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苏东坡与苏小妹的故事-苏东坡与吴山酥油饼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7-12-01 所属栏目:苏东坡和苏小妹的故事

一 : 苏东坡与吴山酥油饼的故事

吴山酥油饼为杭州传统名点,由油面叠酥精制而成。色泽金黄,层酥叠起,上尖下圆,似座金色小山;上覆白糖,如皑皑白雪。不仅造型美观,品尝起来酥脆而不碎,甜香而不腻,老幼皆宜,名闻中外。

(www.61k.com)

吴山酥油饼又叫“蓑衣饼”,传说这饼名还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取的呢。

吴山酥油饼 苏东坡与吴山酥油饼的故事

从前,吴山顶上有爿夫妻点心店。夫妻俩为人老实,虽然店小,本钱少,还是不惜工本,每天做点油饼,供应上山来游览观景的客人。他们做的油饼与别家不同,香酥多,薄而脆,人人爱吃,生意十分兴隆。

一天,苏东坡公余兴浓,身披蓑衣,脚登芒履,手拄拐杖,带上两名老卒,冒雨来游吴山。他一步一杖来到山上,只见很多游山的人喜滋滋地在吃油饼,不禁感到腹中饥饿,也到店里买了几只。又向店里借了一张小竹椅,坐在野花点点的草地前,解下腰间酒葫芦,一口酒,一口饼,一边俯瞰西湖,一边眺望钱江,细细品尝起来。只见这油饼看上去油丝丝,闻起来香喷喷,一上口松脆脆,味道特别美。苏东坡一连吃了三只,即兴吟了一首小诗:“野饮花前百事无,腰间唯系一葫芦。已倾潘子错著水,更觅店家为甚酥?”

苏东坡吃得味美,便问店家:“如此好的酥饼,有何美名?”

店家回答:“山野小吃,要什么美名!”

苏东坡仔细看看这种饼,一层层,一丝丝,像身上披的蓑衣一样,便随口说:“好个山野小吃,既不要雅名,就叫它‘蓑衣饼’吧!”

跟随苏东坡的老卒听了忙对店家说:“恭喜你们,恭喜你们,太守给这饼取名‘蓑衣饼’啦!”

店家夫妇一听,才知道这个吃油饼的人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杭州太守苏东坡,忙过来连声道谢:“谢谢苏大人,为山野小吃取了这么美的名字!”

从此,吴山蓑衣饼声名远扬。“蓑衣饼”

与“酥油饼”三字字音相谐,此饼本身又油又酥,后来,大家就叫成“酥油饼”了。

二 : 苏东坡与苏小妹的故事!

一天苏东坡拿妹妹的长相开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额凹眼是: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嘻嘻一笑,当即反唇相讥:
一丛衰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
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这诗讥笑的是苏轼那不加修理、乱蓬蓬的络腮胡须。女孩子最怕别人说出她长相的弱点,苏小妹额头凸出一些,眼窝一些,就被苏轼抓出来调侃一顿,苏小妹说苏轼的胡须似乎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再一端详,发现哥哥额头扁平,了无峥嵘之感,又一幅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远,整个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喜孜孜地再占一诗: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轼一听乐得拍着妹妹的头大笑不已。苏家兄妹戏谑起来,可说百无禁忌,常常是语带双关,任你想象。

--------------------------------------------------------------------------------

兄妹戏谑粗俗联

有年冬天,雪后初晴,苏轼披一件大裘袍坐在向阳的地方晒太阳,风吹过,裘毛拂动,苏小妹在旁边走过,看到这一景象,当即说道:“风吹裘裘毛乱动。”说完笑眯眯地看着苏轼傻笑,一副得意的神气。她所站墙角的墙壁上正好也结了些冰雪,此时在太阳的照射下,融化的雪水,顺着墙壁直往下淌,苏轼想也不想,顺口就说:“阳照壁壁水直流。”苏小妹虽还年小,但已初解人事,当即羞红了脸,狠狠地看了哥哥一眼,飞快地跑开。

还有一次,苏小妹正蹲在井边剖鱼,苏东坡从外回来,骑马经过,一见,立即说道:“妹妹剖鱼,蹲下来一剖两半!”苏小妹犹豫了一下,但终(www.61k.com]究忍不住,将头微微扬起,半羞半嗔对哥哥说:“哥哥骑马,跨上去又加一鞭。”

有一天,苏小妹拿着一根老丝瓜对东坡晃悠着说:
我说一个藏尾联:老丝瓜殃似()
苏东坡一指池塘:新荷叶卷如()
兄妹二人会心大笑。

--------------------------------------------------------------------------------

苏东坡有许多和尚朋友,宋代理学盛行,提倡明心见性之余,也使女性的地位大大下降,女子的人格饱受压抑,除大力提倡女子裹脚之外更要求女子话不高声,笑莫露齿,天天就躲在闺房中习那女红,出嫁的那天头上都还要顶一块红布不让别人看见。苏家是读书人家,见识有别,另外与苏东坡交往的那些和尚是四大皆空,所以苏东坡与那些和尚交谈玩笑的时候,并不干涉他那伶牙俐齿的妹妹在中间搅和,管她雅致也好,粗野也好。

一天,苏东坡跟一群和尚出外游玩,苏小妹亦步亦趋地跟着,突然看到一个和尚在江中游泳,载沉载浮,碧波中就好像一个光溜溜的圆球滚动不已,苏小妹少见多怪,看得兴致盎然,谩声说道:“清江水中洗和尚,浪滚葫芦。”跟在她后边的一位主持僧也是个爱开玩笑的,当即对道:“碧纱帐内坐佳人,烟笼芍药。”这一下扯开话题就不止不休,苏小妹不甘示弱,再出一联:
“僧眠锦被,万花丛中一葫芦。”
主持立即对道:“女对青铜,半亩塘中两菡萏。”
苏小妹一时为之语拙,正无可奈何,抬头望见江心有个和尚在撑船,话题一转:
“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
这联有些难处,它是从“影子”落笔,必须要以“影子”对答才能贴切,主持不由得仔细推敲,终于说道:
“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
苏小妹不甘心,再次发难:
“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江心千佛手。”
这次苏小妹遇到了对手,主持僧迅速对道:
“一个佳人望月,人间天上两蝉娟。”
在苏东坡众多的和尚朋友中,佛印是关系最密切的一位,他和苏小妹斗口也就百无禁忌。一天佛印戏谑地对她说:“我有一联,敢请女施主对答”联语是:
“一女孤眠,纵横三只毛眼。”
苏小妹是个女子,佛印知道她从来争强好胜,与人对联从不服输,这次就选了这么一副充满黄色情调的想逼苏小妹无法开口,谁料到苏小妹从来顽皮大胆,早和她哥哥对过类似的联语,根本就不觉得怎样,虽然开始难免有些脸红,但一想到你出家人都敢说,我又有什么不敢说的,便对道:
“二憎同榻,颠倒四个光头。”
佛印连连摇头,自认失败,连赞苏小妹锦绣心机,才思敏捷。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和尚在林中打坐,日移竹影,一片寂然,很久了,佛印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酷似佛祖。”苏东坡心中欢喜,看到佛印的褐色袈裟透迄在地,对佛印说:“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粪。”佛印和尚微笑而已。苏东坡心想这回让佛印和尚吃了一记闷亏,暗暗得意,禁不住悄悄告诉苏小妹,想不到苏小妹却说:“哥你又输了,试想佛印以佛心看你似佛,而你又是以什么样的心情来看佛印呢?”

三 : 苏东坡的自傲与李白的自知

苏东坡的自傲与李白的自知

赖 建 青

李白和苏东坡,各为唐诗宋词的杰出代表人物。

从对作品的喜爱来说,我更喜欢东坡的豪放和大气;而若论其人,我则更喜欢李白的自知。

有先贤云: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东坡有傲骨也有傲气,而李白有傲骨更有自知之明。(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据传,苏东坡有一次到丞相王安石宅第,恰逢主人不在。东坡看到书房桌上有一首未写完的诗,便上前去看,见纸笺上只有“昨夜西风过院庭,吹落黄花满地金”两句,墨迹尚未干,显然是王安石偶有急事,没能写完便出去了。

看见这两句似乎不合常理的咏菊诗,苏东坡随即提笔续上了“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然后转身离去。直到后来被贬黄州,看到在西风中纷纷飘落的秋菊花瓣时,他才知道花卉种类繁多,世界无奇不有,王安石写的是黄州的菊花,是自己孤陋寡闻却自以为是地给他续诗。

其实,改诗被贬是苏东坡的傲气所致。

王安石是北宋名相,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与保守派苏东坡截然不同的是他还是矢志不渝的改革家。两人之间不但政见不同,而且苏东坡心里对王安石的才学见地也不服气。

“宁可枝头抱香死,不随落叶舞秋风。”

若是当时苏东坡冷静地想一想,作为才华横溢的饱学之士王安石不会连菊花不落花瓣的习性也不知道,他不可能轻易落笔作诗,而正是自己的傲气才导致了改诗被贬的后果。

关于李白的傲骨有很多的传说,如醉草吓蛮书时让太尉磨墨、国舅脱鞋;不愿朝中为官、但乞金牌沽酒以及填梨园词时让贵妃调羹醒酒等等。他也曾有诗云:岂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令我不得开心颜。

诗人愤世嫉俗的傲骨跃然而出。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而最值得称道的是这位诗仙酒仙不恃才傲物,有自知之明。当李白第一次登上黄鹤楼,壮丽的景色让他陶醉,而正当要即兴赋诗时却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看完崔颢的诗句,李白立刻清醒地知道,自己不可能写出超越崔颢的诗句,于是慨然挥毫,写下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的两句诗。

作为朝野尽知四海闻名的“诗仙”,在名气远远不如自己的崔颢诗面前能够避让能有自知之明,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必须有博大的胸怀才能做到,而李白却做到了,这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李白不但能客观公正地看待别人的优秀作品,而且能借鉴吸收其精华为己所用,后来他曾仿崔颢的诗韵作《登金陵凤凰台》一首: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古语曰:人贵在有自知之明。

其意思是说有自知之明的人方才为贵,可在现实生活中像李白这种能有自知之明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李白辞世后,葬于采石江边,慕其诗名而来吊唁的人千百年来络绎不绝,许多人还在墓前题写诗句,名为悼念,其实是以能为这位“诗仙”题诗而为荣耀,而大都是平庸之作。这种没有自知之明的举动难以制止,延续了很久。直到明代,有位名叫梅之渙的实在看不下去,便在墓前题了一首诗: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诗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首诗尖刻地嘲讽了那些没有自知之明的人,自此,在李白墓前题诗的现象方才得以遏止。

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有傲骨无傲气是一种修养,而能有自知之明则更是难能可贵的境界。

本文标题:苏东坡与苏小妹的故事-苏东坡与吴山酥油饼的故事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447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