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巴普洛夫条件反射-3巴甫洛夫条件作用理论

发布时间:2017-11-12 所属栏目: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一 : 3巴甫洛夫条件作用理论

在伊万·巴甫洛夫(Ivan P.Pavlov,1849-1936)看来,重要的是引起反射的刺激,反射之后的结果是没有任何理论上的意义的。这样,尽管巴甫洛夫和桑代克都在分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练习,但他俩对形成这种联系的程序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解释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可以用下列程式来比较巴甫洛夫与桑代克的实验程序:

由于巴甫洛夫的无条件刺激(UCS)和桑代克强化刺激(S’)呈现的时间和所起的作用不同,前者可以说是一种刺激辨别学习,后者则是通过强化刺激加强刺激-反应的联结。根据他的实验,概括出以下几个学习律。

1. 习得(aquisition)律:巴甫洛夫条件作用的基本特征,是通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 激的配对引起条件反射。他还系统研究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对形成条件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无条件刺激在条件刺激出现之后的0.5秒时呈现,确立条件反射的效果最好。

2. 消退(extinction)律:消退是指条件刺激多次重复而不伴随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射 逐渐削弱直至消失的过程。自发恢复的反射,只要有几次不伴随无条件刺激,就会迅速消退。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种主动的抑制过程;自发恢复的生理基础是抑制的解除。此外,不同的条件反射会有不同的消退速度。

3. 泛化(generalization)律:某一种条件反射一旦确定,就可以由类似于原来条件刺 激的刺激引发。刺激与原来的条件刺激越相似,引发条件反射的可能性就越大。

4. 辨别(discrimination)律:通过辨别学习,有机体选择地对某些刺激作出反应,而 不对其他刺激作出反应。在条件作用中,辨别与泛化是相反的过程。

5. 高级条件作用(higher-order conditioning)律:可以用其他各种刺激来替代原来的 条件刺激,以唤起已确定的那种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把比较精确而又客观的方法引入对动物学习的研究,而把生理与心理同意起来,对高级心理活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从而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巴甫洛夫学说与美国行为主义是有区别的,但两者也确有许多共同之处,都试图以科学的方法清除唯心主义的观点,都注重物质刺激在引起有机体行为反应中的作用。从哲学是那个讲,两者都应归入机械唯物主义的范畴。

巴甫洛夫 3巴甫洛夫条件作用理论

二 : 巴普洛夫条件反射解说

61阅读/ www.61k.net

巴普洛夫条件反射 巴普洛夫条件反射解说

什么是巴普洛夫条件反射?
巴甫诺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是通过一个实验来说明的,巴氏在实验中先摇铃再给狗以食物,狗得到食物会分泌唾液。

狗是如何变疯的
20世纪初,在俄国一间动物实验室里,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实验正在进行。实验者在屏幕上分别打出圆形和细长型的椭圆形的图形。当一条被实验的狗看到圆形时,实验者就给它喂食;当狗看到的是椭圆形时,则不但不给它喂食,还要对它实行点击。

这样的实验进行过几次以后,狗只要看到圆形出现,就会显得很兴奋,口腔里会自动分泌唾液;当遇到椭圆形时,则情绪烦躁,惶恐不安,口腔中也没有唾液出现。

当这种关系建立起来后,实验者开始改变圆和椭圆的外形,使圆形越来越像椭圆形,椭圆形越来越像圆形。

狗不断地学习在圆和越来越圆的椭圆之间进行区别,直到椭圆的轴率为7:8。助手接着再试更圆的椭圆,使其轴率变成8:9.这时,令人不可思议的情景出现了:此前一直非常安静的狗开始在其所站的位置上尖叫起来,四下扭动,用牙齿咬掉对皮肤进行机械刺激的仪器,甚至把连接动物室与观察室的管子也咬破了。

那条狗因为再也无法准确地辨识圆形与椭圆形,终于“疯”了。

进行这项实验的是俄罗斯著名生理学家伊凡·巴普洛夫。

巴普洛夫与经典条件发射
巴普洛夫在一次偶然的观察中发现,狗在不喂食时,也会分泌出胃液和唾液。比如,还没到达正式的喂食时间,只要看见喂养者或听到喂养者的声音,就会分泌胃液和唾液。

是什么原因引起狗仔没有食物时也产生分泌液呢?当时一种想当然的解释是,狗很聪明,它“意识”到快到吃饭时间了,于是自动产生分泌物,就像人到吃饭时间一想起美味佳肴就流口水一样。

真的如此吗?出于科学家的敏感和好奇心,巴普洛夫决心搞个明白。

巴普洛夫买来一条漂亮的花狗,在狗的唾液体上做了一只简单的小囊,将其挂在高处,并导入一个收集和记录的装置。第一步是训练狗能够长时间地站在桌子上一动不动,方法很简单,只要它站在桌子上长时间不动,就给它喂食,并亲昵地抚弄它;反之,若跳来跳去或跳下桌子,则电击它。

经过训练,这条花狗往往不等人命令就自己跳到桌子上,极有耐心地站在上面,脖子上松松地挂着套圈,连接在一些检验装置上。对狗的第一步训练完成后,巴普洛夫让狗站在桌子上,面墙而立,但墙上开有一扇窗户,前面放有一只喂食桶,食物可通过机械装置在室外直接倒进该桶。

实验开始了:食物一到狗的口里,其唾液即自动溢出。由于这是一种不需要培训的反射,巴普洛夫将食物叫做“非条件刺激”,将这种唾液反应叫做“非条件反射”。

接下来,巴普洛夫在为狗喂食时不让狗看到喂食者,而是通过摇铃或按蜂鸣器发出响声,这种响声过5——30秒钟以后,再将食物倒进喂食桶。

巴普洛夫注意到,起初铃声或蜂鸣器声只会引起一般反射——狗竖起耳朵——但不会出现唾液液反射。但在几轮实验以后,仅这种声音就可以使狗的唾液自动溢出。按巴普洛夫的说法,声音已变成引起唾液反应的“条件刺激”,唾液反应则已成为声音的“条件反射”。

为了进一步研究狗的反应,巴普洛夫及其助手们变换出各种花样对狗进行刺激,有时用声音,有时利用灯光,有时用气体,有时用物体碰触,有时用特殊的语句,等等。几乎在所有情况下,中性刺激都可变成条件条件刺激,只是其难易程度、反应时间略有不同。实验表明,高声的蜂鸣器仅需一次,物体碰触需要5次,灯光刺激需要10次,而中性气体(非食物气味)需20多次才能成为条件刺激。

巴普洛夫指出,非条件反射,比如将食物放进嘴里时出现的唾液反应,是大脑反应,是存在于脊柱或下脑中枢中的感觉和运动神经之间的直接联系。相比较而言,反射条件,比如听到铃声或其他中性刺激的声音时出现唾液现象,是条件过程在大脑皮层里建立新的反射通道的结果。

现在知道什么是巴普洛夫条件反射了吗?在实际生活中和教育实践中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训练而建立条件反射来改变身体的反应,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或培养有益的兴趣与爱好,或消除不良的嗜好等。例如,有人建议采用催吐剂来戒酒,即饮酒与催吐剂相结合,当形成条件反射以后,饮酒就会引起呕吐,于是就厌恶饮酒。

三 : 巴普洛夫条件反射的科学解说

狗是如何变疯的

20世纪初,在俄国一间动物实验室里,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实验正在进行。实验者在屏幕上分别打出圆形和细长型的椭圆形的图形。当一条被实验的狗看到圆形时,实验者就给它喂食;当狗看到的是椭圆形时,则不但不给它喂食,还要对它实行点击。

这样的实验进行过几次以后,狗只要看到圆形出现,就会显得很兴奋,口腔里会自动分泌唾液;当遇到椭圆形时,则情绪烦躁,惶恐不安,口腔中也没有唾液出现。

当这种关系建立起来后,实验者开始改变圆和椭圆的外形,使圆形越来越像椭圆形,椭圆形越来越像圆形。

狗不断地学习在圆和越来越圆的椭圆之间进行区别,直到椭圆的轴率为7:8。助手接着再试更圆的椭圆,使其轴率变成8:9.这时,令人让人无法相信的情景出现了:此前一直非常安静的狗开始在其所站的位置上尖叫起来,四下扭动,用牙齿咬掉对皮肤进行机械刺激的仪器,甚至把连接动物室与观察室的管子也咬破了。

巴普洛夫条件反射 巴普洛夫条件反射的科学解说

那条狗因为再也无法准确地辨识圆形与椭圆形,终于“疯”了。

进行这项实验的是俄罗斯著名生理学家伊凡·巴普洛夫。

巴普洛夫与经典条件发射

巴普洛夫在一次偶然的观察中发现,狗在不喂食时,也会分泌出胃液和唾液。比如,还没到达正式的喂食时间,只要看见喂养者或听到喂养者的声音,就会分泌胃液和唾液。

是什么原因引起狗仔没有食物时也产生分泌液呢?当时1种想当然的解释是,狗很聪明,它“意识”到快到吃饭时间了,于是自动产生分泌物,就像人到吃饭时间一想起美味佳肴就流口水一样。

真的如此吗?出于科学家的敏感和好奇心,巴普洛夫决心搞个明白。

巴普洛夫买来一条漂亮的花狗,在狗的唾液体上做了一只简单的小囊,将其挂在高处,并导入1个收集和记录的装置。第1步是训练狗能够长时间地站在桌子上一动不动,方法很简单,只要它站在桌子上长时间不动,就给它喂食,并亲昵地抚弄它;反之,若跳来跳去或跳下桌子,则电击它。

经过训练,这条花狗往往不等人命令就自己跳到桌子上,极有耐心地站在上面,脖子上松松地挂着套圈,连接在一些检验装置上。对狗的第1步训练完成后,巴普洛夫让狗站在桌子上,面墙而立,但墙上开有一扇窗户,前面放有一只喂食桶,食物可通过机械装置在室外直接倒进该桶。

实验开始了:食物一到狗的口里,其唾液即自动溢出。由于这是1种不需要培训的反射,巴普洛夫将食物叫做“非条件刺激”,将这种唾液反应叫做“非条件反射”。

接下来,巴普洛夫在为狗喂食时不让狗看到喂食者,而是通过摇铃或按蜂鸣器发出响声,这种响声过5~30秒钟以后,再将食物倒进喂食桶。

巴普洛夫注意到,起初铃声或蜂鸣器声只会引起一般反射——狗竖起耳朵——但不会出现唾液液反射。但在几轮实验以后,仅这种声音即可使狗的唾液自动溢出。按巴普洛夫的说法,声音已变成引起唾液反应的“条件刺激”,唾液反应则已成为声音的“条件反射”。

为了进1步研究狗的反应,巴普洛夫及其助手们变换出各种花样对狗进行刺激,有时用声音,有时利用灯光,有时用气体,有时用物体碰触,有时用特殊的语句,等等。几乎在所有情况下,中性刺激都可变成条件条件刺激,只是其难易程度、反应时间略有不同。实验表明,高声的蜂鸣器仅需一次,物体碰触需要5次,灯光刺激需要10次,而中性气体(非食物气味)需20多次才能成为条件刺激。

巴普洛夫指出,非条件反射,比如将食物放进嘴里时出现的唾液反应,是大脑反应,是存在于脊柱或下脑中枢中的感觉和运动神经之间的直接联系。相比较而言,反射条件,比如听到铃声或其他中性刺激的声音时出现唾液现象,是条件过程在大脑皮层里建立新的反射通道的结果。

经典案例

心理肿瘤学家研究里1个许多癌症患者、护士、医生和家属都了解的现象。肿瘤的化学疗法(化疗)是治疗肿瘤的1种常见疗法。大多数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都会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包括严重的恶心和呕吐。但有趣的是,病人在仅看到执行化疗的医务人员或治疗仪器时,即使并不是实施治疗的日子,他们也会感到恶心,甚至呕吐(Morrow et al.,1988)。对患者来说,这些反应与在长期的治疗中出现的人或物等各种各样的刺激因素有关,包括穿护士制服的人和输液瓶。这种对相似的人或事的反应现象叫做刺激泛化,是指反应泛化到相似的刺激情境中。在任何情况系,这种反应都是不舒服的,尤其是如果它与一系列物体或情境相联系的话。心理学家不得不开发相应的治疗方法去克服这种反应。

四 : 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如题,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 : 条件反射的发现者是().A.巴甫洛夫 B.弗洛伊德 C.弗鲁姆 D.卢因 请高手选择并提供依据.

条件反射的发现者是().A.巴甫洛夫 B.弗洛伊德 C.弗鲁姆 D.卢因 请高手选择并提供依据.

条件反射的发现者是().A.巴甫洛夫 B.弗洛伊德 C.弗鲁姆 D.卢因 请高手选择并提供依据.的参考答案

A

巴甫洛夫(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他第一次用生理学中的“反射”概念来理解“心理性分泌”,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其代表作是《大脑两半球活动讲义》(1927)和《动物高级神经活动客观性研究实验20年》(1923).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则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代表作有《梦的解析》等.维克托•弗鲁姆(VictorH.Vroom),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代表作有《工作与激励》(1964)和《领导与决策》(1973),分别阐述了期望理论模式和领导规范模型.卢因则是团体力学理论的提出者,他是行为科学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本文标题:巴普洛夫条件反射-3巴甫洛夫条件作用理论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376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