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培根习惯论-论习惯

发布时间:2017-10-15 所属栏目:生活随笔

一 : 论习惯

我以前喜欢喝铁观音,现在却改喝红茶了。喝茶习惯的改变是这样的。去年暑假,朋友去英国出差,给我带回一包英国的格雷伯爵红茶。红茶加了柠檬的香气一开始我是很不习惯的,难得朋友的一片心意,于是每天上班就泡上一杯,久之也就习惯了那柠檬的浓香与红茶的醇美。半年后,伯爵茶喝完了,我却再也喝不惯铁观音,只好以正山小种等红茶代替了。饮茶习惯的变化让我想到了关于习惯和教育的一些事。

习惯是人长时间养成的一种下意识的行为方式,可以说习惯远比记忆要牢靠。我们的知识,我们的学识,我们的经验,到最后都会成为习惯反映出来。习惯往往能够在不经意间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苏东坡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学识作为习惯的外在反映。习惯是最难改变的。习惯像我们的性格一样成为了我们基因的一部分,根深蒂固的生长在我们体内,很难改变,若要改变,非下大功夫不可,习惯的改变常常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红楼梦》的脂评里有句话叫做“人若改常,不病则亡”,可以说是一语道破了习惯和一个人的关系。既然习惯和我们的关系如此的牢固,那么毫无疑问,好的习惯可以让我们终生受益,恶习则对我们有百害而无一利。习惯的不同可以成就截然不同的人生,往往极细微的差别可以造成判若云泥的结果。所以我们不可不时时检点自己,要养成好的习惯,改掉好的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与坏习惯的改变,往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好习惯的养成往往因为最初的不自在而放弃,坏习惯的养成往往由于沉溺其中不能见其弊而被我们忽视,正如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所说“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习惯的养成常常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作为一名教师,我见到过许多优秀的孩子,也见到过许多顽劣的孩子,从这些孩子身上我可以想见他的家长与他成长的过程和环境,并且事实证明了我的判断的正确。好的孩子都有一些好的习惯,而坏孩子都有一些不好的习惯。这些习惯正是从小养成的。孔子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说的就是习惯的养成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人处在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慢慢地就养成了和所处环境相关的习惯。好的习惯如芝兰之香,恶习如鲍鱼之臭,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的。什么样的环境成就什么样的习惯,什么样的习惯造就什么样的人。

怎么才能养成好的习惯呢?“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的这几句话可以说告诉了我们如何养成习惯,那就是注重环境的构建。小孩的本质是一样的,就是因为后天的环境造成了最终人生的天壤之别。怎么构建环境呢?我认为有两点,一个是外部环境的选择,再一个就是家庭环境的构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往往容易成为什么样的人,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正说明了外部环境的重要性。“观人观其友”则说明了交往对象对我们的影响。至于家庭环境的构建,我想,最重要的是在表率。我们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家长首先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史记》里面李广的故事就说明了表率的重要性,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子与带兵是一样的,重在表率。曾国藩教育子弟也是重在躬亲垂范,所以曾氏家族才有了后来的长盛不衰。如果家长整天一本书也不看,却让孩子好好读书,那不是笑话吗?所以,我们要教育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最重要的还在家长率先垂范。

江海不择溪流,故能成其大。我们要养成好的习惯也要注意从小处着手,不可忽视细节的方面,正如诸葛亮所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时时纠正自己的过程。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说的就是要时时检点自己。孔子说过“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随心所欲就是按照习惯做事,也就是说,孔子到了七十岁的时候才能够做到按照习惯做事而不违规。即使圣贤如孔子也才是到了七十岁才能够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可见习惯的养成是多么的漫长。所以我们要养成好的习惯,有恒才是关键。

喝茶不管红茶还是铁观音都是无关紧要的习惯,但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其它一些习惯却真的是关乎我们人生的成败了,好习惯要保持,坏习惯则要坚决改正。

二 : 习惯论

所谓习惯就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并且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影响着人的行为和理解思路。即处理事情的思维方式和活动原则。

当一个人呱呱坠地的时候,他的行为习惯就逐渐地形成,并且影响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孔子说过:性相近也。也就是说一个人出生后的性格是一样的,而这个一样就是本人所理解的无性,并没有像孟子和荀子所说的善恶,当然也不会有我们所说的天性。我们从父母那里遗传下来的,也只限于身体上的,对一个正常人的思维并不会产生影响。而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却是外部环境对其作用的结果,即习惯。

环境影响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有什么样的生长环境就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惯。如一个富二代和一个穷屌丝就是有很大的区别,当富二代和穷屌丝走在一起的时候即使他们穿同样的衣服,我们也很容易辨别,因为他们受的社会教育不同,屌丝可能要为了生活而拼命奋斗,但富二代要的却是高档享受或者很大的人生目标,这就产生了分歧,而这样的分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环境造成的,换言之就是社会环境下形成的习惯不同。

对某一件事,也许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就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而这一千个读者却都有着自己的生活环境,自己独特的处理事件的方式和原则。但有人会问,兄弟两人生活在同一个家庭中,接受着相同的教育,但有的兄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这有是为什么呢?根据专家介绍,当某一行为坚持1~7天左右的时间就会有一种刻意、不自然,有一种受约束的感觉;7~21天左右时,某种事物仍然限制着我们,我们仍然感到刻意地去做,但我们会感到自然;21~90天左右时,我们会有一种不经意、自然地去完成,而并不感到受到限制。这时我们就会形成一种习惯,而且在我们生活中会得到完善,逐渐地剔除不适合我们自身发展的部分,留下一种我们可以接受,身边人不再反对的行为。而要改变这种习惯却是很难的,在《大戴礼记.保傅》中有句话:少若成性,习惯之为常。如果成为习惯,那就成人性了。而兄弟两不可能无时无刻生活在一起,偶尔的一件事或者偶尔的一次思考都会对其产生影响,这一次小小的见识,都会对其习惯性格产生深刻的影响,经过一个很小的时间段就使其印于心中,变化也会积久成性,积少成多最终达到质的飞跃。两人的性格的变化都是在一种微不足道的事件中变化的,而且接触的人和别人对其不同的态度都有影响。反倒说不改变才是奇怪的。

对于习惯,我们可以看作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产生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习惯就是自然的前身,听人说过,所谓苦只不过是不适应,习惯成自然了那就不再是苦了有可能还能成为一种乐趣,也许就是这个道理吧。习惯的养成大多来自外部的影响,而外部的这个影响并不是相等的,或者是形成之后都是一样的。习惯的牢固往往是跟其形成时间成正比的,我们21天形成的习惯和40天形成的习惯都有很大的区别,即使它是同样的习惯。当一个习惯被世代人沿袭,那就成了一个习俗,风气。这就是习惯的最高境界了。而要改变习惯,习俗却是非常困难的。商鞅变法时,最令其头疼的就是改变老秦人的坏习惯,移风易俗,如厕所和寝室在同一间房里等等。而这个棘手的问题也是用了30多年的时间才看到了效果,并且其间惩治了成千上万人的罪,渭水边为了禁止私斗一次斩杀700多人,而自己最终也被那些守旧派车裂。况且历史告诉我们变发者的下场并不怎么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习惯的力量我们并不能小觑,习惯可以塑造一个人的人生,也可以毁掉一个人生。而要改变积久成性的习惯更是难上加难。

一成不变的不是习惯,是习惯就可以改变,而要改变习惯并不是盲目地去变,这样的改变我们可能要付出的更多。改变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因和而变,变向何处,是否复合常理与 现实的发展,这不做好了再思其变。我们要明确目标,不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而且还要坚持,如马可吐温说的: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引下楼。只有明确了目标,而且时刻提醒自己,按着事先设定的计划行动,新的习惯并不是不能形成。潜意识输入,视觉与行动并举,自我鼓励,新的习惯不难养成。(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三 : 习惯论

  好习惯受益终身,坏习惯贻害一生。

  所谓好习惯,就是人们从生活初中提炼,总结出来的,为使自己的劳动果实更加丰硕而形成的一种惯性的思维动作,必须是对生活有利的哦!

  在领奖台上,一位记者采访了一位老科学家。

  “请问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成功的秘诀?我没有什么秘诀啊!”

  “这怎么可能?”

  “真的!如果你硬得说有的话,那就是在幼儿园的时候……”

  “幼儿园?您真幽默。”

  “真的。就是幼儿园,在那儿我养成了饭前洗手、便后洗手、礼貌待人、诚实、等等好习惯。那就是我成功的秘诀。”

  “……”

  怎么样?“好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这句话没错吧!就算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好习惯(注意:是好习惯)那对你的生活也是有极大的好处的。

  而坏习惯则与之相反,它对人的生活是极其不利的。

  一个家境富有的小孩儿,他家里对他十分地好,可是给他的零用钱却始终不够用,这样,他便经常在抽屉里“拿点儿”,渐渐地这便成了他的一个习惯,直到有一天,抽屉里不再有钱的时候,他便想出了一个“厉害”的招儿――抢!

  当然,结果大家都猜得到,他被投进了监狱。像他这样想着“那是我家自家的东西,我想拿就拿“的人,不是少数。他们都认为,那是一些小事,不值一提,可是他们却不知道“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道理,所以养成了长第三只手的坏习惯,最后酿成大祸。

  在有限的人生旅途中,好习惯可以为你的旅途增添色彩,而坏习惯则为你的旅途增添了污垢,你愿意与污垢同行吗?如果不,就赶快改正你的坏习惯吧!快哦!!

本文标题:培根习惯论-论习惯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830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