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长平古战场遗址-长平之战遗址:长平之战遗址-简介,长平之战遗址-概况

发布时间:2017-10-26 所属栏目:长平

一 : 长平之战遗址:长平之战遗址-简介,长平之战遗址-概况

长平之战遗址,位于山西晋城,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之间的重大战役。虽然已经过去了2200多年,但是现在这一地区的很多地名和村名都和此次战争有关。

长平_长平之战遗址 -简单介绍

长平 长平之战遗址:长平之战遗址-简介,长平之战遗址-概况
长平之战遗址景观

长平之战遗址(第二批省保)

时代:战国

地址:高平市东西梁山之间丹河附近河谷地带

长平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一场战争,秦将白起坑杀赵降卒40余万,血流成河,尸骨遍野,头颅成山,成为古今中外最为残酷的杀害战俘的一次战役。遗址范围广阔,西起头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余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东西两山之间,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长约30余公里。遗址内人文景观、文物古迹十分丰富,百里长城、营防岭、空仓岭、骷髅庙、尸骨坑等遗址遗迹尚存。骷髅王庙创建于唐代,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历代文人墨客对此次战争多有咏词作赋,形成了独特的吟咏长平之战的诗词文化。

长平_长平之战遗址 -概况

长平 长平之战遗址:长平之战遗址-简介,长平之战遗址-概况
尸骨坑

长平之战遗址,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范围广阔,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公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长约三十公里,东西两山之间,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均属于重点保护区。 古长平在今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高平春秋时称泫氏,战国时改为长平。这里是中华民族原始文明的发祥地,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第1大帝——炎帝就活动在泽潞盆地,逝世后就埋葬在羊头山东南的庄里村,是为炎帝神农氏的先茔。高平三面环山,丹河从北向南纵贯全境,这里崇山峻岭,地形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长平之战遍及大半个高平,涉及到的山岭、河谷、关隘、道路、村镇五十多处。

距今虽然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但是,许多优美的故事和传说,至今仍然广为流传,许多地名、村名的由来都与此次战争有关,如康营、谷口、围城、箭头、企甲院、三甲、赵庄、徘徊等。百里长城(又称秦垒)、营防岭、空仓岭、白起台、骷髅山、将军岭、廉颇屯等许多遗址遗迹尚存。秦军为断绝赵军的粮道和援军而修筑的长城,西起丹朱岭,经关和岭、羊头山,到陵川的马鞍山,婉蜒曲折百余里,至今遗址尚可见到。围城村相传为赵军被秦军围困处,赵括就死于此地。赵庄村,相传长平大战后,此地成为一片废墟,赵括死后,当地老百姓将赵括尸体偷回,葬于村北的二仙岭上,为使子孙后代不忘赵国,遂将此地改名为赵庄。成语“纸上谈兵”就是指赵括用兵的教条主义。谷口村,相传是白起坑杀赵军的地方,因此,谷口村又名杀谷、哭头、省冤谷,位于高平市城西5公里处,村子里有白起台、骷髅山、骷髅王庙等古迹。

骷髅王庙始建于唐代,唐玄宗作潞王时,巡幸至此,见白骨遍野,头颅成山,触目惊心,遂在头颅山旁修建骷髅王庙,“择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髅大王”。现骷髅王庙为清代遗构,庙内塑赵括夫妇像。明代诗人于达真写道:“此地由来是战场,平沙漠漠野苍苍。恒多风雨幽魂泣,如在英灵古庙荒。赵将空余千载恨,秦兵何意再传亡?居然词宇劳瞻拜,不信骷髅亦有王。”每到高平旅游观光的人们,都要到骷髅王庙参观游览,领略长平古战场的雄浑场面。

长平之战遗址内,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常有戈、矛、箭头等文物出土。近年来,高平市对长平之战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许多重要的发现。1995年5月,在永录村发现一处尸骨坑,此坑就在将军岭下,出土了大量的尸骨以及刀币、布币、半两、箭头、带钩等文物,为研究长平之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此尸骨坑现已原地保护,不久就会对游人开放。

长平_长平之战遗址 -位置

长平 长平之战遗址:长平之战遗址-简介,长平之战遗址-概况
长平之战遗址景点

长平之战遗址,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范围广阔,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公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长约三十公里,东西两山之间,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均属于重点保护区。 古长平在今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高平春秋时称泫氏,战国时改为长平。这里是中华民族原始文明的发祥地,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第1大帝——炎帝就活动在泽潞盆地,逝世后就埋葬在羊头山东南的庄里村,是为炎帝神农氏的先茔。高平三面环山,丹河从北向南纵贯全境,这里崇山峻岭,地形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长平之战遍及大半个高平,涉及到的山岭、河谷、关隘、道路、村镇五十多处。

长平_长平之战遗址 -背景

长平 长平之战遗址:长平之战遗址-简介,长平之战遗址-概况
文物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战争,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此次战争过去已经两千多年了,但是,白起坑杀赵卒40万,令人触目惊心的杀谷,仍然浸透着萧瑟的战争气氛,而成为人们凭吊古战场之胜地。

战国晚期,齐、楚、韩、魏、赵、燕六国相继走向衰弱,强大的秦国,雄心勃勃,开始实施统一六国的计划。公元前266年,秦相范睢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前262年,秦国发动了攻打韩国的战争,前260年,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战争经过了上党归赵,廉颇与秦坚壁对垒,秦使反间计,赵孝成王换将易帅,白起暗使长平,赵括被围等几个阶段,最后以秦胜赵败而结束。秦将白起坑杀赵卒40余万,尸骨遍野,头颅成山,血流成河,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为残酷的杀害战俘的一次战役。此次战争,秦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此次战争对于研究战国晚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变革兴衰以及秦统一中国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平_长平之战遗址 -发现

长平 长平之战遗址:长平之战遗址-简介,长平之战遗址-概况
长平之战遗址

1995年5月12日上午,山西高平城西北10多公里的永禄乡永禄村60多岁的农民李珠孩像往常一样,叫上他的儿子李有多,一起到位于将军岭下杨家山的承包地里劳作。手下的铁锹突然铲出1大堆垒压交错的森森白骨。坑越来越大,尸骨也越来越多。眼尖的李有金都还在尸骨堆里发现了一串长满铜绿的刀币,一数共有17枚。更奇妙的是,他们还看到,在一根粗大的胯骨上还嵌进1个在脊形“铁头铜尾镞”箭头,显然是当年恶战中射入的。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接到报告后,组成专人迅速赶到高平现场考察,一致认为,将军岭尸骨坑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原始、最完好以及规模最大,也是最具文物价值的长平之战尸骨坑遗址。
空前的惨案传说千年却无实证
山西高平,战国时称长平,为韩国上党郡所辖。
相传公元前260年,秦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向东扩张,首当其冲的就是与之毗邻的韩国。秦继占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后,又将锋芒直指横亘在秦、赵之间的韩国上党。在当时的战国七雄中,唯有赵国在国力与军事实力上能够与秦抗衡。因此,在强秦看来,欲征服六国,必先击败赵国,而欲击赵,必先占赵国的侧翼,即当时地属于韩国的上党。于是,秦昭王派出20万大军横扫“河内”(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北一带),进袭上党。赵国派军队迎敌。
后来,赵国中了秦昭王的反间计。在长平西部狭长的平川里,40万赵军全部成了“瓮中之鳖”;被围困46天后,主帅赵括在突围时阵亡,群龙无首,40万赵军全部向秦军投降。
据史书记载,秦军主将白起残暴凶狠,嗜杀成性。数十万赵国战俘被白起设诈坑杀于今山西高平西北韩王山至丹河一带。
长平之战40年后,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中国。尽管赵国等国史籍对长平之战曾有详细记载,但“焚书坑儒”之后,六国史籍大多被付之一炬,有关长平之战的史料也悄然失传。《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此战虽有记载,也是匆匆带过,语焉不详。历代对长平之战遗址所考均无结果,更没有发现1个有规模的尸骨坑。由此“白起坑赵”便成了只有传说无实证的一桩历史悬案了。
1995年10月20日,长平之战遗址考古发掘活动正式开始。考古人员非常细心地将表土一层层地剥离,经过几天几夜的工作,终于将这个宽5米、长11米的尸骨坑全部挖开,他们将这个坑编为将军岭一号尸骨坑。考古人员又运有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射线测定法,探测到一号坑的西侧,还有1个宽3至4米、长55米的大尸骨坑,他们将其编为二号坑。
发掘工作主要在一号坑进行。经过1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一号坑上层大部分尸骨都清理完毕。仅在这层就挖掘出头盖骨60多个,因天寒地冻无法再挖,专家们推测,此坑所埋赵军官兵尸体至少超过百具。他们分析认为,此坑和附近的二号坑均为深坑,不像秦军专为掩埋战俘尸体所挖,更像是天然的深沟大壑。当年,秦军将战俘尸体抛入沟内,再填上一层薄土加以掩盖。只是两千多年的沧桑岁月,斗转星移,才使这些尸骨深埋地下。

长平_长平之战遗址 -考古成就

长平 长平之战遗址:长平之战遗址-简介,长平之战遗址-概况
长平之战遗址景观

长平之战一号尸骨坑的发掘,是中国近年考古工作的重要成就,它有力地印证了长平之战秦军野蛮屠杀赵国战俘这一历史事实。同时,长平之战的许多疑难问题也得以澄清和解决。
秦之后相当多的史籍在记载长平之战时,都沿用“白起坑赵”的说法。坑,在古代汉语里具有“活埋”的表意。因此,后来不少史学文章便称白起“活埋了赵国40万战俘”,但谁也说不清这40万人究竟是怎么活埋的。长平之战一号尸骨坑的发掘,对此作了有力的澄清:许多尸骨上有遭砍、射的痕迹,还有的仅有躯干而无头颅,包括射进人的胯骨中的短箭头,均说明这些赵国士兵都是被杀死后掩埋的。活埋之说不能成立。
专家们都还在坑中发掘出了古代武夫征战时束腰的衣带钩。经鉴定,这些金属佩饰中只有少量是青铜质的,多数是铁质。特别是“铁头铜尾镞”箭头的发现,表明铁器在当时已经开始用于军事。

长平_长平之战遗址 -长平之战

长平 长平之战遗址:长平之战遗址-简介,长平之战遗址-概况
堆栈图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龅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龅攻赵。赵派廉颇为将抵抗。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秦相应侯范雎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嫌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

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龅为副将。赵括虽自大骄狂,但他畏惧白起为将。所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到了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括军队大败。四十万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10个小兵回赵国报信。赵国上下为之震惊。后因赵国的平原君写信给其妻子的弟弟魏国的信陵君,委托他向魏王发兵救赵,于是信陵君就去求魏王发兵救赵,魏王派晋鄙率十万大军就赵。但由于秦昭襄王的威胁,魏王只好让军队在邺城待命。信陵君为了救赵,只好用侯嬴计,窃得虎符,杀晋鄙,率兵救赵,在邯郸大败秦军,才避免赵国的过早灭亡。

二 : 长平之战战争遗址:解密长平之战遗址今何在?

长平之战遗址:长平之战,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已经是太过遥远的历史画面,那么这些曾经的古战场现今都在何处呢?接下来就让小编来介绍以下吧。

1995年,在山西省高平市永录村发现一处尸骨坑,出土了大量的尸骨和刀币、布币、半两、箭头、带钩等文物,为研究长平之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中一号坑中重垒交错的尸骨,有的胳膊大腿有明显断裂的痕迹(应该是刀砍)。有的胸腔内遗有箭头,还有的仅见躯干而无头颅。这些均说明他们是被杀死后掩埋的。另外此坑和附近的二号坑均为深坑,看上去更像是天然的深沟大壑,而非秦军专为掩埋战俘尸体所挖。由此而对几千年“白起坑赵”之说提出异议。

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市西2.5公里的谷口村,该庙始建于唐,后历代均有修葺,庙内存有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和清光绪十年(1884年)所立重修骷髅庙碑记。

据《高平县志》载,这里是战国时期秦将白起坑杀赵降卒四十万处,因为这里杀人太多,后老百姓称之为杀谷。唐明皇幸潞见头颅似山,于是命官员择骷髅庙一座,此庙分正殿和东西耳殿,把村南之山改为头颅山,更杀谷为省冤谷。骷髅庙以祭祀四十万被坑杀赵卒之先灵。

三 : 长平之战遗址:长平之战遗址-地理位置,长平之战遗址-史料记载

长平之战遗址,故址在今山西晋城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范围广阔,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公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长约三十公里,东西两山之间,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均属于重点保护区。

长平大战_长平之战遗址 -地理位置

古长平在今山西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长平之战遗址:长平之战遗址-地理位置,长平之战遗址-史料记载_长平大战
长平之战尸骨坑高平春秋时称泫氏,战国时改为长平。这里是中华民族原始文明的发祥地,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第1大帝——炎帝就活动在山西东南部,逝世后就埋葬在羊头山东南的庄里村,是为炎帝神农氏的先茔。高平三面环山,丹河从北向南纵贯全境,这里崇山峻岭,地形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长平之战遍及大半个高平,涉及到的山岭、河谷、关隘、道路、村镇五十多处。

长平大战_长平之战遗址 -史料记载

战国晚期,齐、楚、韩、魏、赵、燕六国相继走向衰弱,强大的秦国,雄心勃勃,开始实施统一六国的计划。公元前266年,秦相范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前262年,秦国发动了攻打韩国的战争,前260年,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战争经过了上党归赵,廉颇与秦坚壁对垒,秦使反间计,赵孝成王换将易帅,白起暗使长平,赵括被围等几个阶段,最后以秦胜赵败而结束。秦将白起屠杀赵卒40余万,尸骨遍野,头颅成山,血流成河,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为残酷的杀害战俘的一次战役。此
次战争,秦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此次战争对于研究战国晚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变革兴衰以及秦统一中
国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平大战_主要景观

[www.61k.com]永录尸骨坑

1995年,高平市长平之战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有许多重大发现,在永录村发现一处尸骨坑,出土了大量的尸骨和刀币、布币、半两、箭头、带钩等文物,为研究长平之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中一号坑中重垒交错的尸骨,有的胳膊大腿有明显断裂的痕迹(应系刀砍)。有的胸腔内遗有箭头,还有的仅见躯干而无头颅。这些均说明他们是被杀死后掩埋的。另外此坑和附近的二号坑均为深坑,看上去更像是天然的深沟大壑,而非秦军专为掩埋战俘尸体所挖。由此而对几千年“白起坑赵”之说提出异议。[1]

骷髅庙

位于市西2.5公里的谷口村,据载,这里是战国时期秦将白起坑杀赵降卒四十万处,据《高平县志》坑赵考记载:“赵括乘胜追至秦壁,即今省冤谷也。其谷四周皆山,唯有一路可容车马,形如布袋,赵兵既入,战不利,筑垒坚守......后赵括自出博战,以秦射杀之,四十万人降武安君,诱入谷尽坑之。”因为这里杀人太多,后老百姓称之为杀谷。唐明皇巡幸此见头颅似山,于是命官员择骷髅庙一座,此庙分正殿和东西耳殿,把村南之山改为头颅山,更杀谷为省冤谷。骷髅庙以祭祀四十万被坑杀赵卒之先灵。该庙始建于唐,后历代均有修葺,庙内存有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和清光绪十年(1884年)所立重修骷髅庙碑记。

光狼城

光狼城,现名康营。位于市城西南7公里处,据传长平大战前,韩国上党太守冯亭曾把这里作为抗击秦军的重镇。后来,秦军打下光狼城以后,为显示其强兵的声威,遂改名为强营。唐代后始为今名--康营。

安贞堡

安贞堡,又名安贞寨,位于市西8.5公里的寨上村,属原村乡下马游村管辖,以愿望得名,创修年代不详,重修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五月。安贞堡全部建筑面积5850平方米,形制长方形,规模宏大、雄壮,寨内观音堂,北为城门楼,山门由楼下敞开,内有楼房两排,约130多间,南有小城楼一座为主要建筑,城门座北朝南,在了望台上又建一平房于中间,建筑别致。城门上书有:“翠拥金瓶”字样,登台环视,城外景色尽收眼底,长平大战时秦将白起一度设指挥所于此。

秦垒

长平大战遗址,据清乾隆《高平县志》记载:“城之左右沿山,南北五十里,东西二十余里,悉秦,赵故垒”。由此可知这次战争发生在市城北中部,东西2大山脉之间,丹河附近的问谷地带,即北起赵庄乡,南至城关南部,东起团池乡、米山镇,西迄釜山乡、野川乡、马村镇一带,方圆40多公里,均为秦、赵军队驻地。这里地势开阔,水源充裕,村子较多,人口集中,深山丘陵起伏,沟壑纵横,进则可攻,退可守。此役,迄今虽已二千二百多年,但至今仍有许多村名、地名与此有关。

长平大战_长平之战遗址 -遗址文化

距今虽然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长平之战遗址:长平之战遗址-地理位置,长平之战遗址-史料记载_长平大战
长平之战地图但是,许多优美的故事和传说,至今仍然广为流传,许多地名、村名的由来都与此次战争有关,如康营、谷口、围城、箭头、企甲院、三甲、赵庄、徘徊等。百里长城(又叫秦垒)、营防岭、空仓岭、白起台、骷髅山、将军岭、廉颇屯等许多遗址遗迹尚存。秦军为断绝赵军的粮道和援军而修筑的长城,西起丹朱岭,经关和岭、羊头山,到陵川的马鞍山,蜿蜒曲折百余里,至今遗址尚可见到。围城村相传为赵军被秦军围困处,赵括就死于此地。赵庄村,相传长平大战后,此地成为一片废墟,赵括死后,当地老百姓将赵括尸体偷回,葬于村北的二仙岭上,为使子孙后代不忘赵国,遂将此地改名为赵庄。成语“纸上谈兵”就是指赵括用兵的教条主义。谷口村,相传是白起坑杀赵军的地方,因此,谷口村又名杀谷、哭头、省冤谷,位于高平市城西5公里处,村子里有白起台、骷髅山、骷髅王庙等古迹。
骷髅王庙始建于唐代,唐玄宗曾巡幸至此,见白骨遍野,头颅成山,触目惊心,遂在头颅山旁修建骷髅王庙,“择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髅大王”。现骷髅王庙为清代遗构,庙内塑赵括夫妇像。明代诗人于达真写道:“此地由来是战场,平沙漠漠野苍苍。恒多风雨幽魂泣,如在英灵古庙荒。赵将空余千载恨,秦兵何意再传亡?居然词宇劳瞻拜,不信骷髅亦有王。”每到高平旅游观光的人们,都要到骷髅王庙参观游览,领略长平古战场的雄浑场面。长平之战遗址内,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常有戈、矛、箭头等文物出土。近年来,高平市对长平之战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许多重要的发现。1995年5月,在永录村发现一处尸骨坑,此坑就在将军岭下,出土了大量的尸骨以及刀币、布币、半两、箭头、带钩等文物,为研究长平之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此尸骨坑现已原地保护,不久就会对游人开放。



长平大战_长平之战遗址 -考古发掘


1995年10月20日,长平之战遗址考古发掘活动正式开始。考古人员非常细心地将表土一层层地剥离,经过几天几夜的工作,终于将这个宽5米、长11米的尸骨坑全部挖开,他们将这个坑编为将军岭一号尸骨坑。考古人员又运有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射线测定法,探测到一号坑的西侧,还有1个宽3至4米、长55米的大尸骨坑,他们将其编为二号坑。发掘工作主要在一号坑进行。经过1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一号坑上层大部分尸骨都清理完毕。仅在这层就挖掘出头盖骨60多个,因天寒地冻无法再挖,此坑所埋赵军官兵尸体至少超过百具。此坑和附近的二号坑均为深坑,不像秦军专为掩埋战俘尸体所挖,更像是天然的深沟大壑。当年,秦军将战俘尸体抛入沟内,再填上一层薄土加以掩盖。只是两千多年的沧桑岁月,斗转星移,才使这些尸骨深埋地下。
秦之后相当多的史籍在记载长平之战时,都沿用“白起坑赵”的说法。坑,在古代汉语里具有“活埋”的表意。因此,后来不少史学文章便称白起“活埋了赵国40万战俘”,但谁也说不清这40万人究竟是怎么活埋的。长平之战一号尸骨坑的发掘,对此作了有力的澄清:许多尸骨上有遭砍、射的痕迹,还有的仅有躯干而无头颅,包括射进人的胯骨中的短箭头,均说明这些赵国士兵都是被杀死后掩埋
的。活埋之说不能成立。都还在坑中发掘出了古代武夫征战时束腰的衣带钩。经鉴定,这些金属佩饰中只有少量是青铜质的,多数是铁质。特别是“铁头铜尾镞”箭头的发现,表明铁器在当时已经开始用于军事。
本文标题:长平古战场遗址-长平之战遗址:长平之战遗址-简介,长平之战遗址-概况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652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