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相互交流。 |
7、了解我国的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城乡交通存在的问题。(中高) | 7、设置情境,对比古今到达同一目的地所采用的交通工具和所选择的交通路线的巨大差别。 |
8、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体会现代传媒,尤其是网络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在有效获取信息的同时,增强对信息的辨别能力,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网络道德、法律规范,做到文明上网。(中高) | 8、分小组交流个人运用不同通信方式与人联系、沟通的经验,以及利用不同传媒获取或发布信息的体会;制订文明上网公约。 |
9、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高) | 9、观看一些反映我国历史上重大发明或重要文化遗产的影视片;或收集有关资料,举行报告会。或讲述体现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发明创造的故事。 |
10、知道近代我国遭受过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敬仰民族英雄和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高) | 10、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参观历史博物馆,还可以观看有关影视片,学唱历史歌曲。 |
11、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高) | 11、在收集实物、照片和对家长等成年人采访的基础上,举办反映生活变化和祖国发展变化的小型展览。 |
12、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热爱中国人民解放军。(高) | 1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少先队,和当地部队开展联谊活动,请部队官兵担任校外辅导员。 |
13、知道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初步了解自己拥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知道我国颁布的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形成初步的民主与法制意识。(中高) | 13、介绍与小学生有关的法律,诸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围绕相关条文,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开展模拟法庭活动。 |
六、我们共同的世界
课程内容 | 教学活动建议 |
1、知道世界的大洲、大洋的位置,能在地图或地球仪上找到相应的国家或地区。(高) | 1、开展环流世界的模拟活动。 |
2、比较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服饰、建筑、饮食等状况,从不同的角度,尝试探究差异产生的原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中高) | 2、以小组为单位确定选题,然后收集某个国家、地区或民族具有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资料,加工整理后在全班作介绍。与同学交流自己收集的反映世界不同文化习俗的图片、邮票、明信片等。 |
3、初步了解一些人类的文化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高) | 3、围绕文明古国以及其他世界文化遗产,收集图片、影像等材料,开展交流活动。 |
4、初步了解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中高) | 4、通过各种途径,调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进出口产品。 |
5、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技要为人类造福,崇尚科学,反对迷信。(高) | 5、围绕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设置主题,召开辩论会。 |
6、初步了解全球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等状况,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采取的相关对策,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高) | 6、分组选择不同的全球问题,收集资料,制作剪贴簿,办小展板,交流展示。 |
7、知道我国所加入的一些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了解这些国际组织的作用。知道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日益增强。(高) | 7、选择并收集有关联合国、国际奥委会、国际红十字会等国际组织,以及我国主办的大型国际活动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
8、感受和平的美好,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热爱和平。(高) | 8、收集有关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和人们谋求和平的资料,体验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 |
说明:
1、执照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中各项与学段相对应,并按其适宜程度标注在各项后。(中)表示适用于中年级,(高)表示适用于高年级,(中高)表示适用于中、高年级。但各项课程内容及排列顺序与教材、课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2、本课程内容为基本标准。在掌握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编写教材和开展教学活动,可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有所拓展。
3、根据课程改革倡导的精神,表中所列教学活动建议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这些建议是提示性的,供编写教材和教学时参考。
4、教学活动的形式不拘一格,鼓励教师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本标准是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以及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在实践过程中,应当遵照本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一、教学建议
(一)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综合实现的,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能力与方法目标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达成。因此,教师要在把握整个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单元或课的教学目标,处理好长期形成的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突出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应简洁、清晰、具体,注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根据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进行设计,避免大而空。
例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目标需要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诚实守信,友爱宽容”也是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践行逐步达成的目标,因此,它们不宜作为一节课的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将目标具体化,确定每节课可达成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注意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目标。教学活动完成之后,还应通过学生的反应和作业检验目标的达成状况,深入反思并不断改进教学。
(二)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应该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教学前,教师应对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有所了解,并通过观察、聊天等调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提供多样化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的机会。
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经验的差异,鼓励学生与拥有不同经验和观点的同伴、教师和其他人开展交流、讨论和对话,分享经验和感受。
例如,在学习“诚实守信”时,不能仅仅呈现诚实守信的正面例子,可以适当呈现不诚实守信而获得利益的事例,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并且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或身边的人在这方面所遇到的不同情况和感受,对不同情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和探讨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学会根据情境作出恰当的判断和行为选择。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探究和思考,也包括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的学习和探究。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示方法和步骤,避免放任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例如,学生第一次开展调查之前,教师可以提供一张调查表,列示若干调查内容,让学生填写;学生有了一定的调查经验之后,可以提示学生自己制订调查计划,写明调查的目的、对象、地点、要点和注意事项后再去调查。又如,让学生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的要点,避免学生不假思考地摘取资料,照本宣读。
教师要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和他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大胆质疑,并帮助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修正和改进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教师自身要做到并且指导学生学会根据掌握的事实材料作出判断和结论,不要盲从和轻信他人的传言和不实信息。
(四)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
本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会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时将课内学习延伸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或校内外其他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既不能因为没有所谓的考察与调查的条件和资源,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传授,也要避免制作高成本的课件或教具,以及开展华而不实的社会调查等活动。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已有的资源,以及购物、旅游、访友等机会,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考察、调查、制作、游戏等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材料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
例如,可以让学生在平时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注意观察某类公共设施的分布、使用情况和变化,并做简单的记录,经常性地利用班会或课前几分钟相互交流和提问。在学习相关课程内容时,就可以提取这些积累的调查成果设计教学。
在学习有关本地区变化和发展的内容时,提前数周让学生收集家里或亲友家的旧物,听取旧物的拥有者讲述其来历。如果旧物拥有者允许,可将旧物拿到学校分类展示;不便拿到学校的,可以拍照、录音。教学时可以围绕某一类旧物,按使用或出产的年代分类,比较它们的差异和变化,让学生从中体会社会的变化。
在学习其他国家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家庭、学校和商店里的进口商品或品牌,在世界地图上寻找这些商品或品牌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位置,从学生熟悉的商品或品牌切入,学习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历史、经济方面的知识。还可以结合奥运会、世界杯等国际性活动,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收集和学习主办国或地区的地理、历史知识和风土人情,以及该国或该地区与我国的联系。
为此,教师平时就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与其他教师和相关部门沟通,并养成读报、收听收看新闻和通过网络收集信息的习惯,用剪报、摄影等方式积累素材。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收听收看新闻、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习惯。可以通过开展诸如每日两分钟轮流播报新闻或见闻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
(五)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
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多样,如阅读、讨论、辩论、参观、调查、访问、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辨析,以及撰写报告书、制作图表等,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种教学活动的效用,而不宜在一节课内展现多种教学活动方式。教师要对以下几种教学活动方式加以重视。
1、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体验学习的种类多种多样,大体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2、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重要的是通过探索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探求知识的学习方式,形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探求结论的方式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探究学习包括发现问题,设立假说,收集信息、资料、数据,处理数据,验证假说等步骤,整个过程必须为学生留下思维和行动的足够空间,不能将过程和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探究学习经常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最终结果的有无、正确与否,不是评价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
3、问题解决学习。
问题解决学习是使学生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学习、研究并尝试提出某种解释问题或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方式。问题解决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寻求解决或解释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地、关联地、多角度地、切合实际地分析和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关心社会的态度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问题解决学习没有固定的学习步骤,而且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实事,通过提出问题、查询资料、访问调查,提出有针对性与合理性的解决问题方案。在学习过程中,伦理的、道德的、对社会价值观和人的行为方式的思考与判断必然贯穿始终。
4、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识的途径,提供了开展探究学习所必需的交流平台。小组有多种组合方式。要根据学习任务采用不同的分组方式,可以座位相近或住家相邻的学生组成小组,也可按照兴趣相同或任务相同的学生组成小组,应特别重视不同特长、性格、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学生混编为一组。小组成员的人数不宜过多,以4至6人为佳。教师应关注学困生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帮助他们融入小组学习,同时指导其他学生接纳和帮助这些同学。教师应指导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平等讨论,并让每个学生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小组的活动、交流和汇报,使小组学习成为培养学生平等民主意识与合作交往能力的过程。
二、评价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在道德和社会认知、判断、行为,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评价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意认知和操行相统一,综合性和简约性相统一,显性表现和隐性品质相统一,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
(二)评价的目标和内容
本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主要包括:
1、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
2、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方法,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
3、学习结果。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考查其是否能够落实教学目标、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激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并有所进步。
(三)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本课程倡导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评价方式。其主要的评价方法有:
1、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3、达成水平评价。按照本标准的基本要求,以学年及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准,通过纸笔测验、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本课程不排除纸笔测试方式,但反对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或刻意追求难度,以及将学生的品德用卷面成绩衡量的做法。
4、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5、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引导与帮助学生对自己和同伴在学习中的表现及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学习结果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评价方式方法。
(四)评价的实施和反馈
1、评价要真实、可信、公正、客观。注意积累能真实反映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如学生的作品、作业等,将日常观察和定期考查相结合。
2、评价要注重知行统一。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有机结合。
3、评语既要简要、精练,又要注意差异性、针对性。评价结果要能够反映出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与变化。
4、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并对评价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帮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评价结果的反馈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自我反思。
三、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应以本标准为依据,应准确、完整地反映本标准的理念和要求。
2、课程内容的条目、顺序与教科书内容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内容编排可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螺旋上升。
3、教材编写要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整合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并通过设置若干学习主题,展现不同的学习视角和问题视角。
4、选材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心理需求和实际生活需要,凸显学习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
5、教材内容与呈现方式应有利于学生采用体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为学生的尝试、体验和实践活动留有空间。
6、教材的呈现方式要适合学生的阅读、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7、教材编写应考虑不同地区,尤其是农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适当拓展相关内容,选择贴近当地生活的素材。
8、教材中的教学活动设计应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方案,供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选择。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应为教学服务,力求切合实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当做到:
1、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内资源
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要的教学参考资料、其他各类图书、教学用具(包括地球仪、挂图等)、音像资料、教学软件、校内环境设施和校园网络、图书馆等是学校中基本的资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并加以利用。可以结合少先队活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小组、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等,丰富和拓展本课程的内容。
2、因地制宜利用社区环境资源
社会公共设施和场所,如商店、纪念馆、博物馆、公园、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文化体育场馆、校外教育基地以及区域自然景物、人文景物等是需要因地制宜地充分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3、合理利用和挖掘多种社会资源
学校师生、家长、社区人员以及周边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是重要的资源。本地区的民风民俗、传说故事、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例,国家和地区的一些重要事件或突发事件等,也是需要教师关注并加以整理、开发的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注重利用网络、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信息媒体。
二 :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解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三 :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
第一部分 前 言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www.61k.com]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对每个人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充分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努力吸收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切实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质,已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力求遵循唯物史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顺应当代社会发展,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全球视野和环境意识,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
《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以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学科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
人文性。本课程的探究对象是人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它以历史、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支撑,从学生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出发,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变革,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崇高美好的理想。
综合性。本课程注重史地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在统筹相关学科知识、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具有综合观察事物的眼界、掌握综合运用知识的方法、获得综合认识问题的能力。
实践性。本课程强调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合作的参与过程,采取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基本理念
(一)贴近社会生活,促进自主发展
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方面,重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帮助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
(二)提倡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三)关注事物联系,体现综合价值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
本课程的综合性来自相关内容的联系。(www.61k.com)包括生活主题与史地知识的联系;历史与地理学科概念的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区域历史的纵向联系;区域之间的横向
联系;重大事件的因果联系;史地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
(四)坚持唯物史观,揭示发展规律
本课程把社会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看待,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使学生纵向了解人类社会的进程,横向了解社会生活的内容,通过这种学习,认识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为牢
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打下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以历史和地理为基础,整合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力求综合范围适当、建构形式合理。
从公民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基于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以人类文明的演进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发展为主线,以当代社会的发展为主题,整合“历史”与“地理”两个相互关联的学科领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整体规划内容目标的设置与实施,这是本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依据这一设计思路,本课程的内容目标分设三个主题。
主题一:生活的时空。以时间和空间为框架,帮助学生从生活的区域、生活的变化两个视角观察和感受生活的意义,同时获得有关地理、历史探究的专门技能和综合能力。
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以人类社会的变迁为框架,认识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传承。
主题三:发展的选择。以进入20世纪后中国和世界发展道路的选择为框架,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为主线。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历史与社会课程综合历史、地理及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各种问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知识与技能
1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2.了解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多种方式和途径,理解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www.61k.com)
3.了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本脉络以及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理解近现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曲折历程。
5.运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历史材料、地理和社会信息。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体验、感悟的过程,逐步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2.尝试多角度探究当前生活中的挑战与机遇,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进行反思,逐步提高自主选择与决断的能力。
3.采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探究、解释历史和现实问题。
4.运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历史进程,评估人们做了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逐步形成资源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逐步增强国家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4.学会尊重文明多样性,欣赏不同民族和区域的人文特色。
5.享受历史与社会相关问题探究的乐趣,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采取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其中,“内容目标”表达规定性要求,行为主体是学生;“提示与建议”表达指导性要求,为实现内容目标提供内容要点和教学活动建议,行为主体是教师。
主题一 生活的时空
本主题分四个专题。专题一,认识人类生活的“时空”;专题二,了解自己生活的“区域”;专题三,体味自己生活中的“历史”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
1-1 共有的家园,共同的岁月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1-2 生活在不同区域里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1-3 生活在岁月变迁中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1-4 相关信息的获取、表达和理解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主题二 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
本主题分四个专题。[www.61k.com]专题一,探索早期出现的几大文明区域,突出中
华文明的渊源;专题二,集中了解秦统一后古代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专题三,有侧重地了解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凸显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和世界整体化趋势;专题四,综合前三个专题的内容,明确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
2-1 人类文明的发端与农业区域文明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2-2 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2-3 西方的兴起与近代世界的变迁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2-4 社会进步的动力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主题三 发展的选择
本主题分四个专题。[www.61k.com]专题一,了解20世纪前半期世界的时代特点和中
国革命的历程,强调中国如何选择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专题二,了解当代国际社会的时代特点与新中国建设、改革的历程,强调当代中国怎样选择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专题三,认识世界和中国面临的突出问题,强调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选择;专题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如何走向未来的选择。
3-1 20世纪的革命与战争年代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3-2 当代世界的变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3-3 和谐世界的追求与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
3-4 新机遇、新挑战、新选择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历史与社会》要求教师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依
据本课程标准展开教学活动。[www.61k.com]在教学中,应体现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终身发展;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之间的关联,有机地把三者结合起来。
(一)尊重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本课程的教学,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
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学生当前的心理需要和价值取向。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和表现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最大限度地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
(二)协调课程之间的关系,统筹教学目标的设置
本课程的教学,要考虑与思想品德课的联系与分工,力求相互依托、形成互补,凸显历史、地理学科的特有价值和使命。[www.61k.com]例如,讲述有关规则、制度问题时,侧重点不在其具体内容,而在于说明规则、制度的形成是现实的需要、历史的产物,它们的废立和沿革都折射着历史的变化。又如,讲述当代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以及区域发展,宜侧重经济社会状况的历史成因和现实表现,而不宜过多地进行政策、国策方面的解读。
此外,还应关照自然地理在科学课程中的部分,教学中要有规划地统筹相关内容。
(三)把握相关知识的联系,充分显示综合的追求
本课程的教学,要抓住有关内容相互联系的节点,凸显综合的意义。 在以历史线索为主导的总体框架中,采取相对集中与反复呈现的方式提供地理知识。例如,讲古代中外交往,可对照当今世界地图;讲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历史,可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教学对照今日中国的版图;从而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识记相关区域的范围和位置。又如,人类早期文明区域的出现、古代农耕与游牧民族的分布、近代工业城市的形成,都是地理条件影响文明多样性的讲点。
把中国的发展置于世界舞台上,在人类文明的历程中,呈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例如,可结合海上丝绸之路与马可·波罗来华、“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等,引导学生认识相关事件发生的缘由,并了解这种交往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
把历史现象的记叙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www.61k.com]例如,讲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可联系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的表现,组织学生访谈,了解本地节假活动、民众信仰、人生仪礼,以及民间歌谣、故事和谚语,从中品味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关注同一历史时期特别是近代以来区域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绘制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图,可联系当时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照此前世界贸易的路线,可说明资本原始积累的时代背景。又如,讲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应联系当时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的狂潮,呈现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在工业文明冲击下发生巨变。
从多个视角对某一重大事件进行解读。例如,讲“巴以冲突与动荡的中东”,可联系这一地区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领土纠纷、宗教信仰、文化传统、民族矛盾等,从历史渊源与现实利益两方面观察、评析。
(四)实行开放教学,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展示开放性特点,尽可能给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更大的拓展空间。
在加强教师引导的同时,要努力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收集并运用相关信息,自己得出结论,并有机会阐释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同时,要鼓励学生依据材料,合理想象,多角度、多层面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创见。
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
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www.61k.com)
(五)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倡导方法和手段多样化
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各有其优缺点,不应固执于某种形式,而应交替运用。只要创设多种情境,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各种组织形式的优势,就能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有效合作。
在教学中,在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及自身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应合理选择和使用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如讲授、问答、讨论、图示、演示、自学辅导、角色扮演、练习,以及参观、访问、调查等方法。只有创造出多种适宜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加强学法指导,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除了要充分运用多种地图、图表、历史年表、文物模型等传统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更要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网络资源等,开发教学课件和资源库,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二、评价建议
(一)明确评价目的,把握评价要求
评价的目的,应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为注重诊断、激励和调控,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意义的评价,不仅在于对学生掌握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
会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发展性评价。[www.61k.com]
评价的要求,既针对特定内容的掌握,更来自于实际能力的表现,见之于具体材料的运用或阐释。例如,针对“和平与发展”的内容,可选择当前知名的国际论坛与多边会谈、国际合作与援助方面的材料,设计综合性情境材料分析题,看学生:
(1)能否清楚展示基本问题;
(2)能否恰当应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问题;
(3)能否以恰当方式来为基本观点作说明;
(4)能否为解释基本观点举出说明力强的证据;
(5)回答问题是否针对性强;
(6)阐述问题的方式以及对问题的见解是否有独到之处。
(二)评价的基本内容
1.关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评价
知识与技能,包括学科概念、原理和方法,又包括应用性知识及其操作规范。本课程的评价要着重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运用。例如:
(1)是否清楚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的基本事实、脉络,懂得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
(2)是否清楚中国和世界人文地理的基本状况、特征,懂得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
(3)是否运用了已有的知识获得新知识、发展新技能,并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的理解;
(4)能否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不同情境中面对了实际问题;
(5)是否在运用多学科方法解决问题时,表现对知识和技能的整合能力。(www.61k.com)
2.关于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针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是着眼于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合作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例如:
(1)能否清晰地、有意义地与他人交流,并共同确定目标,完成学习任务;
(2)能否通过恰当的、高效的方式和途径,获得对历史、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3)能否对所探究的历史现象、所考察的社会问题进行质疑、反思;
(4)能否较为理性、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事件和社会问题,并作出自己的解释;
(5)能否依据自己收集到和整理过的有关材料,对所探究的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6)能否选择并运用恰当的方式呈现研究成果。
3.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更要坚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
(1)能否重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切实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www.61k.com]
(2)是否熟悉祖国的历史和疆域,认同国家的核心利益,真切表达中华民族归属感、自豪感。
(3)是否关注全球性问题,对维护人类共同利益表示关切。
(4)是否对历史与社会的探究充满渴望,并从中获得对人生意义的感悟。
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实施评价,还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三者之间的关联。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应有机地把三者结合起来。
(三)采用多种评价方法
课程标准是评价的依据。评价学业水平,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需要采用不同评价方法。例如:
纸笔测试。这是对学生在知识的了解、理解和简单运用等方面的评价。这种评价,能迅速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遗漏和错误,是一种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方式。
主题活动评价。针对真实的生活中的问题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通过让学生设计研究计划、进行相关调查的方法实施评价。这种评价方法,有助于调整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观察。在学生面对或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效。这种记录,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情况、调整教学的依据,也是较为全面地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参照。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策略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有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
合作评价。(www.61k.com]学生之间,可就各自的学习经验进行相互评价。这种评价,有助于学生接触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逐步培养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和能力。
个案分析。教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评估,通过这种评价,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
学习成长档案袋。教师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一段时间内学生各种形态的、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这种档案袋可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有助于对学习过程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评价。
除以上评价方法外,教师应从本地区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并创造出更适合自己教学、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并注意各种评价方法的有机整合和综合运用。
(四)重视学习评价的反馈
评价的反馈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有效性和学生的未来发展,对学生的行为和教学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可以是定期的,也可以是不定期的。评价反馈时应强调学生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取得了哪些成绩,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教师在评价反馈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要公正、公平,不能带有任何偏见和歧视,应以鼓励、肯定和表扬等正面强化为主,杜绝一切轻视、为难、伤害学生的评价。
反馈评价时还应给学生自我评价及家庭参与评价的机会。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三、教材编写建议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
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和教学地图等,其中教科书最为重要,它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工具。(www.61k.com]
(一)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编写教科书
教科书可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素材及图像系统,但必须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恪守基本理念、体现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教科书编者应依据内容标准,充分发挥创造性,编写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行文规范的教科书。
(二)把握基础性,兼顾时效性
教科书的内容不仅要涵括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核心知识,而且应尽量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突出问题,特别是要体现当今时代特征和历史、地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为教科书所采用的内容素材,既要注重基础性,又要具有时效性。
(三)内容体系应体现综合性
教科书内容的整合,应突破学科固有的内容体系,尽量通过具有整合功能的专题组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建构具有综合的意义的逻辑框架,统领和统筹相关学科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形成教科书特有的内容体系。
(四)编排设计应突出活动性
教科书内容的编排,在呈现具体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入手,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教科书中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
应多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易于操作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参与到探究过程中。[www.61k.com)
(五)呈现方式应避免成人化
教科书的呈现方式要合乎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教科书中的图像和各类辅助资料应占有适当的比重;课文内容的表述应增强探究性和趣味性,在符合科学性要求的同时,语言尽可能通俗、生动;版式设计应新颖、美观,符合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对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与有效利用,是本课程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还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的功能,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一)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发课程资源
开发课程资源应充分利用教师和学生等人力资源。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在教学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重视学生主动开发和利用资源的作用,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社会阅历、知识经验及认知基础,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教学的任务。开发课程资源,还要注重依赖专业人员和机构,发挥专家在开发课程资源中的作用。要争取政府和社会和家庭的广泛帮助,主动与学校所在政府部门和社区联系沟通,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二)全方位挖掘课程资源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
课程资源有不同的形式和功能。[www.61k.com]利用课程资源应不拘形式,充分发掘其多种功能,拓宽其适用范围,综合其各自的优势,以求实际效果的最大化。本课程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文本资源和音像资料,包括图书、报刊、照片、地图、图表、影视节目、录音录像等;要注重挖掘社会上的各种实物资源,包括历史遗迹、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地质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地等,以及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包括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课程、教学网站、资料数据库(如地理信息系统)等。
(三)创造性地使用课程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实际需要科学选择、认真甄别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课程资源,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促进学生的理解课程内容和技能提升;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省时、高效地利用课程资源。
历史与社会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 言 ......................................... 1
一、课程性质 .......................................... 1
二、基本理念 .......................................... 1
三、课程设计思路 ...................................... 2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www.61k.com]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 3
主题一 生活的时空 .................................... 3
主题二 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 ........................... 10
主题三 发展的选择 ................................... 19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 27
一、教学建议 ......................................... 27
二、评价建议 ......................................... 30
三、教材编写建议 ..................................... 35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 36
本文标题: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