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怎么读“刽”
怎么读“刽”
编辑同志:
有机会收看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满学学会会长、著名清史学者阎崇年教授讲《明亡清兴六十年》。阎教授讲《袁崇焕之死》这部分时,将“刽子手”的“刽”读作“kuài”,几次都是,我以为读错了。不过又想,这样的知名教授能读错字?没有把握。今特去函询问,请帮助解决。
敬祝
编安
天津 红楼
2007年8月20日
红楼老师:
您好。
看了前天编辑部转来您的信件,我认为您提出的问题很好,观点也很正确。只是未能确认“刽”究竟怎么读,特在这里作简单说明。
“刽”本是个多音字。《说文解字•刀部》将“刽”注音为“古外切”,后来很多语文工具书都依从此注。随着语音的变化,除了读“脍”以外,还读“括”。如《中华大字典》给“刽”注音为“古外切音脍泰韵古活切音括曷韵”(见该书子集•刀部第一百三十三页)。《辞源》和《汉语大词典》对“刽”的注音都有此项。《王力古汉语字典》在“刽”的字头下,注guì又注(旧读kuài)(见该书第76页)。既然是“旧读”,那末就不是现在的读音。著名语言学家丁声树编录的《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刽”的注音有kuài和guì两种。可见“刽”原是个多音字。在字义不变的情况下,该字有两个读音,既读kuài,又读guì。据此,可以说“刽”是个异读字,或叫异读词。
为了避免异读词的混读,普通话审音委员会曾于1957年到1962年分三次发表了《普通话异读审音表》,并于1963年辑录成《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初稿》。1982年修订。修订稿经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部审核通过,并于1985年12月27日以《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下简称《审音表》)为题予以公布,借以规范异读词的读音。《审音表》明确规定:“刽guì(统读)”。凡在字后注明“统读”的,即表示该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轻声变读不受此限)。阎教授大概没有看过《审音表》,即使未看过,但现代汉语方面的字典、词典,对“刽”的读音,只注“guì”,绝无二读。
为了更加明确,现在让我们查阅最新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在kuaì的读音下,查不到“刽”字(见该书第794页),而在guì的读音下,很快就查到“刽”(见该书第516页),唯一的词条就是“刽子手”。最新版本的《新华字典》同此,不再赘述。“刽子手”的“刽”只有读guì,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我们应该深信不疑。
学贵有疑。红老师在大语文的学海里,敢于且善于提出疑问,尤其是不迷信名家,值得称道。愿与您经常联系,共同切磋。
安徽 蕴辉
刊于《语文学习报》高中教师版2007年10.29责任编辑 宋慧永
二 : 小论“刽子手”的读音
先鸣谢一下小妖童靴,首先让我意思到了这个字的读音问题,随后又不断跟进督促,才会有这篇小文面世。今天中午抽时间查了一下,终于感觉现在可以自认为搞清了刽子手的读音情况了。小可才疏学浅,一家之言,聊博方家一晒。
开宗明义,当前在大陆地区,我们读:刽(guì)子手,应该是没错的。祝贺小妖童靴,你的观点是对的。具体理由如下,在《新华字典》[1]等现在手头能查到的新中国出版后的词典中,刽均读guì(贵音),同时这个字也不存在多音字的情况。
针对网上此前出现的争议情况,有的朋友提出——“刽子手的刽在康熙字典里有三个读音,有kuai这个音,现行的普通话标准是1956年才大体定下来的,现在才定成念gui。港台地区其实是从了古音,他们在古音古字方面保存的更多一点。”[2]
按照上面朋友的说法,我专门查了康熙字典,现在基本可以确定,他们的观点也大体是对的。“劊”这个字在古代确实是读kuai而不是guì的;当然,他们关于刽在康熙字典里的读音也有误解,具体如何,且听我细细道来。
康熙字典对刽字读音注解,原文辑录如下[3]:
“【唐韻】【集韻】【韻會】𠀤古外切,音膾。
【說文】斷也。从刀,會聲。又【唐韻】【集韻】𠀤古活切,音括。義同。”
大家一看,没准就乐了,你看《康熙字典》这上面不是明明白白的写着呢么?第一个“音膾”,第二个是读“會聲”,第三个“音括”,正好三个嘛。这应该也就是上述所谓刽在康熙字典里有三个读音的来源。
其实这应该是一种误解,劊字只有两个读音,一个的音标为古外切,从脍音;一个的音标为古活切,从括音。至于大家可能会问,“【說文】斷也。从刀,會聲。”,这不是说在古《说文》里,劊读會(hui)聲么?这个疑问涉及到两点:
首先,《康熙字典》中的音标体例。
在《康熙字典》的体例中,每个字的各个读音都会有音标注释,也就是这里的“古外切”和“古活切”。古文是连续的,并不存在标点和断句,【說文】这一句是承接上文【唐韻】等来进一步解释其字音字意的,因而从上下文及《康熙字典》的体例我们可知,劊字只有这两个读音。(具体可以查看下面的《康熙字典》扫描版原图[4])
《康熙字典》“刽”字扫描版图
其次,“會聲”的读音问题。
既然【說文】这一句是承接上文【唐韻】等来进一步解释其字音字意的,为什么“【說文】斷也。从刀,會聲。”讲它是“會聲”,这是不是和【唐韻】中的“音脍”矛盾呢?这就要讲到“会”的读音及其演变。下面我们援引一段《咬文嚼字》1997年第10期关于会(kuai)稽山的读音辨析的文章(原文太长,已附文后——附文一),可知“会”字从古自今有两个主要读音,一是“会合”的“会”,古代读音——黄外切,折成现代读音当读huài(坏),而“会合”的“会”今音演变为huì;二是“会计”的“会”,古代读音——古外切,折成现代读音当读guài(怪),而“会计”的“会”今音演变为读kuài,并无“会”读guì音的情况[5]。
由上可知,此处【說文】中的“會聲”即为古外切,与【唐韻】“脍”音相同。这意味着在《唐韻》、《集韻》、《韻會》、《廣韻》、《康熙字典》等以上所有可以查到的古代汉语字典中,“刽子手”中的“劊”字都跟“会计”中的“會”字同音,读作guài(怪),并在近代跟随它演变为kuài,这就是港台地区“筷子手”的来源。”
至于刽(guì)子手的读法,在中国两三千年的文字历史中,一直到清代以降,是没有找到依据的。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手头缺少民国时期的字典资料做验证。不过综合考虑历史(古代典籍)和地理(港台地区)方面的情况可知,“刽(guì)子手”的读法,始于1956年中共中央的文字改革[6]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上面网友声称的港台地区其实是保留了古音的说法,应该是可信的。
现在,我们基本弄清了刽字读音的源流和地理分布:它在历史上是逐渐由guài(怪)音演变为音;在现代,它在港台地区依然读作kuài(筷),在大陆地区的标准读音则为guì(贵)。
有道是“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嗯,应该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所以,在我们看过那么多后,仍然应该坚定的读刽(guì)子手。小妖童靴你可以得意啦,你仍然是我的一字之师!
[1] 百度词典中的“刽”字链接地址:
[2] 网友的议论观点链接:
http://tieba.baidu.com/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9815080882&z=897734389&pn=0&rn=30&lm=0&word=����ǰ#9815080882
[3] 《康熙字典》网上链接地址:
[4] 《康熙字典》“刽”字扫描版地址:
#劊
[5]参考资料:《咬文嚼字》1997年第10期作者:郑茵见附文一
[6]中共中央关于文字改革工作问题的指示(1956年1月27日) 见附文二
附文一
“会稽山名称考”
《咬文嚼字》1997年第10期作者:郑茵
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讲长篇小说《浣纱王后》时,把浙江的会稽山(或古地名会稽)的“会”读作huì。我觉得这个读者不对。《辞海》对“会稽”的标音为guìjī,可是释文却作:“相传夏禹至茅山(或作防山)大会诸侯,计功封爵,改名会稽山,即会计之意。”从“会稽”即“会计”之意来看,“会”不是应读kuài吗?“会稽”的“会”究竟该读什么音?
大连市沙河口区李沼江
答:会稽山,位于今浙江省中部,古代本名苗山(或作茅山、防山)。相传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巡游南方,曾登山以望南海,并立石颂秦德,因此也称秦望山。
综观建国以来出版的几部常用的词典,凡是收录“会稽山”或“会稽”条目的,其“会”字大致有两种读法,例如:
(一)《四角号码新词典》《新华词典》和1988年版修订本《辞源》均注作kuài(快)。
(二)1989年版《辞海》(通称新《辞海》)注作guì(贵);《汉语大词典》收“会稽”(原稿“会”印作繁体“会”)条,注明“会”属第二个音项kuài,但在该条下又加注“(今读guì——)”。
kuài和guì这两个读音的根据何在?按照规范化的要求,应当确定哪一个为标准音呢?
首先要交代一下,“会”是个多义多音字,其一是用于“会合”等的“会”,读huì(惠);其二是用于“会计”等的“会”,读kuài;其三是用于古汉语词“会撮”的“会”,读kuò(扩)。下面只就音义相近的一二两类作比较分析,第三类姑置不论。
《说文·会部》云:“会,合也。”这是用于“会合”的“会”,唐孙愐《唐韵》注作:“黄外切。”
《周礼·天官·大宰》云:“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郑玄注:“会,大计也。”又《周礼·天官·小宰》云:“听出入,以要、会。”郑玄注:“要、会,谓计量之簿书,月计曰要,岁计曰会。”以上是说,古代的大宰和小宰,每隔一定时期,必须会集有关人员,对所属官府的收支情况进行统计,每月一次(在月终)的称“要”,每年一次(在年终)的称“会”。连带这种统计的文书簿册也称“要”和“会”。后世“会计”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的。这个“会”字,也有“会合”之意,所以段玉裁在《说文》“会,合也”下注道:“会计者,谓合计之也,皆非异义也。”此义本应与第一类同音,但古人为了将这类专用义与一般的“会合”义区别开来,就定成了另一个相近而微别的音,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注作:“古外切。”一经规定后,“会合”的“会”和“会计”的“会”,其读音便再不能混同了。
那么,“会稽山”的“会”,与上述哪一类读音直接有关呢?古人又是怎样给它注音的呢?
先看“会稽山”的得名。《史记·夏本纪》云:“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越绝书·越绝外传记越地传》说得更加详细:“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一本作稽),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原来,会稽山的得名,与夏禹在此山会合诸侯计功封爵有关,“会稽”就是“会计”,那么命名其山为“会稽”就完全顺理成章了。“会稽”的“会”自然也应与“会计”的“会”同音。所以,《周礼·夏官·职方氏》云:“[扬州]其山镇曰会稽。”《左传·哀公元年》云:“保于会稽。”陆德明《经典释文》均注作:“会,古外切。”
从以上论述,可得出如下结论:
“会合”的“会”古代读音——黄外切
“会计”的“会”┑
┝古代读音——古外切
“会稽”的“会”┙
这里有一个问题:“黄外切”折成现代读音当读huài(坏),而“会合”的“会”今音却读huì;“古外切”折成现代读音当读guài(怪),而“会计”的 “会”今音却读kuài,这两组古今语音的差别是怎么过渡的呢?
先看“会合”的“会”。从唐代孙愐的《唐韵》,到宋代的《广韵》和《集韵》,都读“黄外切”,属于去声泰韵(韵母为uài),但到了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却转入了“齐微韵”,与“惠、慧、贿”等成了同音字。以后明梅膺祚的《字汇》作“胡对切”,清代官修韵书《音韵阐微》作“户最切”,折合今音都读huì。这样,“会合”的“会”便完成了从huài到huì的过渡,直至今天再也没有改变过。
“会计”的“会”,情况比较稳定。明《字汇》仍作“古外切”,清《音韵阐微》改为“固外切”,韵母并没有从uài变成uì。直至1918年(民国七年)旧教育部审查出版的《国音字典》中,改用注音字母后所注的音仍然作ㄍㄨㄞˋ(guài)。然而,变化毕竟还是发生了。1915年(民国四年)出版的《辞源》,在“会计”的“会”义项前,出人意料地注了个新的反切“去外切”。反切上字从“古”变成“去”,它的声母也就从不送气的“见”母的g,变成了送气的“溪”母的k。整个音节完成了从guài到kuài的过渡。这个变化,以前的韵书上是找不到根据的,肯定来自口语中的实际读音。到了1941年(民国三十年),kuài音终于为旧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编纂的《中华新韵》所采纳,取得了合法的地位,直至今天也没有再改变过。
那么,“会稽山”的“会”呢?本来,作为山名的“会稽”,既然直接脱胎于“会计”,其“会”字理所当然也应读kuài。但奇怪的是,1945年出版的《国语辞典》,却对“会计”和“会稽”的读音作了不同的处理:“会计”的“会”注成ㄎㄨㄞˋ(kuài);“会稽”的“会”注成ㄍㄨㄟˋ(guì)。这个ㄍㄨㄟˋ音,来路不明,可能是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从会稽山当地方言中取来的(绍兴、诸暨一带读“会稽”的“会”,其音似guì)。此音影响所及,就成了今天新《辞海》和《汉语大词典》“会稽”条注音的依据。然而这种方言音并不足取。“会计”与“会稽”,其“会”字既然意义相当,而且后者又直接脱胎于前者,读音理应相同。人为地别注新音,徒然增加人们记忆的困难,不符合语音规范化的要求,何况国家颁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也没有采纳guì这个异读音。因此,“会稽山”的“会”应当废去guì音,以kuài为标准音。
附文二:
中共中央关于文字改革工作问题的指示(1956年1月27日)
现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党组和教育部党组关于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的情况和目前文字改革工作的请示报告发给你们。这个报告中关于我国文字改革的方针、关于汉字简化的原则和步骤、关于大力推广普通话和积极准备文字拼音化的各项措施的意见,中央认为都是正确的。希望各地有关部门在党内外加以宣传,并研究执行。除人民日报已经中央同意自1956年1月1日起改为横排外,关于这个报告中提出的其他事项,中央决定如下:
(一)汉字简化方案即由国务院公布;其中的第一批230个简化汉字自公布的日子起正式推行,其余的285个简化汉字和54个简化偏旁即可陆续分批试用,同时交由各省市政协讨论,在两个月内将讨论结果报告国务院,以便根据多数意见对其中个别的字作一些必要的修正。
(二)在全国汉族人民中大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是加强我国在政治、经济、国防、文化各方面的统一和发展的重要措施,是一个迫切的政治任务。教育部决定自1956年秋季起在全国中小学和师范学校开始教学普通话。军委总政治部亦已指示全军推广普通话。各地和各有关部门党的组织必须重视这个工作,加强对这个工作的领导和检查,使它能够迅速地顺畅地开展。中央同意成立中央一级的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各省、市、自治区也应及早成立同样的机构(不设编制,其日常工作由教育厅、局负责)来号召和推动这个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有关推广普通话的其他建议,由国务院指示有关部门切实执行。
(三)为了推广普通话和辅助扫盲教育中的汉字注音,汉语拼音方案应该早日确定。中央认为,汉语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比较适宜。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已拟定草案,提交全国政协和各省市自治区政协讨论,同时在报刊发表,征求各方意见,以便争取在今年作4月修正确定,并在今年5月1日前后公布。
(四)为了在党内党外引起对文字改革应有的重视,为了加强和改进关于文字改革的宣传工作,并消除一部分人的怀疑和顾虑,中央决定在最近期间发布一个文字改革宣传提纲。这个提纲的草稿由中央宣传部会同文改会拟定后送中央审核。
三 : 拼音“刽子手”中的“刽”发音是?“戛”的发音?
拼音
“刽子手”中的“刽”发音是?“戛”的发音?
"刽子手"当中的"刽"字读音是gui,四声,音同"贵".
"戛"字读音是jia,一声,音同"家"
四 : 刽子手怎么发音正确
刽子手怎么发音正确
guìzishǒu
刽子手或行刑者是古代对于从事直接处决犯人的职业的人的一种称呼.
刽子手也可以用来当作骂人“卑。犇嫑。劣”的意思.
刽者:断也,从刀,会声
本文标题:刽子手读音-怎么读“刽”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