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现代人的“必修课”

发布时间:2017-11-20 所属栏目:女生皮肤必修课

一 : 心理健康,现代人的“必修课”

有专家曾说21世纪是精神卫生的世纪。的确,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身处社会“压力锅”中的现代人不得不直面各类心理危机的挑战。如何拥有心理健康将成为现代人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一门“必修课”。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认识心理健康,又该如何评价心理健康,如何做才能获得良好平和的心态?本期,北京大学医学院胡佩诚教授将结合生动事例,为大家解读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

■心理问题在别人看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但在当事人看来,却是“天都要塌下来”的大事情。不要忽视我们身边的小事,要关注周围人在精神和心理上的微妙变化。

■良好的自我意识不等于自私自利,它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一种非常好的品质。我鼓励老师们应该看到孩子们不同的特点,鼓励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特点去生活,去奋斗。

■事物总是处在不断转化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也都处在矛盾转化中。一个人目前面临的挫折可能就是下一步成功的基础。



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都处于完好状态才是真正的健康

今天,我非常高兴能和大家谈谈有关心理健康保健的话题。心理健康的保健工作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我想首先应该清楚什么叫健康。60多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后的第一次会议上就正式修改了关于健康的概念。但由于多年的封闭和与外界隔绝,中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这个健康概念的含义。直到近些年来,整个社会才开始重视和宣传健康。我觉得这个概念的修改真的很重要。它指出,一个人真正的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身体的虚弱和疾病,而是指身体、心理、社会三个方面都要处在完好的状态。这就意味着我们整个人类的健康工作都应该紧紧围绕上述三个方面去努力。

如果大家有机会去国外,特别是去一些发达国家,了解医学发展的新动向,收获会非常大。我本人有机会去过30多个国家,亲身感受到发达国家的健康保健工作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比如在美国,患者去医院看病时,会有3个人来接待他,不仅有负责检查疾病的医生,还有一位心理医生和一位社会工作者。这种模式可以称为“一患三医”,即由三方面的专业人士来共同诊治一位患者。我曾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一位学者进行过交流。在他所在的精神病专科医院,1600名工作人员中有200多位心理学家和150位社会工作者。这些都是依据新的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所进行的尝试,使原有的看病方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1995年,我在以色列参观一所现代化的儿童医院。一进医院,就看见大厅顶上悬挂着各式各样的儿童玩具,有米老鼠、唐老鸭等。大家可以设想,如果你是一个孩子,进入这样一个环境,对打针、吃药的恐惧感会不会大大降低?更让我吃惊的是,医院的院长告诉我,他们在每个病房里都配备了一位儿童心理学治疗师。换句话说,给儿童看病的不仅有医生,还有心理学专家。

再看我们身边的香港。在香港的医院里,社会工作者在其员工组成中占了很大比例。他们可以为患者提供各种服务。比如患者不知道在哪里就诊,看病时钱不够,出院后的就业、康复等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者都会尽量给予帮助。

抑郁症的发病率很高,被称为精神疾病中的“感冒”

心理健康是不能忽视的社会问题。在美国,1/5的人口要接受心理和精神治疗,1/3的家庭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一项统计表明,美国有5600万个家庭,而其中大约有1500万个单亲家庭。这就意味着,美国虽然经济发达,但其家庭结构却很松散,有的孩子仅仅由爸爸或者妈妈带大。可以想象,在这样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或心理问题,这就需要由心理医生来治疗。

另外,我们再看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它告诉我们,全世界现在约有4%的人患有抑郁症。我也想利用今天这个机会告诉大家,抑郁症是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问题。大家会问,怎么发现抑郁症?其实,抑郁症是比较容易发现的。如果大家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你就会发现自己身边可能就有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的8条诊断标准是:

1.对周围大多数事情都没有兴趣。有的家长告诉我,孩子现在不爱上学了。我就问他:他愿意玩电脑、打游戏吗?她说:那他可愿意了!那这样就不算。换句话说,不仅是对上学没有兴趣,对其他事物也没有兴趣。这是非常重要的信号。2.自觉疲乏。总觉得累,很疲倦,甚至失眠。3.自我估价过低。也就是常说的自信心下降。4.看不清前途,觉得前途一片灰暗。5.老是封闭自己,不喜欢跟人交往。这一点对于诊断也非常重要。6.觉得自己的病很重。7.有轻生的念头。这一点非常关键,但由于抑郁症患者会把这个念头深深地埋藏起来,而家人又都不愿意去问,所以它常常被忽略。8.病情可能已经持续了两年的时间。对于以上8条标准,如果符合了1、5、7这三条,那么就可以明确诊断了。抑郁症的发病率很高,因此有人把它称为精神疾病中的“感冒”。

许多统计数据提示,我国的心理卫生状况也值得关注。有人曾作过统计,在北京的大学生中,有16.5%的学生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在上海的中学生中,34%的学生存在厌学、恐学和逃学心理;12.5%的学生有个性缺陷,包括孤僻、被动、怯懦、爱说谎;28.1%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5%的学生有严重心理问题。

2009年,卫生部精神卫生处的负责人在一次心理学会议上,向学者们宣布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研究数据:在15岁以上的中国人中,终身患有精神障碍的人口占总数的15%,其中1%的人患有重型精神疾病。也就是说,有将近1600万人患有像精神分裂症这类的重型精神疾病,他们需要长期甚至终生的药物治疗。此外,我国还有将近1.5亿人口存在轻型的精神障碍。有如此庞大的人群存在各种心理问题,而且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花费位于总医疗花费的首位,这些问题的确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心理问题看似小事情,对当事人而言,却是“天都要塌下来”的大事情

我特别想跟大家交流一个情况,是一个在人群中普遍存在的极端心理卫生问题,那就是自杀现象。中国人的自杀率是22/10万,在全世界属于中等偏上的国家。我曾经和北京一所中学的校长沟通过。他告诉我,在他所属区的5所中学里,曾发生过11个月里有5名学生自杀的事情。调查显示,几乎每所中学在一年当中就有一个孩子自杀。在大学生当中,这种情况更为常见。特别是在一些著名的高校,每年都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学生非正常死亡。

有一次,我到北京的一所高校做报告。该校的学生处处长告诉我,就在我做报告之前的1年半时间里,他们学校有3名学生自杀。而且有一个学生是当天早晨在体育场的足球球门上上吊自杀。不难想象,这个孩子的死会对周围的师生产生何等巨大的影响。

我也曾亲身经历过一个学生的死。这是一个大学四年级的男孩,长得一表人才。他曾3次企图自杀。第一次,他吃了安眠药,被送到医院后抢救过来了。第二次,他在一家医院实习时,故意割断自己的桡动脉,血流得到处都是,幸好被老师发现并及时缝合。之后,他的父母从外地赶到北京照顾他。有一天下午,他说自己已经差不多痊愈了,让父母上街逛逛。他父母一看,孩子的情况确实好转了,便出去了一小会儿。但就在这一次,他第三次在病房里上吊自杀,而且没有抢救过来。

他的辅导员带着同学翻看了这个男孩的遗物,至今没有发现什么明确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困扰了他呢?应该说,这个孩子的死到现在还是个谜,但是有一点引起了大家的高度怀疑。这个孩子在日记里写道,他同时在和3个女孩交往,难以抉择。我们只能推测,也许这个孩子不知道怎样去处理与多个异性的关系,长时间的困扰让他选择了用自杀的方法去解决。后来,我在某所大学讲到这个案例时,听到有两个男生在下面悄悄议论。他们说:“这种事要摊在我头上多好。我一个女朋友都没有,人家有三个,不如‘匀’给我一个。”

从这个案例中大家可以看到,心理问题在别人看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但在当事人看来,却是“天都要塌下来”的大事情。这就是我想告诉大家的,不要忽视我们身边的小事,我们要关注周围人在精神和心理上的微妙变化。

1992年,我在美国亲历了中国学生卢刚的死。他是北京大学的高材生,在美国伊州的一所大学学习物理。他拿到了物理学博士学位,获得了该校历史上物理学博士资格考试的最高分。但是,他却在毕业前夕开枪打死了自己的导师、系主任、副校长,最后开枪自杀。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最直接的原因是毕业后的失业。但是,这也间接地反映了他在心理和其他方面的问题。

通过这件事,我们看到了一个学生不应该的死亡。我们注意到,国外的留学生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孩子出国了,可是他们在精神、心理上的困扰仍没有减少。

病理学、统计学、文化角度是心理健康的不同研究角度

我们到底怎样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呢?这就涉及心理健康的研究角度问题。一般来说,心理健康有三个角度。

第一个角度是病理学角度,即我们可以看这个人有没有病理学上的改变。比如看他有没有幻觉,他是不是能够听见别人听不到的声音;还有就是幻视,有人总认为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看到奇怪的东西。有的人经常会觉得,有人在议论自己,实际上这个声音是不存在的。另外就是妄想,他觉得有人会害他,别人正在做的事情和自己有关系。有以上这些表现的人,多数都可能有精神障碍。

第二个角度是统计学的改变,就是我们要看他和大多数人的状态是不是一样。比如,现在在座的各位都很安静,如果有一位同志突然哈哈大笑或者哇哇大哭,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会认为他有问题。因为大家现在不笑也不哭,而他的表现却与大多数人相反,因此我们会高度怀疑这个人是否有精神问题。比如,前两天我遇到一位患者,他见到我就笑,不停地笑,而且是没有原因的笑。这个人可能就有心理问题。

第三个角度是文化角度,就是要根据历史、环境、民族、社会等因素,去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正常。

四川和云南交界的地方有一个泸沽湖,那里生存着摩梭人,现在还保留着走婚制。我若干年前到过这个地方,住在村长家里,进行了一天多的考察。村长告诉我,他们这里结婚要登记,但结婚以后男女双方不住在一个地方,而是仍然生活在他们的大家庭里。换句话说,他们仍保留母系氏族的家庭,往往由最年长的老奶奶来主管整个家庭,全部经济收入仍然交给这个家庭。这种婚俗在当地很正常,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军宣队进入村子后,就强行地把他们拆成一夫一妻制。但军宣队一走,他们又恢复了以前的关系。换句话说,靠外力很难改变当地的婚俗,所以我们现在只能给予尊重和理解。

当地人告诉我,这样的家庭非常稳定,他们没有夫妻矛盾、没有婆媳矛盾。虽然这种走婚的习俗在我们来看,与一般的婚姻有很大差别,但是我们并不能说这里的人们心理有问题。因为我们观察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有没有问题,还要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考虑。

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人际关系和谐、适应环境、人格完整是心理健康的5个标准

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去观察呢?有5个非常重要的标准。

第一,智力正常。一个人能够完成正常的智力活动,是心理健康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大家会有这样的问题,那些少年班里智力超常的孩子们,13岁就已经考上了重点大学。这些孩子的心理是不是健康呢?我们说,智力超常的孩子如果能对正常事物作出正常的反应,那么他的心理就是健康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发现一些智力超常,但是心理不太健康的个案。

在美国,我看到有些大学生4岁进小学,8岁进中学,13岁上大学,20岁拿到博士学位。但是,这些孩子却很孤独,很孤僻,而且不愿意讲话。有的学生拿了博士学位却找不到工作。据我所知,在美国有奖学金的专业大多不好就业。那些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学生,就不得不把博士期间省下的钱再拿去读硕士。读一个就业前景好的专业,自己才能生存。这里又提出一个问题,如何让这些智力超常的孩子更健康地成长?13岁和18岁的孩子一起在大学里接受教育,如何来满足他们不同的心理需求?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第二,情绪良好。有没有良好的情绪状态是评价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

第三,人际关系和谐,即有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不能和周围人和谐地相处。美国一所大学曾对1万名毕业生进行过调查,问题是:在促进你事业成功的因素里,什么是最重要的?统计结果显示,在诸多影响因素里,15%~20%的人选择了个人的聪明才智;70%~80%的人选择了有没有机遇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美国心理学家做的这个调查说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

第四,适应环境。这里不仅意味着适应过去习惯的环境,还意味着去适应变化的环境。有的孩子上小学表现不错,到了中学就不行;有的孩子在中学表现不错,到了大学就不行;有的人在大学表现不错,但是到了工作单位就不行。原因是什么?就是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这也是一个人的心理承受力和心理调节能力的表现。

第五,人格完整。所谓人格完整就是他有没有一个良好的人格状态。在心理学上,人格的形成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他有没有一个良好的自我意识,就是他是否有明确的自我认知、自我接纳、自我尊重意识,有没有一种自强、自立、自尊、自我奋斗的精神。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太强调集体教育,中国文化的传统里缺乏鼓励个性的教育。我们看到发达国家的家长、老师和孩子沟通时,往往会问:你更喜欢什么?你要吃什么?你想玩什么?你希望干什么?他们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问,一直问到孩子长大。这样的一种询问是高度重视个人自我需求、自我爱好的表现。所以,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年轻人有个性、能创造。他们才能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才能有新奇的思想,才能不断创新。

良好的自我意识不等于自私自利。它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一种非常好的品质。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我在很多场合都鼓励老师们应该看到孩子们不同的特点,鼓励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特点去生活,去奋斗。

我有一个在美国学习、工作的朋友,他的孩子到了美国以后,学了一个饲养动物的专业。在我们看来,一个大学生到美国,怎么去学饲养动物呢?中国的家长肯定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在美国,只要孩子喜欢养动物,家长就会支持他,让他在自己喜欢的专业领域尽情发展。

人格形成的第二个条件是社会化,就是看这个人能不能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保持一致,看他能不能按照社会的法律、准则做事情。前两年我到美国,一个中国留学生带我到餐馆去吃饭。当时我们在找餐馆的停车位,我看到只剩下一个停车位,就说:“这不是有一个停车位嘛!”“我可不敢停,”这位留学生告诉我,“因为这是一个残疾人车位。”中国留学生到了美国以后,他们能够自觉地遵守美国的法律和规定,说明他的人格是完整的,这也是社会化程度高的表现。

最近不少人在议论,“80后”、“90后”的孩子社会能力、管理能力、和人打交道的能力都还需要积极地去培养,这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

良好的情绪是促进心理健康的一剂良方

怎样保持心理健康呢?关于这个问题的著作很多,也有很多技巧,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实用的方法。

大家会问,什么是情绪?情绪就是一个人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也就是说,今天这堂讲座能满足我的需要,我感到高兴;又或者,今天这个讲座内容空洞,我不高兴。这两种态度就是情绪。又比如,今天的温度很适宜,我就觉得很舒服;又或者今天很燥热,我就觉得不舒服。这也是情绪,是一种体验。

情绪和外界是相关的,客观的外界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状态,而且人们会把情绪表现出来,尤其是通过面部表现出来。影响一个人情绪的重要因素有三个:第一是生理状态,换句话说,我的身体舒服不舒服,会通过我的情绪表达出来。第二是外部环境,空气、住房、交通好不好,对人的情绪有很大影响。第三是人的认知,即他能不能对周围的事情有一个良好的判断和认识。这些也会影响到人的情绪。

情绪和健康有什么关系呢?我想可以总结为两句话:不良的情绪是造成疾病的原因之一。良好的情绪是一个人健康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动物实验来理解这两句话。有人找来了两只同窝生的羊羔,把这两只羊羔放在两个不同的地方,给它们相同的养料、水分、阳光,但是有一个条件不同,就是在某只羊羔的窝旁边拴了一只狼。窝边没有拴狼的羊羔会健康地成长起来,而窝边拴了狼的羊羔会处于惊恐状态,不思饮食而死掉。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情绪。动物的情绪造成了它的死亡。所以,情绪和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对于人和动物都一样。

在这里我想借这个例子告诉家长们,我们不要做孩子身边的那只“狼”,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否则会拔苗助长,适得其反。有的家长说:“孩子一定要成为钢琴家。”那么多人学钢琴,为什么他一定要成为钢琴家?家庭的温馨、和睦、自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前提。

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呢?首先,要有幽默感。幽默可以大大地改善尴尬的处境。大家知道,毛主席在晚年的时候视力下降,看不清字,想看书的时候就要请人来读。一位给毛主席读过书的历史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她第一次见毛主席时十分紧张,因为当时全国人民都非常崇敬毛主席。那天,毛主席刚洗完澡,穿着一件睡衣就出来了。毛主席见到这位历史老师时,说了一句话:“你看,我像不像个和尚?”当时,这位老师一下子就笑了。所以,幽默能化解一个人的紧张情绪,对调整情绪非常重要。

其次,增加正性生活的体验。什么是正性生活的体验?举个例子,你要经常想自己过去那些成功的经历,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现在做了公务员;从科长、处长到现在做了局长;原来挣很少的钱,现在收入提高了,觉得自己的一生很有成就感。实际上,经常想想自己的奋斗历程,也会感到非常欣慰。

第三,适当的疏泄。就是适当地把一些不良情绪宣泄出来,找人聊天。我们现在一些心理咨询室除了可以进行交流倾诉以外,有的甚至准备了拳击设备、用来摔打的东西,人们可以进去发泄。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调整情绪的方法。

第四,要多看看事物的积极面。我们小时候都学过塞翁失马的故事。一位老先生家里只有一匹马,但这匹马还丢了。过了些天,这匹家马把外面20多匹野马引了回来。他的孩子学骑马把腿摔断了。大家说:“你又倒霉了。”没想到战争爆发了,别人家的孩子被抓去当了壮丁,在战场上战死了,他家的孩子却保住了性命。这个故事就是要说明一个道理:事物总是处在不断转化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也都处在矛盾转化中。一个人目前面临的挫折可能就是下一步成功的基础。

所以我们常说,心态决定成功。

二 : 现代教育不容忽视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大人们看来,少年应该是五彩斑斓、天真烂漫的;在大人们看来,现在的孩子压力太大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太多大人们想象中的童年了,在为这些孩子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而争论不休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愿意俯下身,听听孩子自己到底怎么想?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代观念更新加快,各种价值观的相互冲撞,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等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学业成绩及升学就业上,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有专家预测:2020年青少年患精神障碍的将达到50%,是致人伤残、死亡等五大病种之一。

显然,如果我们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不引起关注、不加以及时疏导,就易使他们形成心理障碍,严重者会产生心理疾病,导致发生一些令人痛心惋惜的事情。湖北“顶级网虫”的悲剧已经鲜活地摆在了我们面前,而类似悲剧也不断见诸于媒体。

未成年孩子心理的现实已经残酷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必须予以正视。造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其一,现在的未成年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期望值很高,但家教方式不当,或专制粗暴或溺爱放任自流,更多的是一切由父母承包。“温室里的花朵”难经风风雨雨,心理脆弱、逃避困难,怕苦怕累是他们的通病;其二,有些家庭关系不和谐、气氛冷漠、双亲外出等,孩子缺少家庭温暖、父母的关爱、亲情浇灌,从而产生孤僻、不合群、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其三,受应试教育影响,校际之间竞争获胜的法定仍然是升学率,繁重的学习生活使学生感到惴惴不安,心事重重,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却重视不够;其三,由于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格调低下的大众传媒纷纷登台,让人喜欢让人忧的网络迅速普及,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就会造成学生心理的迷惘,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无疑,当务之急是将被我们忽视的心理健康教育尽快引入到现代教育中,广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住自己在学生中的角色,将自己融于学生中间,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为给学生以感染力;家长要转变只重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努力营造一个和睦团结、生动活泼的家庭环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家庭、学校的教育和引导,更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社会各方都有责任关心青少年的成长。譬如禁止向未成人出售不健康书刊、香烟及开放“三室一厅”等等。

本文标题: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现代人的“必修课”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192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