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群体心理学-群体心理学效应

发布时间:2017-11-14 所属栏目:群体心理

一 : 群体心理学效应

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学效应

群体心理学效应是指群体中的成员由于相互作用而产生诸如群体规范、群体价值和群体情感等心理现象。

群体心理来源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的存在,对个体具有重要意义。个体的社会化,个体自我的形成,都是在群体心理的影响下进行的。群体心理对每个成员具有制约的作用,个体心理是在群体心理制约下获得的。群体是多样的,在多样的群体中个体造就了自己心理的丰富性,并使个体得到全面发展。群体心理对个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群体归属感(2)、群体认同感(3)、群体的促进和干扰作用。

1、群体心理的研究范畴通常包括3个方面:民族心理、集群心理和某一社会群体的心理。

2.内聚力分析。群体凝聚力越高,其成员就越遵循群体的规范和目标。因此,如果群体倾向于努力工作、争取高产,那么群体的生产率就更高。可是,要是凝聚力很高,群体却倾向于限制更多的生产,甚至与其他群体闹摩擦,那么就只会大大降低生产率,可见,群体规范是决定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关系的重要 因素之一。

3、正式群体和非形式群体

正形式群体是指有着规定的正式结构,其成员间有关固定的编制,并占据着所规定的地位,扮演着所安排好的角色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成员间的关系没有着明确的规定,并且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即以个人的喜好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

4.社会促进中的他人在场。查荣克研究发现,有他人在场是产生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于个体从事活动的性质。他由学习理论中的动机原则想到,1个人在动机很强烈的时候,他的优势反应能够很轻易地表现出来,而较弱的反应会受到抑制。所谓优势反应,是指那些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成为不假思索即可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如果1个人从事的活动是相当熟练的,或者是很简单的机械性动作,则他人在场使之动机增强,活动更加出色。相反,如果他所从事的活动是正在学习的,不熟练的,或者需要费脑筋的,他人在场使之动机增强,反而会产生干扰作用。

5.从众与从众现象

从众是指他人从事某一活动自己也去从事这一活动。按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行事。

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这就是从众现象。

影响从众的主要因素有:个体因素、群体因素和刺激物因素。

6、心理反感是指当个体遇到团体压力或别人影响而感觉自由受到威胁时,在心理上产生反感,继而在行为上表现出反从人的倾向。它是1种为维持自由的内在动机而表现在外的反感性行为。

7.去个性化。研究发现,在城市人口密集地区比在稀疏地区存在较高的去个性化,即会有较多人做出一些违反社会准则的行为来。去个性化现象一般有3个原因:(1)匿名性;(2)丧失了责任感;(3)群体的淹没性。

8.集体无意识理论。集体无意识实际上是人类文化通过一代代人遗传而形成的、在群体生活的深层起作用的无意识现象,它和1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分不开。

在荣格那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是原型,即是最初的模式的意思,所有与之类似的事物都模仿这一模式。这个模式“是某种类型的知觉或行为的可能性”,“必须通过后天经验来显影的底片”。

8.弗罗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社会无意识是指1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共同的被压抑的意识领域,是这个社会不被其成员们意识到的内容。弗罗姆指出,社会无意识是通过社会过滤器形成的。每1个社会,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联系的方式,通过感情和知觉的方式,发展了1个决定认识形式的体系或范畴,这就是社会过滤器。社会过滤器是1种社会认知框架,由社会结构决定,促使该社会的成员在认知时选择性地注意到什么,不能注意到什么。社会过滤器由3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语言;第二部分是逻辑学;第3个部分是由社会的禁忌组成的。

二 : 群体心理学

群体心理学(Group Psychology)

群体心理学概述

群体心理学是研究结成群体的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社会心理学分支。

“www.61k.com)

人不能离群独居。一个现实的人,总是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依从于经济和政治地位、种族或民族、社区、年龄、性别、职业、血缘、兴趣、信仰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总要与别的人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参加一定的群体生活。而且,一个人通常不只属于一个群体,一般都同时是若干群体的成员。社会群体生活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这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群体心理,就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

社会心理学研究群体问题已有很长的历史。早期社会心理学偏重于研究民族、群众这样一些大型群体问题。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是民族心理学的直接创建者,1859年,他们创办了《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发表了他们的文章“民族心理学序言”,认为社会心理学的任务是从心理方面认识民族精神的本质,揭示民族精神活动的规律。冯特发展了民族心理学思想,提出民族心理学应当采用不同于作为实验科学的生理心理学的方法,即通过分析文化产品——语言、神话、风俗习惯、艺术等来研究民族心理问题,并于1900年出版了10卷集的《民族心理学》。

关于群众心理学,塔尔德于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认为只有借助于模仿的思想,才能解释人的社会行为。1891年,西格尔出版了《犯罪的群众》;1895年,勒邦发表了《群众心理学》。他们认为,群众是冲动的,无理性的,缺乏责任感的、愚蠢的,个体一旦参加到群众之中,由于匿名、感染、暗示等因素的作用,就会丧失理性和责任感,表现出冲动的。凶残的反社会行为。

1908年,麦独孤发表《社会心理学导论》,提出社会行为本能理论,以人天生有结群本能来解释人们的结成群体问题。这些早期学者提出的有些思想,如模仿、个性消失、群众极端化等观点,直到现在,还在社会心理学中具有一定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实验方法进入社会心理学,致使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研究转而侧重于小型群体问题,群体心理学几乎成了小群体心理学。围绕小群体问题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群体凝聚力及其测量、群体领导问题;群体思维、群体决策、群体极端化等。

社会测量学是由莫雷诺所倡导的,着重测量群体成员之间在情感方面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人对群体其他成员的肯定评价或否定评价水平。

小群体研究中的社会学派,代表人是梅奥。他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人际相互关系理论。这一研究方向主要是分析小群体中的两类群体结构——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揭示这两类群体结构在群体管理中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群体动力学派,代表人是勒温。他把场论应用于小群体研究,认为群体所具有的某些特征并不是它的各个部分之和。群体不是人们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动力整体,是一个系统,其中某一部分的变化也会导致其他部分的状态发生变化。因此,不能借助于分析群体中的个体情况来达到对整个群体的分析。此外,也还有些小群体研究是在精神分析、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指导下进行的。

群体心理学中的有关群体的研究

群体心理学是研究结成群体的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社会心理学分支。人不能离群独居。一个现实的人,总是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依从于经济和政治地位、种族或民族、社区、年龄、性别、职业、血缘、兴趣、信仰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总要与别的人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参加一定的群体生活。而且,一个人通常不只属于一个群体,一般都同时是若干群体的成员。社会群体生活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这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群体心理,就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

早期群体心理学研究

社会心理学研究群体问题已有很长的历史。早期社会心理学偏重于研究民族、群众这样一些大型群体问题。M.拉察鲁斯和H.斯坦塔尔是民族心理学的直接创建者。1859年,他们创办了《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发表了他们的文章"民族心理学序言",认为社会心理学的任务是从心理方面认识民族精神的本质,揭示民族精神活动的规律。W.冯特发展了民族心理学思想,提出民族心理学应当采用不同于作为实验科学的生理心理学的方法,即通过分析文化产品——语言、神话、风俗习惯、艺术等来研究民族心理问题,并于1900年出版了10卷集的《民族心理学》。关于群众心理学,G.塔尔德于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认为只有借助于模仿的思想,才能解释人的社会行为。1891年,S.西格尔出版了《犯罪的群众》。1895年,G.勒邦发表了《群众心理学》。他认为,群众是冲动的,无理性的,缺乏责任感的、愚蠢的,个体一旦参加到群众之中,由于匿名、感染、暗示等因素的作用,就会丧失理性和责任感,表现出冲动的、凶残的反社会行为。1908年,W.麦独孤发表《社会心理学导论》,提出社会行为本能理论,以人天生有结群本能来解释人们的结成群体问题。这些早期学者提出的有些思想,如模仿、个性消失、群众极端化等观点,直到现在,还在社会心理学中具有一定影响。

小型群体问题研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实验方法进入社会心理学,致使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研究转而侧重于小型群体问题,群体心理学几乎成了小群体心理学。围绕小群体问题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群体凝聚力及其测量、群体领导问题;群体思维、群体决策、群体极端化等。

有关小群体问题的研究,大都遵循3个方向进行:①社会测量学派。社会测量学是由J.L.莫雷诺所倡导的,着重测量群体成员之间在情感方面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人对群体其他成员的肯定评价或否定评价水平。②小群体研究中的社会学派。代表人是E.梅奥。他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人际相互关系理论。这一研究方向主要是分析小群体中的两类群体结构——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揭示这两类群体结构在群体管理中的相互关系的意义。③群体动力学派。代表人是K.勒温。他把场论应用于小群体研究,认为群体所具有的某些特征并不是它的各个部分之和。群体不是人们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动力整体,是一个系统,其中某一部分的变化也会导致其他部分的状态发生变化。因此,不能借助于分析群体中的个体情况来达到对整个群体的分析。此外,也还有些小群体研究是在精神分析、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指导下进行的。

苏联群体心理学研究

自60年代初以来,苏联社会心理学迅速发展。苏联社会心理学比较重视群体心理学研究。这是由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比较强调群体生活,注重集体主义精神。从而,群体问题就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心理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性的问题。苏联社会心理学强调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为指导,把这一总的要求具体化于群体心理学研究中,就表现为这样一些观点:

①应当研究实际生活中的现实的群体,而不是去研究人为的、冒充的实验室群体。

②应当在现实社会关系的背景上去分析群体问题,而不能孤立进行研究。

③要从活动原则出发分析群体问题,如群体从事共同活动,它是共同活动的主体,群众中的心理、关系依从于群体共同活动的进展情况。

④要从发展的角度分析群体,把它划分为不同的发展水平:松散群体,联合或合作群体,集体,反社会的团伙等。

以A.B.彼得罗夫斯基为代表的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是有代表性的苏联群体心理学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群体共同活动的目的、价值、内容是群体内部的过程、相互作用、人际关系的基础,后者以前者为中介。正是通过共同活动,群体才得以形成、发展、并产生大量的人际关系现象。彼得罗夫斯基从这种理论观点出发,来说明有关群体的各种问题,如群体的类型、集体、团结性(凝聚力)等。

三 : 群体心理学-群体特征

八月初,翻开一本大众心理研究的书,马上意识到这正是我需要看的。如饥似渴的连读两遍,书被划了很多重点,页边也边看边想留下了许多注释。早就计划在blog上谈谈感受做个总结,但因为内容丰富,舍不得精简,用了几个晚上摘抄了八千字还只是半本的内容。看来要改变方法了,不再试图张贴详细内容,只能粗略谈谈感受。现在写来心态已有很多延迟,少了当初豁然开朗得来的兴奋,但也带来更多冷静的思考。

为什么微博上会形成不同的派系?为什么人们会站队然后互相攻击谩骂?为什么许多一眼就能看出的谣言会被广为传播?什么吸引我热心的参与一些事件回头看竟是违背本心的?这本书从大众心理学的角度上给出了答案。

当人过于关注一个事情时,会产生表达和讨论的意愿。这便会参与到人群中。大量的人,会激发人类的原始本能。处于群体中的个人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义”力量。因为原始人类就是靠数量来生存的。于是,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

群体中的每个人都是无名氏,不需要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于是在进行最原始的本能表达与宣泄时,并无顾忌。而作为个体,后天的教育与内心的良知都在对他起约束作用,知道要对本能加以控制。所以,加入到群体中的人会表现出原始人的热情和英雄主义,而理性的人所抱有的是持续性的怀疑精神与思想的独立意识。

事情一旦涉入到情感领域,人与人之间智力因素的差距就会消失。尤其是在涉及到信仰、政治观点、道德评价、个人爱憎这些近乎纯粹感性的表达领域中。

感性的、本能的情绪特别容易通过暗示来传染。群体中的人自我人格消失,行动能力却还在。群体会自动放大非理性冲动。在群体中能维持强大个性不被激情感染抵制群体暗示的人寥寥无几,理智的、冷静的情绪在群体中丝毫不起作用,无法限制群体行为。

群体靠不住,它的主要特点是服从原始冲动、急躁、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判精神,以及夸大情感。在低级进化形态的生命中才有可能看到。/日常生活中也常会看到这样的个体,而这种人也很容易加入群体。

群体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呢?

第一,群体比个人有力量但却极不稳定,极端情绪化,无能力做长远打算和策划,无法持久

第二,群体的行动是受激情主导,他们会在急切中期待行动。无论是什么,只要能让他们立即行动起来,他们就会欣然接纳。如果没有明确指示,他们会在群体无意识中创造出来。这就是易受暗示的机理。暗示机理一旦形成,暗示行为产生也就顺理成章。从一个最初的提示开始,再通过群体相互传染,迅速使群体中的人的头脑,如同接到一道期待已久的命令,群体感情的一致性形象会在第一时间里成为事实。于是他们立即行动起来去做他们自己未曾料到的任何极端事情。独立的个体即使处于被暗示的状态下,他的行动也是需要强有力的理由,在暗示的内容与行动结果中找到直接关系才付诸行动。而群体不需要任何理由,排斥理性与逻辑,极端盲目。群体间极易流传神话,不仅因为群体的极度轻信,也是事件本身在人群中的传播经过了每个人加入主观意识的曲解。

第三,暗示的性质决定群体的行为。如果暗示是积极的、进步的、有意义的,群体表现会同样积极进步。反之,如果主宰群体行为的暗示是负面的心理能量,那么群体的表现就非常可怕-----如果把群体比作一个人,那么这种主宰群体行为的暗示力量就好比人的思想,如果这个人思想是善良的,那么这个人必然是善良的,反之亦然。/方舟子的质疑是负面的心理能量。

第四,群体往往会构成骚乱,他们不承认愿望与现实中间存在障碍,急于粉碎一切障碍,认为自己能干成任何事情。于是充满了暴虐的气氛。群体更多的表现是一个英雄主义的群体,表现出令人无限敬仰的利他主义,赴汤蹈火,慷慨就义,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在大义凛然慨然赴死的进程中产生一种激昂的情绪与荣誉感。而作为独立个人,是没勇气做出这种事情的。/微博上互相谩骂,不同声音被视为障碍。启东在政府机关办公桌上洒水的女孩儿。

群体均无可避免的流露出过多女性化气质。如果把民族命运全部维系于本能的情绪表达上,无异于悬崖上漫步,说不定哪天就跌入深渊。而我国的教育,偏重的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这样就加强了群体思维。于是群体的行为特点在百姓生活和国际交往中随处可见。人多力量大,却不稳定。缺乏独立思考,缺乏合理的质疑精神,容易受暗示影响,便只能寄希望于暗示的性质。对国民的暗示,来自于政权,于是,政府的导向,便更会被其他国家关注。

本文标题:群体心理学-群体心理学效应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440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