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郭凯小说《王二的经济学故事》经典语录

发布时间:2017-08-21 所属栏目:情怀

一 : 郭凯小说《王二的经济学故事》经典语录

1、 房地产业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是中国所处的城市化进程和发展阶段决定的。从这个角度说,也仅仅是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的经济不是过度依赖于房地产,而是中国就处于一个造房盖楼的时代,就像王二一家那样。---郭凯《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2、 更重要的是,完全存在不用通过区别本地人外地人的方式来遏制投资性的购房需求:加息、提高房贷首付比例、征收物业税、增加土地和住房供应、提高住房贷款的风险计提、增加房屋短期买卖的交易费用。这些政策,都可以增加炒房的成本,降低炒房的回报,且不具有任何地域上的歧视性。---郭凯《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3、 另一种对收入征税的方式是,不在发钱的时候征,而是在用钱的时候征。这种征税法也有复杂和简单的两种方式,复杂的方式就是在每一笔交易发生的时候都额外收税,这就是销售税。---郭凯《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郭凯小说《王二的经济学故事》经典语录

4、 解决公共部门效率低的最有效办法,未必是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虽然这是应该做的),而是缩小公共部门的规模,让市场和私人部门来提供那些不是非公共部门提供不可的产品和服务。---郭凯《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5、 二是对工资征税的负担究竟由雇主还是雇员来承担,非常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状况。请注意,这里税收负担很难转移给农民工,不是因为农民工的地位高,谈判能力强,而是因为他们地位太低,谈判能力太弱,所有能够榨的油水已经被榨走了,因此,增加新的税,也不能再增到他们头上。---郭凯《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6、 我们的汇率制度还没有准备好,目前的准固定汇率制度意味着如果人民币现在实现自由兑换,那人民银行将几乎必然失去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控制,这是简单的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告诉我们的---蒙代尔不可能三角说的是独立的货币政策、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固定汇率,三者不可能同时实现。---郭凯《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7、 一些人把这种竞争力完全归于人民币汇率的低估,这种想法不仅缺乏经济学支持,甚至连基本的常识都不符合:如果单靠压低汇率就能获得数十年不间断的出口竞争力,就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那中国的经济奇迹也太容易复制了-----压低汇率不就行了。---郭凯《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8、 至于美国能因此创造的就业,只能有非凡的想象力大概才会相信,中国失业民工丢掉的一美元一小时的工作能够回流到美国。---郭凯《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9、 短期看,人民币升值因此可能引发中国出口产品价格的升高,导致的只会是美国消费者必须面对更高的价格,购买更少的东西。这对中国的生产商未必是好消息,但对美国的消费者肯定是坏消息。---郭凯《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10、 中国的外汇储备可不是用来换成人民币,人民币是中国自己印的,用不着花外汇储备来换自己能印的东西。中国的外汇储备最终是要用来进口东西的,从原材料,到制成品,到各种技术,人民币升值本身丝毫不会减少中国手上外汇储备对这些东西的购买力。---郭凯《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11、 持续的低息、低汇率,再加上低排放成本和低能源成本,彻底扭曲了中国的产业结构。这种扭曲的一个集中体现就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极度地资本密集、能源密集、污染密集,却不创造足够的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把中国的经济总结为“能耗过度,人耗不足”一点都不过分。---郭凯《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12、 如果政府机会主义,老百姓就不会相信政策的长期性,所以也会机会主义,行为短期化。一旦老百姓的行为短期化,“情况”就总是会变化,迫使一直看“情况”改变政策的政府重新调整政策,也就是更加机会主义。---郭凯《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13、 看到价格涨了,一个自然的反应就是不让价格涨,所以就有了价格干预。这在计划经济多年、一些重要商品价格仍然被管制的中国是一个容易被接受的政策选择。而且,任何一个通货膨胀的环境下,一定都有奸商囤积居奇、巧妇没米下锅的故事,让价格干预似乎也有了道义基础。---郭凯《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14、 那欧元区的单一货币,这种终极的固定汇率是不是也算操纵汇率?事情的关键是,中国选择固定汇率,最直接的代价就是人民银行不得不在任何时点都按照固定汇率买进(或者卖出)美元,就像王二一直按照1:2的酒水比例兑酒一样。---郭凯《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15、 在整个货币史上的绝大多数时候,货币政策都是通过调节数量来进行的。从调节数量到调节价格的货币政策之所以被当做是一种进步,原因之一恰恰就是因为价格调节比起数量调节而言更精确。---郭凯《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16、 当我们讨论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的时候,更要关注的是消灭不合理、不合法的分配不均,而不是分配不均本身。而在分配不均难以避免时,出台保护低收入群体的公共政策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了。---郭凯《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17、 收入分配是针对收入这样一个流量概念而言的。收入,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在给定的时间里能挣多少钱,这里面包含工资、红利和其他各种现金流入。财富分配则是针对财富这样一个存量概念而言的。财富,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在某个时点有多少财产,这里面包含现金、股票、房产和其他各种资产。---郭凯《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18、 保持价格浮动等于削弱了发改委的定价权,利润上缴必然得罪中石油、中石化,因此在政治上这恐怕属于愚蠢至极的方案。但这不是说明这个想法本身是错的,而恰恰说明了改革需要有远见和勇气:不得罪人,没有远见,就很难有真正的改革。---郭凯《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内容简介

王二是谁?

是你,是我,是他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王二是虚构的人物,在书里,他一会儿是佃农,一会儿是进城的打工仔,一会儿又成了小企业老板或写字楼里的小白领,他是中国普通大众中的一员。王二买火车票,卖粮,盖房子,装修,记账,打工,开公司,上三险一金,去香港打酱油……通过王二有趣的故事,作者把中国重大的经济问题信手拈来,把本来深奥的经济学原理活灵活现地呈现给普通读者。

(www.61k.com)

小到超市购物,大到买房置业,我们每天都在做出经济决策,朦胧中也都感觉到自己的决策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但究竟是如何受到影响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比如,人民币升值让普通人的财富增加还是缩水?中国外汇储备越来越大,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样的问题,经济学家也未必全搞得清楚,更别提给普通老百姓说明白了。郭凯却用王二的故事轻松地说清楚了,他具备那种洞穿池底的本事。

本书平实、有趣、清晰、简洁、深刻,对于大众和经济学界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高质量的经济学通俗读物,在大众读者、财经圈、媒体界、知识圈都能取得广泛的影响和认可。

【名家推荐】

郭凯是我最喜爱的经济学作者。与很多经济学作者不同,他不立场先行,讲道理总是娓娓道来,既不意图取悦政府,也不意图谄媚民众。他善于引用家常事例来讲解经济学知识,但浅显的语言后面又隐藏着严密的逻辑和深厚的功底。在他的作品中,观点的说服力恰恰来自于对知识的审慎,思想的自由又恰恰来自于对立场的节制。阅读郭凯让我再次确信,掌握知识可能令人变得傲慢,但掌握更多的知识总是令人变得更加谦逊。

——《民主的细节》《送你一颗子弹》作者刘瑜

王二的经济行为,就是张三、李四,还有你、我、他的经济行为。所以,关于王二的经济学,也就是关于张三、李四,还有你、我、他的经济学。

——着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

很多经济的问题,经济学家也未必全搞得清楚答案,更别说给普通老百姓说明白了。郭凯却用王二的故事,轻松地说清楚了。……郭凯具备那种洞穿池底的本事。

——着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 姚洋

郭凯是愿意与大众对话并知道如何与大众对话的经济学者。通过发生在王二身上的生活故事,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郭凯如庖丁解牛般揭开了经济现象的神秘面纱。文章风趣幽默、逻辑清晰、环环相扣,有助于门外汉了解经济学的分析逻辑和方法。

——《华尔街日报》中文版总编 袁莉

作者简介

◎ 刘瑜(《民主的细节》《送你一颗子弹》作者):

郭凯是我最喜爱的经济学作者。与很多经济学作者不同,他不立场先行,讲道理总是娓娓道来,既不意图取悦政府,也不意图谄媚民众。他善于引用家常事例来讲解经济学知识,但浅显的语言后面又隐藏着严密的逻辑和深厚的功底。在他的作品中,观点的说服力恰恰来自于对知识的审慎,思想的自由又恰恰来自于对立场的节制。阅读郭凯让我再次确信,掌握知识可能令人变得傲慢,但掌握更多的知识总是令人变得更加谦逊。

◎ 周其仁(着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王二的经济行为,就是张三、李四,还有你、我、他的经济行为。所以,关于王二的经济学,也就是关于张三、李四,还有你、我、他的经济学。

◎ 姚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透过王二时而平淡、时而光怪陆离的故事,郭凯把中国重大的经济问题信手拈来,把本来深奥枯涩的经济学原理活灵活现地呈现给读者。郭凯具备那种洞穿池底的本事。

◎ 袁莉(《华尔街日报》中文版主编 ):

郭凯是愿意与大众对话并知道如何与大众对话的经济学者。通过发生在王二身上的生活故事,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郭凯如庖丁解牛般揭开了经济现象的神秘面纱。文章风趣幽默、逻辑清晰、环环相扣,有助于门外汉了解经济学的分析逻辑和方法。

【郭凯】

最受喜爱和认可的在青年经济学者。长于把深刻严密的经济学逻辑和幽默轻松的讲述方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本书《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就是一个最好的诠释。

先后获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学家,现在中国人民银行供职。

其博客《经济笔记》风靡海内外,是最受欢迎的经济学博客。出版过《一沙一世界:郭凯经济学札记》

二 :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61k.com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作者:曲豆

来源:《现代工商》2012年第08期

郭凯,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电子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专注于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问题的研究,专业方向为国际金融和中国经济,现就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之余,亦笔耕不辍,撰写的经济评论屡屡见于《瞭望东方周刊》,《华尔街日报》等主流中文报刊和网络。其博客《人渣经济笔记》风靡海内外,是互联网经济学博客中的翘楚。2011年1月出版新书《一沙一世界:郭凯经济学札记》。

人说《王二的经济学故事》是郭凯写给每个中国人看的经济学故事。这本书是作者把多年来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发表的专栏文章结集成书,取名《王二的经济学故事》。乍一听,书名还挺有意思。王二到底是谁?其实,王二是小说家王小波作品中的人物,而在郭凯读大学的年月,正是王小波的小说风靡之时。所以,当郭凯想要为他的经济随笔的主人公起个名字时,王二就成了最自然的选择。在郭凯的书里,王二有很多角色,一会儿是佃农,一会儿是进城的打工仔,一会儿又摇身一变,成了小企业老板或写字楼里的小白领,总之,他是中国最普通最大众的成员之一。王二买火车票,卖粮,买地,盖房子,装修,记账,打工,开公司,去香港打酱油……慢慢地郭凯将王二的邻家形象拓展到经济学的方方面面,在货币政策、汇率政策、房价博弈等等经济热点的讨论中。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分为八章,从春节买火车票开始谈分配问题,一直到最后从减肥谈欧洲债务,涉及房价、汇率、中国发展模式等等方面。这些在报章和网络上终年争吵不休的话题,在这本书里都可以找得到相应的解释。而且,郭凯把复杂的经济系统简化为王二这个个体,把经济问题还原为工资和就业、生产和分配、厂商和消费者等几种基本模式。每篇文章前半部都是一个以王二为主的小故事,后半部分深入展开,讲解相关的经济学知识。这样就完全避免了现实中各种纠结的细节,使得经济学的脉络清晰呈现出来。许多争议性的话题,郭凯未必能够提供一个解决方案,但是可以让你看到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以及为什么争议维系了那么久。

比如,在《卖粮的困惑和外汇储备缩水》这个故事里,郭凯用王二卖粮的故事把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汇储备价值的影响说清楚了。过去,国家从王二那里低价收粮,一毛多钱一斤,但王二省吃俭用,也存下了25000元的现金。后来,国家照顾农民,把价钱提高到三毛钱,别人都说是好事,王二却犯疑惑:撂在过去,他的存款可以买20万斤粮食,现在才能买8万多斤,他的存款的实际价值岂不是缩水了吗?王二的存款就是中国的外汇储备,国家的收购价就是人民币汇率;王二对他的财富缩水的担心就是我们中的许多人,包括许多经济学家对外汇储备缩水的担心。郭凯是如何说服王二的呢?读者读了《卖粮的困惑和外汇储备缩水》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61k.com

又比如在《保证不涨的菜价和房地产?限价令?》这个故事里,王二是一个小区卖菜的。由于菜价上涨,王二卖菜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小区里的顾客都纷纷抱怨。王二压力很大,一咬牙决定,在未来一个月里,保证菜价不涨。之后的几个星期里,王二分别进到便宜的山东菜保证有钱赚,顾客还点头称赞;第二个星期菜价上涨,王二按照承诺没有涨价,卖一斤菜倒贴钱,但是顾客很高兴;第三个星期,王二决定不涨价但是也不卖,象征性进一点菜,之后有顾客询问就说卖光了,但是维持一个星期后,王二决定换个法子;第四个星期,王二干脆进一批不新鲜的菜,价格还是不涨,顾客只能吃哑巴亏。不过王二总算是熬过了这承诺的一个月。郭凯意在说明在2011年的房地产调控中,各地纷纷出台所谓的楼市“限价令”。最引起争论的部分,是绝大多数城市设置的价格目标不是下降而是上涨不超过某一幅度,这一幅度通常是当地的GDP或者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很多人觉得这是地方政府没有调控的诚意。

而《王二打酱油的故事》也很简单,说清楚了一价定律和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

王二是个精明人,他发现隔壁李村的酱油比王村的便宜20%,因此他舍近求远去李村打酱油。结果,他的小聪明被大家识破了,大家都去李村打酱油。很快,李村的低价酱油买完了,也开始卖高价酱油。

人民币对港币通过美元基本上维持了固定的汇率,内地的物价这几年涨得快,因此有些人到香港打酱油。郭凯告诉我们,不能期待香港物价一直低于内地,香港物价一定会涨,直到以人民币计算跟内地物价持平。当然,个人感觉这里还有一个税费的问题。

以上只是《王二的经济学故事》里的一小部分故事。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生活化中遇到各种问题,社会上的各种经济现象,郭凯都能通过王二的故事生活地说给大家听。正如他自己所说,“针对国内的热点问题,用讲故事的方式,或是表述一个观点,或是澄清一种误解,或是提供一个思维的角度。”他选择的方式就是一个谁都能听懂的方式,突出事情的关键所在。这种尝试是实在的,也是善良的。

如果你有兴趣,不妨也尝试看看。一本能打动你的经济学读物。

1、一直是郭凯的粉丝。一方面因为是同龄人,他的理智和清晰,对现实中重要问题和关键因素的把握,是我一直努力却很难做到的。另一方面同为经济学从业者,他讲故事的能力,让我和周围一些朋友很是佩服。尤其是在收入分配和宏观经济这块,理论模型多多,但讲起故事,即便是许多老教授也无从入手。

——蓝荷

2、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作者能在日常化的问题切入,让你明白其中最深刻和隐秘的经济学道理。作者的笔力、观察力和描述一件事情的能力,可谓炉火纯青。强烈地要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你一定不会失望,因为这本书属于每一个要了解中国当下的人! ——雪月清水

三 : 锤子的“情怀经济学”:有故事的手机就是好手机?

情怀 锤子的“情怀经济学”:有故事的手机就是好手机?

5月20日晚,罗永浩在锤子的手机发布会上。[www.61k.com)在两个多小时的产(dan)品(kou)介(xiang)绍(sheng)之后,他说:“尝试努力去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是我们启动这个公司的初衷。通过处心积虑地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来获取利润,而不是通过处心积虑地获取利润来获取利润。”

然后,大屏幕上放出这个中年胖子在工作台前埋首钻研的照片,字幕闪出:我不是为了输赢,我就是认真。舞台上的老罗没有说话,转过头,长舒了一口气,迎接发布会最后的掌声和喝彩。

同样在场的3G门户手机频道主编陈欢则代表了另一批并不买账的人,“我对这句话倒没什么感觉,可能是要他的粉丝才能理解他的这种情怀吧。锤子手机我觉得就,还……好……吧……因为我看的产品比较多,我们拿到机器之后觉得有些细节还需要改善,并不是像他所说的那么完美。”

其实,在锤子孕育的两年里,包括罗永浩在内的很多人从来不把它仅仅一部手机而已。可以说,从一开始,它就被赋予了某种价值观,或者说,“情怀”。这一直是重要的附加值,甚至超过了产品本身。

拥有罗氏情怀的锤粉

“抱歉,这不是摩托,是哈雷!”死忠哈雷迷的名言如今有望被拷贝到国产手机界:“这不是手机,是锤子!”那些对“脑残粉”们心怀鄙夷的“理性人士”则语带讥讽:“抱歉,这不是锤子,是情怀!”3000元的情怀,贵不贵?

尽管老罗一再强调,不能指望粉丝买你的手机产品,而是要“让用户成为你产品的粉丝”,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一大批为锤子买账的人都是追随老罗这个人而来。

“锤子的用户群体,首先就是罗永浩的粉丝。我后来想了一下,如果没有罗永浩这个人的话,他的锤子手机可能也就那样了。” 3G门户手机频道主编陈欢说。

发布会当晚11点,在距离会场6.1公里的清华科技园,姜小鱼和他的同事刚刚看完发布会直播,边聊锤子边等电梯下楼。

数据显示,当晚登录优酷观看发布会直播的人次累计高达274万,最高同时在线近33万人,创下了中国科技类活动史上累计观看直播人次最高,同时在线观看直播人数最高两项历史纪录。

“一定要买啊,因为有情怀在里面,就是为了最后那句‘认真’我也要买!” 一个其他部门的同事自动加入了姜小鱼和同事们的讨论。姜小鱼并不认识他,但看样子也是刚看完发布会出来。姜小鱼心想,这就是传说中的脑残粉吧。

“我不是为了输赢,我就是认真。”在发布会当晚,这句话就已经出现在很多人的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里。而在深夜观看完接近三个小时的现场视频,一如既往地被老罗感动、鼓舞之后,国企高管李竞就决定去预订一部锤子手机,作为犒劳自己的礼物。这位老罗的忠实粉丝如此看待这位文化明星的跨界作品。“老罗做的这个事挺有意思,3000块钱又不多,我打算买一部支持一下。”当然,目前在用iPhone的她表示“不是很懂”,但是,“我觉得有故事的手机就是好手机。”

在智能手机时代来临之前,大概极少有人会想到,手机业会成为“粉丝经济”的“重灾区”。“粉丝经济”本来是专属于唱片、影视等文化产业的。手机业粉丝经济化,是因为手机的智能化使手机不再仅仅是一个通讯工具,而是变成人的身体与精神的延伸,被高度人性化了。手机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物质功能,成为一种彰显精神与个性的文化产品。

当然,以粉丝经济模式来做手机,即使在中国,罗永浩也不是先驱。既有炙手可热的小米,也有先驱魅族黄章。黄章是个性十足的疯魔极客,高中辍学,当过厨师,热衷于泡论坛,在网上拥有大量疯狂支持他的粉丝,“互联网思维”、粉丝模式使魅族一度异军崛起。

黄章的形象让人想起一个痴迷于无线电的隔壁电器修理店的店主。接他棒的雷军则是高大上的“学院技术派”,是出身名校的技术专家、行业大61阅读时代,这些人显现出有别于理科生的另一种思想维度,而锤子手机的高调发布,让这群人再次引起关注。有趣的是,以罗永浩为圆心,无论是创业还是生活,这批聚集在北京的野心万丈的家伙之间存在着交集。

文艺青年闯京城

黄章晋、罗永浩、唐岩,文科生创业潮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位—在北京相遇前,他们的生活不存在有形的交集。作为最小的一个,唐岩走的是一条传统的升学之路。作为最老的一个,黄章晋辗转各媒体之间,自封“较资深新闻民工,资深网民,长期不明真相围观群众”;当然,高二就退学,摆过地摊、开过羊肉串店、倒卖过药材、走私过汽车的朝鲜族人罗永浩,无疑还是最富传奇性质的一个。

2001年,刚从成都理工大学建筑系毕业的唐岩还在湖南娄底的一个建筑公司当工程监理,没事喜欢写写小说,发发评论。那是一个湖南网吧老板建立的本地小社区,和唐岩同期活跃在这个社区的,还有“魔鬼教官”黄章晋。某次,唐岩写文吐槽某本书写得多烂,黄章晋看到了,“嘿!这个人有意思”。这算是两人的第一次交集—在无形的互联网上。

2003年,唐岩被当时的网易总编李学凌招进了网易,24岁的湖南娄底小青年从此闯荡京城,一做八年,一路从评论频道主编、奥运频道负责人做到新闻中心总监、总编辑。在网易,唐岩招人时最看重的是一个人做新闻的原始冲动,“其余都是次要的。当你看到一个地方楼塌了,艳照流出,会不会兴奋地从椅子上跳起来?”

此时,33岁的网友黄章晋也从娄底来到北京,先后担任《青年参考》的副主编、《凤凰周刊》的执行主编等职。两人的生活轨迹越走越近,经常一起吃饭。“不一定是大餐,可能就随便吃点快餐,一聊就聊一晚上。”黄章晋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2006年,在王小山的介绍下,黄章晋认识了当时还在做61阅读易前同事、以稳重见长的方三文对此评价说,“唐岩有很多暴发户故事,就是一下子牛逼,有钱了,感受复杂呗。他性格本来就比较奇特,加上暴发,更加奇特了。就是说啥都要占理,一个什么巴基斯坦问题他也要占理,明明是他错了……”

文科生以何取胜?

实际上,在今天,各互联网巨头公司的高管离职创业不算稀奇。除“网易流”外,还有著名的阿里系(孙彤宇,天使投资人,投资博卡思教育软件、盒子世界,原淘宝网总裁;卫哲,嘉裕基金董事长,好耶集团独立董事,原阿里巴巴CEO;吴炯,凤凰投资有限公司创始人,北极光创投合伙人,原阿里巴巴CTO兼中国雅虎CTO;李治国,阿米巴资本合伙人,原阿里巴巴云计算中心资深总监,口碑网CEO;冯大辉,丁香园CTO,原支付宝数据架构师)、搜狐系(古永锵,优酷土豆集团CEO,原搜狐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龚宇,爱奇艺CEO,原搜狐首席运营官;陈一舟,人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原搜狐副总裁;周云帆,空中网创始人、现北京昌平区委常委,原搜狐总经理/执行副总裁;黄继新,知乎联合创始人、COO,原搜狐财经频道主编)等等—稀奇的是,拼不过技术、读不懂参数的“文科生”在进军IT业时,究竟以何取胜?

“决定产品成功与否的顶层,是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在它之下,才是实现方式,这方面肯定是学技术的人有优势。我们学文科的,要克服这个障碍就难多了。”方三文在创业初期组建的i美股是一家媒体公司,技术只是其实现手段,之后他放弃了自己做内容,转型成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即目前的雪球财经。“这个时候,工程师和产品经理变成了主力。组建这样一个团队,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虽然方三文认为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和学什么出身没有关系,但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相比理科生的格物致知,文科生在人文情怀上似乎更胜一筹。

唐岩在网易做专题策划时,常会指点编辑们,取标题时,多个字少个字,流量就会产生大幅变化。直到现在,当年的网易同事曾理还佩服唐岩“懂人性”—网易的“有态度”口号,也是唐岩提出来的。

当初做陌陌时,总有人问唐岩,你为什么要和陌生人聊天?“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为什么要和熟人聊天?”唐岩发现,在一线城市,外来者已成为大多数,而他们在城市里的社交关系仅限于同事圈和行业圈,“这对于一个健康的社交网络而言,是很不人道的,也是很不能被满足的。和合适的陌生人交流,对我而言,是一个刚需。”

“互联网在很多时候不需要真正站在技术的前沿,更主要的,是对于商业模式、对于市场的理解。做开发工程师,是一种比较死板的体力活,并没有太多的创造性。项目最关键的地方,还是它的设计,设计的核心则是对商业、对市场、对人的理解,甚至是对时尚、对比较好玩的东西的理解。”李铁认为,这对有创造力的文科生、媒体人来说,恰恰是最大的优势。

本文标题:王二的经济学故事-郭凯小说《王二的经济学故事》经典语录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507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