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地域文化的定义?
地域文化的定义?
地域文化的定义?的参考答案
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有专家主张,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一些学者则将地域文化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认为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经过再三研究、反复探讨,多数与会专家学者认同“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二 : 文化的定义
为什么要定义文化,它太重要了。
20岁之前觉得文化就是一个花花词。你有文化,我有枪——啪,打死你;你有文化,我有钱——来,这些包走;你有文化,我有老婆——走,睡觉去。
30岁那会,察觉到文化的力量了,但搞不清文化的边界到底在哪?
40岁,觉得文化太重要了。有枪,别人不一定打你,但文化不同可能就打起来了(十字军东征);有钱,别人也不一定佩服你,价值观、文化背景相近,人却可以聚起来。
“凡事都是利益的博弈”,以前觉得这句话没错,后来发现很多历史事件中,利益是一方面,文化异同又是一方面。利益也许能决定某件事的走向,而文化却能决定历史的走向。文化太厉害了。
但如何定义文化呢?
有高人说,文化就是“以文化人”,这个说法很妙。
但不明确,这个“文”到底是什么?如果是“文字”,那就不准确,因为没有文字之前,也是有文化的。所以不应该是“以文字化人”。那是“以人文化人”呢?这个有点道理。但人文是什么?是——人类文化中精英的、核心的部分。这不又绕回去了。
所以“以文化人”的定义虽简洁有力,却无法透彻。
要准确定义文化,先要区分狭义文化与广义文化。说一个人有没有文化,通常指的是他的教育程度,这是狭义的文化。它不在我们定义的范围之内。(另外一个重点是:不要以为狭义文化是包含在广义文化之内的,实质上,它们是两种视角下的各自定位)
其次要学会区分,文化与文明。文化与文明在相当程度上会混淆使用,比如,考古学中说:红山文化。实质上指的是那一段文明。我认为,文明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文化则非如此。
因为我们可以体察到,文化更多是精神层面的东西。那么物质层面难道不算文化?有人要问:那个巴米扬佛像不算文化?那个王羲之的兰亭序不算文化。
是,肯定应该把这些归类于文化,但更准确的是归类为文化的载体。应该这样说:佛教是文化,巴米扬大佛是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或标志)。书法是一种文化,王羲之是书法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兰亭序是书法文化造诣的极高表现。
为什么要区分文化是精神属性还是物质属性?因为过去不加区分时太笼统,什么都是的时候那就什么都不是。这也是过去定义文化的难点。
当区分清楚这些后,我们就明白,我们要对广义的文化,而且是精神层面的文化作出定义。
这时候,我们再来思考文化是什么?
比如:我跟你有文化冲突。那么这种冲突来自于何方?来自于我们行事方式的不同,而行事方式的根本是大脑,大脑中的想法不同,决定了行事的不同。那么大脑是怎么运作的呢?
世界很复杂,但大脑又需要快速作出判断,所以它在行事(或判定)时是利用一些准则的,这些准则就像脑海里有把尺子。
这些尺子让你在陌生的环境里,也能很快找到沙发坐下(事实上,沙发是各种类型,不一而同的,所以你要学会归纳);也让你知道不要用手去碰一个放在火炉上的水壶(你一定有被烫过的经验)。
这些都是经验,经验是尺子里的一种。小孩子没有太多经验,所以他做事就没有准则,他不知道点燃火柴焚烧纸张与父亲点燃香烟的区别。所以小孩子需要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在他脑海里建立起大量准则的过程。(我更愿意把它们称作“定理”,因为你的大脑一旦建立起这些准则,几乎是毫不犹豫的照此执行)
这个执行定理的过程,大脑是条件性反射的。
但这些准则(定理)有没有可能错呢?或者说,最初它是对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会渐渐变化呢?我们来看我小时候的一段反思。
小时候,我会把任何穿牛仔裤的女孩子看成是“妖精”(指不正经的女孩)。但随着穿牛仔裤的人越来越多,很多我知道很“正经”的女孩子都穿牛仔裤,我就开始质疑,我为什么会形成“穿牛仔裤的女孩就不是好女孩”这个定理?
仔细回思,在当时环境下,应该是大人、老师等潜移默化给我的。实际上,“穿牛仔裤的女孩就不是好女孩”这个判定,最初是有一点点道理的,但随着环境的改变,这个定理显然是不恰当的,但你的大脑并不会主动去修正既有的“定理”,它依旧会自动判定执行,(这也是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依旧保持着时代偏见的缘由,他们没有主动去反思、调整大脑中的“定理”)
大脑接受定理的过程是这样的:接受前大脑会质疑,但随着事实证实,或你最信任的人的首肯,或周遭环境的一致意见等等,你就会逐渐接受。而一旦接受,大脑就会自动按照这个定理去指导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人很少会主动的去调整自己大脑中的这些准则定理模式,它们变成经验固定下来了,少部分调整者被称为反思。
说这么多,是为了让你了解,我们行为的来源是想法,想法的来源实际上是脑海中千百个准则(定理)。那么人与人冲突(或和谐)的关键除了利益的背驰外,最重要的就是这些大脑准则是否有不一样之处。
利益的得失可能反反复复,而大脑准则的不匹和却是长长久久的,所以文化的影响要比利益深远的多。
在这里我把文化替代到大脑中的各项准则(定理),这个准确吗?不够准确。因为文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人类积攒的所有的定理准则中,大致有三大来源:
1、天赋感受。比如软的东西比硬的坐起来舒服;比如衣服保暖;比如尖锐的东西刺破皮肤,会流血,会疼……。这些天赋感受,与生俱来,只要经历过,就马上能体会到,而且几乎人同此理。这些形成了人的共识,并衍生出——友好就是跟你分享食物、棉被,仇恨就可能找东西扎你……。
2、逻辑性思考。逻辑是个很美妙的东西,它的美妙就在于,当你学会它以后,它会让你从已知条件中推导出本来未知的东西。比如:房间里还有几个人,如果不进去数就无法知道。但如果我之前守在门口,知道一共进去了5位,后来数着知道离开了3位,那么即便我不进门,也知道里面还有2位(这里讲逻辑,不用脑筋急转弯)。这就是逻辑的好处,逻辑的大量使用使我们可以运用科学知识,比如,当蒸汽顶起了壶盖,就想到是否可以以此为动力,当实验室试验蒸汽机成功,那么就知道应该可以把它运用到实际。当大部分人类学会了逻辑思维后,这也成为了行事的准则。比如商业谈判中,我为什么不能接受你的这个方案,因为我会亏损,怎么亏损,我算给你听,一五一十,然后你就会理解,因为商人求利,亏本的买卖无法做……。这些就都是依靠逻辑在支撑。
这以上两条都是人可以切身体会,以及透过逻辑链理解到的,所以这些就构成了现代人交流、相处的基础。但是大脑准则中还有一个特殊部分,这个部分就构成了差异,它就是文化,也就是:3、非逻辑性的那些。人类大脑中还有非逻辑性的?有!比如:阴历1月1日叫春节。为什么叫春节而不是其他呢?为什么是这一天而不是其他呢?可以讲点道理,但最核心的是:这是个规定。
在人类知识的最初,一定是要有一些规定的,比如:“人”这个字怎么写,怎么念,英文和中文就不同,阿拉伯文和西班牙文也不同,没必要说谁是正确的或不正确,因为它们都只是一个规定。我们规定了所有的字该怎么写,音该怎么读,数字符号怎样表达,度量衡如何标准,哪些是需要庆祝的节日以及该有怎样的礼仪……然后,才有了社会更复杂的运作。
但每个文明都有各自文化的字、语言、数字、度量衡,各自的节日与习俗等等。这其中,有些为了方便,统一了,有些呢,则被保留了下来。而这一切的一切就是文化。人类的文化。
其中的差异,就是文化的差异,其中的共同就构成了共同的文化。
所以至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文化就是你大脑准则(定理)中非逻辑化,被早先人为规定与传承的那部分。(理解这个定义的前提是必须理解“大脑准则”这个词汇)
而透过这样的定义,我们也可以理解到:为什么文化不同,可能会造成行为模式的冲突?——因为文化的这些规定,都是最初的最核心的规定,它们之间最初的细小差别就将决定未来行为模式的巨大差别。
比如:其他文明中,抚摸孩子头顶一般是亲昵、怜爱的表达,但在一些阿拉伯国家中,抚摸一个孩子的头顶可能会引发一场纷争,因为在它们的文化中,认为光是每个人神圣不可侵犯的,当你摸小孩子头顶时,实际上遮避了他的阳光。由此引发不快,然后打架,然后出人命都是有可能的。摸一下头送掉一条命,为什么?文化(那些最初非逻辑化规定)的差异!
还有,为什么不同文化的科学家可以一起工作,相安无事,但一起生活时可能会打起来?——在工作中,大家运用的是逻辑性思维,这方面大脑准则间是没有根本矛盾的,但在生活中,我要过春节,你要过圣诞节,而另一位穆斯林要求过午不食,这就会起纷争。因为这时候,他们运用大脑中的准则是非逻辑性的,是自小到大被严格规定的,怎么调和?你也许会说,各过各的节日不就好了。那当然可以。但如果碰到另外的情况,中国人以长者为尊,美国人讲究人人平等,中国人说我老爸来看你,那你就得格外的礼遇,但美国人想:“噢,那个老约翰要来。”他会无所谓。因为他对待自己的老爸也像朋友。中国人说:“过两天请你吃饭。”所有华人都知道是客气。但美国朋友可能就傻傻的计算日子,10天过去了怎么还没有音讯,他就会认为你这个人不靠谱。这些都是文化不同所带来的。
后记:关于文化如何定义的思考,我大概至少保持了5年之久,最初的成果是,我意识到:文化的根本是大脑中行事判定的一些准则,但究竟是些什么样的准则呢?这些与那些又有什么不同呢?我无法区分。前数日,得某位高人定义:文化即以文化人,我很感动,现在有人愿意思考文化定义的人都是稀有动物了。但我仔细甄别,无法找出其中的确切,直到昨日,我再次冥想时,“非逻辑性”猛的跳进我的大脑,经与父亲辩论,越辩越清,遂成此文。
关于文化的定义很难,我也只是将就到这里,究竟能否准确有效,也许还需时间的沉淀。
附录:互动百科中对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维基百科中对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拉丁语:cultura;英语:culture;德语:Kultur)指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经验,是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环境的体现,是其认识自身与其它生物的体现。
扁虫鱼 2014年2月9日
三 : 化肥:化肥- 正文,化肥-定义
化学肥料简称化肥。用化学和(或)物理方法制成的含有一种或几种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的肥料。化学肥料的简称。只含有一种可标明含量的营养元素的化肥称为单元肥料,如氮肥、磷肥、钾肥以及次要常量元素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含有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且可标明其含量的化肥,称为复合肥料或混合肥料。化肥的有效组分在水中的溶解度通常是度量化肥有效性的标准。品位是化肥质量的主要指标,它是指化肥产品中有效营养元素或其氧化物的含量百分率,如:氮、磷、钾、钙、钠、锰、硫、硼、铜、铁、钼、锌的百分含量。
化肥_化肥 -正文
[www.61k.com)化学肥料的简称,用化学和(或)物理方法人工制成的含有1种或几种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的肥料。
作物营养元素和化肥分类 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有十六种。按作物生长需要量分2大类:常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常量营养元素又分为3类:1类是碳、氢、氧,作物能直接从空气和水中取得,这不属于肥料的范围;第二类氮、磷、钾,称主要常量营养元素,是化肥的主要内容;第3类钙、镁、硫,称为次要常量营养元素(中国习称中量营养元素),它们在一般土壤中不缺,所以不是重要的化肥内容。微量营养元素是硼、铜、铁、锰、钼、锌、氯等,其中的氯在土壤中不缺,在化肥中通常不讨论。
化肥一般是无机化合物,虽然尿素等是有机化合物,但习惯上,将化肥常称作无机肥料;又由于生产化肥的原料多是天然矿物,所以化肥又叫矿物肥料。含有作物营养元素的天然有机废物称为有机肥料或天然肥料,这不属于化肥范围。凡只含1种可标明含量的营养元素的化肥称为单元肥料,它们是氮肥、磷肥、钾肥以及次要常量元素肥料(中国习称中量元素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凡含有氮、磷、钾3种营养元素中的2种或3种且可标明其含量的化肥,称为复合肥料或混合肥料。
化肥_化肥 -定义
用化学和(或)物理方法制成的含有1种或几种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的肥料。化学肥料的简称。只含有1种可标明含量的营养元素的化肥称为单元肥料,如氮肥、磷肥、钾肥以及次要常量元素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含有氮、磷、钾3种营养元素中的2种或3种且可标明其含量的化肥,称为复合肥料或混合肥料。化肥的有效组分在水中的溶解度通常是度量化肥有效性的标准。品位是化肥质量的主要指标,它是指化肥产品中有效营养元素或其氧化物的含量百分率,如:氮、磷、钾、钙、钠、锰、硫、硼、铜、铁、钼、锌的百分含量。
磷肥、氮肥、钾肥是植物需求量较大的化学肥料。
化肥_化肥 -概述
土壤中的常量营养元素氮、磷、钾通常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需要施用含氮、磷、钾的化肥来补足。而微量营养元素中除氯在土壤中不缺外,另外几种营养元素则需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化肥一般多是无机化合物,仅尿素[CO(NH2)2]是有机化合物。凡只含1种可标明含量的营养元素的化肥称为单元肥料,如氮肥、磷肥、钾肥等。凡含有氮、磷、钾3种营养元素中的2种或2种以上且可标明其含量的化肥称为复合肥料或混合肥料。品位是化肥质量的主要指标。它是指化肥产品中有效营养元素或其氧化物的含量百分率。
化肥_化肥 -对作物有效性评价
化肥的有效组分在水中的溶解度通常是度量化肥有效性的标准。但化肥施入土壤后,其组分与土壤发生复杂的反应,有些化肥的组分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却对作物有良好的效果,所以也可选用其他溶剂来度量化肥对作物的有效性。各国规定的溶剂种类和标准并不一致。多数氮肥和钾肥易溶于水,它们的有效性主要以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来度量,只有缓释肥料例外。由于不少磷肥组分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磷肥除用在水中的溶解度外,还用中性枸橼酸铵、碱性枸橼酸铵、 2%枸橼酸或甲酸溶液来评价其有效性。但是,所有这些度量化肥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只不过是在实验室里模拟作物根系土壤条件的相对方法,化肥对作物的真实有效性,还需要通过农业肥效试验结果来确定。
化肥_化肥 -化肥的质量
各国政府一般都订有化肥质量管理条例和产品标准,规定化肥的主要质量指标并且标志在包装物上。品位是化肥质量的主要指标。它是指化肥产品中有效营养元素或其氧化物的含量百分率,如:N、P2O5、K2O;CaO、MgO、S;B、Cu、Fe、Mn、Mo、Zn的百分含量。化肥质量的其他内容是它们的物理性质,包括流动性(与结块、含湿量等有关的性质)、均匀性(包括颗粒大小)和起尘性等。在化肥市场上,化肥的这些质量内容一般缺少定量的指标,而是用户在使用中直接观察到的。
化肥_化肥 -辨别真假
一是视觉识别法。正规厂家生产的肥料,其外包装规范、结实,并注有生产许可证、执行标准、登记许可证、商标、产品名称、养分含量(等级)、净重、厂名、厂址、电话等。而假冒伪劣肥料的包装一般较粗糙,包装袋上信息标示不清,质量差,易破漏。
二是手触摸识别法。将肥料放在手心,用力握住或按压转动,根据手感来判断肥料。手上若留有一层灰白色粉末并有黏着感的为质量优良,抓一把肥料用力握几次,有“油、湿”感的即为正品,而干燥的则很可能是冒充的。
三是嗅觉识别法,即通过肥料的特殊气味来简单判断。如碳酸氢铵有强烈的氨臭味,硫酸铵略有酸味,过磷酸钙有酸味等,而假冒伪劣肥料则气味不明显。
四是燃烧识别法。将化肥样品加热或燃烧,从火焰颜色、熔融情况、烟味、残留物情况等识别肥料。碳酸氢铵和氯化铵,直接分解,会发生大量白烟,有强烈的氨味,无残留物。尿素能迅速熔化,冒白烟,投入炭火中能燃烧,或取一玻璃片接触白烟时,能见玻璃片上附有一层白色结晶物。
化肥_化肥 -产生史
在中国清朝咸丰到宣统年间,世界科技与经济的中心由从英国转移到德国,德国大批学者留学英国和世界技术先进国家,从法国学成回国的李比希发明了农业急需的肥料技术和有机化学,首创了前所未有的肥料业。闽东的化肥生产始于1958年福安的磷肥生产。60年代后期,福安、宁德、古田先后引进合成法生产碳酸氢铵。1977年,古田化肥厂创造出螺旋流筛法,实现造气全烧碳化煤球,年产由70年代初期3000吨提高到5000吨。80年代初,一闽东合成氨厂开展全面技改:造气的料煤作精选净化处理,减少煤球杂质,提高合碳量;
调节造气炉温度,选好催化剂,提高原料气转化得率和单炉发气量;调整氮、氢气间比例和合成塔内反应气体压力和温度,提高原料气向氨气的转化率,促进反应速度,增加氨气单位时间里的生成量;改造水冷器和热交换器使热能充分利用减少浪费。80年代中期,古田化肥厂进行技改,引用省化工设计院换热网络技术装置,通过变换循环热水向合成取热,并向精炼供热,实现能量逐级利用、节约能耗,吨氨成本减至114元,主要设备成为全国小氨行业第三代先进设备,合成氨从年产8000吨提高到1.2万吨。80年代后期,古田化肥厂继续完善改革各项配套工程,使碳酸氨按年产突破4万吨,含氮量>16.6%,含水量<5%,产品质量达国家二级品标准。 我国是1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粮食生产在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通常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是扩大耕地面积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根据我国国情,继续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已不大,虽然我国尚有许多未开垦的土地,但大多存在投资多、难度大的问题。这就决定了我国粮食增产必须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途径。
施肥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而且也是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措施。化肥是农业生产最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物质投入。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化肥在对农作物增产的总份额中约占40%~60%。中国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可以说化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注意:化肥虽好,但过量将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化肥_化肥 -目前我国化肥的产量及使用量
我国1998年化肥产量已达2956万吨(纯养分,下同),占世界总产量的19%,居世界第一位;我国1998年化肥纯养分使用量达3816万吨,也居世界第一位。
虽然我国的化肥总产量和总用量方面居世界第一位,并不意味着我国在化肥合理使用技术上也处于第一的位置,反而,恰恰相反,我国部分农村在施用化肥方面存在着严重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造成了化肥资源的浪费,增加了农业成本,使农民的收益下降,亟待改变。
我国是化肥生产和消费大国,随着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对化肥的需求将持续增加,2006年我国将全部取消农业税,随着粮食价格上升,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和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预计2006年化肥需求将达5000万吨。2005年1~6月份我国化肥出现了良好的增长势头,1~6月份全国化肥总计2411.98万吨,同比增长11.7%。其中氮肥产量1752.49万吨,同比增长10.4%,磷肥产量544.1万吨,同比增长9.6%,钾肥产量113.4万吨,同比增长高达54.5%。
2004年以来影响化肥生产和流通成本的能源、原材料、运输等诸多因素今年还将继续起作用,因此2005年化肥价格继续上涨的压力不小。从2004年上半年开始,为稳定化肥市场价格,保护农民种植收益,各级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今年的调控力度还将加大,化肥市场价格的上涨空间将在一定程度上被压缩。
2005年推动化肥价格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有化肥需求的增加、化肥生产成本增加、结构性供给不足和国际肥价持续上涨;这些因素2006年还将继续起作用,因此2005~2006年化肥价格将会呈现持续上涨的趋势。由于消费量的稳步增长,国内产能供应缺口仍将存在,特别是钾肥、磷酸二铵和NPK合肥仍要靠进口来满足需求。我国化肥的市场需求仍有很大的需求增长空间。我国化肥面临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为我国化肥生产企业改善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大规模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2006年中国生产化肥合计(折纯)4831万吨,其中氮肥3412万吨,磷肥1210万吨,钾肥209万吨;生产合成氨4938万吨,硫酸4860万吨,硫铁矿1190万吨,磷矿3896万吨。进口化肥632万吨,其中氮肥67万吨,磷肥98万吨,钾肥467万吨;出口化肥228万吨,其中氮肥113万吨,磷肥101万吨,钾肥24万吨。国内化肥表观消费量约5161万吨,其中农用化肥消费量4961万吨,工业用肥270万吨。化肥自给率93%,其中氮肥、磷肥基本自给,钾肥约30%。总体上看,化肥工业基本满足了农业生产需要。
2007年1-11月,全国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总计累计产量为53,170,241.96吨,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3.15%。9月份的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总计产量最高,为5,314,355.90吨,同比增长了26.30%;其次是4月份,单月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总计产量为5,228,488.68吨,同比增长了15.26%。2008上半年全国化肥累计产量3001.5万吨,同比增长5.9%,
“十二五”期间,化肥工业在满足农业、工业基本需求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产量整体自给有余,其中氮肥、磷肥完全自给并有少量出口,钾肥国内保障能力达到60%以上,基本满足科学施肥的需要。据智研咨询统计显示,到2015年,氮肥、磷肥和复混肥企业数量大幅减少,大中型氮肥企业产能比重达到80%以上。大型磷肥企业产能比重达到70%以上。2家大型钾肥企业集团规模将进1步壮大。到2015年,尿素占氮肥的比重达到70%左右,磷铵占磷肥的比重达到70%左右,无氯钾肥满足国内需求,单质肥复合化率、大颗粒尿素比重逐步提高。在提高总量、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结构的同时,使企业技术进步达到提高产量并能够节能减排也是化肥工业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目标。
化肥_化肥 -我国化肥当季肥效和利用率
目前,我国化肥的利用率不高,当季氮肥利用率仅为35%。
化肥在农业生产成本(物资费用加入工费用)中占25%以上,占全部物资费用(种子、肥料、农药、机械作业、排灌等费用)的50%左右,国家、地方和农民都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农民每年为购买化肥要支付1400亿元(按耕地面积计算,每年平均每公顷在购买化肥方面为1005元)。
国家和地方每年为进口化肥支付35亿美元外汇
全国为增加化肥生产能力,每年投入160亿元。
每年为生产化肥消耗能源6545万吨标煤,占全国能源生产总量的5%。
化肥_化肥 -有机肥与化肥生产环境效应对比
有机肥是指用作肥料的粪便、秸秆等有机物,化肥则是用化学和(或)物理方法制成的含有1种或几种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的肥料,在生产环境效应方面,化肥与有机肥表现更是截然不同。
化肥是当前围家重点关注的减排行业,而有机肥则主要利用对环境造成污染隐患的有机废弃物,如畜禽粪便、城市污泥等,不仅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时还可降低对水体、土壤的污染负荷。目前化肥产业主要排放污染物为二氧化硫(SO2)、氨氮和COD等。以高硫煤为燃料的排放烟气中的SO2是大气主要污染源,二氧化碳(CO2)的过量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也是今后着重减排的目标污染物,而氨氮和COD则是化肥工业废水的主要污染指标,据估算(表2)我国2007年全国化肥行业排放的SO2达到82.5万t,CO2达到180万t,氨氮和COD分别为14万t和32万t。
近年来化肥行业响应国家号召,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氮肥行业的污水零排放工程等,但由于其对原料消耗的客观事实,其排放情况复杂,因此化肥行业对环境的污染潜在负荷压力仍然很大,特别是易造成酸雨的S02,其减排任务依然艰巨。由于优质资源价格上涨,供应紧张,不得不转向更多地采用煤炭、低品位磷矿等劣质原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节能减排的难度。世界上除我国以外,几乎都采用天然气生产合成氨,我国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比例几十年来长期在20%左右徘徊,而以煤为原料的合成氨比例则由80年代初的65%提高到目前的75%,这不可避免地带来“三废”排放量的增加。规范的工业化有机肥生产过程几乎不产生“三废”排放。仅有的可能污染源在发酵过程产生的臭气(主要为氨气和含硫气体),只要控制得当,如采用生物除臭等控制措施,完全可避免对大气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以2007年为例,假设提高有机肥市场占有率l倍,则可有效替代化肥ll%的年产量,由此可间接减少SO2排放9.08万t、CO2排放19.8万t、氨氮排放1.55万t、COD排放3.53万t,因此采用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的路线,环保意义非常显著。此外,利用有机废弃物生产有机肥本身就是消纳环境污染物的过程,因此可起到污染源控制“双重”效应。针对产生量巨大和来源广阔的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对其进行堆肥处理,生产优质专用有机肥是目前普遍认可的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置途径。有机肥生产基本上是1个“变废为肥”的过程,从减少污染物排放的角度而言,有机肥产业应更多地受到政策鼓励和支持。
化肥_化肥 -世界化肥市场
世界化肥市场总体呈供需基本平衡,略有富余的局面。但各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氮
肥过剩的地区是前苏联、东欧和中东等地区,缺口地区是亚洲和西欧。磷肥生产集
中在资源丰富的北美、前苏联、中国和非洲,缺口地区是亚洲、西欧和拉美等地区
钾肥集中在加拿大和前苏联等少数有资源的国家。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缺口
地区,其中氮肥缺口10%,磷肥缺口30%,钾肥90%。
化肥_化肥 -常用化肥
1、氮素化肥
氮是蛋白质构成的主要元素,蛋白质是细胞原生质组成中的基本物质。氮肥增施能促进蛋白质和叶绿素的形成,使叶色深绿,叶面积增大,促进碳的同化,有利于产量增加,品质改善。在生产上经常使用的氮素化肥有:
①硫酸铵(硫铵):白色或淡褐色结晶体。含氮20%一21%,易溶于水,吸湿性小,便于贮存和使用。硫铵是1种酸性肥料,长期使用会增加土壤的酸性。最好做追肥使用,一般每667平方米施用量为15—20千克。
②碳酸氢铵(碳铵):白色细小结晶,含氮17%,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易溶于水,易被作物吸收,易分解挥发。可作基肥或追肥使用,追肥时要埋施,及时覆土,以免氨气挥发烧伤秧苗。
③尿素:白色圆粒状,含氮量为46%。尿素不如硫铵肥效发挥迅速,追肥时要比硫铵提前几天施用。尿素是固体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1种,尿素为中性肥料,不含副成分,连年施用也不致破坏土壤结构。
2、磷肥
磷是形成细胞核蛋白、卵磷脂等不可缺少的元素。磷元素能加速细胞分裂,促使根系和地上部加快生长,促进花芽分化,提早成熟,提高果实品质。在生产上常用的磷肥有:
①过磷酸钙:为灰白色或浅灰色粉末,也有颗粒状的,含P2O512%一18%,具有吸湿性和腐蚀性,施入土壤后易被土壤固定而降低肥效,可作基肥和追肥使用,在施用时宜集中施用或和有机肥料混合施用,这样可以降低磷的固定,从而提高肥效。也可用作根外追肥,使作物直接吸收。
②重过磷酸钙(重钙):含P2O5约45%左右,是1种高效磷肥。施用重钙的有效方法和过磷酸钙相同,重钙有效成分含量高,用量要相对减少。
3、钾肥
钾元素的营养功效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促进作物体内淀粉和糖的形成,增强作物的抗逆性和抗病能力,还能提高作物对氮的吸收利用。在生产上常用的钾肥有:
①氯化钾:是易溶于水的速效性钾肥,含K2O60%左右,呈白色、淡黄色或紫红色结晶。物理性状好,可作为基肥和追肥使用。在酸性土壤上施用氯化钾应配合石灰和有机肥料。
②硫酸钾:为白色结晶,溶于水,含K2O50%-52%左右。除可作基肥和追肥外,也可作根外追肥使用,根外追肥浓度以0.2%为宜。
4、复合肥料:前面说的化学肥料一般只含1种营养元素,属单元素肥料。复合肥料是指在成分中同时含有氮磷钾三要素或只含其中任何2种元素的化学肥料。它具有养分含量高,副成分少,养分释放均匀,肥效稳而长,便于贮存和施用等优点。
①磷酸铵:是以磷为主的氮磷复合肥料,含氮12%~18%,含P20546%-56%,适用于各种作物和多种土壤,最适合条施作基肥,667平方米用量7-10千克,撒施作基肥667平方米25~30千克。其中磷酸一铵呈酸性,磷酸二铵呈碱性,二者均易溶于水,水溶液为中性,有一定的吸湿性。
②氮磷钾复合肥:含氮磷钾各约10%,淡褐色颗粒。氮钾均为水溶性,有一部分磷是水溶性的。主要用作基肥,667平方米用量25~30千克。
③磷酸二氢钾:含P2O524%、K2O21%,白色易溶于水,一般用于黄瓜无土育苗及无土栽培生产。因价格较高,在大面积生产中多用于根外追肥。
化肥_化肥 -必须知道的分类知识
1.按肥效快慢分类
(1)速效肥料
这种化肥施入土壤后,随即溶解于土壤溶液中而被作物吸收,见效很快。大部分的氮肥品种,磷肥中的普通过磷酸钙等、钾肥中的硫酸钾、氯化钾都是速效化肥。速效化肥一般用做追肥,也可用作基肥。
(2)缓效肥料
也称长效肥料、缓释肥料,这些肥料养分所呈的化合物或物理状态,能在一段时间内缓慢释放,供植物持续吸收和利用,即这些养分施入土壤后,难以立即为土壤溶液所溶解,要经过短时的转化,才能溶解,才能见到肥效,但肥效比较持久,肥料中养分的释放完全由自然因素决定,并未加以人为控制,如钙镁磷肥、钢渣磷肥、磷矿粉、磷酸二钙、脱氟磷肥、磷酸铵镁、偏磷酸钙等,一些有机化合物有脲醛、亚丁烯基二脲、亚异丁基二脲、草酰胺、三聚氰胺等,还有一些含添加剂(如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等)或加包膜肥料,前者如长效尿素,后者如包硫尿素都列为缓效肥料,其中长效碳酸氢铵是在碳酸氢铵生产系统内加入氨稳定剂,使肥效期由30-45天延长到90-110天,氮利用率又25%提高到35%。缓效肥料常作为基肥使用。
(3)控释肥料
控释肥料属于缓效肥料,是指肥料的养分释放速率、数量和时间是由人为设计的,是1类专用型肥料,其养分释放动力得到控制,使其与作物生长期内养分需求相匹配。如蔬菜50天、稻谷100天,香蕉300天等和各生育段(苗期、发育期、成熟期)需配与的养分是不相同的。控制养分释放的因素一般受土壤的湿度、温度、酸碱度等影响。控制释放的手段最易行的是包膜方法,可以选择不同的包膜材料,包膜厚度以及薄膜的开孔率来达到释放速率的控制。
2.按酸碱性质分类
(1)酸性化学肥料
酸性化肥又可分为2种,1种是化学酸性,它的水溶液呈酸性反应,如普通过磷酸钙,另1种是生理酸性,它在水溶液中呈中性,但施入土壤后,一部分被作物吸收,另一部分遗留在土壤中,呈酸性,如氯化铵、硫酸铵、硫酸钾等。
(2)碱性化学肥料
碱性化肥分为2种,1种是化学碱性,它的水溶液呈碱性反应,如液氨、氨水等。另1种是生理碱性,它的水溶液呈中性,但施入土壤后,未被作物吸收的一部分遗留在土壤中呈碱性,如硝酸钠,硝酸钙等。
(3)中性化学肥料中性化肥的水溶液既非酸性,也非碱性,施入土壤后也不呈酸性或碱性。因此可适用于任何土壤,如尿素。
3.按所含养分种类多少分类
(1)单元化学肥料
指只含氮、磷、钾3种主要养分之一者,也称单质化肥,如硫酸铵只含氮素,普通过磷酸钙只含磷素,硫酸钾只含钾素。
(2)多元化学肥料指化肥中含有3种主要养分的2种或2种以上的,如磷酸铵含有氮和磷。
(3)完全化学肥料指化肥中含有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多种养分。
4.按形态分类
(1)固体化肥在工厂中制成结晶状、颗粒状或粉末状的固体形态的化肥,这在包装、运输和施用方面很适合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
(2)液体化肥
在工厂中制成液体形态的化肥,如液氨、氨水、溶液肥料以及胶体肥料等,既可根际土施,也可叶面施肥,它的生产成本较低,但需要相应的贮存和施用机具,适用于机械化的农田。特别是可持续农业发展,适合我国节水农业的要求。
(3)气体肥料
作物在生育盛期和成熟期,特别是设施农业(如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由于室棚内空间密闭,二氧化碳得不到补充,有阻作物光合作用,因而除设有温度、湿度的自控调节设施外,还有二氧化碳自动发生器,以及时补充二氧化碳。如每茬平均补充5次,可使作物普遍增产50%,高者可达200%。我国塑料大棚喜用碳酸氢铵,除供氮肥外,还可补充二氧化碳。
5.按起主要作用分类
(1)直接化学肥料指直接作为作物养分来源的化肥,如氮肥、磷肥、钾肥及微肥等。
(2)间接化学肥料指首先以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理性质为主要目的的肥料,如石膏、石灰、细菌肥料等。
(3)激素化学肥料指那些对作物生长有刺激作用的化肥,如腐植酸类肥料。
6.按施肥时间分类
(1)基肥指为满足农作物整个生育时期对养分的要求,在播种前或定植前施入的肥料,也称底肥。
(2)追肥指为满足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养分的特殊要求,以补充基肥不足而施用的肥料。
(3)种肥
指为满足作物苗期对养分的要求,在播种时与种子同时混播或撒入的肥料。在定植时采取沾秧根的方式,所用的肥料也为种肥。
7.按需要量和使用量分类
(1)主要养分化肥如氮肥、磷肥、钾肥。
(2)次要养分化肥如含钙、镁、硫元素的肥料。
(3)微量养分化肥如硼肥、锌肥、铜肥、铁肥、钼肥等。
(4)超微量肥料如稀土肥料。
其他还有按作物生育期分类,如苗肥、返青肥、拔节肥、穗肥等;按施肥部位分类,如根部肥、叶部肥等。
(一)化学肥料的优点和缺点
1.化学肥料的优点
从养分循环观点看,一切有机肥料所含的养分都是原来已经在农业循环之内的养分。而化学肥料最主要的优点是它可以增加农业循环中养分的总量。
(1)养分含量高
尿素含氮为46%,硝酸铵含氮34%,普通过磷酸钙含磷为14%-18%。而纯马粪含氮只有0.4-0.5%,含磷为0.2-0.35%。1Kg硫酸铵相当于人粪尿30-40Kg,1千克普通过磷酸钙相当于既肥60-80Kg,1Kg硫酸钾相当于草木灰10Kg左右。所以化肥的单位面积的使用量少,便于运输、节约劳力。
(2)肥效快
化肥都是水溶性或弱酸溶性,施入土壤后能迅速被作物吸收利用,肥效快而且显着,生长矮小的作物,施硫酸铵等氮肥后,就会长的茂盛起来。
(3)原料丰富生产化肥都是用天然的矿物资源为原料,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磷矿石等,这些原料丰富,可以大量开采。
(4)采用工业化生产由于生产化肥的原料丰富,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不受季节限制,产量大、成本低。
(5)节省运输和劳力化肥养分高,用量少,因而运输和施用所支出的费用和劳力都比较节省。
(6)保存容易并可久存化肥较农家肥体积小,养分稳定,它们容易保存,保存期长,不易变质。
(7)多种效能
有些化肥不仅提供作物养分,而且还有提高抗逆作用和防病杀虫作用。石灰氮可作为棉花的脱叶剂,防治血吸虫病害;液氨,氨水,可以杀除大田的蝼蛄等虫害。
2.化学肥料的弱点
(1)养分不齐全
化肥的养分不如农家肥齐全。一般化肥不含有机质,成分比较单一,只含1种或两3种养分。即使复混肥料可以增加多种养分,也很难作到象农家肥料那样的全面性。
(2)有局限性
化肥对土壤、作物存在局限性,即适用性问题。使用化肥要选择,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不然会事与愿违。氯化铵不能用于烟草、甜菜、甘蔗等忌氯作物,石灰氮不适合用于碱性土壤。
(3)施用化肥要讲究方法
化肥浓度高,溶解度大,使用方法如果不当,容易造成危害。倘若直接接触种子或根系,则易烧籽烧苗;如若使用时间不当,也会造成贪青倒伏。
目前,我国在化肥的生产和使用中正在从重视数量转向质量,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另外,即使化肥的数量和品种发展到相当水平之际,农家肥料依然是农业上1个重要的、必需的肥源,应该提倡农家肥料与化学肥料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三、其他肥料
(一)物理肥料
物理肥料是指不需通过化学手段而通过物理手段转移能量,如电、声、光、磁等,也有人把它称之为作物生长的“物理肥”
1、“电肥”
实验证明弱电流通过土壤后,能使作物的种子发芽加速,光合作用增强;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在人工电场生长的黄瓜、西红柿,生长期明显缩短,产量可提高4倍。
2、“声肥”
声波是1种能量,可以刺激作物,使生长加快,不同波长的声波适应不同作物。有如国外报导,科学家用音乐刺激作物生长,美其名为“音乐肥”。
3、“光肥”
一些作物受特定波长的光进行照射,不仅促进生长,而且改善作物产品的营养成分。如采用不同的转光塑料薄膜,加快作物生长,如将太阳中的紫外线转化为橙色光,可使黄瓜、西红柿增产50%。用激光照射种子、种苗、可以提高发芽率,加速生长,并增强光合作用,使作物早熟高产。
4、“磁肥”
如一些国家将水流经磁场成为磁化水,用来处理种子、幼苗、促进种子发芽快、苗齐、苗壮,在生长过程中提高吸肥能力和增强光合作用,使作物增产20%--30%。又如将载有种子磁体的粉料(煤灰、铁渣等)经磁场作用成为“磁肥”,施与土壤,可使作物增产。
化肥_化肥 -化肥对土壤环境污染表现
1 重金属和有毒元素有所增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产生污染的重金属主要有Zn、Cu、Co和cr。从化肥的原料开采到加工生产,总是给化肥带进一些重金 属元素或有毒物质。其中以磷肥为主。目前我国施用的化肥中,磷肥约占20%,磷肥的生产原料为磷矿石,它 含有大量有害元素F和As,同时磷矿石的加工过程还会带进其它重金属Cd、Hg、As、F,特别是Cd。另外,利 用废酸生产的磷肥中还会带有三氯乙醛,对作物造成毒害。研究表明,无论是酸性土壤、微酸性土壤还是石 灰性土壤,长期施用化肥还会造成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比如,长期施用硝酸铵、磷酸铵、复合肥,可 使土壤中As的含量达50~60mg/kg。同时,随着进入土壤Cd的增加,土壤中有效Cd含量也会增加,作物吸收的 Cd量也增加。
2微生物活性降低,物质难以转化及降解 土壤微生物是个体小而能量大的活体,它们既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执行者,又是植物营养元素的活性库 ,具有转化有机质、分解矿物和降解有毒物质的作用。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试验表明,施用不同的肥料 对微生物的活性有很大的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话性大小的顺序为: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单施有机肥>单施 无机肥。目前,我国施用的化肥中以氮肥为主,而磷肥、钾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量低,这会降低土壤微生物的 数量和活性。
3 养分失调,硝酸盐累积 目前,我国施用的化肥以氮肥为主,而磷肥、钾肥和复合肥较少,长期施用造成土壤营养失调,加剧土壤 P、K的耗竭,导致NO3-N累积。NO3-N本身无毒,但若未被作物充分同化可使其含量迅速增加,摄入人体后被 微生物还原为NO2-,使血液的载氧能力下降,诱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严重时可使人窒息死亡。同时,NO3-N 还可以在体内转变成强致癌物质亚硝胺,诱发各种消化系统癌变,危害人体健康。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即 使是以施用有机肥为主的100cm土层中NO3-N累积量也在240~740kg/hm2。
4 酸化加剧,PH变化太大 长期施用化肥加速土壤酸化。一方面与氮肥在土壤中的硝化作用产生硝酸盐的过程相关。首先是铵转 变成亚硝酸盐,然后亚硝酸盐再转变成硝酸盐,形成H+,导致土壤酸化。另一方面,一些生理酸性肥料,比如 磷酸钙、硫酸铵、氯化铵在植物吸收肥料中的养分离子后,土壤中H+增多,许多耕地土壤的酸化和生理性肥 料长期施用有关。同时,长期施用kcl,因作物选择吸收所造成的生理酸性的影响,能使缓冲性小的中性土壤 逐渐变酸。此外,氮肥在通气不良的条件下,可进行反硝化作用,以NH3、N2的形式进入大气,大气中的NH3、 N2可经过氧化与水解作用转化成HNO3,降落到土壤中引起土壤酸化。化肥施用促进土壤酸化现象在酸性土 壤中最为严重。土壤酸化后可加速Ca、Mg从耕作层淋溶,从而降低盐基饱和度和土壤肥力。
化肥_化肥 -污染防治对策
1 强化环保意识,加强监测管理 加强教育,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使人们充分意识到化肥污染的严重性,调动广大公民参与到防治土壤 化肥污染的行动中。注重管理,严格化肥中污染物质的监测检查,防止化肥带人土壤过量的有害物质。制定 有关有害物质的允许量标准,用法律法规来防治化肥污染。
2 增施有机肥,改善理化性质 施用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吸收容量,增加土壤胶体对 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的吸附能力。可根据实际情况推广豆科绿肥,实行引草入田、草田轮作、粮草经济作物 带状间作和根茬肥田等形式种植。另外,作物秸秆本身含有较丰富的养分,推行秸秆还田也是增加土壤有机 质的有效措施,绿肥、油菜、大豆等作物秸秆还田前景较好,应加以推广。
3 普及配方施肥,促进养分平衡 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在以有机肥为主的条件下,产前提出施用各种肥料的适宜用 量和比例及相应的施肥方法。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可以确定施肥量、施肥种类、施肥时期,有利于土壤养分 的平衡供应,减少化肥的浪费,避免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
4 应用硝化抑制剂,缓解土壤污染 硝化抑制剂又叫氮肥增效剂,能够抑制土壤中铵态氮转化成亚硝态氮和硝态氮,提高化肥的肥效和减少 土壤污染。据河北省农科院土肥所贾树龙研究,施用氮肥增效剂后,氮肥的损失可减少20%~30%。由于硝化 细菌的活性受到抑制,铵态氮的硝化变缓,使氮素较长时间以铵的形式存在,减少了对土壤的污染。
5采取多管齐下,改进施肥方法 深施氮肥,主要是指铵态氮肥和尿素肥料。据农业部统计,在保持作物相同产量的情况下,深施节肥的 效果显著;碳铵的深施可提高利用率31%~32%,尿素可提高5%~12.7%,硫铵可提高18.9%~22.5%。磷肥按照旱重水轻的原则集中施用,可以提高磷肥的利用率,并能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可施用石灰,调节土壤氧化一 还原电位等方法降低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和积累,还可以采用翻耕、客土深翻和换土等方法减少土壤 重金属和有害元素。
四 :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本文标题:
文化的定义-地域文化的定义?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54638.html