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如何进行课堂管理-如何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发布时间:2017-10-27 所属栏目:如何打造有效课堂

一 : 如何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导语: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必须要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教学管理,抓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促进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如何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如何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一、把功夫用在课外,充分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在教师水平、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已定的情况下,备课是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前提。教师能否认真备课和善于备课,也是能否迅速提高教学水平的主要环节。教师在备课中应本着遵循教学目的决定性、教材内容的规定性、教材对象的可接受性、教学方法的适应性以及教学过程的教育性的原则,做到两个“吃透”。

  二、精力用在课内,精心上课

  好的课堂不仅有质而且要有量。高质量的课堂要求教师既有既定教学目标,又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师要优化课堂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提高;教师讲解问题不在多少而在精要,组织讨论不在花哨而在实用,合作互动不能天南海北而要联系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一,抓好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

  第二,开展以学课标、研课本、研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培训。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很多情况下,课堂的低效是由教师对课标与课本的学习与研究不足所造成的,而教师这方面的不足又影响和制约了其课堂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又反过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抓好教师备课中的备学生问题。

  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

  第四,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

  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发现教师所提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斥课堂,教师的很多提问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五,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

  课堂上,有的教师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的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时间和标准的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的教师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

  第六,积极实施小组互助学习制。

  现阶段,大班额的班级授课制也是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高的一大原因。在小班化教学难以推行的现实条件下,在班内实行小组互助学习可以说是一个最佳选择。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可以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积极推行学生互助机制,同时,教师通过对小组的学法指导和激励性评价,进一步提高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效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第七,推行作业分层布置制度

  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到“不布置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作业,布置启发性、思考性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布置可选择性、层次性作业;不布置繁难偏旧作业,布置实践性、研究性作业”。布置的作业数量要少,质量要高,要避免进入“教师随意布置大量作业——学生应付作业——教师随意批改作业——教师再随意布置过多作业——学生再应付作业”的恶性循环,消除教师无暇顾及教学内容的研究和设计、无暇顾及研究学生的现象,从而解决学生不堪重负、疲于应付、厌学情绪滋生等问题。因此,加强作业的管理与指导,避免超负荷、重复性、低水平的作业,给每个学生留有充分自主发展的余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由之路。

  如何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一、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整个教育的主旨,也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在语立、文教学方面,鉴于语文学科是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为特征的学科,我认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须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养成习惯。现在的学生只去记知识,但是不会用知识。就拿这次模拟考试来说吧,其中有“我们学校这次举行了很多活动”一句,有绝大多数学生做错了,可我平时在词语搭配中讲过“活动”要和“开展”搭配,可才实际应用就不会了。所以在“知识”与“能力”之间,必须以“养成习惯”为桥梁,认真抓好“养成教育”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培养学生具有自我约束的能力。

  自我约束能力,也就是要学生有自我教育的本领。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必须是一个具备足够的自学能力的人,能够随时随地地进行自我教育的人,否则,算不得是个优秀的学生。作为教师,必须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自己去学习、去研究、去掌握,去掌握更多的知识。人类的知识财富,其积累主要不是机械相加,而是发展演进的,由此,学生对于现代的知识,绝不可“光知守而不知变”,一定要多看书,在接受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改革、有所创新才是。这种发现、改革、创新,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必须在自学过程中逐步达到这样的境地。但是现在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老师面前还看看书,一旦老师离开教室,学生也就离开了书本,他们根本没有明确学习目的,玩心较重,再加上他们遗忘得快,造成了在这次模拟考试中许多我讲过的内容,而且是他们记过一遍又一遍的都失分,而对于有约束能力的学生,在考试中理所当然地取得了好成绩,如李博婷93分,明鑫92分等。所以我说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是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因素。

  三、搞好课堂教学。

  教师的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教师应使课堂教学富有知识性、趣味性,语言要有激发性,更要有激情,教师上课有精神,学生回答问题也有精神。教师要为课堂渲染一种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上好每堂课。我在本期上一了堂公开课,同事们听后,在评课中说我上课特有精神,学生回答问题也有精神,有的还说:“你这堂课是不是上过的?你的学生答得那么流利?”我说:“没有呀。”所以说,教师丰富的表情动作、富有感情的语言、饱满的激情,让学生高效率地投入,快乐地学习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而搞好课堂教学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又一关键。

  如何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一、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加强对教师的管理

  (一)明白教师参与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说到教育教学管理,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学校的领导者的工作,比如校长、教导主任或教研组长,他们才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其他人和教育教学管理是没有关系的,教师也是其中没有关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教师的职责,明白教师参与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教师是学生的管理者,也是学校设备的管理者,这就直接和教学管理挂钩,所以说,教师一直进行着管理工作,也是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利用各种手段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让教师明白,自己也是一个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者,所以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这对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

  (二)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教师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对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加强对教师的管理。首先,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所以就要不断的进行培训、进修,学校要尽可能地给教师提供条件,支持教师提升自我。学校要有专人负责教师培训、进修、提高,要利用新任教师进修、以老带新、个别指导、举办讲座、观摩教学、组织教学研究会等机会提升教师的素质。其次,加强对教师的评价管理。对于教师的评价是教师管理的重要方面,积极地评价,能够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反之则不然。所以,学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要加强形成性评价,使评价真正起到发现问题和提高教师水平的作用。

  二、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教学管理

  教育教学涉及的方面很多,不仅有校内,还有校外人员。所以,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教学管理。

  (一)调动全校员工参与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卓有成效地实现。单靠教师个人的努力,没有良好的教学环境,没有规章制度的保证,没有学生的全力配合,也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学校要动员全校员工,不管是教师还是门卫,不管是校长还是后勤管理人员,都要让他们为教育教学服务,只有动员、组织学校的全体成员参与教学管理,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联系家长及校外有关人员,让他们参与教学管理。家长是孩子在学校以外接触最多的人,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家长不参与教育,那么,孩子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难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学校的经验,在校外设有教师、家长及社会有关成员的联合组织,吸收他们参与学校教学的管理工作,共同为学生的教育教学负责,这样,肯定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建立健全各方面的教学监督组织。学校可以牵头设立家长联合会、老教师监督会等一些组织,让他们对学校的教学施以必要的监督,根据他们自身的经验为教学改革提供改进意见与建议,这样的制度,必然能够帮助学校提升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管理健康发展。

  三、抓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管理

  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提高,所以,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抓好每一个教学环节。而教学环节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每一环节都对质量的产生和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一)抓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传统教学中,只注意对教学结果的评估,即利用考试的成绩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而忽视了教学过程的好坏,这就导致了教学质量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检查出来的,而是在教学全过程教出来的,所以,必须要加强对教学全过程整个环节的管理,以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全过程包括教师备课、上课、辅导、布置和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知识环节等很多部分,其中的一些环节是我们平时容易忽视的,比如家庭作业和课外活动的管理,学校要加强这些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在这些环节中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二)构建教学评价,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对教学评价的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建构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只有符合教学实际的评价标准,才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否则,则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降低教学效率。

  四、教育教学管理必须重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现阶段提倡的教学理念,在学校教育中必须要落实素质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一)良好的教学管理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前提。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两方面:一是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人。即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完善的人格,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技能,成为人才。这样的人才能够利用手中的技能推动社会进步。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学校必须要确立素质教育的大方向,从这个方面出发去进行教学管理。在教学管理中,管理者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拥有先进的管理观念,深入分析学校所处的环境如何,拥有哪些资源,正确评价学校现在的发展水平,找到学校未来发展的准确定位,找到自己的价值取向、发展策略和基本目标。有了这些管理思想,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一定能更上一个台阶,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奠定基础。

  (二)先进的管理办法是素质教育顺利进行的保证。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要有先进的管理方法,这是素质教育顺利进行的保证。所以,在实践中,学校要进行全面的教育,进行创造性、多样性、开放性和个性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多种层次、多种规格、高素质的人才,探索符合自己学校实际的管理方法,借鉴先进的经验,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最终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二 : 如何开始对项目进行管理(三)

(五)review和重构

说到review,有些筒子可能立刻就想到了:吵架。(www.61k.com)确实,有的时候review真的可能演变成吵架,但是我们为了项目的成功,这个风险一定要冒,慢慢成熟以后,被人批评的次数多了,脸皮厚点儿就好了。;)玩笑归玩笑,review确实是需要技巧的:在review别人的代码时,要注意你的话语有时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让别人觉得你是在鸡蛋里头挑骨头;在别人review你的代码时,同样的你也会觉得别人是在鸡蛋里头挑骨头,伤害你的自尊心。这里我也没有太多的技巧可言,一句话,换位思考,脸皮厚点儿吧。哈。

               Review可能分成以下几种:

1, 设计的review。说起review大家更多想到的是大家坐在一起边侃大山边看别人的代码,其实设计的review是更加重要的和更加高级的,也是更有价值的,问题发现的早解决的代价就小嘛。在review别人或者自己的设计时,我们都能学到别人的设计理念,方法和技巧,这能大大提高团队成员的能力。项目中的技术牛人,项目经理和技术骨干应该作为设计review的主力人员,多多谈谈自己的看法;同时也要注意尊重设计者的感情,让大家都有收获的同时,把项目做好。

2, 代码的review。代码review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两个人坐在一起看看代码也是一种review,也没有必要非得所有人都凑齐。Review代码的可以让自己迅速成长,也能让项目组成员熟悉别人的业务和代码,以最大程度减少人员变动造成的损失;同时也能让代码规范更加一致。

不管是设计review还是代码review,都不一定要全部人员到场,这可能会浪费一些时间;但是设计的review最少要有一个技术骨干或者项目经理在场,否则review就会变成讨论会进而升级成战争。

Review有时候也会被认为浪费时间,特别是很多程序员对review别人的代码没有任何兴趣,也不愿意让别人对自己的代码说三道四。我想说,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软件工程师,我们不但要善于对技术进行钻研,更要善于把自己的技术传播出去,也要善于通过别人的指点更快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是一个需要交流的时代,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代,你慢,就就完蛋。

在review发现了很多问题之后,我们要怎么办呢?对,重构。这几年重构这个词已经非常的火了,大家都说重构很重要,但是又有几个人真正的去重构呢?有几个人真正的不允许自己写重复代码呢?大家是不是还在说:“项目schedule太紧了,等有空了再优化吧”?我认为,这句话是有问题的,项目的总时间短,任务重,我们没办法;但是优化(重构)却不会增加这种时间的压力,相反的,重构会大大减少后续的开发和debug时间。因为重构后,出现的bug更容易被定为,更容易被fix;相反垃圾代码引起的debug和fix bug的时间将远远大于重构的时间。

三 : 如何进行模拟上课

如何进行模拟上课

一、什么是模拟上课?

它是讲课老师模拟上课的情景,把课堂教学中的过程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www.61k.com]它是一种将个人备课、教学研究与上课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教研活动,突出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矛盾和本质特征,同时又能摒弃次要的非本质因素,使教学研究的对象从客观实体中直接抽象出来,具有省时高效的特点。它把传统的说课和上课合二为一、浓缩并结合、展现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所以说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二、模拟上课有以下的特点:

1竞争性。模拟上课往往通过比赛形式与同行交流汇报,一般适用于招聘或选调教师时的面试考核。

2机智性。模拟上课时,教师一般是在上课前一个小时才知道自己要上的内容,备课时间短,要求高,难度大,因此要想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就需要一定的教学机智。

3技巧性。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在模拟上课时要求15~20分钟完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让评委老师听得明白、听得清楚,深刻理解自己的教学设计,从而要从众多的选手中胜出,是需要掌握一定技巧和方法的。

4艺术性。由于是模拟上课,没有面对面的学生配合,完全靠教师自编自导自演。不仅要演得有板有眼、象模象样、生动有趣、形象逼真,而且要能够比较全面地体现该教师的教学理念新、教学手段佳、教学评价得当、教学机智灵活等多方面的素质,这无疑是一种艺术。

5新颖性。模拟上课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环境中进行的,必须要能够体现新理念,新教法,特别是在比赛时,往往采用的是同一课题,只有做到新中更颖,才可能达到出奇制胜,脱颖而出,得到较好的评价。

三、“模拟上课”与“真实上课”的主要区别

是没有学生的直接参与,也就是说整个过程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它要求教师表演不同的角色,达到上课的效果;它还要求教师作好充分的预设并在相应的学生活动环节中巧妙过渡。

四、模拟上课与说课的区别。

说课要说教材的内容、地位、教学目标、重难点、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要让听者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比较侧重理性层面。而模拟上课则是说课的延伸和补充,选取说课的“教学流程”这一部分,把它具体化,把“教材的内容、地位、教学目标、重难点等”通过模拟上课,在模拟上课中表现出来,更侧重于它的实践性,教师在模拟上课过程中模仿实际教学,但没有学生的配合,需把45分钟的实际课堂教学在15——20分钟之内展现出来。但模拟上课与说课中的“教学流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能平均使力,应抓住本节课自己认为是比较亮点的或重难点的地方加以重点突破,详细阐述。跟说课相比,“模拟上课”它更侧重于教师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反映,因此也更适合当前的教改趋势。

模拟上课 如何进行模拟上课

五、模拟上课的作用与功能。(www.61k.com]

1、模拟上课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提前检测课堂教学。

从总体上看,我们教师们的备课都是很认真的。但是也有个别,包括我自己在内,可能更多地只是在关注该怎样教,很少会去想为什么要这样教,在教之前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充分的预设,只是简单地备课,而不备学生。模拟上课,可以让教师尝试体验上课过程,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学情和教情,改善预设,提高应变的能力,思考如何教更好。这样,从感性备课上升到理性备课,也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备课的质量,提前检测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具备合理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2、模拟上课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

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面对是活生生的学生,只是说课,往往只能是了解教育理念和教育设想,实际做得如何,还不能很实在的体现,模拟上课虽然不能十分精确真实反映上课的实情,但起码能给老师一个展示驾驭课堂的平台,对一些重要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是说课一种很好的补充和延伸。通过模拟上课,可以使教研的主题更明确,重点更突出,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

3、模拟上课能很好地体现教师的自身素质。

一方面,模拟上课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这就促使我们不断地去学习、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模拟上课要求教师用语言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及设想、教学过程某一环节展示出来,这又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促使教师自身的素质的提高。

六、如何更好进行模拟上课:

1、要找准身份。模拟上课没有面对面的学生配合,完全靠教师自编自演。不但要演得有板有眼、象模象样、生动有趣、形象逼真,而且要能够比较全面地体现该教师的教学理念新、教学手段佳、教学评价当、教学机智灵活等多方面的素质,首先要求教师找准身份,这是上好模拟课的关键,上课者是老师,评委是学生,重要的内容老师要换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用学生的语气说出学生的想法。

2、要有清晰、新颖的教学思路。模拟上课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环境中,必须要体现新的理念,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情境创设需直观,问题要突出,几个主要问题的解决过程要实效。最好能清楚地展现预设如何做,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学情,巧妙地抓学情进行教学,生动真实地模拟上课的片断。特别是在竞赛中,同一课题只有新中更颖,才可能达到出奇制胜,脱颖而出,得到较好的评价。

3、要把握好时间。模拟上课的时间通常只有15——20分钟,画龙点晴,通常选精华部分来模拟。2至3分钟引入后就马上进入学习新课的内容,巧妙地模拟学生获得知识过程。在短短的时间内能够深刻、生动地让听说者听得明白、听得清楚,理解所说。

模拟上课 如何进行模拟上课

4、要有充分的自信:课堂的生命是情,是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教师投身课堂的激情。(www.61k.com)所以,模拟上课时,老师一上讲台就要有充分的自信,给别人的第一感觉是这个老师精神状态不错。然后你开始像正常上课那样进行,话不一定要多,但是每句话每个字都要说清楚响亮,而且最好要有停顿和变化。尽量避免出现无意义的行为或胆怯的表现,而且不要有过多的口头禅。

5、师生互动环节方法:模拟上课最难处理的就是师生互动环节。因为这时候没有学生的配合,评委也不会回答你的问题,那教师怎样解决抛出的问题或者后面的环节过渡呢?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教师模仿学生的语气,说出学生的回答,二是用一个短停顿表现是学生的活动,然后用教师自己的话来进行后面的内容。而第二种方法具体操作的时候,又分三种情况,一种是有的学生回答语言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比如简单的问答式,只要教师给予停顿就好了,第二种是如果有的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的课堂教学的重点或者是教学目标,这时候教师就应该自己巧妙地把这话说出来,第三种是学生自己看书的部分,或是课堂小组讨论部分,只要把学生真正去做的那部分时间省略,并假设他们已完成,偶尔给点评价就可以了。

总之,模拟上课,对教材的把握一定要让听者有别有洞天的感觉,有独到之处,但却又不失朴实的风格!

四 : 如何有效进行课堂观察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1、定义: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执教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法。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目前已发展为较为普遍的教研方法。可以从五个方面加以理解。

(1)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的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的情景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索等,记录相关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2)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观察主体可以是研究人员,也。可以是教师。有明确观察目的(一方面要谋求学生学习状况的改善,另一方面还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指向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选择观察对象(是课堂运行状况)、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信息、呈现观察结果(观察方法和要求)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3)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共同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改进策略。

(4)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团队成员: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课堂观察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团队成员多向互动的过程。研究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借助共同的课程观察,进行专业对话,促使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5)课堂观察是一种新型的听评课范式。所谓范式是指特定的学科共同体从事某一科学活动所必需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认性,是可模仿的成功案例。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评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课堂观察是在听评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的和作用是相同的。(联系听课评价体系表)。

区别:观察的主体目的性不尽相同;观察的的目的性更强,是为了研究而观察,课堂观察使老师在听课时更有目的,更有研究性,而听评课有时是出于常态工作需要(如:每学期要求业务领导听课60节,中层干部40节,教师30节,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了解教情和学情等)。

规范化程度不同。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科学,更专业化。课堂观察需要根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来确定观察行为,设计观察量表,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将课堂中的复杂教学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这样的听课不再盲目、随意。通过对教学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对观察结果的反思分析推论,这样的评课研讨也不再是模糊、粗略的,而是针对具体问题的实证分析,对课堂诊断更准确,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观察更利于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焦点问题,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从而形成新的教学改进策略或方式,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是集约型和粗放型的区别)。

关注的内涵有所不同。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关注执教者与听课者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形成合作分享的学校文化。课堂观察包括课前会议、课堂观察与课后会议。课前会议时执教者谈班级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设计思路和重难点的解决策略等,使听课者对研讨课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围绕研究问题合作设计观察量表,这样可以带着自己的思考听课,呈现听课→观课→思课的转变;课中观察时听课教师分工对多个观察点进行记录与分析;课后会议时执教者围绕目标反思学生课堂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听课教师则围绕观察点进行分析、反思、推论,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是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都受益,每位老师都能从自己的观察点进行分析,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分析,教研活动氛围浓了,每位老师都能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关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堂观察的观察核心在学生,最要紧的是观察全体,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多元目标的达成等。

2、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并为专业研究人员运用,专业研究人员深入课堂采集相关信息,观察课堂现象,进行课堂研究,从而得出相关结论,揭示教学规律。广州市在十一五期间作为省级课题进行研究,并且解题(今天有的部分内容就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目前,这种研究方法也正在为一线教师青睐,一些学校和教师也开展了课堂观察的本土研究。(公主岭)

3、实施条件

一是对观察者的观察技能要求

课堂观察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这是对观察者在专业技能与自身特质方面的要求。

二是课堂观察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如:购置用于观察的必需的视听设备等。

4、基本步骤(三步:课前、课中、课后

(1)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

(2)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3)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和结果的呈现。

二、为什么要进行课堂观察(解决认识问题)

1、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对学生而言)

在真实的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以及学得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如教师教学、课堂文化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或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观察者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而言)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使教师学会课堂研究:课堂研究能力的改变。二是学会上课:教学实践能力的改变。课堂观察的直接作用是促进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如:通过长期的“提问有效性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就善于提问;通过长期的“师生对话有效性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长于“师生对话”,强化互动。三是学会教学:课堂观察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的教学进一步指向“有效”,追求“有效”,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会实现改变。

此外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3、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对学校而言)
  开展课堂观察,就要改变原来单兵作战的教学工作方式,从教学上的孤立的个人主义走向合作的专业主义,因为完整的课堂观察程序不能没有教师的合作行动。每个教师都要主动向课堂观察合作共同体的成员开放自己的教室,接纳不同的力量进入课堂,共同来探讨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专业问题。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得开放、民主与善于合作,这些变化会感染同伴,影响组织,进而使学校变成合作共同体的联合体。  

三、怎样进行课堂观察(方法)

观察者要有效地进行课堂观察,必须明确以下10个问题。

1.明确课堂观察,观察什么。2.研发课堂观察记录的工具

3.建立一个课堂观察合作体。4.明确课堂观察的程序 或步骤

5有灵活有效的观察方法。6.课前会议着重解决的问题

7.进入现场观察要注意的问题。8.课后会议着重解决的问题

9.课堂观察的类型 。10.课堂观察局限性

1.明确课堂上观察什么(观察主题)

要观察课堂,首先必须解构课堂。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学生、教师、课程和课堂文化,各因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交错互动,浑然一体的。因此需要有一个简明、科学的观察框架作为观察的“支架”。研究人员通常把课堂观察设计为四个度。即学生学习维度(主要关注学生怎么学,学的怎么样),教师教学维度(主要关注教师怎么教,效果怎么样),课程性质维度(关注的是教和学的内容,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客体)。Ke课堂文化维度(是指教师、学生、课程三者之间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的过程中形成了课堂文化。因此,课堂文化关注的是整个课堂怎么样)。

这四个维度它们共同构成了课堂观察的框架成为课堂教学的抓手。从数量上看,课堂观察的主题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从产生的时间上看,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适时生成的;从“重点”上看,可以教师的“教”为主,也可以学生“学”为主,还可以课堂的文化为主。
每个维度又由分为5个视角,共计20个视角,如学生学习维度包括: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5个视角。如教师教学维度包括: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5个视角。

每个视角又由3—5个观察点组成,共计68个观察点。如学生维度的达成视角由3个观察点组成。分别是:1.学生清楚本节课的目标吗?2.预设目标有多少人达成?3.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

四个维度、20个视角 、68个观察点共同构成了课堂观察的框架。观察点为观察者立足“点”来观察课堂提供了支持,而整个框架又为观察者从“面”上观察课堂提供了支持。所以,课堂观察框架从“点”和“面”出发,引领观察者观察课堂。

2.选择或开发课堂观察记录工具

课堂约有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而且每个观察点都在变化,这给课堂观察和记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和记录,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工具。我们常用的工具有照相机、录像机和课堂观察记录表。这里重点说课堂观察记录表。(重点介绍观察量表)

点击下载重点介绍观察量表

3.建立一个课堂观察合作体

这个合作体由观察者被观察者组成,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它的意义在于:

(1)建立合作体有助于改变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方式。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仅凭教师个体的力量难以胜任,需要群体的智慧。

(2)以合作体为组织依托,可以使课堂专业化。合作体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对课堂观察活动赋予了新的意义。每个成员都默认组织归属,认领各自的任务,承担相应的责任,规范而有序的进行课堂观察活动,避免了听评课活动流于形式,从而使课堂观察更加专业。

(3)、有固定的合作群体,使课堂观察更有动力,更加持续。

课堂观察对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都是“持久战”,不要期望一两次观察就能实现各自的需求,它需要双方保持长期的合作,才能获得双赢。

4、明确课堂观察的步骤

课堂观察的主要分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

(1)、课前会议。是指在课堂观察之前,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被观察者说课。主要围绕五方面展开:

(1)说教材。(2)说教学目标,重难点。(3)说学情。(4)说教法、说学法。(5)说教学设计即教学流程。

第二、观察者提问与被观察者解答。

第三、双方商议,确定观察点

第四是准备观察工具等相关事宜。为后续的行为奠定基础。课前会议最好在开课前一天举行。

(2)、课中观察。指进入课堂,依照课前计划,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记录。观察者进入观察现场后,依据所分任务,所选择的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准确地记录信息及思考。所采集信息的科学性、可靠性关系到课后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因此,课中观察是整个观察活动的主体部分。

(3)课后会议。指观察结束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教学反思)针对上课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在平等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并制定后续跟进方案的过程。课后会议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被观察者进行反思。主要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1)这节课的目标达成了吗?

(2)主要的教学行为都有效吗?

(3)教学中生成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对待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报告观察结果,要遵循四个原则:一要简明;二要有依据;三要有回应;四要避免重复。

第三形成几点结论和改进的具体建议。结论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成功之处;二是个人特色,即教学风格;三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改进的建议。

第四结果呈现形式:口述、文本(形成观察报告)。

5、课堂观察的类型(方法)有哪些?课堂观察的方法是多样的,最常见的观察方法是目视法。

此外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又分为以下类型。

(1)根据资料收集的方式及资料本身属性来划分,课堂观察可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

(2)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可以分为自我观察和他人观察:观察对象主要是学生的行为,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人际间互动情况,对教师授课的反映等,以及有关学生穿著、仪容、携带的物品、课桌上下摆放的东西等非学习性行为表现。

比如:观察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这方面要着重观察了解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是否连贯流畅,回答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否跟上教师的思路,完成作业是否有困难,等等。

再比如: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这方面,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举手发言的次数、学习的速度、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听课的专注程度等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注意力是否集中,这些信息对教师控制课堂是十分有用的。

和对他人的观察。例如:观察老师风格;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对文本的开发;教学环节的设计(亮点);老师在课堂上如何处理“教”与“学”;(师生关系,如何处理学生回答)情感升华;课堂组织的能力。

(3)根据观察者的合作关系,可分为合作的课堂观察与独立的课堂观察。

(4)根据观察对象的选择,可分为集中观察和分散观察。

(5)根据观察的目的和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观察、提炼性观察、专题性观察。

6、课堂观察的局限性是什么

(1)它只观察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

(2)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

(3)它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作保障,还需要一个合作共同体。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1、定义: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执教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法。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目前已发展为较为普遍的教研方法。可以从五个方面加以理解。

(1)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的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的情景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索等,记录相关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2)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观察主体可以是研究人员,也。可以是教师。有明确观察目的(一方面要谋求学生学习状况的改善,另一方面还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指向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选择观察对象(是课堂运行状况)、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信息、呈现观察结果(观察方法和要求)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3)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共同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改进策略。

(4)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团队成员: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课堂观察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团队成员多向互动的过程。研究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借助共同的课程观察,进行专业对话,促使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5)课堂观察是一种新型的听评课范式。所谓范式是指特定的学科共同体从事某一科学活动所必需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认性,是可模仿的成功案例。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评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课堂观察是在听评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的和作用是相同的。(联系听课评价体系表)。

区别:观察的主体目的性不尽相同;观察的的目的性更强,是为了研究而观察,课堂观察使老师在听课时更有目的,更有研究性,而听评课有时是出于常态工作需要(如:每学期要求业务领导听课60节,中层干部40节,教师30节,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了解教情和学情等)。

规范化程度不同。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科学,更专业化。课堂观察需要根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来确定观察行为,设计观察量表,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将课堂中的复杂教学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这样的听课不再盲目、随意。通过对教学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对观察结果的反思分析推论,这样的评课研讨也不再是模糊、粗略的,而是针对具体问题的实证分析,对课堂诊断更准确,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观察更利于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焦点问题,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从而形成新的教学改进策略或方式,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是集约型和粗放型的区别)。

关注的内涵有所不同。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关注执教者与听课者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形成合作分享的学校文化。课堂观察包括课前会议、课堂观察与课后会议。课前会议时执教者谈班级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设计思路和重难点的解决策略等,使听课者对研讨课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围绕研究问题合作设计观察量表,这样可以带着自己的思考听课,呈现听课→观课→思课的转变;课中观察时听课教师分工对多个观察点进行记录与分析;课后会议时执教者围绕目标反思学生课堂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听课教师则围绕观察点进行分析、反思、推论,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是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都受益,每位老师都能从自己的观察点进行分析,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分析,教研活动氛围浓了,每位老师都能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关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堂观察的观察核心在学生,最要紧的是观察全体,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多元目标的达成等。

2、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并为专业研究人员运用,专业研究人员深入课堂采集相关信息,观察课堂现象,进行课堂研究,从而得出相关结论,揭示教学规律。广州市在十一五期间作为省级课题进行研究,并且解题(今天有的部分内容就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目前,这种研究方法也正在为一线教师青睐,一些学校和教师也开展了课堂观察的本土研究。(公主岭)

3、实施条件

一是对观察者的观察技能要求

课堂观察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这是对观察者在专业技能与自身特质方面的要求。

二是课堂观察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如:购置用于观察的必需的视听设备等。

4、基本步骤(三步:课前、课中、课后

(1)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

(2)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3)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和结果的呈现。

二、为什么要进行课堂观察(解决认识问题)

1、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对学生而言)

在真实的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以及学得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如教师教学、课堂文化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或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观察者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而言)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使教师学会课堂研究:课堂研究能力的改变。二是学会上课:教学实践能力的改变。课堂观察的直接作用是促进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如:通过长期的“提问有效性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就善于提问;通过长期的“师生对话有效性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长于“师生对话”,强化互动。三是学会教学:课堂观察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的教学进一步指向“有效”,追求“有效”,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会实现改变。

此外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3、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对学校而言)
  开展课堂观察,就要改变原来单兵作战的教学工作方式,从教学上的孤立的个人主义走向合作的专业主义,因为完整的课堂观察程序不能没有教师的合作行动。每个教师都要主动向课堂观察合作共同体的成员开放自己的教室,接纳不同的力量进入课堂,共同来探讨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专业问题。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得开放、民主与善于合作,这些变化会感染同伴,影响组织,进而使学校变成合作共同体的联合体。  

三、怎样进行课堂观察(方法)

观察者要有效地进行课堂观察,必须明确以下10个问题。

1.明确课堂观察,观察什么。2.研发课堂观察记录的工具

3.建立一个课堂观察合作体。4.明确课堂观察的程序 或步骤

5有灵活有效的观察方法。6.课前会议着重解决的问题

7.进入现场观察要注意的问题。8.课后会议着重解决的问题

9.课堂观察的类型 。10.课堂观察局限性

1.明确课堂上观察什么(观察主题)

要观察课堂,首先必须解构课堂。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学生、教师、课程和课堂文化,各因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交错互动,浑然一体的。因此需要有一个简明、科学的观察框架作为观察的“支架”。研究人员通常把课堂观察设计为四个度。即学生学习维度(主要关注学生怎么学,学的怎么样),教师教学维度(主要关注教师怎么教,效果怎么样),课程性质维度(关注的是教和学的内容,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客体)。Ke课堂文化维度(是指教师、学生、课程三者之间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的过程中形成了课堂文化。因此,课堂文化关注的是整个课堂怎么样)。

这四个维度它们共同构成了课堂观察的框架成为课堂教学的抓手。从数量上看,课堂观察的主题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从产生的时间上看,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适时生成的;从“重点”上看,可以教师的“教”为主,也可以学生“学”为主,还可以课堂的文化为主。
每个维度又由分为5个视角,共计20个视角,如学生学习维度包括: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5个视角。如教师教学维度包括: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5个视角。

每个视角又由3—5个观察点组成,共计68个观察点。如学生维度的达成视角由3个观察点组成。分别是:1.学生清楚本节课的目标吗?2.预设目标有多少人达成?3.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

四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共同构成了课堂观察的框架。观察点为观察者立足“点”来观察课堂提供了支持,而整个框架又为观察者从“面”上观察课堂提供了支持。所以,课堂观察框架从“点”和“面”出发,引领观察者观察课堂。

2.选择或开发课堂观察记录工具

课堂约有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而且每个观察点都在变化,这给课堂观察和记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和记录,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工具。我们常用的工具有照相机、录像机和课堂观察记录表。这里重点说课堂观察记录表。(重点介绍观察量表)

点击下载重点介绍观察量表

3.建立一个课堂观察合作体

这个合作体由观察者被观察者组成,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它的意义在于:

(1)建立合作体有助于改变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方式。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仅凭教师个体的力量难以胜任,需要群体的智慧。

(2)以合作体为组织依托,可以使课堂专业化。合作体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对课堂观察活动赋予了新的意义。每个成员都默认组织归属,认领各自的任务,承担相应的责任,规范而有序的进行课堂观察活动,避免了听评课活动流于形式,从而使课堂观察更加专业。

(3)、有固定的合作群体,使课堂观察更有动力,更加持续。

课堂观察对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都是“持久战”,不要期望一两次观察就能实现各自的需求,它需要双方保持长期的合作,才能获得双赢。

4、明确课堂观察的步骤

课堂观察的主要分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

(1)、课前会议。是指在课堂观察之前,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被观察者说课。主要围绕五方面展开:

(1)说教材。(2)说教学目标,重难点。(3)说学情。(4)说教法、说学法。(5)说教学设计即教学流程。

第二、观察者提问与被观察者解答。

第三、双方商议,确定观察点

第四是准备观察工具等相关事宜。为后续的行为奠定基础。课前会议最好在开课前一天举行。

(2)、课中观察。指进入课堂,依照课前计划,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记录。观察者进入观察现场后,依据所分任务,所选择的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准确地记录信息及思考。所采集信息的科学性、可靠性关系到课后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因此,课中观察是整个观察活动的主体部分。

(3)课后会议。指观察结束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教学反思)针对上课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在平等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并制定后续跟进方案的过程。课后会议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 被观察者进行反思。主要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1)这节课的目标达成了吗?

(2)主要的教学行为都有效吗?

(3)教学中生成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对待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报告观察结果,要遵循四个原则:一要简明;二要有依据;三要有回应;四要避免重复。

第三形成几点结论和改进的具体建议。结论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成功之处;二是个人特色,即教学风格;三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改进的建议。

第四结果呈现形式:口述、文本(形成观察报告)。

5、课堂观察的类型(方法)有哪些?课堂观察的方法是多样的,最常见的观察方法是目视法。

此外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又分为以下类型。

(1)根据资料收集的方式及资料本身属性来划分,课堂观察可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

(2)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可以分为自我观察和他人观察:观察对象主要是学生的行为,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人际间互动情况,对教师授课的反映等,以及有关学生穿著、仪容、携带的物品、课桌上下摆放的东西等非学习性行为表现。

比如:观察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这方面要着重观察了解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是否连贯流畅,回答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否跟上教师的思路,完成作业是否有困难,等等。

再比如: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这方面,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举手发言的次数、学习的速度、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听课的专注程度等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注意力是否集中,这些信息对教师控制课堂是十分有用的。

和对他人的观察。例如:观察老师风格;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对文本的开发;教学环节的设计(亮点);老师在课堂上如何处理“教”与“学”;(师生关系,如何处理学生回答)情感升华;课堂组织的能力。

(3)根据观察者的合作关系,可分为合作的课堂观察与独立的课堂观察。

(4)根据观察对象的选择,可分为集中观察和分散观察。

(5)根据观察的目的和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观察、提炼性观察、专题性观察。

6、课堂观察的局限性是什么

(1)它只观察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

(2)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

(3)它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作保障,还需要一个合作共同体。

五 : 如何进行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如何进行需求管理?
需求采集、需求分析、需求筛选、需求处理这4个步骤有什么成体系的方法吗?有适合的工具进行管理吗?可以介绍一下工作中的具体方法吗?
下面就看看www.61k.com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参考答案吧。

网友蒙面大侠[需求管理]如何进行需求管理?给出的答复:
需求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搞清楚
做什么? 要搞明白“做什么”,不如先搞明白“不做什么”,所以需求管理的第一点是:
说NO,就是搞清楚哪些东西不做,让真正重要的东西暴露出来 如果能做好这一点,我认为需求管理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另外一个目标是做到什么程度,本质上也是“做什么”的延伸,这需要你有丰厚的领域知识和经验,否则就比较难以决定需求实施到什么程度,所以这需要你:
不断地积累领域和专业知识,然后据此来判断 工具的选取是整个团队的事,要看你的具体场景自己做出选择,通常情况下一个简单的项目管理软件即可。


网友刘波[需求管理]如何进行需求管理?给出的答复:
需求管理从我工作的总结来看有以下几点
1.客户的需求,
从客户角度找到产品的核心的功能和用途,分析出客户对产品的要求的模型,最关注和重视的是哪些功能,并且从现有的数据和反馈中筛分出真正的客户需求,而不是从客户反馈简单判断客户是不是要这个东西,喜欢和讨厌某个功能,为什么喜欢和讨厌。。。以及客户的“建议”也需要去分析和判断。
2,公司的需求,
包括公司的商业规划,盈利的方式,盈利指标等等,以及公司高管和其他部门对产品的界面、功能、流程一些理解和要求。
3,其他部门的需求
其他部门对产品的工作量,技术门槛,资源是否满足等,以及产品项目对他们本身的利益等需求。
4,同部门需求
同部门对该产品的认识和想法、建议,是否配合以及利益影响。

所有需求都是要经过反复筛选,并辨别出真正的答案,才是能给产品设计与开发,运营提供清晰的方向方法。对需求的分析是要不断追问为什么,


网友姚军[需求管理]如何进行需求管理?给出的答复:
需求管理源于业务需要,始于需求挖掘,继而需求分析,需求定义,需求验证。周而复始。
一,业务需要说明需求产生的原因,可能是高层制定的目标,中层对工作流程的调整,基层碰到无法解决的问题,用户需要,外部环境变化,竞争对手策略变化或者政府政策调整等。
需求人员在明确业务需要时,首先明确干系人,其次获取干系人要求/需求。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行业基准(竞品),业务规则分析(产品分析),头脑风暴,焦点小组,功能分解,根源分析等。
二,需求挖掘阶段的目标是找出干系人的真实需求。单方面的口头描述或者规范章程都可能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因此需要需求人员收集各方面需要,交叉验证,合理推导,发掘出用户的实际需求。
工作步骤:确认干系人,收集实际情况,整合多方面信息,确认实际需要。方法包括:访谈,观察,问卷,焦点小组,头脑风暴,可用性测试,竞品分析,数据分析,文档分析,咨询专家等。
三,需求分析阶段则是对已经收集的真实需求进行规整,包括两部分内容,组织整理需求和对需求排优先级。
组织整理需求采用相同粒度描述需求,并描述需求间关系。主要方法包括:功能分解,业务规则分析,数据模型,流程模型,范围模型,用户经历,场景和用例,组织模型。
需求优先级划分通过定义需求的优先级,为计划安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可以参考的定义维度包括:时间,预算,业务价值,业务和技术风险,实施难度,成功可能性,规范和政策,与其他需求的关系,与干系人的协议,紧急程度等。可采用3/4级优先级定义,或者MoSCoW模型定义,其中M=必须 S=应该 C=能够W=将要。
四,需求定义主要工作为根据前期整理的相关文档整理需求说明。输出包括:业务需要,需求陈述,组织整理后的需求以及需求优先级。需求说明主要包括:业务需要,业务需求和系统需求。·
五,需求验证包括需求检验和需求确认,即需求过程中的检查和需求完成的测试。
需求跟踪矩阵是个好东西,可以在需求分析阶段产出。


网友蒙面大侠[需求管理]如何进行需求管理?给出的答复:
各位写了很多,我想补充的是管理用户(客户)需求预期也很重要.目的是控制需求的范围,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网友李丹青[需求管理]如何进行需求管理?给出的答复:
需求管理,也可以称为需求工程,是有理论体系可以参考的。甚至有些专业课程。
以下是一本书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125032/软件需求模式,应该可以参考一下。

你说的四个步骤大体上是不错的,但我觉得需求筛选实际上应该包含在需求分析中,第三步应该作的是需求优先级排序,然后将带有优先级序号的需求交给开发者。这其中每一步都需要很多的实践积累,很难在这里表述清楚。而且,需求管理和软件开发模式相关,瀑布和敏捷开发模式中的需求管理过程是相差很大的。我现在在看的一本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743056/, 对敏捷开发中的需求搜集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引导。

如果你做需求管理,第一步就是识别相关的干系人,就是你朝谁去搜需求。之后需要准备需求搜集的工具,可以是传统文档工具,也可以是需求搜集的软件。将需求编号,记录下来。

需求也有很多记录的形式,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详细的用例,并不一定是越详细越好,但是一定要保证这个需求的确是真实的从用户处得来,而且是对用户有用的。
而后就是需求的讨论分析,要结合很多方面进行考虑,这个环节灵活度较大,因项目而异,需要综合考虑所有的因素,比如客户的业务逻辑,竞争产品分析,公司的发展策略等。对需求进行详细化了解,合并同类项、去掉不可能不合理的部分,做好了需求分析,应该就可以得出一套假设的解决方案。

如果需要需求文档的话,基本上可以输出MRD或者PRD,当然也可以两者兼有,起到链接客户和开发者的桥梁作用。也可以要求相关干系人对需求进行确认,比如审核签字。


网友杨其威[需求管理]如何进行需求管理?给出的答复:
第一、确定的需求:被定义为由你所掌控的或更高的资源已经确定了的、需要实现的需求。它的管理问题就跳转成为制定迭代计划的问题。

第二、未确定的需求:还未被确定的需求。它的管理问题就跳转成你是不是需要将其变成“确定的需求”的问题,伴随出现的是when,how much.....等问题,不是局外人可以回答了的。

本文标题:如何进行课堂管理-如何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780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