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以德报怨-以德报怨

发布时间:2017-07-30 所属栏目:以德报怨

一 : 以德报怨

成语名字:以德报怨

成语发音:yǐ dé bào yuàn

成语解释:拿恩惠报答仇恨。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记仇;反而给以好处。

成语出处:《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成语繁体:以惪報怨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怨,不能读作“yuān”。

成语例句: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西安事变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德报怨,协同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释放蒋介石,希望他悔过自新,共同抗日。

二 : 以德报怨

以德服人,是修养;以德报怨更是令人叹服。

今天,数学作业发下来了。我一看作业,刚才我还灿烂的小脸蛋儿立刻就暗淡了下来。唉,我这回怎么又错了三道题。我沮丧地把作业扔在桌子上,用腿拉开椅子,然后无奈地改了起[www.61k.com]来。我先检查了一下计算过程,没问题;然后重新审题,想理清思路,可做到半截就卡壳了。尽管我冥思苦想,也无济于事。这时我一抬头,正好发现前排小丽那张100分的作业。我一阵狂喜。可是老师明令“严禁抄袭”的话语此刻在我的耳畔响起,可我决定铤而走险。我见无人注意,趁机把书一推,书“刚好”掉在小丽的椅子旁边。我于是就假借捡书之名,慢慢地挪到她桌旁,然后立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作业抓了过来,并迅速回到座位上.我这时环顾左右,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此时竟无一人发现。

我正狂抄,突然作业被抓了起来。我一愣,不知什么时候小丽站在了我的面前。我愣愣地看着她,可她却悠然说道:“学习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你不能抄。”说完便走了。我愤愤地瞪着她的后背,哑口无言。可是心里暗恨,咱们走着瞧。

上课时,我故意用脚蹬着她的椅子晃悠,可她却跟没事一样,只是把椅子往前挪了挪。我不解气,又吹起了她的头发,心想:哼,这回我也不让你学好,看你以后还拿什么说风凉话……

放学了,小丽一扭身坐到了我的座位上,我一惊,她不会找我来算帐来了吧.可是没想到她竟然毫不生气地把她那100分的作业一摊,给我讲起题来.

这时,我的脸“唰”的红了。讲题的过程中,我不仅是因为听懂了题,更是被她以德报怨的大度所折服,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

三 : 以德报怨

原文出于《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回答:“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不赞成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一种报复去面对别人的不道德,那么这个社会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和谐,当今的和谐,还有子孙后代的和谐。  孔子也不赞成以德报怨。他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和付出,去面对不讲是非标准、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是一种人生的和人格的浪费。孔子的治国方略,提倡“德主刑辅”。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能只讲道德,没有刑罚。以德治国、治家、治人,以讲究礼仪为主,以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标准,教化人民,互敬互爱、无欺无诈,达到高雅、高尚、和谐。对少数为非作歹,顽固不化的人,对道德不屑一顾的人,就不要一味讲究宽容,要辅以刑罚。孔子讲求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一味姑息忍让,不是完美的处世之道。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孔子提倡以两者以外的第三种态度对待报怨的问题。他提倡“以直报怨”,即用公正的、率直的、磊落的、高尚的人格,正确面对有过失的和行为不端的人。也就是说:讲道德要有一个标准,一不能冤冤相报,互相残杀;二不能姑息养奸,纵容犯罪。以直报怨,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拿起法律的武器,以公正的法治来解决不公正的问题,也是对不讲道德的人进行道德和普法教育。法律就是一个标准,一个尺度,人们不能偏离太大。“孔子摄行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就是一个很好的以直报怨的例子。

四 : 以德报怨:以德报怨-相关资料,以德报怨-出处

以德报怨,成语,注音:yi de bao yuan,指用道德公正的眼光看待与别人的仇恨。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最早出现在《老子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与儒家观念截然相反。需要指出的是,老子的道德是一个形而上的哲学命题,与当今的道德不是一个概念。

以德报怨_以德报怨 -相关资料

以德报怨:以德报怨-相关资料,以德报怨-出处_以德报怨
以德报怨

用 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易错点以德报怨,“报”易写作“抱”—“以德抱怨”

怨:应该读“yuàn” 不能读作“yuān”

以德报怨_以德报怨 -出处

以德报怨:以德报怨-相关资料,以德报怨-出处_以德报怨
以德报怨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这句话见于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故很多人认为是老子提出的,理解为老子或道家的主张。现代有学者经研究证明《道德经》中存在错简,此说并非老子原意。

“以德报怨”也见于儒家经典。《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德”,恩惠的意思。“以德报怨”的原义即是以恩惠回报怨恨。孔子反问:“何以报德?”实质上是对“以德报怨”的否定。《论语注疏》:“此章论酬恩报怨之法也。‘或曰:以德报怨,何如’者, 或人之意,欲人犯而不校,故问。孔子曰:‘以恩德报仇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者,孔子答言,若报怨既用德,若受人恩惠之德,不知何以报之也,‘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者,既不许或人以德报怨,故陈其正法,言当以直道报仇怨,以恩德报德也。”

自此以后,古代学者大多同意孔子的见解,不赞成“以德报怨”。如《论语集注》:“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德,谓恩惠也。言于其所怨既以德报之矣,则人之有德于我者又将何以报之乎?于其所怨者,爱憎取舍,一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于其所德者,则必以德报之,不可忘也。”

“或人之言可谓厚矣,然以圣人之言观之,则见其出于有意之私,而怨德之报皆不得其平也,必如夫子之言,然后二者之报各得其所。然怨有不雠,而德无不报,则又未尝不厚也。二章之言,明白简约,而其指意曲折反复,如造化之简易易知而微妙无穷,学者所宜详玩也。”(朱熹:《论语集注》)

以德报怨_以德报怨 -见解

根据上文可见,传统儒家学者是反对“以德报怨”的,其原因概括如下:

第一,认为这种做法不“诚”。缺乏原则性,具有目的性,并非发自内心。“宽身之仁”,郑玄注:“宽犹爱也,爱身以息怒,非礼之正也。”孔颖达:“宽身之仁者,若以直抱怨,是礼之常也。今以德报怨,但是宽爱己身之民。欲苟息祸患,非礼之正也。”都认为“以德报怨”缺乏原则性,是1种滥施感情的行为。为了苟息怨祸的“德”具有极强的工具性,不可谓真正之“德”;也不符合孔子所提倡的“仁”的原则,“恶不仁者,其为仁矣”。

第二,认为是“取怨之道”,对社会形成不良影响。对待怨恨、仇怨时应以率直、坦诚、理性的精神予以回报,或以这样的精神要求自己。皇侃说:“所以不‘以德报怨’者,若行怨而德报者,则天下皆行怨以要德报之,如此者,是取怨之道也。”他认为“以德报怨”是种对社会的不良导向,表示反对。

第三,认为“以德报怨”的背后实质上是私欲在作祟,朱熹曾举例说:“如吕晦叔为贾昌朝无礼,捕其家人坐狱。后吕为相,适值朝廷治贾事,吕乃乞宽贾之罪,‘恐渠以为臣与有私怨’。后贾竟以此得减其罪。此‘以德报怨’也。”朱熹明确的说,“以德报怨,亦是私”。

第四,认为“以德报怨”陈义过高,事实上难以实行。朱熹的弟子亚夫问学于朱熹,问到《论语》中“以德报怨”之处,朱熹的回答是:“‘以德报怨’,不是不好,但上面更无一件可以报德。譬如人以千金与我,我以千金酬之,便是当然。或有人盗我千金,而吾亦以千金与之,却是何理?视与千金更无轻重,断然是行不得也!”

由此可见,古代学者对“何以报怨”的问题多承袭孔子的观点,对“以德报怨”是持反对意见的。

以德报怨_以德报怨 -故事

魏国边境靠近楚国的地方有1个小县,1个叫宋就的大夫被派往这个小县去做县令。

两国交界的地方住着两国的村民,村民们都喜欢种瓜。这一年春天,两国的边民又都种下了瓜种。

不巧这年春天,天气比较干旱,由于缺水,瓜苗长得很慢。魏国的一些村民担心这样旱下去会影响收成,就组织一些人,每天晚上到地里挑水浇瓜。

连续浇了几天,魏国村民的瓜地里,瓜苗长势明显好起来,比楚国村民种的瓜苗要高不少。

楚国的村民一看到魏国村民种的瓜长得又快又好,非常嫉妒,有些人晚间便偷偷潜到魏国村民的瓜地里去踩瓜秧。

宋县令忙请村民们消消气,让他们都坐下,然后对他们说:

“我看,你们最好不要去踩他们的瓜地。”

村民们气愤已极,哪里听得进去,纷纷嚷道:

“难道我们怕他们不成,为什么让他们如此欺负我们?”

就摇摇头,耐心地说:

“如果你们一定要去报复,最多解解心头之恨,可是,以后呢?他们也不会善罢甘休,如此下去,双方互相破坏,谁都不会得到的1个瓜的收获。”

村民们皱紧眉头问: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宋就说:

“你们每天晚上去帮他们浇地,结果怎样,你们自己就会看到。”

村民们只好按宋县令的意思去做,楚国的村民发现魏国村民不但不记恨,反倒天天帮他们浇瓜,惭愧得无地自容。

这件事后来被楚国边境的县令知道了,便将此事上报楚王。楚王原本对魏国虎视眈眈,听了此事,深受触动,甚觉不安,于是,主动与魏国和好,并送去很多礼物,对魏国有如此好的官员和国民表示赞赏。

魏王见宋就为两国的友好往来立了功,也下令重重地赏赐宋就和他的百姓。

本文标题:以德报怨-以德报怨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5472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