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格律诗平仄规则之基本格式,押韵、对仗之简要常识
格律诗之平仄基本格式,押调、对仗之简要常识
——听课笔记,初学入门
格尔乐图
序言:关于格律诗说明
格律诗,也叫近体诗,是诗歌体裁里主要1种样式,它大致发生、发展和兴旺于唐朝。
因为它的创作要求严格,制作规则讲究,所以又称格律诗。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称呼的。在唐以后的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诗,都是古体诗。古体诗的制作没有格律诗的严格规则讲究。古体诗篇幅长短不拘,句子字数一般都是五句、七句。修辞、韵律、藻饰也有讲究。
诗歌是人类生产劳动场景和社会生活秩序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记录、写照,是心神的咏叹。诗歌有丰富的音乐美。篇幅精短,便于记忆、传唱;制作凝练,宜于吟诵、歌咏;句式和谐,富于感召、煽情。
格律诗是随着音乐、歌咏的进步发展,1个专门做为歌词的诗歌分类——格律诗产生、发展,确立起来的。格律诗就是歌词。随着人们的音乐生活的不断进步,吟唱、歌咏的歌词需要越来越多,对诗歌音乐美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和讲究。格律诗,就是为音乐、歌咏活动的歌词而作,所谓格律诗,诗就是歌。所以,格律诗更讲究音乐美的求索创造。因此,格律诗的制作就有了押韵、对仗和平仄等规定,即,格律规定。格律诗的所谓格律就是这样产生的。其实,格律诗就是诗歌的更加音乐化了的那部分。
更加音乐化了的诗歌从一般诗歌群里分离出来了,就成了格律诗这样的分门别类了。
格律诗的音乐美的追求,完美和谐的求索,就产生和固定了它的制作规则。
格律诗按长短分四句和八句2种。四句的叫绝句,八句的叫律诗。
格律诗每行的字数也是有规定的,每行字数是相等的。按每行字数分有5个字和7个字两样。每行5个字的叫五言,每行7个字的叫七言。
格律诗分有绝句和律诗2种。
绝句:每行5个字的叫五言绝句,全诗四行,20个字;每行7个字的叫七言绝句(www.61k.com),全诗四行,28个字。
律诗:每行5个字的叫五言律诗,全诗八行,四10个字;每行7个字的叫七言律诗,全诗八行,五16个字。
格律诗的每个字使用声调,有平仄规定,格律诗的偶数尾句韵脚必须押韵,句子之间还要讲究对仗。
格律诗是应音乐美的更完美追求而产生的,它是为歌词的需要而制作的。但是,格律诗的制作方式逐渐传入民间后,也就自然成了诗歌制作的1种样式,不单单是歌词了。
第一课:格律诗的平仄规则:
格律诗平仄规则就是全诗里每个字的声调的使用规则,即,每个用字的声调使用平仄的“死规定”。
汉字是1个字1个音节,每个音节相拼发出的声音叫这个音节的的音调,1个音节有1个音调。
1个音节,是1个音调,就是1个字。1个音调有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即,4个声调。1个音调占有1个声调。
4个声调分成两部分。其中“阴平、阳平”叫平声,“上声、去声”叫仄声(这是现今普通话之声调,叫新声调。还有古声调和地方方言之声调。另类,现今寡用,这里不谈)。1个音调的声调,平仄归属,取决于它四声的类别。
1个音节,只有1个音调,1个音调,只有1个声调,1个声调不是平声就是仄声。(注:个别汉字有多个音节,即,多音调,这是多音字;个别汉字有多个声调,这是多声字。多音字、多声字,在一定的文字语言环境里,它们确定表达的只能是1个词义,这时,它们只能有1个音调和1个声调。所以,仍然可以说,1个音节,只有1个音调,1个音调,只有1个声调,1个声调,不是平声就是仄声。)
格律诗,每个用字的平仄声调都有规定。这就是格律诗声调使用的平仄规则,
平仄规则格式变化多端,但有它的基本格式。这基本格式就是“两则”。所谓变化多端的平仄规则,其实就是这“两则”的彼此相互交替使用,“两则”相对位置,用字的声调彼此平仄顶换,和“两则”有规律的“加宽、扩展”而已矣!
“两则“适用于所有的绝句和所有的律诗。
“两则”:其实就是五言绝句制作,声调的2个基本平仄格式。第一则,声调规则就是“仄、仄、平、平、仄。
第二则,声调规则就是“平、平、平、仄、仄”。
因为第1个是“仄”字起头,习惯就叫“仄字头”。
因为第二个是“平”字起头,习惯就叫“平字头”。
那么,怎样运用“两则”进行格律诗制作,声调的制控呢?
要遵从以下2个声调使用原则。
第一:“平字头”和“仄字头”彼此相互交替使用原则:
如果第一句用的是“仄字头”,第三句就用“平字头”;如果第一句用的是“平字头”,第三句就用“仄字头”。
“平字头”和“仄字头”的使用彼此互相交替的原则,就是“仄字头”和“平字头”,在第一句和第三句之间彼此交替使用,非此即彼。
第二:“平顶仄,仄顶平”的声调顶换原则:
如果“仄字头”做第一句,第二句声调就与其调调相反,就是“平顶仄,仄顶平”。这样顶换后,“仄字头”“仄、仄、平、平、仄”的格式,就成了“平、平、仄、仄、平”的格式了。
如果第三句是“平字头”,即“平、平、平、仄、仄”格式,第四句的声调格式的确定也是顶换,和第一句顶换声调得到第二句一样,即,声调相对顶换,把“平字头”“平、平、平、仄、仄”基本格式顶换成了“仄、仄、仄、平、平”的格式了。
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声调相对顶换,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声调相对顶换。这就是“平顶仄,仄顶平”的顶换原则。
这个绝句的四句声调格式就是:
第一句和第三句分别是“两则”格式,第二句和第四句分别是从第一句和第三句的声调顶换来的。
归纳起来声调划位是:
一、如果是“仄字头”起始:
第一句:仄、仄、平、平、仄,第二句:平、平、仄、仄、平
。第三句:平、平、平、仄、仄,第四句:仄、仄、仄、平、平。
举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二、如果是“平字头”起始:。
第一句:平、平、平、仄、仄,第二句:仄、仄、仄、平、平。
第三句:仄、仄、平、平、仄,第四句:平 、平、仄、仄、平。
举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以上,就是五言绝句声调的使用格式。“仄字头”起始的叫“仄字头”五言绝句,“平字头”起始的叫“平字头”五言绝句。
百度搜索:61阅读,发现并分享更多精彩生活。
七言绝句:七言绝句的声调使用规则就是五言绝句声调使用规则的“加长和扩展”。
“加长、扩展”后,得到2个新“两则”。上述的“交替”和“顶换”原则,照样适用于新“两则”。
“加长和扩展”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每句的前面加2个“平调”或2个“仄调”。区分方法是,如果“原来的”五言绝句开头是“平调”,前面就加2个“仄调”,如果五言绝句的开头是“平调”,前面就加2个“仄调”。这样“一加”,七言绝句的声调格式,2个新“两则”就出来了。
2个新“两则”是:
一、 “仄字头”“加长、扩展”以后:
“仄、仄、平、平、仄”,就成了“平、平、仄、仄、平、平、仄”。
二、“平字头”“加长、扩展”以后:
“平、平、平、仄、仄”,就成了“仄、仄、平、平、平、仄、仄”。
这2个新“两则”就是制作七言绝句的基本格式。
七言绝句的制作方法,和五言绝句的制作方法一样。七言绝句的第一句和第三句分别是2个新“两则”之一,非此即彼,交替使用。第二句和第四句声调分别是第一句和第三句声调,相对位置的声调平、仄顶换。
律诗:所谓律诗就是2个相关、相近绝句的组合。就是2个绝句摞在一起。它的声调使用规则和绝句的声调使用一样,即,下四句就是上四句的声调格式的重复。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都是这样。
五言律诗:五言律诗声调使用规则就是将五言绝句的声调原版不动,照搬重复一遍,组合成八句。“仄字头”起始的就叫“仄字头”五言律诗,“平字头”起始的就叫“平字头”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的声调构成格式和五言律诗的声调构成方法一样,就是将1个七言绝句的全版、原封的重复一遍,将2个一样声调的七言绝句摞起来,变成八句。
把上述格式,即,“两则”,“仄字头”和“平字头”的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声调的对应顶换,“两则”“加长、扩展”,形成的格律诗的各种声调格式。总结起来就是:
先说绝句
一、五言绝句
1、“仄字头”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举例:故园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2、“ 平字头”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举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二、 七言绝句
3、 加长、扩展的“仄字头”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举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加长、扩展的“平字头”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举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三、 五言律诗
5、“仄字头”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举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平字头”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举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蓬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歌,王孙自可留。
四、七言律诗
7、加长、扩展的“仄字头”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举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8、加长、扩展的“平字头”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举例: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一般地说,格律诗的平仄规则,即格律诗的声调使用基本格式,就是上述4类,共8个类型,即,基本类型,基本格式。但,还有一些个别格式,属另类、特殊,这里不予讨论。例如,奇句,尤其第一句尾字之声调就有“不守规”时。,不守一般规则的诗也散见不鲜。
第二课:格律诗的押韵:
格律诗的所谓押韵,一般地说,就是规定格律诗的偶数句子的最后1个字的音调、声调必须相同,即,音调必须是同韵母,声调必须是同声,即,非平及仄。
汉字是以1个整体音节的发音表现的。1个发音就是1个音调。每1个汉字音调都是由1个声母部分加韵母部分相拼构成的(有一些极少汉字是单一的韵母部分构成的)。格律诗的所谓押韵就是:绝句的二、四句,律诗的二、四、六、八句尾字音调的韵母,必须相同,声调的平、仄还必须一样。句尾的最后1个字,又称韵脚。这样,也即可说,格律诗偶数句尾韵脚的韵母必须相同,韵脚的声调还必须一样。
举例,安、烟、弯、冤、参、瞻、攀、专、山、宽,这些字的音调韵母都是“an”,它们的声调都是平声,所以它们合作一首诗的韵脚,是合乎押韵规则的。岸、盐、颜、碗、万、苑、烂、款、远、算,这些字的音调韵母也都是“an”,但是,它们的声调却是仄声,因此,它们和上面的10个字就不能合作为一首诗韵脚、因为平声和仄声混淆,不符合押韵规则。
1、举例:“平字头”五言绝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第二句韵脚“流”和第四句韵脚“楼”押韵。
2、举例:“仄字头”五言绝句: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第二句韵脚“炉”和第四句韵脚“无”押韵。
3、举例:加长、扩展的“平字头”七言绝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第二句韵脚“亲”和第四句韵脚“人”押韵。
4、举例:加长、扩展的“仄字头”七言绝句: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第二句韵脚“孤”第四句韵脚“壶”押韵。
5举例:“平字头”五言律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第二句韵脚“时”,第四句韵脚“思“,第六句韵脚“滋”,第八句韵脚“期”押韵。
6、举例:“仄字头”五言律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清音。第二句韵脚“林“,第四句韵脚”深“,第六句韵脚”心“,第八句韵脚”音“押韵。
7、举例:加长、扩展的“平字头”七言律诗: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国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变新天。喜看稻熟千层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第二句韵脚“前”,第四句韵脚“鞭”,第六句韵脚“天”,第八句韵脚“烟”押韵。
8、举例:加长、扩展的“仄字头”七言律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第二句韵脚“楼”,第四句韵脚“悠”,第六句韵脚“洲”,第八句韵脚“愁”押韵。
第三课:格律诗的对仗:
每个字的声调使用规则,叫平仄规则;偶数尾句韵脚必须同韵母、声调必须一样,叫押韵。格律诗用字、组词、断句、划拍,内容涵义、构成品位、指意语境等,都有一定的使用规则,这叫格律诗的对仗。
对仗,是说仪仗队伍的对应排列,严肃、整齐、威武、壮观。把这种比喻借用于格律诗的制作,就是指格律诗的制作不仅上下句的字数相等,而且要求上下句相对应的字、词、句、韵、声、拍、节,也就是“遣词造句”都要一一相对。
用字,就是上下句用字的字性、字义对应;用词,就是上下句用词的词性、词义和词的构成方法对应;用句,就是上下句整体构成方式相对应;用韵,就是全诗必须符合押韵规则;用声,就是上下句的每个对应字的声调,必须符合平仄规则,平对仄,仄对平,节拍,就是上下句的划拍必须要抑扬顿挫,拍节和谐。
律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叫“首联”,第三句和第四句叫“颔联”,第五句和第六句叫“颈联”,第七句和第八句叫“尾联”。
绝句只有“首联“和“颔联”。
对仗规则: “颔联”两句之间必须对仗,“颈联”两句之间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的对仗要求不严格。
举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颔联”两句对仗,“颈联”两句对仗。
对仗规则有宽严之讲究。使用中可以分成几种类型。
1、严格遵守对仗规则:
对仗的上下句相对应的字、词、词、句的性质、涵义、构法,都一一相对、保证统一;押韵、平仄都是完全符合规则。这叫“工对”。
举例: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肃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颔联”两句之间,“颈联”两句之间,字、词、句的性质、涵义、构成都一一相对、统一。
2、只要求词、词组的品格(词性、词组的类别)上下相对就可以。这叫“宽对”。
举例:2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借用词、甲词组的“异义”与乙词、词组相对。这叫“借对”。
举例: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借对“七十”。
4、上下句子的意义相连,就像连续说下来的一句话。这叫“串对”(流水对)。
举例: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后2种特殊对仗格式,用途不多。
格律诗的讲究很多,特例也很多。这里讲的是基本格式和简单常识。仅供初学者入门参考。
二 : 52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分析
61阅读/ www.61k.net
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分析
七律的四种格式:
①七律首句平起不入韵式(七言的a1句式做首句)
七律作品 实际平仄 原型格式
曾为掾吏通三辅,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忆在潼关诗兴多。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巫峡忽如瞻华岳,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蜀江犹似见黄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舟中得病移衾枕,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洞口经春长薜萝。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形胜有馀风土恶,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几时回首一高歌。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杜甫《览物》
此诗的实际平仄,按古音认定,需注意第三句第二字“峡”、第三字“忽”,第五句第三字“得”,第八句第五字“一”,此四字今念平声,古为入声,属仄。其馀字音的平仄,古今没有区别。
以“曾为掾吏通三辅”的原型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为首句,运用七言的a1、b1、a2、b2四种结构材料,让续句的平仄,句中与前句不断对粘,句脚与前句不断对立,这样排足八句,便是此七律的原型格式。
对比实际平仄与原型格式,可见,第一句两者平仄一致。第二句第五字“诗”规定用仄,实际用平,属变通。第三句第一字“巫”规定用仄,实际用平,属变通;第三字“忽”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属变通。第四句第一字“蜀”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属
变通;第三字“犹”规定用仄,实际用平,属变通。第五、六句两者平仄一致。第七句第一字“形”规定用仄,实际用平,属变通;第三字“有”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属变通。第八句第一字“几”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属变通;第三字“回”规定用仄,实际用平,属变通。将所有变通了的字反用平仄,亦即恢复原状,便是杜甫这首七律所遵循的平仄格式。
②七律首句仄起入韵式(七言的b1句式做首句)
七律作品 实际平仄 原型格式
昨夜星辰昨夜风,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画楼西畔桂堂东。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身无彩凤双飞翼,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心有灵犀一点通。 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隔座送钩春酒暖, 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
分曹射覆蜡灯红。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嗟余听鼓应官去, 平平平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走马兰台类转蓬。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商隐《无题》
此诗的实际平仄,按古音认定,需注意第四句第五字“一”,第五句第一字“隔”,第六句第四字“覆”,此三字今念平声,古为入声,属仄。其馀字音的平仄,古今没有区别。
以“昨夜星辰昨夜风”的原型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为首句,运用七言的a1、b1、a2、b2四种结构材料,让续句的平仄,句中与前句不断对粘,句脚与前句不断对立,这样排足八句,便是此七律的原型格式。
定用平,实际用仄,属变通;第三字“西”规定用仄,实际用平,属变通。第三句两者平仄一致。第四句第一字“心”规定用仄,实际用平,属变通。第五句第三字“送”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属变通。第六句两者平仄一致。第七句第三字“听”规定用仄,实际用平,属变通;第五字“应”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属变通。第八句两者平仄一致。将所有变通了的字反用平仄,亦即恢复原状,便是李商隐这首七律所遵循的平仄格式。
③七律首句平起不入韵式(七言的b2句式做首句)
七律作品 实际平仄 原型格式
谢眺诗中佳丽地,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夫差传里水犀军。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城高铁瓮横强弩,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柳暗朱楼多梦魂。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画角爱飘江北去, 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钓歌长向月中闻。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杨州尘土试回首, 平平平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惜千金借与君。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杜牧《润州》
此诗的实际平仄,按古音认定,需注意第八句第二字“惜”,此字今念平声,古为入声,属仄。其馀字音的平仄,古今没有区别。
以“谢眺诗中佳丽地”的原型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为首句,运用七言的a1、b1、a2、b2四种结构材料,让续句的平仄,句中与前句不断对粘,句脚与前句不断对立,这样排足八句,便是此七律的原型格式。
五字“多”规定用仄,实际用平,属变通。第五句第三字“爱”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属变通。第六句第一字“钓”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属变通;第三字“长”规定用仄,实际用平,属变通。第七句第三字“尘”规定用仄,实际用平,属变通;第五字“试”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属变通。第八句两者平仄一致。将所有变通了的字反用平仄,亦即恢复原状,便是杜牧这首七律所遵循的平仄格式。
④七律首句平起入韵式(七言的a2句式做首句)
七律作品 实际平仄 原型格式
孤山寺北贾亭西,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水面初平云脚低。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几处早莺争远树, 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谁家新燕啄春泥。 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乱花渐欲迷人眼, 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浅草才能没马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最爱湖东行不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绿杨阴里白沙堤。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此诗的实际平仄,按古音认定,需注意第四句第五字“啄”,第七句第六字“不”、第七字“足”,第八句第五字“白”,此四字今念平声,古为入声,属仄。其馀字音的平仄,古今没有区别。
以“孤山寺北贾亭西”的原型句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为首句,运用七言的a1、b1、a2、b2四种结构材料,让续句的平仄,句中与前句不断对粘,句脚与前句不断对立,这样排足八句,便是此七律的原型格式。
定用仄,实际用平,属变通。第三句第三字“早”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属变通。第四句第三字“新”规定用仄,实际用平,属变通。第五句第一字“乱”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属变通。第六、七句两者平仄一致。第八句第一字“绿”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属变通;第三字“阴”规定用仄,实际用平,属变通。将所有变通了的字反用平仄,亦即恢复原状,便是白居易这首七律所遵循的平仄格式。
三 : 七律平仄基本格式
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其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基本句式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1、平起首句起韵型2、平起首句不起韵型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首句起韵型4、仄起首句不起韵型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1)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换成七律的四种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第一种格式
平起首句入韵
〇平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说明:〇表示可平可仄
第二种格式
平起首句不入韵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第三种格式
仄起首句入韵
〇仄平平仄仄平,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第四种格式
仄起首句不入韵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书愤[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1]。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到韶山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首。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2]。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冬云 毛泽东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3]。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4]。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和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5]。
[1]“那”,平声。
[2]“教”,平声。
[3]“漫”,平声。
[4]参看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参看杜甫《客至》。
律诗口诀
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就不能不予以适当的批评。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古风式
在律诗尚未定型代的时候,有些律诗还没有完全依照律诗的平仄格式,而且对仗也不完全工整。例如: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诗前半首是古风的格调,后半首纔是律诗。依照上文所述七律的平仄的平起式来看,第一句第四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乘”chéng),第六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鹤”,古读入声),第三句第四字和第五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去不”),第四句第五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空”)。当然,这所谓“应该”是从后代的眼光来看的,当时律诗既然还没有定型化,根本不产生应该不应该的问题。
后来也有一些诗人有意识地写一些古风式的律诗。例如:
崔氏东山草堂 [唐]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粟,饭煮青泥坊底芹。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31]
作者在诗中故意违反律诗的平仄规则。第一句第六字应仄而用平(“堂”)[32],第二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相”),第三句第六字应平而用仄(“磬”),第四句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更见”),第五六两字应仄而用平(“渔樵”)。第五六两句是“失对”,因为两句都是仄起的句子。第五句的“谷”和第六句的“坊”也不合一般的平仄规则(虽然可以为拗救)。除了字数、韵脚、对仗像律诗以外[33],若论平仄,这简直就是一篇古风。又如:
寿星院寒碧轩 [宋]苏轼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34]?
这首诗第一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摇”),这种三平调已经给人一种古风的感觉。第二句如果拿“平平仄仄仄平平”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尺”字古属入声)[35]。第三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夏”)。第四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第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绿雾”),第六字应仄而用平(“人”)。第五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四字应仄而用平(“蝉”),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叶”)。第六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翠羽”),第六字应仄而用平(“林”)。第八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鹤骨”),第六字应仄而用平(“缘”)。第七句第五字(“对”)也不合于一般平仄规则。跟“摇窗扉”一样,“沾人衣”、“穿林飞”、“何缘肥”都是三平调,更显得是古风的格调(参看《古体诗的平仄》)。作者又有意识地造成失对和失粘。若依上面的衡量方法,第二句是失对,第五句和第七句都是失粘。古人把这种诗称为“拗体”。拗体自然不是律诗的正轨,后代模仿这种诗体的人是很少的。
四 : 律诗基本格律要求及平仄通用字
律诗的基本格律要求: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