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梅花三弄典故-3.梅花三弄 典故 音乐 视频

发布时间:2017-10-30 所属栏目:梅花三弄典故

一 : 3.梅花三弄 典故 音乐 视频

《梅花三弄》是中国着名10大古曲之一,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

明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时桓伊所奏的笛曲。后由笛曲改编为古琴曲,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梅花三弄》又称《三弄梅花》 小说《金瓶梅》中三次提到《三弄梅花》。 第二十二回:“一日,腊月初八日,西门庆早起,约下应伯爵,与大街坊尚推官家送殡。叫小厮马也备下两匹,等伯爵白不见到,一面李铭来了。西门庆就在大厅上围炉坐的,教春梅、玉箫、兰香、迎春一般儿4个,都打扮出来,看着李铭指拨、教演他弹唱。女婿陈敬济,在旁陪着说话。正唱《三弄梅花》,还未了,只见伯爵来,应保夹着毡包进门。”

《金瓶梅》第六十八回:“安下乐器,吴银儿也上来。3个粉头一般儿坐在席上,[足丽]着火盆,合着声儿唱了套《中吕?粉蝶儿》“三弄梅花”,端的有裂石流云之响。

第七十三回:只听月娘问道:“你今日怎的叫恁2个新小王八子?唱又不会唱,只一味‘三弄梅花’。”

《梅花三弄》乐曲主题表现梅花,三弄实际是3个变奏,古代有:高声弄,低声弄,游弄之说。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徵云尔。” (明《伯牙心法》)从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后来才改编成古琴曲(作者究竟何人,难以定论)。值得注意的是,唐以前所称的“笛”其实即现代的箫。《梅花三弄》在清代又被改编为琴箫合奏曲,或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晋代笛曲的风格。

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梅花一弄戏风高,薄袄轻罗自在飘。半点含羞遮绿叶,三分暗喜映红袍。

梅花二弄迎春曲,瑞雪溶成冰玉肌。错把落英当有意,红尘一梦笑谁痴。

梅花三弄唤群仙,雾绕云蒸百鸟喧。蝶舞蜂飞腾异彩,丹心谱写九重天。

《梅花三弄》与衡阳 “元气之融结为山川,山川之秀丽称衡湘,其蒸为云霓,其生为杞梓。”泛水清湘,坐看云起,潇潇碧水,岳云如飞,钟磬轻叩,仙乐飘绕。衡阳自回雁峰起,绵绵群山往北延伸到衡山,自东洲岛顺湘江而下,到衡山北隅清凉寺外的“烟寺晚钟”,多少青山秀水,尽显灵逸气质。秀美的山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总能唤起才子们的灵感,成就佳才妙作。衡阳自古多音律之事,中国3大古典名曲《梅花三弄》、《潇湘水云》、《平沙落雁》都跟衡阳密切相关。

聆听婉转、悠扬的《梅花三弄》,很容易让人沉浸在梅花的高洁与清逸中[2]?,陶醉于梅花的婀娜和傲气里。馨鼓声声,梅花点点,潺音串串,优雅的旋律将你融入“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的意境。然而,这馥郁幽香、清丽绝伦的梅的原型就在衡阳的伊山,这绕梁三日、流传千古的名曲的灵感就源于衡阳伊山的梅。

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岣嵝峰,蜿蜒延伸,在衡阳县杉桥镇生出座云锦峰来。云锦峰不高,却也重峦叠嶂,山上茂林修竹,山涧泉水潺(www.61k.com)潺,山下阡陌纵横。峰峦深处,有一古寺,大约建于魏晋期间,取其山名,叫云锦庵。庵内虽然殿堂矮小,但环境优雅,景物宜人。寺内寺外,梅树葱茏,梅影绰绰,有“云锦梅香”之称。每当冬春之交,朵朵梅花白如瑞雪,红似朝霞,清香扑鼻,吸引了无数文人学士、显宦名流来此,观梅赏梅,咏梅画梅。甚至有人禁不住“云锦梅香”的诱惑,弃家隐居于此。

1个十岁的小男孩,跟随爸爸从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县西)千里迢迢宦游蒸湘,便寓居在云锦庵,读书习武,观梅吹笛。小男孩渐渐长大成人,“有武干,标格简率,为王蒙、刘惔所知,频参诸府军事”。王蒙是哀静皇后之父,官至司徒令长史,刘惔为丹阳尹。王刘二人爱这个男孩的济世之才,就在哀帝面前推举男孩。男孩初任淮南太守,后迁升豫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他常常以梅谱曲,以笛演奏,音韵悠扬。夜幕降临万籁俱寂时,他吹起梅笛,婉转清幽,经久不息,人们常以为是仙乐。晋成帝常召他吹梅笛,其间成帝一边听梅笛,还一边做梅舞。这个男孩就是桓伊,字叔夏,东晋名将,《晋书》称赞他“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前秦王符坚率百万大军进犯东晋。桓伊同谢安、谢石、谢玄等率八万晋兵迎战秦军于淝水(史称“淝水之战”),以一当十,打得秦兵一败涂地。战后,桓伊功成身退,于太元十年(385年)十月,带着心爱的笛管又一次旅居衡阳云锦庵。

桓伊爱云锦的梅香,如痴如醉。1个冬夜,下起了大雪,清晨放眼窗外,梅枝上的花蕾傲雪待放,好一幅“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的画面。他灵感突袭,立即展素笺,走狼毫,一气呵成,谱就梅花一调。接着,他兴致勃勃地手握笛管,照谱吹奏。那清雅、悠然的笛声绕过殿宇,穿过梅林,直上云霄。夜幕降临,桓伊又吹所谱之曲,似乎听到禅房有古筝和之。他为在这荒山上遇到知音而惊喜,于是循声寻去,筝声却又停住。问起寺僧,寺僧说寺院本无会筝之人,更无此声。

不久后的1个清晨,雪后初晴,他推窗望见梅花依然迎雪绽放。梅与雪融为一体,梅中有雪,雪中有梅。红梅在白雪的映衬下,如刚出浴的少女,羞红的脸庞更加妩媚。桓伊即景生情,由情入神,遂谱成梅花二调,与梅花一调“合头”,紧密衔接。他握笛吹奏,在另一徵位上用泛音重吹两次,此时,如宁静的西湖掀起万顷碧波,跌宕起伏;又如蒙古草原异军突起铁马奔驰,曲调节奏此起彼伏,重复变幻,把傲骨铮铮、斗雪绽放的伊山梅花描写得淋漓尽致。夜里禅房里又飘出梅花二调的古筝声。他循声寻至窗下,筝声又一次戛然而止。

初春,又是一场大雪,寺中梅花竟然二度绽放,舞玉翻银,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桓伊情不自禁,再谱成梅花三调,与二调“合头”,自此梅花三调遂成。他握笛吹起,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徵位上重复三次,并在一调、二调不同的徵位上重复一调,三调浑然一体,节奏渐趋平稳,然而意境更加深邃。通过音调变化,把音乐推向高潮,然后又渐趋悠扬,余音袅袅。桓伊自觉十分满意,安然就寝。不料一老僧月下敲门,携筝求见,桓伊立即起身相迎:“老禅师为何姗姗来迟?”老僧道:“闻将军笛曲《梅花三调》,老衲剽学已成,故冒昧前来,欲与将军笛筝合奏,不知将军意下如何?”桓伊喜道:“此乃叔夏之意,请老禅师赐教。”于是二人笛筝合奏《梅花三调》,珠联璧合,其音浑厚质朴,韵味隽永,更加优美动人。原来老禅师是寺院主持,法号智凯,俗名孝廷,乃俞伯牙弟子之后,筝技出神入化。从此,二人都认为找到了知音。

桓伊逝世后,《梅花三调》广为流传,至唐代着名琴师颜师古,将《梅花三调》改为同名琴曲。明代朱权将《梅花三调》列入《神奇秘谱》辑中,并改曲名为《梅花三弄》。

为纪念桓伊,衡阳人民把云锦峰改名为伊山,改云锦庵为伊山寺。宋徽宗还御赐伊山寺为“景德禅寺”,并赐匾额。寺内设有桓伊读书台、弄笛楼和翠颖阁,山门石槛刻有“明月自闻三弄笛;白云长对六朝山”的对联。“桓伊曾弄柯亭笛,吹落梅花万点香”,历代文人也多有题咏。至解放前夕,伊山寺毁于兵燹,只剩有一进佛殿和一株古树。伊山寺仅有残骸,而漫山梅花依然点点生香;桓伊虽然远逝千古,然而《梅花三弄》仍唱响神州。

二 : 为人低调是巧妙的智慧——《梅花三弄》背后的故事

为人低调是巧妙的智慧——《梅花三弄》背后的故事

王徽之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他虽然没有其父和七弟王献之的名气大,但同样才华横溢,学富五车,在东晋也是赫赫有名。他先在大司马桓温手下当参军,后来在车骑将军桓冲手下当骑曹。由于西晋刚刚灭亡,东晋偏安江南,在文人学士中间盛行一种无心治国安邦,放浪形骸、醉生梦死的所谓名士作风。王徽之更是生性散漫,无心问政。桓温、桓冲不知是因为仰慕他的家族名望还是欣赏他的才华,对他多有宽容,但自己终觉无趣,索性辞官。住到了山阴,过着世外桃源的隐居生活。在山间住久了也不免孤寂,有一天忽然接到皇帝诏书要他进京,于是他带领家丁、门客高高兴兴乘船南下。

这一天,官船停靠在青溪码头。青溪城由青竹江和南渭河环绕,是一座秀美的山水田园之城,王徽之坐在船舱里,看着岸边的美景。他是三天前来到青溪城的,几天来他接待来访、看望朋友,少不得歌楼饮酒,题诗作画,虽然略有疲惫,但心情很好。

码头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忽然在一个大船上走下一群人,为首的哪位白净的脸庞,欣长的身材,三十多岁的年纪,头戴漆纱笼冠,身着紫色齐膝大袖衣,襦裤外罩青色袍裳,足穿笏头履,与身边人边走边谈,向一辆大篷车走去。王徽之的一位门客说道:“那位不是桓子野先生吗?”

“是笛子吹得非常了得的桓子野先生?”王徽之问。

“正是,不知他为何到此?”(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快去快去,请子野先生为我们吹奏一曲!”

这个时候桓子野已经登车,准备启程。门客快步走到车前深施一礼:“子野先生大安,我家主公仰慕您的大名,更渴望聆听您的笛声,可否请大人前去吹奏一曲?”

桓子野在车上一边回礼,一边问道:“您家主公是哪一位?”

“是王徽之先生”

“哦,原来是子猷先生呀!”桓子野沉吟了片刻,默默下了车。在官船上,桓子野朝主位上的王徽之点点头,坐到了对面的马扎上,从锦盒中取出蔡邕柯亭笛,双手轻轻捧起吹奏起来。

桓子野吹奏的是他自己创作的《梅花引》。 高手就是高手,笛声悠扬而起,清脆与柔和相应,委婉与清亮并存。笛子独特的高亢、低回、悠扬、激昂的音色在船舱里弥漫开来,听者的心也随之动荡。

《梅花引》共有三段,有人把之比做梅开三度,每度都含有不同的韵味。第一段和雅清淡,恬静悠远,犹如梅花一度开花稀少,欲露还藏;第二段清新自然,没有铅华雕饰,犹如梅花二度开花大片绽放,满树飘红;第三段婉转清脆,轻吟浅唱,犹如梅花三度开花稀落,有绿芽相伴,象征着冬去春来。也有人说这三段表现的是在早、午、晚三个时间段赏梅的不同感受——早上的梅花含苞欲放,晶莹洁白,幽香阵阵;午时的梅花繁华盛开,灿烂芬芳,笑脸迎人;而傍晚的梅花伴着西斜的夕阳,落英缤纷,景致非常迷人——这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三曲演奏完毕,桓子野缓缓站起身来,朝王徽之点点头,离开了座位。王徽之还沉浸在笛声当中,“妙!妙!妙!”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等他回过神来,桓子野已经提着笛盒走出了船舱。有人竖起大拇指:“桓伊将军果然名不虚传!”“什么?桓子野是桓伊将军?”这回轮到王徽之吃惊了,“失敬!失敬!”连王徽之也感到有些失礼了。

在东晋,桓伊的名气并不比王徽之逊色,此时他已经官拜中领军,官阶比王徽之的参军可是高多了,更何况此刻的王徽之仅仅是一介布衣。这件事在讲究门第的东晋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时成为街谈巷议的佳话。房玄龄把这个故事写进了《晋书》,笛曲《梅花引》也随着故事的传播广为人知,后来有人把《梅花引》改编成古琴曲,就是十大古琴曲之一的《梅花三弄》。

据《晋书.列传第五十一》记载:桓伊,字叔夏。父桓景,有用世济时之才干。桓伊有军事才略,打败贼兵王鉴、张蚝,以战功晋升为豫州刺史。与冠军将军谢玄、辅国将军谢琰一道在淝水大败苻坚,以战功晋号右军将军。

桓伊治理豫州十年,安抚边郡百姓,甚得人心。到江州镇所,以为边境平静无战事,免除各郡拖欠的官米,将州府治所迁到豫章。顺理荒政,拯济抚恤灾民。后来朝廷征召回京,拜官为护军将军。

桓伊死于任上。朝廷追赠为右将军,加散骑常侍,谥号为烈。去世前有马军铠甲六百套,为表忠心,预先写好奏表,在他死后呈上朝廷。朝廷降诏:“桓伊忠诚报国,大志不遂,令人伤怀,遵其遗志接受所上铠甲马装。”桓伊去世后,其子桓肃之承袭爵位。桓肃之去世后,其子桓陵袭爵。

在东晋这个动乱的年代,桓伊身居高位能够独善其身,而且三代世袭,福荫子孙,非常难得。这与桓伊谨言慎行、低调行事不无关系。《晋书》记载桓伊经常与仆人共同演奏、为舞者伴奏,可见是一位豁达之士。

俗语说:“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为人低调是巧妙的智慧,是沉稳的成熟。人生就是如此,至刚易折,至柔无损,上善若水。知道什么时候昂头,什么时候低头,柔刚并进,进退有度。如果我们懂得低头处事,昂首做人,生命中就会多一分韧性、一分张力、一分成熟……知道了桓伊和王徽之的故事,我们再听《梅花三弄》的时候会不会感觉不同呢?

本文标题:梅花三弄典故-3.梅花三弄 典故 音乐 视频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454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