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生命之书读后感
【篇一:生命之书读后感】
每天早晨,我们都会睁开眼,起床,洗漱,吃早饭。
每个上班的早晨,我们都会堵在庸扰的街头,赶着去上班。
每天晚上,我们或多或少的带着些恼人的工作,麻烦的家事,琐碎的人情世故,疲惫地回到家里。
每天、每次、我们都在做着让自己厌倦和烦恼的事。那么每天我们做这些、想这些的意义呢?有人会回答,这就是生活。可是是谁告诉我们生活是必须是这个样子?有人说,身边的朋友和家人。那么又是谁告诉他们的呢?
我无法知道曾经的古人是如何生活和工作的,但是我知道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犹如背负着高楼的蚂蚁,望不到被高楼挡住的阳光,却一直编织着站在高处的愉悦欺骗着自己。我们什么时候有真正思考过生命和死亡的价值呢?
克里希那穆提,用365天即一年的冥想,为我们这些愚钝的一直生活在别人述说的美好和痛苦中的人们开启了一扇通向光门的窗户。有些许阳光照亮了我们,让我们对真正的自己有了点模糊的影子。
不久前,央视有一个经典的问题:你,幸福吗?曾经也有位好朋友问我:什么是幸福呀?我楞了,因为我从来不曾静下心考虑过心的幸福是什么?是物质的满足?是别人的赞誉?还是成为某某人大家骄傲?他说:幸福很简单,就是内心的充实和平静。这话简单,却很难完全体会其中的意境。内心充实,那么我们的心必须是饱满和无缺憾的;内心平静,那么我们的心又必须是无欲念纷争,安详静谧的。这样的确能被称之幸福,想到拥有,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难之又难。
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本源,它产生的情绪、想法、欲望可以说是造就现代社会的根本缘由。那么我们对自己的心有多少了解呢?我们的心它又为什么会有这些想法呢?而它产生这些想法的依据最终在哪里?这些问题每个人最后都会有答案。
《生命之书》它没有诠释生命到底是如何,也没说明如何去活着是最好的。但是它告诉了我们如何去了解自己的心。
你,了解自己的心么?
【篇二:《生命之书》读后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如是说。
为什么在作者离开世界之后,书依旧可以流传千载?抛开东方文学功利政教观不论,仅仅从书籍本身来看,书的确是作者精神与灵魂的唯一载体。一个个生动的,可爱的文字依次排列,就像生命的另一半一般,恪守着主人的一切悲欢喜乐,时刻为主人的每个微妙感受保鲜。尽管作者已逝千年,如今我们依旧可以从诗人、小说家们的著作中,去体会他曾经的世界,惜会知音。书就是那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让后人浸染其风采,使后人“读其书而想见其人”,无愧被称为“生命之书”。
《生命之书》的作者从一个现代失业人员的视角出发,贴近生活,塑造了一个书店失意小人物的形象。不知道有没有人像我一样有这样一种体会:在人生最绝望的时候,惟有书籍能够予我安慰。无论有多刻骨的伤痛,只要伸手去翻开书籍,去体会字里行间的豁达与幽默,宁静与快乐,书籍是安静不语的朋友,足以慰藉一颗受伤的心灵。我想作者的这个安排实在太过绝妙,表面上轻描淡写,似无奈之举,实际上则寄予了无限深意:一个失意的人,在一个昏暗无名的书店,和另一群失意的人陪伴,这种意境本身令人着迷。
同时,这本小说的特点在于能够通过一连串的情节发展,将书籍与高科技联系起来,将古代的文字符号与同样神秘不可触摸的现代大数据结合起来,呈现了极高明的写作方法与独具一格的视野。以我拙浅的目光判断,《生命之书》确实是我遇到的首本突破了过往题材的故事,作者将内心的感受隐藏起来,着意书写一个神秘、另类的世界,勾起人们探究和阅读的兴趣。
多少年来,现代人类对古代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面对世界,人类有太多的无知与未知,面对先贤,我们要破解古老的符号与文字,去建立古代与今日的链接,去朝拜那遥远而神秘的古老智慧,人类有太多的疑问要追寻。“完好书脊(www.61k.com]”的每一位成员都用密码写下自己的“生命之书”,并保存在纽约地底的神秘书库,他们坚信未来有人能够让他们的书籍“复活”。小说情节随着书店职员一步步揭开“生命之书”的秘密,而变的紧张悬妙。当他们相遇之际,故事重心又开始转移到另外一个疑问上来:当现代高科技遇到古老符号,他们之间会产生怎样的碰撞与交集,当计算机代替了那些深奥的原理,人类古老智慧是否真的可以轻易破解?这一切,还有待证明,小说就这样一个悬疑接着另一个悬疑,如同寻宝般柳暗花明,绝处逢生。
小说故事安排巧妙,语言极其平淡自然,虽然运用大量科技名词,却不会感到生涩难懂,情节慢中有快,趣味盎然,适合闲读,同时书中作者表达的许多疑问也适合深思,相信这本书传达的概念,在几十年几百年后依旧值得阅读、讨论,而这,正是书永生的钥匙。
【篇三:《生命之书》读后感作文】
如果单纯是一本讲述图书发展和传播过程的手册,我想不会有太多的读者感兴趣,但如果说手册里面隐藏着获得永生和财富的密码,就理所当然地具有了广泛的忠实读者,作为Twitter的创意总监,罗宾?斯隆显然熟知用户心理,他的这本处女作小说《生命之书》,如同Twitter的营销文案一样,简洁、富有逻辑、好看而又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在讲述文字文明兴衰的过程中,还指出了数字代码与印刷时代的图书出版一脉相承的渊源,为数字阅读贴上了高大上的标签,也为西方的图书史、文明史找到了延续、渊源和传统,政治正确、想象丰富合理,不畅销都说不过去。
去年在法兰克福参加国际书展,几乎所有的出版商都认为出版社将会被淘汰,自出版(self-publish)将会是潮流,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并记录自己的思想和故事,永存天地。所以,罗宾在本书中也记载了这么一个跨度达到几百年的自出版行为——15世纪意大利的符号学家马努提乌斯(标点符号的创始人),在临死之前留下一种代码,记下自己的一生,只要书籍还在,代码被人破译的那一天,就可以获得重生。他的门徒也组成了一个“完美书籍”的协会,类似于耶鲁的“骷髅社”或者“共济会”,黑袍照面、行踪诡秘,如同游戏中的各种鬼怪,等待着勇敢的小伙伴们组团闯关,以便找出“伏地魔”的最后一个化身。
出于向往、刺激和好奇的多种心理,失业青年克莱·杰侬在遇到了古灵精怪、美丽又在谷歌工作的女孩凯特之后,又联手自己的小学同学、软件公司老板尼尔——如同他们三人小时候喜欢的《龙之歌传奇》一样,他们分别扮演着混混、巫师与战士,开始这段探险之旅(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一个《绿野仙踪》的现代版,西方人最古老的探险情结的变种而已)。但不同于以往种种看似复杂、实则简单的密码破译术,克莱也没有去寻找种种历史典籍、玛雅文明的图案、甚至是外星人遗留下的物件等等获得灵感,而是干脆将这些据说能让人复活的玩意直接扫描,上网寻找答案——不难想象,好莱坞在接手剧本改编时肯定要失望,没了床战也没了夺宝的各种扣,续集怎么拍嘛。但罗宾不管,IT行业的人讲究数据分析,猜来猜去而拿不出解决方案,肯定会被ceo臭骂一顿。所以,他调动了谷歌全球的服务器对这些代码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密,霎时间,谷歌全球服务器停止了3秒钟,而得出的结论则是,这些生命之书其实就是最早的数据硬盘,不是以文字而是以刻痕(类似于黑胶唱片或cd盘上的划痕)来记录每个人完整的一生,马努提乌斯也认为,硬盘中记载文字文明和的数字刻痕,留存的时间更长,更能被后世的人们看到。
事实上,数字代码能以更先进的技术保存更丰富的文字文明资料,这点并不令人怀疑。但是,无论那些刻痕所隐藏的数字内容多么丰富,但表明上看来总不如形象的文字令人亲切,就像现在无处不在的二维码一样,不对其解码,表面上看来都完全一致,如同黑客帝国中的程序员一样,面目相同、毫无情感而令人生厌。同时,需要我们考虑的则是,知识和信息是否越多越好,大脑自然存在的遗忘是否也有其合理性。某种程度上,永生和封建迷信一样,不符合科学规律也不符合自然选择的道德。而我们自然遗忘的那些文字文明,并不一定就是背叛,也是一种进化的自然选择,试图通过保留一切来探索未知的秘密,未免是对自己的想象力和判断力太不自信了。
所以,小伙伴们结伴去扫掉那些老英雄留下的咒语,也就是为自己开创新的增长空间。世界虽有循环往复,但其实每次还是有所突破。回顾文明的历史,不一定是要跳出其所谓“周期率”,马克思说过,历史就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这不也是一种“周期率”的形式?没有遗忘,也就没有创新。在中国出版人为数字阅读的商业模式大伤脑筋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是在考虑如何将现有的文字文明通过数字代码来展现,而没有考虑到这个世界需要新的故事模型,老一套的“炼金术”已经不合时宜。蒋介石在台湾训导青年时说过,“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宇宙继续之生命”——或许,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才是“生命之书”应有的真意。
【篇四:《生命之书》读后感】
开始知道克里希那穆提是在2008年。那时高考结束,开始打算选择教师作为我这一生的职业,准备填报师范专业,于是便开始有心关注教育这一块的内容。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关注朱永新教授,不久后就又从朱教授那里知道了克里希那穆提——这位伟大的灵性导师的存在。
最先接触到的他的作品是《一生的学习》这本书,约摸的知道了克氏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培养完整的男男女女”,因为整个生活是汇聚于我们每个人的身心;正确的教育,意在唤醒智慧,“培育一种完整的生活”。
而接触《生命之书——365天的静心冥想》却是在最近。学校列出了几本书目,要求我们选择其中一本,阅读后写一篇读后感,克氏的这本书就在其中。
没有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普普通通的事情,深入浅出的流露出克氏最真实的内心感悟,让我们看到他所独有的智慧之光。然而正是这简简单单的文字,深入浅出的话语,却总是让人无法透彻的理解其中的哲思。是啊,他自己也曾经说过:“你必须熟悉我的语汇以及背后真实的含义。”于是,每每我以为我看懂了、读透了,殊不知看懂读透的只是最浅显的表层,它的内里哲思永远缱绻而绵延不绝。正如陈寿文在《邂逅克里希穆那提》一文中所说:“如果读者未经咀嚼就把他的话语生吞,很可能出现心智上的消化不良反应。”这便是克里希那穆提、便是《生命之书》给予我最大的感受。
阅读本书,你可以感受到克氏的智慧之光几乎照耀到了人生的所有层面,而他对于世界、对于人生始终秉持着以教育的眼光来看待。在本书中,他提及了他的学习观:“一个谦和而自由的心才有能力学习。学习是一件非凡的事——只是学习而不累积知识。我们一般所谓的知识是很容易获得的。那样的学习方式仍然是从已知进入已知,但真正的学习却是从已知进入未知。”
作为开场,克里希那穆提喜欢以“聆听”为主题,随后在自然而然的过渡到人生这一伟大的论题上。“你可曾安静地坐着,既不专注于任何事物,也不费力地集中注意力,而是非常安详地坐在那里?这时你就会听到各式各样的声响,对不对?你会听到远处的喧闹声以及近在耳边的声音。”这便是聆听。“若是以这种方式轻松自在地听,就会发现自己的心在不强求的情况下产生了惊人转变。这份转变里自有美和深刻的洞识。”这就是由聆听而自然涉及的人生议题。克氏总是以这样的方式教给我们许多人生的真谛。
克里希那穆提不断指出,只有生命之书才是真正值得阅读的,其他都只是二手信息,不值一提。那么究竟何为“生命之书”呢?生命之书是思想所无法操控的,能够与时俱进、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永远富有生命活力的书。无穷的经验,深植于内心的恐惧、焦虑、痛苦及人类数千年来所累积的信念,全都在你的内心深处,你就是这本“生命之书”。
所以,克氏《生命之书——365天的静心冥想》的真正意义以及最终目的,是让我们放下一切有形的书本,放弃照本宣科的模式,撰写自己的生命之书。
二 :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
我第一次把一本书读了1.5遍,就是这本《生命最后的读书会》,美国著名的出版业名人威尔﹒施瓦尔贝对母亲和他的特殊的读书会的纪念。(www.61k.com]最初吸引我的是余秋雨的推荐序,只有短短的百来个字,应该是我见过最短的序言了。一句话点出了书的主题,“一个人在生命垂暮时分的最佳选择,是与家人一起重温毕生最喜爱的一本本书。”这让我大致知道我要看的是一本什么书,随后一句“这本书应该受到世间一切好书的感谢。它重新提升了阅读对于人类的终极意义,又对书籍的选择提出了关及生命的至高标准。”让我有些不甚理解。于是,因为喜欢“阅读低迷而书籍泛滥的当代”这样的表述,我翻开了此书。
书,我完整地看了一遍,确实意犹未尽,我总觉得我应该会也必须会再看一次。就如书中提及“我们都有太多想看却看不完的书,太多想做却不能做到的事。不过我从母亲身上学到的一件事:读书与行动并不冲突,阅读真正的反面是死亡。”我也有太多想看的书,尤其是想看书中提及的121本书,(虽然有些我看过,但更多的我第一次听说。事后在豆瓣里也看到了有人整理出86本已有中译本的时候异常激动。我迅速看完了一直想看没有看的《追风筝的人》也是因为施瓦尔贝母子阅读过。)然而,我也没有太多的时间,也给自己太多的理由。如施瓦尔贝说的,“有很多书我一直想看,我把它们放在床头,甚至连出差的时候都带着,它们去过的地方可真是太多了,我真的想好好看这些书,才带着他们飞过千山万水,可最后,我把其他的都看了个遍(飞机上的免税购物杂志、《高尔夫大师》,自己带的书一直原封不动。”
这次,处于对这本书的极度喜爱,我带着着急,服从了内心的呼唤,想着哪怕是做一次读书笔记,也算是一次不完整的复习吧。于是,我重新打开此书,并一页页的翻阅,见到甚是喜欢的、有所启思、颇有感触的语句,就蓝墨水字字摘录。在电脑手机全面侵略的今天,我不禁暗生一种小小的自豪,我在快乐地要求自己回到书写的日子。书中提到,“只要有纸张,人们就会书写。在你看到的房间书写,在人们脑海中的密室书写,正如那些被禁止说出来的话,一样有人耳语着。”令我事后沾沾自喜的是,我用蓝墨水纯属无意,因为好朋友送了一只可擦写的日本百乐牌笔。对于书写已经变得非常生疏,常有笔误的我来说再好不过。虽然作者的母亲玛丽﹒安对后事的安排中有一再交代,对吊唁者的感谢卡“别用黑墨水写,用蓝墨水,黑色太过严肃了。”这与我此时要做的笔记是两种性质,但我也更愿意用蓝墨水。因为虽然这本书是严肃的,面对作者的苦痛和怀思,我感同身受,但我内疚自己仍隐隐存有喜悦,而这喜悦来自阅读到一本好书受益甚多的激动。所以,我也愿意用蓝墨水来记录下我的喜爱。“无论是写下里的、印在纸上还是读出来的字,都应该给予极大的尊重。”所以我还是对自己能够如此用心读和用手记表示一种肯定,这次的感受也许在我真正开始第二次阅读时才会更加深刻而务实。这次就让我肤浅地做个总结吧。
此书,在大多数的书评中,都无不同一的认为,是谈论母亲如何坚强面对死亡,儿子如何与母亲找到一种路径来分享最后的时光。阅读是一把钥匙,让母子重新开启了子女成人后的持续交流,这在世界上各个地方都难免的沟通障碍被阅读这么一种特殊的方式破解了。两个人的读书会可以无所不谈,从母亲确诊前后自至死亡的两年期间,母子看了很多书,分享与讨论,甚至有异议。伴随着治疗的过程,书越读越多,话题越聊越宽,无所不及,无所不盖,形式不限,内容无限。诗歌小说影戏音乐,惊悚纪实科幻童话,有宗教信仰、慈善仁爱、人生选择、品信勇义,感恩感怀等等,一个主要发生在诊室的读书会,伴随着作者的回忆,父亲母亲、子女孙辈、朋友熟人,甚至陌生国度的陌生人,都会成为本书主脉之外的支流,让我们完整看到了母亲一生的成长奋斗,展现她顽强不息、认准目标不放松,有条不紊安排现世后事的智慧与理智,体验她珍爱他人生命远胜过自己,重视亲友情谊远超过自己的情感与胸怀。我自感文笔拙劣,不能完全表达对她的钦佩崇敬。但,我与其他阅读者也许有些许不一样的是,我在沉痛悼念这位伟大女性的同时,我更欣赏作者平实诚恳的自我剖析和坦白书写,他经历的心理变化,他对人生的重新认识,他对母亲智慧的重新认识,更值得我们这些为人子女与为人父母的人深思。
一、我们必须这么忙吗?
正如作者书中写道:“有时,我们在谈话中发现了自己,而其实这些与那本触动我们的事及其作者并无关联。”书中写到,在母亲生病前,家庭成员们都忙得不亦乐乎。“大家都沉浸在焦虑、拌嘴和微不足道的病痛中(牙疼、头疼、失眠),还要记住家人的生日,安排庆生活动,讨论旅行计划以及行程安排。”“我意识到,在母亲的诊断结果出来之前,我们所有人都陷入了一种疯狂的忙碌之中。聚餐、宴饮、拜访、义卖、开会、排期、接人、买票、做瑜伽、上班、去健身房……”我们都害怕停下来,因为一停下来就会感觉不对劲。各种狂热的活动,似乎是我们生活中最需要的。”是的,即便在当前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是忙得不可开交。生活节奏如此之快,以至于有很多人向往过往那种慢生活。但慢已不再,生活的节奏已如飞驰的高铁,到处人山人海,到处车来车往,稍一顿足就有可能被后来人推搡。人们忙着挣钱,忙着求学,忙着娱乐,忙着消遣,没有人愿意被这社会大潮无情吞噬,只能拼尽全力地争做弄潮人。但是,我们的生活也不能逃避各种风险事端。如书中所说,“你无法阻止波涛汹涌,但你可以学会踏浪而行。”但母亲生病后,每个人才开始意识到,快得不能停下的脚步还是可以慢下来的,虽然我们仍会继续忙碌,有时候是为了自己的痛。“不允许自己陷入真正的悲伤之中,我让自己忙着工作、付账单、干洗衣服、写电子邮件,忙着生活中的所有的寻常俗事。”有时候,为了母亲的爱。母亲总是不想让子女耽误了自己的前程。妮娜,作者的妹妹,决定去日内瓦。“妈妈坚持让我去,如果我不去,她会很不高兴。母亲坚定地劝说作者去出差,不用担心她,“说她感觉好一点了。”
现代社会,忙,已经是一种常态,我们无从逃避,必须也必然要承受这种忙碌带来的苦痛和困扰。但是,忙的时候别忘了家人朋友,忙的时候别忘了回归本我。“我们仅仅拥有今日,因为昨天的我们已经死去,而明天的我们尚未出生。” “我们要学习如何掌握节奏进度。哪些习惯事物是需要保留的,哪些需要被底气,哪些需要补充,哪些该放弃,哪些庆祝一定要参加的,哪些可以忽略,哪些书仍然要读,那些书就算了。”“当深爱的人将要死去时,可能同时要做的是庆祝过往,活在当下,并为未来哀悼。”
扩展: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pdf /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txt
扩展: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pdf /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txt
扩展: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pdf /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txt
三 : 书房是生命的氧吧
书房是生命的氧吧
谢 江(大竹县)
一花一世界,一书一天堂。每每闲暇时、高兴时、失落时、空虚时,都会情不自禁地钻进书房,或坐,或站,或蹲,或靠。在这里,可以忘掉凡事,忘掉烦恼,给心灵喝点鸡汤,给身心放个小假。
上有天堂,下有书房。书房象一片神秘的大森林,我迷恋在里面,漫不经心地走着。有时采一朵不起眼的小花,有时折一根路边的野草,有时发现一群忙碌的蚂蚁、一段枯枝、一只飞鸟,都是那样的让人欣悦。书房又象一片广袤的大草原,我尽情地奔跑,深深地呼吸,快乐地歌唱,时而忘乎所以,时而废寝忘食。我喜欢寒冬腊月、风雪交加的时候,在林中赏雪,在冰中穿梭;也喜欢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刻,抱书凝思,随意畅想;还喜欢在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时节,宅在书房,一会儿低头看书,一会儿极目远眺。秋雨打窗秋夜长,更是读书好时光。一本书,一支曲,品味惬意,檐下雨滴,勾起一段段美好的回忆……
书是黑夜明灯,照亮前行的方向;书是冬日暖阳,给人无穷的能量;书是精神粮食,补充肌体的营养。常常,为了去取书柜最上面一格那本最想找的书,当爬上高凳,垫着脚掌,望着,寻着,翻着,却往往不经意被旁边的书额外吸引,便会在凳子上站个半天,看个半天,直到腿脚发麻。
我虔诚地打开一本本书,那些用心血、思想、智慧抒写的文字,告诉了我什么是激情,什么是纯粹,什么是博大。它们给了我信心,给了我力量,给了我灵感,启迪了冬眠的记忆。我仿佛走进了一个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与那些胸怀宽广、头脑睿智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们对话,倾听他们的心声,接受他们的教诲,感悟未知的真谛。(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书房,生命的氧吧。时刻散发着激越的、清新的芬芳,使人流连,让人着迷,催人奋进,助人一生……
四 : 读书之感
读书,读好书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如雨果说的:“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考在火上一样,渐渐地融化。”一般,它在一个人的人生中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过去,我从不愿意读书,因为我头脑中总是觉得读书是一件很单调、无味的事情。但是,这一不读书,却在各方面给我带来了很多困难。比如:说话的时候不会适当地用词,有时会造成小小的误会;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同样因为词语掌握量不多,而写不出形象、生动的作文。写出的句子总是让人觉得那么生硬、矛盾......等等方面带来了不利。当然,我当时是万万不知道这种结果是因没有读好书而造成的。
上中学后,放假时,学校留了一项任务,就是读一本课外书。于是,我到了书店,随意买了一本名着。回到家里,便开始读起来。刚开始,我的阅读速度很慢,一个字一个字吃力地读着。后来,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本书,阅读速度也增加了许多。经过一段时间,我终于把那本书读完了。开学后,我说起话、写起作文都轻松了许多。这是为什么呢?顿时,我才恍然大捂,这就是因为我读好书了。
不是有句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好书,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帮助。不仅是我,可能读好书的人都会感觉到这一点。总而言之,读好书,会带来很多益处,同时它也会帮你奠定一个坚固的“地基”。
本文标题:生命之书的读后感-生命之书读后感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