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一夕秋雨
秋雨,就这样淅淅沥沥的下了多少年。暮色沉沉,把没开灯的屋子照成一张旧照片。
电,突然停掉,一切现代化的电器在一刹那就没了生气,餐桌上点起了蜡。就这么不经意间,有一种回到奶奶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错觉。奶奶就那么安静的坐着,脸上的表情那么安详。一时间,谁都没有找出什么话来说,我默默地拿起剪刀将烛心剪了剪。无言,沉默。
街上,在我刚刚走出家门的时候,灯亮了。一场雨,把树上本就快落完的叶子打落,枯了的枝头上所剩无几。奶奶似这飘零的叶子,见证着季节的交替,见证着时代改变。七十多年,是一段多漫长的岁月,将一个高挑,漂亮的女子,变成了如枯木般的小老太太。奶奶也变成了一片秋叶。
青春期的我们还是为奶奶的一些行为而对她大喊大叫,而奶奶,越发固执的像是小孩。当我一句话要重复好几次,她才能听明白的时候;当她放下她引以为傲的绣花鞋垫,说她看不清的时候;当她每天再也不下一次楼的时候,我才明白,她真的已经老了。她笑着说年轻时我也会吹口弦的样子,现在想起来,真的很美;她忙着招呼家里来开斋的客人时真的好认真;她陪着孙女玩游戏时,笑容真的很灿烂……不知不觉,就已经有了这么多关于她的回忆。她老了,在每个人的记忆中慢慢老去。
奶奶的腿随着这秋雨疼了起来,疼得厉害。她似是一只搪瓷杯子,旧了,多年的磕磕碰碰让她满身都是病,表皮慢慢脱落,痛到骨子里。可是她,还是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关心着每个人,即使有时那些是多余的。可这么多年,我早就习惯了。有时候,她会一个人在黑暗的阳台上哼唱谁也听不懂的旋律,对着城市中被高楼挡住的月亮,唱着……
她的时代是我们难以触碰的,摸不着,看不见,褪了色。而我们,走的太快,她的双脚,却再也跟不上。就这样,成了她那个时代最后的见证,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秋天。
或许有时候,只有在认真地想关于奶奶的一切的时候,会体会到她一丝丝的感情。静一静,将记忆冷却沉淀,会发现脑海中有那么多的情感散发着光芒升起,似满天的星子。
奶奶还在慢慢的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走着,似这一夕秋雨,不知何时会停止。就那么蹒跚的走下去一直朝着那闪烁着光芒的天堂走去。奶奶,始终伴着孤单与不被理解。她老了,真的老了。老去在那永恒的信仰中。
奶奶的那些深深埋藏的感情,或许在我老了的时候,我才真正体会的到,或许永远亦不会明白,因为,毕竟,我们生活的,是两个不同的时代。那些长长的岁月,盘曲折叠在奶奶的脸上,有一天,这一夕秋雨或许会永远的带走这一段岁月。
或许有一天,她在我的记忆中会淡的再也看不见,但她的魂灵却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之中。对于奶奶来说,我们即是她的永生。
她,是我想要珍惜的人。
奶奶,是这一夕秋雨中永不褪色的风景。这下了多少年的一夕秋雨。
二 :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注释
作者:佚名
1)耿耿:微明的样子。另一义是形容心中不宁。这里字面上是前一义,要表达的意思上兼有后一义。
2)助凄凉:《红楼梦》庚辰本另笔涂去“凄”(www.61k.com)字,添改作“秋”,当是为复叠“秋”字而改,有损文义,不从。
3)秋梦绿:秋夜梦中所见草木葱笼的春夏景象。《红楼梦》程高本作“秋梦续”,“续”与“惊破”相反,又与下句“不忍眠”矛盾。
4)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伤情怀。
5)“自向”句:暗用唐代李商隐《嫦娥》诗中“云母屏风烛影深”句意,写寂寞。泪烛,融化的蜡脂如泪,故名。也是以物写人。“移”,《红楼梦》程高本作“挑”,灯草才用“挑”,烛芯只用“剪”。
6)摇摇:指烛焰晃动。爇,点燃。檠,灯架,蜡烛台。
7)“谁家”二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小说中所谓拟其格,这类句法最明显。
8)罗衾:丝绸面子的被褥。不奈:不耐,不能抵挡。
9)残漏:夜里将尽的更漏声。
10)连宵:整夜。脉脉:通“霢霢”,细雨连绵。飕飕:状声词,形容风声。
11)寒烟:秋天的细雨或雾气。
12)滴沥:水珠下滴。
三 : 《红楼梦》里的《秋窗风雨夕》
《秋窗风雨夕》,是《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林黛玉写的一首古风体诗。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里听雨声淅沥,孤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词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春江花月夜》系初唐诗人张若虚所作,是一首写离愁别恨的歌行。《秋窗风雨夕》在格调和句法上都有意模仿《春江花月夜》。《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前者是乐府题。代,犹“拟”,仿作的意思。用“代”字的乐府题,南朝诗人鲍照写的特别多。一般情况下,乐府诗不会另外再加题目,这里因为又仿初唐歌行《春江花月夜》而作,所以,又拟一个字面上与唐诗完全对称的、更具体的诗题。四 : 《秋窗风雨夕》赏析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2】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秋凉!【3】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4】。
抱得秋情不忍眠,且向秋屏挑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5】,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6】
罗衾不奈秋风力【7】,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8】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9】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这是一篇乐府体诗,诗题《秋窗风雨夕》恰与它摹仿的《春江花月夜》的题目对仗,而且是“反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的是作者在温馨恬谧的春夜里的绵绵情思,只有一点淡淡的哀愁和怅惘;而《秋窗风雨夕》则是凄风苦雨的秋夜,一个重病少女酸苦的哀思,悲凉的情绪如浓重的暗夜压在她的心头。这个犹如娇花嫩草的少女,孤单寂寞地住在潇湘馆里,听着暗夜中淅淅沥沥的雨点敲打着窗棂,想着自己凄凉的身世和未来渺茫的前程,怎能不痛断肝肠。“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突然到来的秋风秋雨,惊破了她绿色的幻梦,预感到她短暂的青春年华就要逝去了,这是多么值得人同情。对黛玉将来因悲愁泪尽而死,《秋窗风雨夕》是一次重要的铺垫。
这首二十句的诗,竟用了十五个“秋”字,着力渲染了秋天肃杀、凄苦的气氛。如果联系全书其它诗词来理解,这个“秋”字还应有它更深的含意。《红楼梦曲》中说,“堪破三春景不长”,又说“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再联系咏菊诗中“露凝霜重”、“衰草寒烟”等句来思索,这个“秋”字的象征意义就明显了。大观园群芳生活的时期,正是贾家开始“萧疏”的阶段,用季节比喻相当“初秋”,只消一场暴风雨,就要万卉凋零,“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
“黛玉三哀”中的《秋窗风雨夕》写于《葬花吟》之后,《桃花行》之前。比之《葬花吟》与《桃花行》实是少了几分哀吟,多了几分愁思。那抱得不忍眠的秋情,氤氲了寒烟小院,随着秋夜窗外的凄风冷雨,孤寂而空灵地飘洒。
这首诗我们将其分成三段来赏析。
第一段:“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秋凉!”
且看秋天花儿枯了,草儿黄了,秋衰而惨淡。伴着隐隐有些光亮的秋灯,心中的思虑也若隐若现,辗转不寐,愈觉秋天的夜如此漫长。其实已能感觉到秋窗外愈浓的秋意了,怎禁得秋风、秋雨催加的凄凉!这四句写秋夜的景色和离人的情绪,从而点明了《秋窗风雨夕》的题意。
第二段:“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且向秋屏挑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秋风秋雨何以急速袭来?以至摇撼了秋窗,惊破了依稀绿色的秋梦。怀着愁思难却的秋情无法入眠,且走向屏风边将红烛的泪珠一一挑落。烛将燃尽,烧及灯台,烛火随风摇摆,有如飘摇的人生,牵动和映照着离别的缕缕愁绪和阵阵怨恨。谁家的庭院里没有秋风来袭?谁家的秋窗下没有秋雨之声?单薄的被子抵不住劲刮的秋风,更声已残,天色将明,仿佛催促着秋雨急速的脚步。一整夜细雨连绵,风声尖利,犹如青灯前伴着离人一起哭泣。这一段共十二句,细致描绘了离人在风雨秋夜通宵不眠哀伤寂寞的情怀,从而点明了《代别离》的题意。
黛玉因父母双亡,寄居在舅舅家,当时尚无别离的经历,为什么要拟作乐府《代别离》呢?我们知道,《葬花吟》是黛玉日后病亡的预言。据《枉凝眉》曲及脂砚斋批注,八十回以后有宝黛远隔两地、相思而不能见面的情节,故《代别离》也是黛玉命运的一种预示。
第三段:“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秋夜风雨后,小小的庭院雾气迷蒙,景象萧条,点点滴落的水珠还在稀疏的竹梢上和虚掩的窗门前回响。也不知道风雨是什么时候停歇的,窗纱却已被离人啼泣的泪水沾湿。这四句写终夜不寐的离人在清晨的感受,悲情依旧。
整首诗黛玉借离人在诉说自己,秋风飕飕地吹,与啼泣声相和;秋雨竹梢滴沥,与泪水相汇。黛玉的忧伤情愁与秋窗风雨夕的景色相融,声声切,滴滴泪,心内悲。提笔书写,愁情满怀,在秋夜的风雨中冷入心扉。“落叶萧萧,寒烟漠漠”,最后空留下,冷风细雨中的湘潇馆!
注释
【1】拟《春江花月夜》之格:《春江花月夜》系乐府吴声歌曲名。《秋窗秋风雨夕》是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格调,故云。
【2】耿耿:隐隐有些光亮的样子;喻心中有所思虑而辗转不寐。
【3】此句原为“那堪风雨助凄凉”,脂钞本改“助凄凉”为“助秋凉”,使首八句皆有“秋”字,并与下句“助秋风雨”相衔接,似更合《春江花月夜》之格。
【4】秋梦绿:秋之初来,人尚不觉草木将衰萎枯黄,故秋梦之中还是一片绿色。
【5】爇短檠:谓烛将燃尽,烧及灯台。爇【ruò】:燃烧;点燃。檠【qíng】:烛台;灯架。
【6】此两句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7】此句语出李煜《浪淘沙》“罗衾不耐五更寒”。
【8】脉脉:通“霢霢【mài】 ”。
【9】寒烟:这里指秋雨后清晨的雾气。
五 : 《秋窗风雨夕》
日影越发拉长。
阳光所到之处,突然都不经晒似的,发白,发皱。这秋天,风好冷。夜里缩倦在棉被里,开着窗子睡,还是想听到黎明鸟儿们的喧闹,让它们叫醒我。但是鸟儿少了。昨天早晨一只小麻雀误入阳台,吓人一跳。后来不知怎么又出去了。
嗓子发炎,懒说话,咳嗽有点烦。早晨出去买东西竟然穿起长袖,还觉得凉。忽然怀念夏天的好处,怎么忽然就秋天了呢。。。萦绕在耳畔的,亘久未变,《秋窗风雨夕》。怅惘秋风秋雨凉,冷风摇曳,盛夏殇,试问风雨几时休,风雨几时休。。。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秋窗风雨夕》
少女时代在哥哥家客厅墙上看到书法家写的《秋窗风雨夕》,裱糊精致,每次看见,便想起姑苏林黛玉,心下怅然。最是初秋时节。
《秋窗风雨夕》在87版红楼梦中由歌唱家陈力演唱,下面是部分来自百度资料,经过个人整理,如下:
陈力,吉林人。19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主唱,曾在剧中扮演柳嫂子(24副钗中人物柳五儿的妈妈)。若来自天籁的古典悲音,与红楼十二曲与个中词曲相得益彰。这其中的悲情有1大部分是因为陈力丈夫的逝世而将人世悲叹情感投注于词曲,听之肝肠寸断。
陈力从小学京剧,后来在长春二汽做化验员,《红楼梦》作曲王立平发现了她,请她参与该剧主题歌的录制。在筹备时,她的丈夫患癌症去世,留下幼女,每次回家练歌,她的女儿总要戴个大耳塞,她只好把女儿交给了父母。她动情地说:“在《红楼》最大的牺牲就是和自己女儿的疏远和隔阂,当时我以为(www.61k.com]她会理解我,但直到很多年后,我和她到了加拿大,在一次老师家访中,我才知道,她对我的误解有多深。我很对不起她。”
红楼十二曲是涉及宝玉及十二钗命运的谶曲,《枉凝眉》从宝黛二人的前世今世入手,细数木石前盟(即“还泪”之说),勾划了宝黛情感的怅然情状:“空劳牵挂”、“妄自嗟”,与“水中月”“镜中花”的悲情,是曹雪芹撰写的“空”“幻”主题之曲,后经王立平配乐,由让陈力演唱之后,因其超逸的婉约、深邃的古典,暗合了红楼繁华后面的空幻与悲。
陈力旧照。
87红楼剧组旧照
邓婕,陈力,陈晓旭
邓婕与陈晓旭的表演,已成为经典,不可超越。
《秋窗风雨夕》主角之——林黛玉
《秋窗风雨夕》主角之——薛宝钗
《秋窗风雨夕》背景: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春江花月夜》系初唐诗人张若虚所作,是一首写离愁别恨的歌行。本诗在格调和句法上都有意模仿它。“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前者是乐府题。代,犹“拟”,仿作的意思。用“代”字的乐府题,南朝诗人鲍照的集中特多。一般情况下,乐府诗不另外再加题目,这里因为又仿初唐歌行《春江花月夜》而作,所以又拟1个字面上与唐诗完全对称的、更具体的诗题。(来自百度)
《诗品序》中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感秋伤春的情绪,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因人异。天赋、心智等的异同,只有最敏感的心灵才会被季节变换轻易碰触,但也只有才慧兼备的心才会将其“形诸舞咏”,达到《尚书》所言,“神人以和”的超逸境界。
“灵袛待之以致乡,幽微藉之以昭告”(《诗品序》)。。。若可以,这种诗情宝钗也可以达到。《石头记》作者言,此书“大旨言情”,这里的情不是狭隘的儿女情长,男欢女爱,而是世情人情幻情,,,无所不包,是无限大,广阔,深邃的时间与空间。故鲁迅先生称之为“人情小说”。
先生是曹雪芹的知音。
汤显祖云“世总为情,情生诗歌”。
但是宝钗诗歌很少涉及“情”,而多“物”,记得她在与黛玉谈心时说过,大意是:非不为,而是不能为。她认为若一味沈于“哀”“叹”,必移性情,定运数。这与妙玉对诗歌关乎人的“运数”一说很相似。(见《石头记》七十五回)
《秋窗风雨夕》的前提是钗与黛的一系列心理及行动。黛从之前的半妒半疑彻底理解钗。遂 生身世之感。
至四十五回,钗黛合一。因为钗黛本是一人。“太虚幻境”里的“兼美”是最明显的隐喻了。就如柳湘莲、宝玉、蒋玉涵本是一人,各为分身一样。这是前人研究戚序本的结果,我不过在此学舌,借情而发罢了。这也是,诗作明为黛玉作,为何说主角为薛林二人。《秋窗风雨夕》,实则昭示二人的身世际遇,是隐喻背后真实的人情事态。
分开来说,宝钗视之禁忌,不屑为,而黛玉恋恋唱,倾血舞,都是有因果原因的。这就涉及个人气质胸怀,在世所恋之不同侧重。宝钗为慈母分忧,代薛蟠子之位,天性豁达;黛玉双亲亡,多病,慧极敏,,,。
而不屑为的,终逃不过“薄命司”的运数;倾血舞的,抱着宁折不弯的高贵人格默默死去。同一人,同薄命。
。。。。
秋窗风雨,几舍风雨几嘝愁。人世,幻境。但坚贞的信念和坚持是必有的,它会支撑孱弱的身体,走向不可知的死亡。
2010年8月17号
梅若寒于某高校学生公寓 整理 编辑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